乡村振兴视阈下郢城泥陶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he_ie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郢城泥陶是湖北省制陶技艺的代表性项目之一,也是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着悠久的发展和演进历史。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与推广,以郢城泥陶为代表的大批非遗项目也顺应潮流,将发展重心转移至乡村,为乡村振兴助力。基于田野调查等一系列相关调查研究,发现郢城泥陶项目目前面临着人才流失严重、传承群体青黄不接、宣传力度不足和发展地缘位置偏僻等问题,亟须解决。综上问题的认识和反思,提出郢城泥陶的发展可以从调整产业结构、搭建新媒体传播平台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着手进行优化与发展的建议,以期未来对传承非遗文化、深化乡村振兴战略、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布局贡献更大的力量。
  【关键词】 郢城泥陶;发展策略;传承问题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6-0070-04
  一、引言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自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始终以处理好三农问题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十九大以来,更是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放在了工作的关键位置。2021年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同年3月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对乡村振兴的全面实施与开展做了更加详细的规划和整体的全面部署,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发展新举措,重点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郢城泥陶作为扎根乡村的非遗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它是发源于荆州地区的陶器烧制工艺,也是湖北省目前唯一以泥陶制造技艺作为申报主体的非遗项目。目前郢城泥陶已经顺利入驻川店镇双堰村,并已初具规模,构建出了“产、学、研、玩”体系,对带动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带動当地的一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助力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广和深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它的构建和发展符合我国目前全面推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理念,顺应“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国策,特别是在乡村建设行动、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和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乡村振兴视阈下郢城泥陶研究与生存现状
  (一)郢城泥陶相关的扶持政策
  郢城泥陶于2013年被列入湖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现已进驻川店镇双堰村,作为荆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制陶技艺,它可以发挥出传播荆楚文化、弘扬地方精神的作用,有利于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不破坏文化价值和内涵的同时,要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陶器烧制制作快捷、价格较为亲民,利于开发与利用,可以适当融入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之产业兴旺有着一定的发挥发展的空间。同时,郢城泥陶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促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交换与融合,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带动居民们从事相关产业,最终达到生活富裕的目的,可谓益处颇多。
  (二)郢城泥陶相关研究与报道现状
  1.学术研究情况
