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海安花鼓”有着悠久与辉煌的过去,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海安花鼓”却越来越远离当代学生的生活。文章就如何把“海安花鼓”引进校园提出了一些设想,如开发好地方校本课程、在音乐课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组建学校花鼓队以及搞好多种关于“海安花鼓”的竞赛活动等……
关键词:学生;海安花鼓;兴趣;渗透;音乐课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2-0093-01
“海安花鼓”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在国庆50周年联欢晚会上的演出与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垫场表演以及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的亮相,更让“海安花鼓”这朵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艺术奇葩名扬四海。然而与很多传统文化遗产一样,“海安花鼓”也面临着很多尴尬与无奈,在许多流行音乐与舞蹈文化的冲击下,这朵曾经光彩夺目的民间艺术奇葩正在渐渐地退出历史的舞台,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险。作为一名海安土生土长的小学音乐教师,我觉得有责任让祖先留下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在我们的下一代身上流传并发扬光大。要想让“海安花鼓”进校园,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开发好“海安花鼓”的校本课程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海安花鼓”2007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海安老百姓的主要精神食粮,也是海安的文化地标,因此把“海安花鼓”作为音乐校本课程有着深远的意义。要让学生接受“海安花鼓”,首先要让他们在内心认可这门艺术,只有内心真正地接受了它,才会发自肺腑地喜欢上它,才会保持一种持久的热情。因此,我们在编教材时要从学生的接受事物的角度出发,先宣传“海安花鼓”的辉煌历史,让学生知道“海安花鼓”是江苏乃至全国的一朵艺术奇葩,在重大的国家级庆典中均有“海安花鼓”的身影,是海安人民的骄傲与自豪。其次可以多用故事吸引学生。在教材中可以多选一些学生喜欢的历史故事题材的花鼓戏,由于小学生都非常喜欢听故事,曲折的故事情节往往能把他们带到一个想象的王国,因此用故事引导着学生走进“海安花鼓”的世界不失为一良策。最后编排的课程内容要紧跟时代。教材中除了安排一部分有趣的历史题材故事以外,应该适当地安排一些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花鼓内容。很多传统的文化不被年轻人接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反映的内容比较陈旧,与现代的生活脱节,与当代学生追求时髦的心理背道而驰,这也正是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受冷落的共同原因。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改编传统的花鼓舞蹈动作,用儿童生活中的常见的动作作为花鼓动作的内容。如模仿杨柳的婀娜摆动、鸭子的蹒跚学步、荷花的竞相开放等。总之,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校本课程开发中应该重点注意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让我们的校本课程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们去追寻。
二、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
音乐课堂是“海安花鼓”进校园的最理想的场所,是音乐教师宣传”海安花鼓”文化的主阵地。音乐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其在音乐课上渗透“海安花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第一,音乐教师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海安花鼓”的浓厚的兴趣,如果音乐教师自己对“海安花鼓”若即若离却要让学生喜欢,只能是天方夜谭。只有学生看到自己的老师爱之如痴,他们才会沉醉其中,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受老师的影响较大,音乐教师应抓住音乐课这一天赐的良机,用自己的身教影响他们。第二,音乐教师可以在音乐旋律上大做文章。“海安花鼓”的音乐融进了江苏民歌与地方小调的音乐元素,因此在教材中碰到相关的江苏民歌时可让学生比较与该民歌有关的“海安花鼓”调,这样既能让学生更好地深入了解江苏民歌,又能让学生对花鼓调音乐有所认识,可谓一举两得。同时,可以引进传统的花鼓音乐曲调进课堂,作为音乐课进行双基教学的素材。如可以用“倒花篮”“穿心调”等的旋律作为视唱打节奏的教材,并且可以对其进行即兴的改编,产生的优秀作品可以作为课外花鼓兴趣小组编排的音乐。这样,学生在课外看到“海安花鼓”时就会觉得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三、平时多开展学校花鼓比赛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与“海安花鼓”有关的比赛活动,内容可以是多元的,除了花鼓队表演本身外,还可以是与其有关的内容。如关于“海安花鼓”的知识竞赛,或者是征文、绘画比赛,或者是“海安花鼓”乐器(四胡等)的演奏的比赛,花鼓动作的创编比赛。比赛可以是学校、班级为单位,也可以是小组或者个人为单位,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在学校的各种少先队活动中……通过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可以给更多的喜欢“海安花鼓”而未能加入校花鼓队的同学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还可以影响那些对“海安花鼓”不感兴趣的同学,吸引他们慢慢靠近并喜欢“海安花鼓”。通过各种各样的比赛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这个古老而充满地方特色的艺术,在比赛中收获,在活动中享受成长。
