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死因分析

来源 :心脑血管病防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sma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2006年至2016年10年间住院脑血管疾病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及分布规律,为提高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将10年期间本院死亡的脑血管疾病患者1010例纳入研究,收集整理其死亡资料后进行回顾性分层分析。结果 在1010例死亡案例中,其根本死因为缺血性脑卒中376例(37.23%)、出血性脑卒中325例(32.18%)、未分类脑卒中53例(5.25%)、脑卒中后遗症256例(25.35%)。首位直接死因以原发脑血管疾病(50.79%),肺部疾病(33.17%)和循环系统疾病(7.62%)为主。脑血管疾病年死亡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APC=5.94%,P<0.01)。男女性死亡数在死亡时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根本死因的分布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根本死因中,男性死于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后遗症的分布多于女性,而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布少于女性;在首位直接死因中,男性死于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分布多于女性,而死于循环系统疾病的分布少于女性。结论 脑血管疾病死亡患者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根本死亡原因的分布均存在性别差异。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针对不同脑血管疾病患者人群中高致死率的疾病,加强防控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根本死因;直接死因;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6X(2018)03-0226-04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8.03.016
  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导致脑局部神经功能障碍,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导致残疾,甚至直接导致死亡。脑卒中年龄标化发病率超过336/10万,位列全球第一,每年因脑卒中死亡人数达170万,高居全国居民死因首位。3/4脑卒中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是老龄化社会疾病负担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压、糖尿病及心房颤动等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我国医疗资源分布尚不均衡,且人口基数远远大于医疗资源的可供应量,日益增加的发病或死亡案例给当地医院日常运转和疾病诊治带来了极大负荷。因此,了解本地区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基本特征,分析本地区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死因构成和分布特征以辅助制定相关防治措施,对改善此类人群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有重大意义。本文对10年间我院死亡的101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死因进行分析,为脑卒中临床防治和相关疾病控制管理提供临床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住院死亡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共1010例。直接死因和根本死因等资料来源于我院10年期间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库。疾病及死因诊断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进行,脑血管疾病住院病例死亡原因诊断以根本死因诊断进行分类统计。
  1.2方法:研究根据国际疾病ICD-10分类标准和国家卫生部死因统计分类报表,对全部脑血管疾病(160.169)进行统计分类,包括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未分类脑卒中和脑卒中后遗症等。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6.0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X2比较检验,应用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4.1统计软件进行频数的年均变化百分比(anntlal percent change,APC)的计算和趋势检验,纳入的变量包括死亡数和时间(年)等。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2006年至2016年間共1010例患者因脑血管疾病在本院死亡,平均死亡年龄为(79.17±10.45)岁,其中,男496例(49.11%),平均死亡年龄为(76.46±10.80)岁,女514例(50.89%),平均死亡年龄(81.78±9.41)岁。全部脑血管病死亡案例中,各年龄段死亡频数随年龄增加而增多,高峰位于80~89岁,占45.45%,发现不同年龄段的死亡数的分布存在性别差异(X2=75.81,P<0.01),<80岁的脑血管病死亡案例,在男性中的分布多于女性,而80岁以上的死亡案例中,女性多于男性。不同婚姻状况的死亡数的分布存在性别差异(X2=99.50,P<0.01),未婚、已婚和离婚的死亡案例在男性中的分布多于女性,而丧偶的分布女性多于男性。不同文化程度的死亡数的分布存在性别差异(X2=176.92,P<0.01),文盲的死亡案例女性中的分布多于男性,而在受过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人群中,男性的分布多于女性,见表1。
  2.2死亡案例在不同年份的分布情况:本次资料整理中,2006年至2016年间脑血管病死亡案例数变化明显,男性、女性及总死亡数增加趋势明显,分别以每年增加6.12%、5.87%和5.94%的速度增长,尚未发现其在不同年份的分布存在性别差异(X2=7.25,P>0.05),见表2。
  2.3根本死因及首位直接死因的分布情况:在1010例脑血管病死亡案例中,根本死因居首位的是缺血性脑卒中(37.23%),其分布在不同性别存在统计学意义(X2=19.52,P<0.01),女性在缺血性脑卒中中分布多于男性。居第二位的出血性脑卒中中男性分布多于女性(37.50%vs.27.04%),均以脑内出血为主。根本死因为脑卒中后遗症者在不同性别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见表3。
  在1010例脑血管病死亡案例中,居首位直接死因的为原发脑血管疾病(513例,占50.79%),其次分别为肺部疾病(335例,占33.17%)和循环系统疾病(77例,占7.62%),三者的分布在不同性别中无统计学意义(X2=1.95,P>0.05),但在主要的原发神经系统病变中,患者的分布存在性别差异(X2=15.64,P<0.01),因脑梗死直接致死的在女性中的分布多于男性(11.49%vs.6.63%);因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明确为颅内压增高导致的脑受压、脑疝形成等原因直接致死的在男性中分布多于女性,见表4。   3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本院2006年至2016年的脑血管疾病死亡数呈增加趋势,与上海市卢湾区、长宁区和静安区报告的结论一致。研究发现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有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从60~岁年龄组开始明显升高,与乔良、杨俊峰等的研究基本一致,提示60岁以上为脑血管疾病死亡高危年龄段。此外,其在不同年龄组、受教育程度及婚姻状况上的分布均存在性别差异,分析原因如下:高龄(80~89岁)组中女性显著多于男性,这可能与当地人口的基本构成有关,浦东新区人口金字塔显示高龄人口中女性占大多数。我国60年代以前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低,获取相关健康知识能力受限,而接受过教育的女性往往比同水平的男性依从性好,从而导致脑血管疾病死亡案例在不同文化程度中存在性别差异。此外,脑血管疾病死亡案例在丧偶的女性中分布较多,可能与女性期望寿命高于男性有关,男性寿命较短,女性寡居老人比例上升造成的。
  本次研究数据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居脑血管疾病死亡案例根本死因首位,其次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2003年杨俊峰分析国民脑血管病死因的研究提示脑出血是我国居民首位脑血管病死因,且男性高于女性,此间差异的可能原因为研究人群的差异。随着对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的公众认知与血压控制达标率的提高,出血性脑卒中的致死率可能在逐年下降。据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我国缺血性卒中,即脑梗死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明显高于西方国家。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是脑血栓形成和心源性栓塞,其导致的大面积脑梗死,不仅有急性期的高死亡率,还有极高致残性形成脑卒中后遗症。心源性栓塞多由心房颤动导致,且多导致多发脑梗死或大面积脑梗死等严重缺血性脑卒中类型,其死亡风险增加5.31倍,而相对于男性患者,高龄、女性是其独立危险因素,此可能部分解释根本死因中女性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男性根本死因以出血性脑卒中为主,如前所述,可能与男性高血压病的高发病率相关。本研究结果与杨青等的研究亦略有不同,其提示脑血管病后遗症死亡占脑血管病死亡的首位死因(42.68%),可能原因为大部分脑血管病后遗症死亡发生在家中,而本研究对象均为本院内死亡者。由此,针对不同危险因素来降低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将更有意义。