  目前国内外对于郢城泥陶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相关期刊文章仅有两篇,均为介绍性文章,其中一篇为朱林飞先生撰写的《在泥盘上盘出来的泥陶人生——探访“郢城泥陶”传承人夏裕谷》侧重于对代表性传承人夏裕谷先生的口述记录;另一篇则是由湖北省非遗研究中心(长江大学)、荆州市群众艺术馆供稿,刊登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扉页荆风楚韵非遗专栏文章《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郢城泥陶》,侧重于项目简介和现状记录,但均并未形成成型的研究体系。国外相关研究同样也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相关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和重新认识。可见学术界对于郢城泥陶项目的研究和了解尚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2.新闻报道情况
  目前相关新闻报道主要集中在《湖北日报》《荆州日报》《荆州晚报》三家媒体,它们在近十年中对郢城泥陶项目传承人进行了一些采编新闻和专题报道,新闻媒体的相关关注力度较为乏力,时间跨度也较长,并未形成跟踪式、系列报道,无法对相关研究形成系统性规律性总结。可见郢城泥陶的新闻热度相较于其他荆州本土非遗项目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更多媒体和新闻人的关注。
  (三)郢城泥陶建设与人才培养情况
  郢城泥陶的烧制至少需要生产车间、窑头、晾晒间等多个厂房,必须占用一定的场地才能正式落地开工生产。由于旧房拆迁改造等原因,目前郢城泥陶已由荆州市荆州区草市镇搬迁至川店镇双堰村金家窑·驿民宿中,得到了大量资金与场地的资助,各项基础设施、厂房已建成或初步成型,已达到游客泥陶制作体验、个性化小件生产的要求,初步形成了一定生产经营体系,并在向更大的规模化、专业化方向迈进。
  1.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情况
  荆州市川店镇金家窑原为明朝时期的旧窑遗址,经过近年来的开发与建设,现已恢复部分烧制陶器的功能,并在近年正式开业运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郢城泥陶的基础设施建设已较为完善,可以为游客提供泥陶制作和体验式游玩服务,现已建有泥陶制作工作坊、泥巴堆放间、用品存放间、作品阴干间、成品存放间和新窑口等相关配套设施。龙窑和更大的成品存放间已确认选址,计划在2021年建设完成,届时将恢复龙窑烧窑时的盛况,也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摩和游玩。在新产品研发方面,目前因为条件有限,主要以开发小器型陶器为主,侧重于优化倒灌壶内外设计、蒜头壶创意造型、仿古陶器烧制和新款式口杯四个方面。在服务推广方面,目前郢城泥陶项目依附于金家窑·驿泥陶主题民宿中,以泥陶制作体验为主,受众大多为民宿顾客和相关活动参与者,除部分爱好者专门为了郢城泥陶而来,其余大多为走马观花式体验。此外,在新媒体相关推送方面,金家窑·驿也为郢城泥陶撰写过多篇相关推文,但并未形成体系化系统推送模式,有待于开发和扩大影响力。   2.人才培养情况
  郢城泥陶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仅为夏裕谷先生一人,其长孙夏秋先生、徒弟李良凯先生等为其手艺主要传人。根据调查,郢城泥陶技艺属家族传承与社会传承相结合的技艺,夏秋先生是家族培养的新一辈传人,有几十年的耳濡目染,在泥陶制作方面也有一定的想法,并为之一直努力;李良凯先生则属于社会传承者,他是常驻金家窑·驿的工作人员,自近年拜夏裕谷先生为师以来一直在学习和钻研郢城泥陶的制作技艺,主要负责带领在金家窑·驿游玩和吃饭的客人体验泥陶,其余的弟子都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泥陶技艺之后就开始从事其他的职业,可见目前人才培养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3.交流与学习情况
  郢城泥陶作为湖北省具有代表性的泥陶制品,其手艺和制作样式也是在不断学习与进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夏秋先生作为家族中年轻一辈的手艺传承者,他也经常参与相关的陶艺研修班和相关活动,在2019年年底曾前往武汉进行相关的艺术培训,在那里他认识了不少和他一样的手艺人,学习了不同种类的泥陶制作方法。可见郢城泥陶的技艺也在动态发展中成长,并随之进步与发展,相较于其他非遗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发展空间,此举也有利于郢城泥陶在未来的发展。
  三、乡村振兴视阈下郢城泥陶传承与发展问题
  郢城泥陶作为扎根乡村的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存在着诸多优势,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的具体表现之一。它扎根于乡村,对于合理使用农村土地、促使乡村三大产业结合、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和乡村制度文明化发展能够发挥一定的效能,但它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问题亟须解决。其主要问题集中在传承人员和发展地缘两个方面,只有突破此两处问题,郢城泥陶才能更加顺利的发展,也更具备前景和发展动力,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所服务。
  (一)传承人员问题
  1.师徒传承未成体系
  就目前而言,郢城泥陶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家族传承与社会传承两个方面。除家族传承之外,社会传承的粘黏程度不高,大部分就是在师傅传授技艺三到五年之后就开始另谋生路,不能形成一个牢固的发展脉络,在梳理师徒关系时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这也导致了郢城泥陶的发展重担始终在夏裕谷先生一人身上,批量化生產、个性化接单和设计产品等也不能群策群力,并非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2.传承基地人才较少
