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开发风险的可控性及其控制机制

来源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y90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首先从控制论的角度分析可控系统和可控性的概念,并分析影响城市开发项目风险可控性的客观与主观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然后从项目风险自身可控性出发将与城市开发相关的风险划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两大范畴,进而应用风险效用理论对风险的可控性加以进一步分析,最后从技术控制措施和社会控制方式两个角度提出了城市开发项目风险控制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城市开发;风险管理;可控性;风险效用;技术控制;社会控制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07)06-0019-08
  
  一、城市开发风险的可控性概念
  
  城市开发项目,尤其是大型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是多种多样的,给项目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也向风险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开发项目启动后的第一步就应明确在已知约束条件下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区分项目的可控风险与不可控风险是进行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因此,对项目所面对的风险进行可控性分析,是有效控制风险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后续风险管理的可行性和易操作性有着突出意义。
  
  1 可控性与可控系统
  可控性(Controllability)是现代控制理论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在现实系统中,由于各种不可控环节的作用,完全可控仅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工程中不可能达到。但是找到不可控环节,克服它的影响,满足工程控制的要求,是每一个工程项目所追求的基本目标。
  
  控制活动是施控者对受控者的一种能动活动,能够使受控对象根据施控者的预定目标而动作,并最终达到某一目标。这种相对于某种经济环境存在的、具有经济控制功能与行为的整体称为控制系统。
  美国数学家R.E,卡尔曼(Kalman)1960年提出控制系统的可控性概念。通俗地讲,如果系统的每一个状态变化都能被控制输入U所影响,则系统是可控的;如果系统至少有一个状态不受输入U的影响,则系统是不可控的。对此,可用图1、图2直观地说明。可控性对于控制的重要性在于,只有系统是可控的,才能达到控制目标。广义来讲,可控系统(controllable system)指凡是人能改变其状态的系统,都可称为可控系统。按此定义,包含城市开发项目系统在内的大多数人造系统都是可控系统。
  在控制论中,控制手段即施控者所采取的作用于受控者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分为内部输入和外部输入,也可以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分为确定性输入和不确定性输入。对于城市开发项目,不确定的内部输入或外部输入都可能会对项目产生风险,从而使系统偏离既定目标。
  系统的可控性分为状态可控性和输出可控性。对于城市开发项目,由于其不确定因素众多,并且其控制目标相对于控制论角度的目标较为模糊,控制过程和途径也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因此,在现实中对其可控性的要求主要集中在目标的总体可控性与过程的适度可控性,以求将项目的总体风险控制在一定的幅度之内。
  
  2 项目风险的可预测性
  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突出了个体风险发生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但一味强调这种不确定性会动摇风险管理的信心,限制和阻碍人们对风险的挑战。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数据挖掘能力的增强、风险处理技术的进步等,大量风险发生所具有的一定程度的必然性逐渐能够为人们所掌握,这使得风险表现出可预测性。从严格意义的因果关系来讲,任何变化在其发生之前一段足够的时间内是有明显迹象的,或者这些变化是按一定规律发生的,因此只要我们具备了足够的知识和工具,就能更多、更深地预知未来,以致在必要时能进行预测。风险可预测性的意义在于奠定了风险处理与控制的量化基础与方法的运用。
  
  二、影响城市开发项目风险可控性的客观与主观因素
  
  风险的可控性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体,也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体。当城市开发项目面对一个特定风险时,该风险的可控程度可以认为是以下两个因素的函数:一是该风险对项目的威胁程度,威胁程度越小,该风险可控性越强;二是项目对该风险的承受和控制能力,项目对所有风险以及该风险的承受和控制能力越强,该风险的可控性越强。
  图3中,C曲线代表某项目对某一风险的承受能力曲线;T曲线代表该风险对该项目的威胁程度曲线,则该风险对该项目的可控性K(X)=C(x)-T(x),也即与该项目对该风险的承受能力正相关,与该风险对该项目的威胁程度负相关。每条曲线下方所围合的面积分别代表了该项目对该风险的总的承受能力和该风险对该项目的总的威胁程度。
  