铿锵的鼓声是里下河人澎湃的心房,翩翩的舞步是海安儿女蓬勃的希望。一个绵延了四百多年的花鼓,一个凝聚着祖先不屈性格与智慧的花鼓,一个能够舞进中南海、奥运会、世博会的花鼓,我们没有理由不让它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耀华,王国安,吴斌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关键词:学生;海安花鼓;兴趣;渗透;音乐课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2-0093-01
“海安花鼓”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在国庆50周年联欢晚会上的演出与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垫场表演以及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的亮相,更让“海安花鼓”这朵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艺术奇葩名扬四海。然而与很多传统文化遗产一样,“海安花鼓”也面临着很多尴尬与无奈,在许多流行音乐与舞蹈文化的冲击下,这朵曾经光彩夺目的民间艺术奇葩正在渐渐地退出历史的舞台,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险。作为一名海安土生土长的小学音乐教师,我觉得有责任让祖先留下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在我们的下一代身上流传并发扬光大。要想让“海安花鼓”进校园,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开发好“海安花鼓”的校本课程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海安花鼓”2007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海安老百姓的主要精神食粮,也是海安的文化地标,因此把“海安花鼓”作为音乐校本课程有着深远的意义。要让学生接受“海安花鼓”,首先要让他们在内心认可这门艺术,只有内心真正地接受了它,才会发自肺腑地喜欢上它,才会保持一种持久的热情。因此,我们在编教材时要从学生的接受事物的角度出发,先宣传“海安花鼓”的辉煌历史,让学生知道“海安花鼓”是江苏乃至全国的一朵艺术奇葩,在重大的国家级庆典中均有“海安花鼓”的身影,是海安人民的骄傲与自豪。其次可以多用故事吸引学生。在教材中可以多选一些学生喜欢的历史故事题材的花鼓戏,由于小学生都非常喜欢听故事,曲折的故事情节往往能把他们带到一个想象的王国,因此用故事引导着学生走进“海安花鼓”的世界不失为一良策。最后编排的课程内容要紧跟时代。教材中除了安排一部分有趣的历史题材故事以外,应该适当地安排一些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花鼓内容。很多传统的文化不被年轻人接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反映的内容比较陈旧,与现代的生活脱节,与当代学生追求时髦的心理背道而驰,这也正是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受冷落的共同原因。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改编传统的花鼓舞蹈动作,用儿童生活中的常见的动作作为花鼓动作的内容。如模仿杨柳的婀娜摆动、鸭子的蹒跚学步、荷花的竞相开放等。总之,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校本课程开发中应该重点注意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让我们的校本课程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们去追寻。
二、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
音乐课堂是“海安花鼓”进校园的最理想的场所,是音乐教师宣传”海安花鼓”文化的主阵地。音乐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其在音乐课上渗透“海安花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第一,音乐教师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海安花鼓”的浓厚的兴趣,如果音乐教师自己对“海安花鼓”若即若离却要让学生喜欢,只能是天方夜谭。只有学生看到自己的老师爱之如痴,他们才会沉醉其中,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受老师的影响较大,音乐教师应抓住音乐课这一天赐的良机,用自己的身教影响他们。第二,音乐教师可以在音乐旋律上大做文章。“海安花鼓”的音乐融进了江苏民歌与地方小调的音乐元素,因此在教材中碰到相关的江苏民歌时可让学生比较与该民歌有关的“海安花鼓”调,这样既能让学生更好地深入了解江苏民歌,又能让学生对花鼓调音乐有所认识,可谓一举两得。同时,可以引进传统的花鼓音乐曲调进课堂,作为音乐课进行双基教学的素材。如可以用“倒花篮”“穿心调”等的旋律作为视唱打节奏的教材,并且可以对其进行即兴的改编,产生的优秀作品可以作为课外花鼓兴趣小组编排的音乐。这样,学生在课外看到“海安花鼓”时就会觉得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三、平时多开展学校花鼓比赛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与“海安花鼓”有关的比赛活动,内容可以是多元的,除了花鼓队表演本身外,还可以是与其有关的内容。如关于“海安花鼓”的知识竞赛,或者是征文、绘画比赛,或者是“海安花鼓”乐器(四胡等)的演奏的比赛,花鼓动作的创编比赛。比赛可以是学校、班级为单位,也可以是小组或者个人为单位,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在学校的各种少先队活动中……通过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可以给更多的喜欢“海安花鼓”而未能加入校花鼓队的同学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还可以影响那些对“海安花鼓”不感兴趣的同学,吸引他们慢慢靠近并喜欢“海安花鼓”。通过各种各样的比赛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这个古老而充满地方特色的艺术,在比赛中收获,在活动中享受成长。
铿锵的鼓声是里下河人澎湃的心房,翩翩的舞步是海安儿女蓬勃的希望。一个绵延了四百多年的花鼓,一个凝聚着祖先不屈性格与智慧的花鼓,一个能够舞进中南海、奥运会、世博会的花鼓,我们没有理由不让它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耀华,王国安,吴斌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