  目前金家窑·驿郢城泥陶传承基地中相关从业者也只有李良凯先生一人,夏裕谷先生因为年事已高,不能亲力亲为,夏秋先生因为照顾爷爷夏裕谷先生,也不能常驻金家窑·驿进行技艺传授和相关的教学活动。这些都导致在技艺传承和练习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和疏漏,而且不能及时的纠正和改进,这都导致郢城泥陶在社会传承方面存在着教育教学缓慢和出师难的问题,不利于社会传承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3.代表性传承人年龄较大
  郢城泥陶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夏裕谷先生现年82岁高龄,尽管思路清晰,逻辑缜密,但是在听力、体力、耐力和身体控制力等方面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衰退,最令人揪心的是相关学习者和徒弟尚不能完全挑起传承和发展的重担。这些都直接导致郢城泥陶可能会存在部分手艺失传的困境和问题,不能在乡村中体系化、规模化、进行有效的传艺和教授,更间接影响到很多器型的手艺、窑口的样貌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与不足,对后续的发展产生不利因素,这也就是郢城泥陶存在着的问题关键所在。
  (二)发展地缘问题
  尽管郢城泥陶的发展紧跟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真正为乡村振兴做贡献,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发展地域重心放在乡村,就很难带动城市人口了解相关产业,相当于少了城市人口这一部分可传艺的目标群体。这也导致虽郢城泥陶扎根于乡村,服务于乡村,但很难致富于乡村。发展地缘问题则重点存在于传承基地位置、门店数量和环保与生态三个方面。
  1.传承基地位置偏僻
  郢城泥陶传承基地地处川店镇,距离荆州市区有三十分钟的路程,但道路相对崎岖。在客运汽车方面,每日通行客运班次不多,同时位置偏僻,在下车之后仍需要步行半个小时之后才能到达,进门之后标志也不够醒目,很难让人有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田野调查中夏秋先生也坦言金家窑·驿位置较为偏远,不利于未来的生产扩大化发展和对外交流,没有对外交流和扩充知名度,真正让乡村产业振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2.专门店店数较少
  郢城泥陶目前专门店店数也存在着数量少的问题,截至目前,郢城泥陶的专门店数量仅为金家窑·驿一家,不利于对外交流和沟通了解。在田野调查中,夏秋先生也正在荆州市区寻找可以代理经营的门店,为郢城泥陶的传承基地扩大所努力。
  3.环保与生态问题
  郢城泥陶在烧制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数量的烟尘污染,因此郢城泥陶的开发与制作很难在城市中开展,只能在乡村中进行土地利用和发展。夏秋先生在田野调查中提到金家窑·驿的选址也经历过一段波折和问题,烧窑存在着烟尘污染和废物排放的弊端,在其他地址都存在着种种问题,最终才选择了金家窑·驿作为目前发展的核心地带。
  四、乡村振兴视阈下郢城泥陶创新与宣传策略
  乡村振兴和非遗的保护与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特别是相关技术人才和对外宣传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更是不可或缺。人才的引进才是未来发展的根本,也是让一种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重视人才、大力发展教育才是文化传承、相关项目保护的重中之重。目前郢城泥陶已经成功扎根乡村,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郢城泥陶在乡村中的推广和普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但也关注到在传承谱系、人才引进与未来培养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漏洞和问题,应从如下三点进行梳理和改正。
  1.重建传承谱系
  重构传承谱系的方法在于重新去梳理相关的传承信息和传承资料,让传承人群变成一个具有组织性和纪律性的一个正式团体。尝试构建以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夏裕谷先生为中心的传承树状谱系图,明确师门传承关系与师兄师弟之间的联系,同时制定出传承谱系内的相关规定和章程,让传承与发展更具有章法和一定的理论依据。   2.人才引进计划
  人才引进计划可分为两点。一是技术人才引进。重点在于引进一些具有荆楚特色的手艺人去进驻金家窑,推动郢城泥陶技艺的改进和创新。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让郢城泥陶的技术更加炉火纯青。二是宣传队伍人才的引进。重点在于引进一些具有拍摄和宣传能力的人才,为泥陶制造以及当地特色旅游活动进行宣传和活动记录,有利于后期保存相关资料。此外在公众号短视频的拍摄以及新媒体账号运营等方面的人才更是不可或缺,让郢城泥陶的新媒体平台建设精致化、体系化,打造出乡镇产业发展新IP,打开外界了解郢城泥陶和中国乡村手工业发展的新大门。
  3.非遗进校园