  从上图中可以进一步推论,要提高城市开发项目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应从两方面人手:①客观分析项目面对的每个风险,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对项目的威胁程度,并积极承担那些可以接受并能够纳入到本项目主动风险管理与控制中的风险;②通过各种措施,积极增加风险的承受能力和控制能力。只有二者并重,才能使项目长期、平稳运行。
  在图3中,C曲线与T曲线的交叉点具有特殊的含义,代表了该项目对该风险的可控性临界点,会随着两条曲线的变化而变化。该交叉点右方的风险是项目可控的,左方的风险是不可控的,应当采取措施加以规避。由于项目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其C曲线、T曲线以及可控性指标也有所不同。
  
  三、项目风险自身的可控性
  
  不同类型风险的可控性程度有着明显差异。从风险的起因和后果两方面来讲,与城市开发相关的风险可以总体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两大范畴,主要各包含表1所示类别。
  
  立足于城市开发建设和规划控制的角度,在以上纳入可控风险范畴的六类风险中,可以根据控制方式的不同进一步地划分为技术可控风险与管理可控风险。相比较而言,技术可控风险的可控程度和可量化程度更高,可以通过对项目技术指标(如规划设计指标)的控制达到风险控制目标;管理可控风险的可控程度和可量化程度相对较低,有些只能做定性分析(如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等),甚至较难控制或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管理。这一细分有助于对城市开发项目进行进一步的量化分析。
  
  四、效用理论与风险的可控性
    
  同一风险对于不同的城市开发项目和不同的项目管理组织,其可控性有着明显的不同。同一数额的收益或损失对于项目中不同的人或组织,其承受能力或感受也不一样。这都涉及到效用的概念。风险效用指人们对该风险的感受程度,其数值是一个相对值。人们对风险信念、风险后果也随着风险后果大小、环境变化而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用效用函数u(X)来表示。项目风险管理中,效用曲线常被用来量化项目管理人员的风险观念。
  图4中的三种常用效用曲线,反映了人们对待风险的不同态度。①曲线工称为保守型效用曲线,这类项目风险管理人员对收益的反映比较迟缓,而对损失比较敏感,是一种谨慎小心、规避风险、不求大利的保守型决策者。②曲线Ⅲ称为冒险型效用曲线,这类决策者对损失的反映比较迟缓,而对收益则比较敏感,是一种不怕风险、谋求大利的进取型决策者。③曲线Ⅱ称为中间型效用曲线,这类决策者 对能够得到的收益期望值本身与效用大小看成是比例关系,是一种愿冒一定风险,完全按期望值大小选择行动方案的决策者。
  在上文中,图3中的C曲线反映的是项目整体对某一风险的承受能力,而图4中的三种曲线则是C曲线中项目管理人员风险承受能力的主观反映,是决定C曲线形状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努力使整个项目组织和机构的效用曲线演变为曲线Ⅱ和Ⅲ,成为进取型的风险组织,增强对项目风险的控制能力,积极面对风险,这样才能把握机遇并获得更大收益。
  
  五、城市开发风险的技术控制措施
  
  1 总体原则
  (1)控制手段应具有充分性。根据控制论原理,系统要具有可控性,必须选择足够多的控制手段,以确保对系统所有状态产生影响。若控制手段不够,造成某些状态不能被控制手段所影响,就不能保证系统初始状态向期望状态转移,达不到控制目标。
  (2)控制手段应具有经济性。风险控制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开发活动,而是确保它们受到正确的引导,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在保证系统可控的前提下,应减少不必要的控制手段,以保证控制所带来的收益大于其成本。
  (3)控制手段应充分反映项目内外部环境的作用。项目风险的控制环境指能影响和制约风险控制目标、内容、程序、方法等各种内外部因素的总和,应给予高度关注。
  (4)应从决策阶段就开始介入,对风险的产生、成长、爆发以及风险后果等进行全面的控制与管理,提高风险的可控性。
  
