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必将进一步推进学校办学活力的大解放,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步伐,将学校办学自主权真正还给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以期打破校企合作的瓶颈难题,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举措。
关键词:管办评分离;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中央将“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充分体现了管办评分离在国家教育治理体制改革中的关键地位。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必将进一步推进学校办学活力的大解放,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步伐,将学校办学自主权真正还给学校,进而逐步将教育局长、校长和广大教师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因此,在管办评分离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摆脱应试教育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一所大学在确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应该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遵从于人才培養目标的本质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涉及学校工作的诸多方面,是全面推进学校改革的基础和抓手,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必须优化教育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要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改善办学中一切与这一理念不相适应的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在内的教育条件与教育环境;要从尊重人才成长和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格出发,承认学生的差别和不同需求出发,实施个性化、人性化、多样化的教育,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成才。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切入点,使人才培养模式有新的突破,当务之急是要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育人为本的转变,实现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本的转变,实现以传授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变。其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要特别注意顶层设计,要重视并强调人才培养的“三个符合”,即: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符合科技文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符合人才自身发展的要求。从教育与社会契合的角度,对我们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深入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质量。
近几年,我国职业院校开展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随着时间的推移,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也遇到了瓶颈。参照国外的职业教育发展史,可以发现国外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过类似我国如今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参照国外的职业教育发展先进经验,结合我国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的基本现状,提出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以期打破校企合作的瓶颈难题,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举措。
首先,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相适应,形成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机制。即通过教育对接产业、学校对接企业、学生对接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形成课程体系共建、师资队伍共建、教学过程共管、评价标准共定、教育资源共享、校企文化共融的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能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车间就是教室、师傅就是老师、实训就是生产,彻底解决高职教育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
其次,加强高职院校自身合作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提高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在高职院校内建立实训基地,按企业生产流程要求建设模拟生产车间,并按照企业标准进行产品加工,同时企业选派人员指导师生的生产实践和实训,与院校共同研究建立实训课程体系;学校按照生产要求,将实训课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利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学生人力资源优势和现有的实验设备,与企业共同建立科研、实际生产应用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于一体校企联合架构,使师生共同参加合作企业的生产、设计、改造、研发等环节,既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又提高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建立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用一体模式。实训基地即是企业的生产车间,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同时承担师生的实习实训任务;企业生产车间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师生实质参与企业生产过程,发挥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与企业车间的各自优势,校企共建产业化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对接。产业化实训基地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和经营全过程,不仅增强了学校自我造血功能,使实训基地具备了自我更新的能力,同时也解决了实习实训原材料消耗问题。
第三,对企业应该有相应激励政策和法规约束,鼓励企业通过直接参与职业教育来获得人力资源。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签订联合培养人才协议,企业依据自身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情况,提出人才需求规格、专业设置的要求,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企业文化、生产工艺、生产操作等引入教学课程内容。学校负责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学生的实践教学和技能操作到企业,企业全程参加人才培养过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内容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通过整合校企资源联合培养人才,使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成为熟练的技术人才。
第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企业师傅对学生的传、帮、带,以及师傅对徒弟(学生)最终的考核,没有企业师傅的考核,学生即使毕业了,最终也不能直接上岗,同样,现代学徒制将企业对学生的考核作为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标准。学生毕业时企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是学生取得高职院校学历的前提,这里的企业职业资格证书不一定是政府有关部门颁发的,但一定是行业内各同类企业所认可的,因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学生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姜蕙.校企合作使高职教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2]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的解读[J].机械职业教育,2007(04)
关键词:管办评分离;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中央将“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充分体现了管办评分离在国家教育治理体制改革中的关键地位。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必将进一步推进学校办学活力的大解放,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步伐,将学校办学自主权真正还给学校,进而逐步将教育局长、校长和广大教师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因此,在管办评分离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摆脱应试教育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一所大学在确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应该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遵从于人才培養目标的本质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涉及学校工作的诸多方面,是全面推进学校改革的基础和抓手,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必须优化教育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要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改善办学中一切与这一理念不相适应的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在内的教育条件与教育环境;要从尊重人才成长和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格出发,承认学生的差别和不同需求出发,实施个性化、人性化、多样化的教育,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成才。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切入点,使人才培养模式有新的突破,当务之急是要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育人为本的转变,实现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本的转变,实现以传授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变。其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要特别注意顶层设计,要重视并强调人才培养的“三个符合”,即: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符合科技文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符合人才自身发展的要求。从教育与社会契合的角度,对我们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深入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质量。
近几年,我国职业院校开展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随着时间的推移,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也遇到了瓶颈。参照国外的职业教育发展史,可以发现国外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过类似我国如今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参照国外的职业教育发展先进经验,结合我国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的基本现状,提出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以期打破校企合作的瓶颈难题,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举措。
首先,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相适应,形成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机制。即通过教育对接产业、学校对接企业、学生对接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形成课程体系共建、师资队伍共建、教学过程共管、评价标准共定、教育资源共享、校企文化共融的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能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车间就是教室、师傅就是老师、实训就是生产,彻底解决高职教育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
其次,加强高职院校自身合作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提高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在高职院校内建立实训基地,按企业生产流程要求建设模拟生产车间,并按照企业标准进行产品加工,同时企业选派人员指导师生的生产实践和实训,与院校共同研究建立实训课程体系;学校按照生产要求,将实训课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利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学生人力资源优势和现有的实验设备,与企业共同建立科研、实际生产应用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于一体校企联合架构,使师生共同参加合作企业的生产、设计、改造、研发等环节,既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又提高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建立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用一体模式。实训基地即是企业的生产车间,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同时承担师生的实习实训任务;企业生产车间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师生实质参与企业生产过程,发挥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与企业车间的各自优势,校企共建产业化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对接。产业化实训基地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和经营全过程,不仅增强了学校自我造血功能,使实训基地具备了自我更新的能力,同时也解决了实习实训原材料消耗问题。
第三,对企业应该有相应激励政策和法规约束,鼓励企业通过直接参与职业教育来获得人力资源。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签订联合培养人才协议,企业依据自身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情况,提出人才需求规格、专业设置的要求,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企业文化、生产工艺、生产操作等引入教学课程内容。学校负责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学生的实践教学和技能操作到企业,企业全程参加人才培养过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内容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通过整合校企资源联合培养人才,使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成为熟练的技术人才。
第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企业师傅对学生的传、帮、带,以及师傅对徒弟(学生)最终的考核,没有企业师傅的考核,学生即使毕业了,最终也不能直接上岗,同样,现代学徒制将企业对学生的考核作为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标准。学生毕业时企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是学生取得高职院校学历的前提,这里的企业职业资格证书不一定是政府有关部门颁发的,但一定是行业内各同类企业所认可的,因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学生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姜蕙.校企合作使高职教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2]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的解读[J].机械职业教育,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