  非遗进校园实施的具体步骤是让郢城泥陶进入川店镇乃至整个荆州市的各大中小学中,可以尝试从技术传习与知识科普两个层面着手。在技术传习方面,尝试开设相关泥陶制作兴趣班,吸纳更多学生了解泥陶制作技艺、开发学生们动手与实践能力,尝试从中培养并挑选出一定数量的学习者,并择优录取,为郢城泥陶培养下一代接班人。在知识科普方面,尝试将郢城泥陶的文化为学生们普及,在中小学的美术课堂上,通过介绍郢城泥陶的各类器型和相关的造型设计,带领他们为郢城泥陶设计花纹、开发新器型,进行泥陶制做展示,了解陶罐的制作步骤,明晰古人智慧,通过与其他地方陶罐比较,分析相同与差异,构建各地地方文化共同体意识;在中学物理课堂上,可以介绍郢城泥陶中的倒灌壶等绝活的物理原理,了解手艺人的设计原理与初衷,构建家乡文化的自豪感。
  五、结语
  随着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开展,产业兴旺建设逐步展开,非遗产业的规模化、体系化、市场化,都带动了不少传统村落向非遗产业化发展,催生出一批又一批的“网红村”。郢城泥陶进驻乡村的具体实践,已带动了周边村落的发展和服务业旅游业的开发,成了非遗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产业革新的实践者和探索者。不可否认,在当下与未来的发展中都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但相信在未来,手工艺类非遗产业必将成为乡村振兴文化旅游开发的新落脚点和新经济增长点,郢城泥陶也将会朝着一条更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前进,为乡村振兴與产业扶贫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姜德波,彭程.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成因及治理——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分析[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1):16-24.
  [2]黄震方,黄睿.城镇化与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研究:学术争鸣与研究方向[J].地理研究,2018(2):233-249.
  [3]蒋明智.非物质文化遗产——悦城龙母文化的产业化之道[J].民间文化论坛,2011(5):68-73.
  [4]姜锐.论传统戏曲在山东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J].人文天下,2018(6):13-15.
  [5]友燕玲.论戏曲受众接受心理研究的实践意义[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7-13.
  [6]谢毅男.论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动力与传承创新[J].乡村科技,2019(20):18-20.
  [7]刘芳.生态养老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综述[J].中国市场,2019(32):17-20.
  [8]孙正国.十余年来中国大学“非遗”传承的实践形态[J].文化遗产,2017(1):11-16.
  [9]黄德勇.戏曲传承与乡村振兴——以布袋戏在厦门集美区灌口镇的存续为例[J].福建艺术,2018(6):39-40.
  [10]范玉刚.乡村文化复兴与乡土文明价值重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5-13.
  [11]李扬.乡村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乡村振兴,2019(11):24-25.
  [12]鲁明月.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对乡村旅游的影响分析[J].农家参谋,2018:42.
  [13]吴业苗.乡村振兴的问题情境与实践面向[J].兰州学刊,2019(11):189-199.
  [14]刘昂.乡村振兴视域下文化衍生品的开发研究[J].设计理论,2019:54-55.
  [15]韩丹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32-33.
  [16]马艺婧.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乡村科技,2019(11):8-9.
  [17]浮永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事业组织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乡村科技,2019(11):14-15.
  [18]马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J].乡村科技,2019(11):17-18.
  [19]梁洋生.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自信培育[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4):44-48.
  [20]季妍.乡村振兴战略下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民族艺林,2019(3):149-153.
  [21]刘博.新创民俗节庆与地方认同建构——以广府庙会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4(4):574-583.
  [22]余梓东.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弘扬满族优秀传统文化[J].满族研究,2019(2):1-5.