  2 加强内部控制
  (1)内部控制的概念
  一般说来,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在内部控制整体架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对内部控制内涵及外延的拓展。2003年美国反财务舞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出台的最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应用于战略制定及企业各个层次的活动,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各种潜在事件,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COSO同时提出了内部控制包括八个组成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从其定义和组成要素可以看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风险控制是密切相关的。对于城市开发项目而言,要增强对风险的控制力,首先要从强化内部控制人手,这同时也将有助于提高对外部风险的控制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内部控制甚至比外部控制更重要。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是范围与管制的强度,范围越大,管制的要求就会越弱。在城市开发项目内部的不同层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主导性相对次序也可能不同。例如,从项目的战略风险依次到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相对重要性应各有不同。在战略风险方面,风险管理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内部控制起到配合作用。这一角色逐步逆转,到财务风险层次,应该是内部控制发挥主导作用,风险管理起配合作用。
  (2)加强内控体系的措施
  城市开发项目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的目的在于对威胁其开发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管理。内部控制能否发挥作用,必须考虑项目面临的风险的性质、范围、风险可量化程度、控制成本与管理相关风险可获得收益的对比。应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同时坚持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原则,使内部控制制度渗透到项目各个操作环节,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
  加强管控能力和应急能力,实行内部控制自评(CSA)。内部控制自评是综合地管理和控制风险的有力工具,能够反映出当前管理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使管理层对项目内部控制情况有全面了解。
  强化对关键风险因素的控制。帕累托“80/20”原理表明了“关键的少数与次要的多数”这一关系,即应为80%的问题找出关键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一般可分为三类:A类包含大约20%的因素,但它导致了75~80%的问题,称为主要因素;B类包含了大约20%的因素,但它导致了15~20%的问题,称为次要因素;其余的因素为C类,称为一般因素,这就是所谓的ABC分析法。该分析法显示了风险的相对重要性,也使得项目风险控制变得相对简单和易于理解,有利于针对关键性的风险因素,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城市开发项目的所有风险中只有一小部分对项目威胁最大,因此应对这些风险加以格外重视。
  
  3 风险的量化分析
  按照可进行量化分析的程度差异,城市开发项目风险可分为三类:①可以建立概率分布的风险;②难以建立准确的概率分布但尚可以量化衡量的风险;③难以进行量化分析的风险。分别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分析工具进行处理。
  (1)概率分布分析
  概率分析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来预测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要求充分利用已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估测和计算,若信息不够充分则需根据主观判断和近似的办法来确定概率分布。确定风险事件概率分布一般有三种方法:根据历史资料确定概率分布、利用理论概率分布和主观概率法。一般来讲,风险事件的概率分布应根据历史资料确定,但由于现实操作中常没有足够资料来描述每个可能结果,因此根据实际损失频数来建立损失分布是不太可能的。如果已知损失分布的情形,则只需1~2个参数即可建立相应的分布,而参数可从样本资料中进行估计。因此,可运用一些常用的理论分布来建立实际损失的概率分布。
  风险分析中常用的概率分布有等概率分布、泊松分布、二项分布、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帕累托分布等,具体采用何种分布应根据决策问题的性质而定。①正态分布。是一种重要的连续分布,在风险估计中使用最多,大量自然和社会现象的随机变量如损失金额等都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当获得的信息量不够充分时,常将风险因素的概率分布用正态分布代替。②对数正态分布。也是一种连续分布,适用于描述个别损失单位的损失幅度,常用于描述那些数值很小但量很大,或者数值大但量很小的现象。③二项式分布。是一种重要的离散型分布,适用于独立重复n次观察,每次观察只出现两种结果的情形(贝努利实验)。④泊松分布。也是一种重要的离散分布,在观察次数n很大时,可用泊松分布作二项分布的近似,常用于描述大量同质风险单位在单位时间内损失次数的分布。
  (2)数学期望值与方差
  在实践中要确定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时,在许多问题中,并没有必要全面考察随机变量的变化情况,而只需知道随机变量的某些特征,因而并不需要求出它的分布函数。与随机变量有关的最常用的是数学期望值与方差,这两个数值虽然不能完整地描述随机变量,但也能描述随机变量在某些方面的重要特征,因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3)小概率事件处理
  城市开发项目的重大损失往往来源于不常发生的小概率事件。在这样缺少数据的基础上很难用传统的方法来建立模型。如果一个开发者没有经历过这样大的损失,将无法度量这样的风险,按概率分布、数学期望值以及方差等进行风险值的分析都很难与现实情况相符合。对此,主要通过增强开发 项目的资源储备和结构弹性等以及建立危机管理机制等来应对。
  