  本文数据表明,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直接致死者女性多于男性,其原因可能有:本研究中高龄女性显著多于男性,而高龄、女性及心房颤动等是大面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是居二、三位的直接死因,二者均为脑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的合并与并发疾病,二者的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现升高趋势,特别是70岁后死亡率呈显著上升态势。由此可见,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的早期干预对于降低死亡风险有重要意义。
  本文数据为医院单中心数据,无法实现标化死亡率计算;作为回顾性研究,对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分型等临床特征分析欠深入,此将成为本组研究的进一步工作内容。本院坐落于浦东新区区域中心,服务半径较广,且人群稳定,长时间序列的频数变化和分布特点能体现当地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基本特点,尤其是随着上海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预计将来几年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仍持续在较高水平,因此,立足于当地数据,从而对脑血管疾病的發生的预防有一定帮助。改善可能导致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外在环境、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其综合防治和有效干预,将能降低大多数致死性危险因素,从而明显降低其死亡率。
其他文献
[关键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胸痛诊治中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6X(2018)03-0173-04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8.03.001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近年来我国的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发生率逐年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浙江温州地区汉族人群中染色体9p21上的rs1333049位点上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对冠心病组(至少1支主要冠状动脉内径狭窄≥50.00%)181例和对照组173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基因测序方法,检测染色体9p21上rs1333049位点基因多态性。结果3种基因型均可在rs1333049位点
期刊
[摘要]目的 研究声触诊组织成像与量化技术联合超声造影评级与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97例和非脑梗死患者55例,进行颈动脉斑块声触诊组织成像与量化和超声造影检查,收集声触诊组织成像与量化的最大剪切波速度(SWVmax)、最小SWV(SWVmin)、平均SWV(SWVmean),超声造影结果分为0~4级,分别对声触诊组织成像与量化、超声造影及两者联合检查
期刊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经颅多普勒发泡实验、常规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技术对卵圆孔未闭的诊断,初步探讨卵圆孔未闭与不明原因的偏头痛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排除其它原因所引起的偏头痛患者80例,对比研究经颅多普勒发泡实验、右心声学造影两种检查方法,观察有无出现右向左分流并对微气泡数量进行半定量的分级,后将两种方法与术中资料相比较。结果 在卵圆孔未闭诊断中,右心声学造影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诊断率等指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年龄和HOMA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nsulin-resistance,HOMA-IR)对糖代谢异常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行动脉超声的30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糖代谢是否异常分为观察组(糖代谢异常,200例)和对照组(糖代谢正常,100例),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00例患者中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清水平及基因启动子C-1562T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神经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侧支循环的开放途径分为三级,血流分级采用美国介入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ASITN/SIR)评估系统,采用ELISA法测定MMP-9血清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EFLP)测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小凹蛋白_1(Cav_1)在冠心病(CA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择14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证实的CAD患者,其中合并T2DM患者94例,单纯CAD54例,另选取无冠状动脉病变及糖尿病16例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外周血单核细胞Cav_1的表达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_CRP)及空腹血糖(FBG)。结果CAD合并T2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抑郁在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心功能分级中的的发生率,并探讨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interleukin,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在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抑郁患者中的检测价值。方法 分析119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在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疾病严重程度等条件下抑郁发病情况,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伴发抑郁与未
期刊
[摘要]目的 比较CHADS2评分与CHA2DS2-VASc评分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我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分别予CHADS2评分和CHA2DS2-VASc评分,按照评分分为三个亚组:低危组(0分),中危组(1分),高危者(≥2分),比较两种评分体系对缺血性脑卒中(IS)的预测价值。结果共人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598例,CHADS2评分低危组56
期刊
[摘要]CYP2C19是细胞色素P450家族中重要的药物代谢酶之一,是近年来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热点,其基因多态性不仅影响心血管疾病中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的反应性,而且通过影响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相关。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相关性及在心血管疾病个体化药物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避免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新药研发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关键词]C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