  作者简介:
  王华龙,男,汉族,山西太原人,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桑俊,女,汉族,湖北荆州人,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马盈颖,女,汉族,湖北武汉人,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在读本科生,汉语言文学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通过调研湖南通道侗锦织造技艺传承实践基地,分析其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困境,鼓励图案纹样进行著作权登记,强化衍生产品外观设计保护,加强侗锦地理标志保护。  【关键词】 知识产权保护;侗锦织造技艺;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6-0078-02  基金项目:2019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侗
期刊
【摘要】 根雕是我国一门传统的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人们就用根雕作为装饰品。我国的根雕水平非常高,江西开化也有中国根雕艺术之乡之称,其历史发展悠久。根雕可以化腐朽为神奇,通过一些神奇的手法让看起来很普通的木头变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根雕也是一种美学的体现,展现了一种天然的创造,根雕艺术发展到现在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本身的特点对艺术发展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  【关键词】 江西根雕;传
期刊
【摘要】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传统手工艺扮演重要角色,包含着古代民众的生活智慧和民族精神。本文通过分析黎族传统手工艺发展的困境,探讨通过传统手工艺与不同类别的设计进行融合的方法,实现黎族传统手工艺的再生。  【关键词】 黎族传统手工艺;设计再生;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6-0076-02  基金项目:本
期刊
【摘要】 刘聪是最优秀的新生代作曲家之一。刘聪的作曲创作涉及了多个音乐领域,从声乐领域到器乐领域,刘聪都取得了很深的造诣。刘聪的音乐把传统艺术歌曲和现代艺术歌曲相结合,传递出了深深的美学意境。刘聪的音乐作品结合了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断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文化基因,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风的创作风格。刘聪的作品一般将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相结合,蕴含文化意境美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本文从刘聪独唱声乐作品的艺术风格
期刊
【摘要】 金代乡村命名具有自然性、简洁性、历史性、文化性特征。从命名原则来看,以自然、人物命名是聚落组织出现就随之产生的。随着先民理论知识、生活经验不断增加,命名原则由简到繁,不断发展。以美好寓意进行的命名,则体现出基层民众纷繁复杂的思想世界。地方社会行政组织文本书写所体现的不同命名原则,一定程度反映金代基层的日常生活,对金代社会发展认识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金代;乡里村社;地名;命名原则 
期刊
【摘要】 近年来,新主流电影因票房与文化影响的双重成功逐渐受学术界重视,这个年轻片种,其类型变化、资金投入、视觉奇观、人文内涵引人称道。儒家文化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派别,大大地影响了我国家庭伦理片的创作。当年轻的电影遇到厚重的文化,两极碰撞,新主流电影应运而生,它是为了寻求一条平衡的途径,为了达到民族性与国际性的传播而产生。本文针对新主流电影与儒家精神的内在联系,结合理论解释与作品实践,针对新主流电
期刊
【摘要】 老子认为,德由道生,道是核心,德是道的表现和运用。道为体,德为用。由道而德,面对自然讲求物我平等,道法自然,不妄求无度、不肆意毁坏,而与自然相融共生;面对他人讲求和光同尘,随缘任运,不唯我独尊、不飞扬跋扈,而与他人和睦共处;面对自己讲求反参内省,自我建设,不骄奢淫逸、不庸庸碌碌,而与自己自悟自醒。  【关键词】 道德;自然;他人;自己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在《史记》的史学批评史上,“实录”是一种影响深远的评价。通过整理各家对“实录”的观点,结合与“春秋笔法”和“直书”两种概念的比较,分析了三种概念背后的矛盾关系的错位和转移,并且对“实录”在不同话语环境下的含义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 实录;春秋笔法;褒贬;直笔  【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6-0065-03  
期刊
【摘要】 作为中国美术史上杰出的理论家,陈师曾不断探索中国画的发展道路,对近代中国美术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从陈师曾对中国画的改良的角度来看,学界对陈师曾的研究仍显不足。近代美术研究突出了陈师曾的文人画理论,却忽视了他对中国画的思考。面对中国画的弊端,陈师曾曾提出了中国画改良理论,通过自己的探索积极地促进了中国画的发展。  【关键词】 陈师曾;文人画;进步论  【中图分类号】J212 【文
期刊
【摘要】 《但愿人长久》歌曲淡雅抒情,作为一首经典的流行歌曲,深受大家的喜爱。虽有多种不同的版本,但仍以邓丽君、王菲两人演唱的版本最为经典和最具代表性。邓丽君演唱版本追求的是宁静、纯净之意境,在编曲配器上比较简单,主要突出主旋律线条,邓丽君将平淡自然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有字正腔圆雍容态之称;王菲演唱的版本在編曲配器上要求稍高,伴奏和声织体,音色及乐器使用方面都较邓丽君版要灵活多变、丰富和有层次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