  4 不同风险的归组化解
  城市开发项目风险的可控性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项目所面对的某单一风险的可控性;二是由项目所面对的众多风险组成的项目总体风险的可控性。当在实际的风险管理中将众多风险放在一起加以管理时,由于群体包容性的增加,不同风险的损失和利益之间多半会趋向于相互抵消,单一风险的不确定性也趋向于一起消失。当把难以预测的具有相似性的风险因素组织在一起时,也显示出具有某种规律的趋向。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风险或不确定性转换成可度量的风险或将它消除,美国学者弗兰克,H.奈特称之为“归组”(grouping),并认为该方法在减少不确定性的种种措施中是最为重要的一种。
  
  5 切断风险生成链
  项目风险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一连串事件连续失败的结果,若这些环节事件中有一个不失败,则事故就不会发生。同时,风险的可控性与该风险的成长阶段有关,发育越完善的风险越难以控制。因此要尽早介入风险管理,切断风险生成链。
  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会长小威廉,哈顿(William Haddon,Jr)提出了10种通过能量释放的策略来抑止产生事故的条件或者加强阻碍事故生成的条件,从而进行风险控制的“能量释放理论”。①根据风险因素特性,采取措施使其发生概率降至接近于零,从而预防风险因素的产生;②减少已存在的风险因素;③防止已存在的风险因素释放能量;④改善风险因素的空间分布从而限制其释放能量的速度;⑤在时间和空间上,借助人为设置的物质障碍把风险因素与可能遭受损害的人、财、物隔离;⑥改变风险因素的基本性质;⑦对实施项目的人员进行风险教育,制订严格的操作规程;⑧进行安全监控并及时作出响应;⑨改变危险源的性质,减少暴露,降低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⑩以降低失效事件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幅度为主进行损失预防。
  此外,应当十分注意风险的转化条件和触发条件,因为只有具备这些条件,风险事件才会真正发生而造成损失。对风险转化条件和触发条件的有力控制是应对风险的重要切入点。
  
  六、城市开发风险的社会控制
  
  按照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城市开发与其社会后果是统一的,也即城市开发的正负面影响均内在于城市开发自身。因此,风险性并不是外在于城市开发的特征,而是城市开发的内在属性之一。虽然采用更为科学、合理、系统的开发管理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开发中的风险,但正如德国社会学家U.施曼克所指出的,经过修正的技术本身仍然是风险的生产者,技术水平的升级不仅不会消除风险,反而会带来风险水平的相应升级。因此,要实现对城市开发项目中各类风险的有效控制,还需要从技术措施之外寻找补充“答案”,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来妥善解决技术措施之外的认知、利益与协调等问题。
  
  1 充分考虑主观认知因素
  “风险社会”和“世界风险社会”的来临给传统的风险治理机制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现代风险在本质上和特征上与传统风险有根本差异,因此必须建立符合风险社会要求的新的风险治理机制。传统的风险治理机制的重点在于对客观风险和灾难的防范、预警和事后处理,对主观层面的问题较少涉及。在建立现代风险治理机制时,必须充分考虑人们的主观“风险认知”因素,对于后者的研究是良好决策的前提。
  
  2 风险控制的公众参与
  在传统的风险治理体制中,专家系统常常处于核心地位。由于现代风险的复杂性已经超出了任何单一专家系统可以解释和控制的范围,专家往往也难以对新的风险做出准确预测。此外,由于现代技术所导致的风险已经扩散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其影响已波及每一个社会成员,公众对了解可能影响其利益的开发活动有着强烈的愿望,因此在风险控制和管理中公众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这不仅要求在相关政策制订过程中需要社会公众信息的反馈,在实际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中也需要建立公众利益能够得以表达的有效途径。此外,应充分发挥咨询机构、新闻媒体和各种非政府组织(NGOs)等与特定城市开发项目并无直接相关利益的群体对开发活动的积极干预作用,在政府、开发商、相关居民和非直接利益相关群体之间建立面向共同的风险管理和干预的资源、信息交流与互补的平台,减少项目风险决策和实施中的失误,从而更好地推动项目的低风险、高效率运行。
  
  3 利益协调与平衡
  城市开发项目,尤其是大型的开发项目,涉及到大量的公众和利益群体,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具有很强的“公共性”特征。要把城市开发可能造成的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政府就必须在正确的立场下进行积极的调控与平衡,但即使如此也并不能在任何时候使所有的利益群体都得到满足。在许多情况下,利益主体往往从各自的立场出发表达和争取自己的利益,公共利益不会成为伦理思考的出发点,尤其是各种既得利益者和可得利益者。这种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分裂和对立在不同层次上均有所表现。因此,仅仅依靠人类的“工具理性”来防范和控制风险往往在现实开发活动中遇到很大的困难和阻力。因此,在城市开发项目的风险决策与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各个相关利益群体的平衡以及在项目实际运作中的可行性,制定基于利益平衡的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
  
  4 增强对未来的控制力和预测能力
  “世界风险社会”的概念使我们认识到人为的风险只有有限的可控性。提高对项目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控制能力的最彻底的方法,即获得更多知识以增强对未来的预测能力。因为知识的主要实际意义就是控制,随着文明的总体进步、技术的改良及知识的增长,人们对项目风险的了解和控制能力会越来越强。
  
  (责任编辑:陈晓东)
其他文献
卵巢癌是严重威胁妇女生命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临床上确诊时约70%以上患者已属晚期,而且其播散转移主要位于腹腔内[1].腹腔化疗是卵巢癌化疗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选择合适的留置导管、适宜温度的灌注液及周到细致的护理措施,是帮助患者完成腹腔化疗疗程的重要保证.2000年12月~2004年6月我院采用PICC导管留置对卵巢癌患者进行腹腔热灌注化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WTO倡导精神病患者的非住院化及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CBR)[1].为了探讨健康教育这一干预措施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我们于2002年2月-2004年11月,在实施社区医疗服务(家庭病床)的同时,对入选的有能力接受教育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主要照料者)开展了有关精神卫生康复知识教育,以探讨健康教育这一干预措施在CBR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显示,患者社会功能残疾量表及复发率均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在临床上较少见,又是眼科急症,并且阻塞时间一旦超过90 min,视力就很难恢复,给患者的精神、心理乃至整个生活造成痛苦和不便.我们通过对1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的急救与护理,从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人文关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由于医院的特殊环境,存在许多致病微生物,并由此造成很多的临床问题,包括医院内感染,隔离预防,自身防护等,正确的院内洗手行为,是有效地解决这些临床问题的措施之一.近2年来,我们对4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在内、外、妇、儿病房工作的168名护士洗手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洗手率仅为14.33%.本文的目的即是为了探讨有效地促进和提高护理人员洗手行为依从性的方法,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