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戚继光的诗流传下来的有二百五十首,大部分收录在他自编的《止止堂集》卷上,小部分收录在他儿子戚祚国等编撰的《戚少保年谱耆编》中,也有零星散落在他战斗过的地方。之所以许多人不知道他写的诗,是因为他的诗名被他自己所建立的赫赫战功所掩盖。
戚继光作于浙江或与浙江有关的诗歌,有《过清风岭节妇祠》《天台道中柬林尹》《船厂阻雨》《登伏龙寺忆昔》《关岭寺有感》《巾帻山》《马上作》《游谢庄》《铁马》《韬铃深迯》等三十多首,限于篇幅,现将其中八首作些简介,以飨读者。
《天台道中柬林尹》:“乱后遗黎始卜家,春深相与事桑麻。绿云万顷无闲地,浪说河阳一县花。”这首诗是嘉靖三十九年(1560)暮春,戚继光率兵追歼倭寇路过天台时一路所见,有感于心,寄给县尹林耀的一首七绝。“浪说河阳一县花”河阳,古县名。即今河南省焦作市下属孟州市。河阳一县花,喻地方之美。典出北周庾信《春赋》:“河阳一县并是花,金谷从来满园树。”说的是西晋潘岳任河阳县令时满县栽花,后遂用“河阳一县花”喻地方之美。“浪说河阳一县花”,看到台州绿云万顷之美后,就不要再说“河阳一县花”了。
《关岭寺有感》:“圣治于今天地宽,危岑何事尚名关。客中幞被因秋薄,月下禅钟入梦闲。寒水绕溪喧古树,晴烟破曙满空山。平生却遣群鸥笑,一片孤忠两鬓斑。”这首七律是戚继光率兵追歼倭寇路过关岭时,看到山名和关名所引发的感想,表达了他要卫国杀敌,消灭倭寇的乐观豪边的思想感情。
《船厂阻雨》:“春雨下危墙,烟波正渺茫。好山当幕府,壮士挽天潢。鸟立林边石,人归海上航。驱驰还我辈,不惜鬓毛苍。”明嘉靖三十九年,戚继光在临海、海门和松门开办造船工厂,督造亲自设计的新式战船。至次年春三月,共造成战船四十四艘,为建立强大的水师创造条件。戚继光從大雨联想到天河水。从天河水联想到洗甲兵。诗圣杜甫说得好,“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预见抗倭战争一定会胜利。“驱驰还我辈,不惜鬓毛苍。”为国家奔走效力,两鬓灰白也毫不可惜。
《过清风岭节妇祠》:“清风名岭复名祠,往事依然动客悲。岭下年年驰驷马,何如节妇荐江蓠。”清风岭原名青枫岭,因岭上多青枫而得名。后因纪念临海王氏(太府卿王卿月七世女孙)而改名清风岭。宋德祐二年(1276),元兵入台州,杀死王氏的丈夫与公婆,元兵千夫长见其美姿容,掳而欲强之,誓死不从,佯称待丈夫与公婆丧服期满方可。千夫长乃命俘妇守之。行至台州与绍兴交界的青枫岭时,王氏乘间啮指血书诗“君王无道妾当灾,弃女抛男逐马来。夫面不知何日见,妾身料得几时回?两行清泪频偷滴,一对愁眉锁不开。回首故山看渐远,存亡两字实哀哉”于崖上,乃投崖而死。四十多年之后,到了元英宗至治(1321—1323)年间,朝廷为了社会稳定,表彰王氏的事迹,称她为“贞妇”,台州路达鲁花赤(台州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郡守)捏古伯专门在青枫岭上立祠纪念,并将青枫岭改名为清风岭。戚继光率兵追击倭寇路过清风岭节妇祠时,为王氏的清风高节所感动,非常钦敬,认为王氏虽然早已乘鸾仙去,但她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岭下年年驰驷马,何如节妇荐江蓠。”清风岭下那些乘坐驷马高车的达官贵人虽生犹死,远远不如岭上节妇祠中老百姓年年用江蓠祭献的节妇王氏。
《登伏龙寺忆昔》:“梵宇萧条自翠微,丹枫白石静双扉。曾于山下挥长戟,重向尊前醉落晖。衰草尚迷游鹿径,秋云空锁伏龙矶。遥看沧海舒孤啸,百尺仙桥一振衣。”伏龙寺在伏龙山上,伏龙山在宁波市慈溪市(原属镇海县,1954年起改属慈溪县)。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戚继光援闽抗倭凯旋返浙后,赴杭州向新任浙江巡抚赵炳请求批准再去义乌招兵。返台路过宁波,重登镇海伏龙山。这是一首重游伏龙寺回忆龙山激战的诗。伏龙山是明代龙山千户所的屏障,故地重游,戚继光不禁想起了龙山激战的情景。嘉靖三十五年(1556)秋,倭寇八百多名进犯龙山。参将卢镗,副使许东望、王询,把总卢锜各率兵两千,游击尹秉衡率兵三千共同御敌。新上任的宁绍台参将戚继光闻讯后立即率兵驰至高家楼(地名)设伏,以逸待劳。倭寇分三路进攻龙山,橫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数千官兵一触即溃,望风披靡。危急之际,戚继光跃上高崖连发三箭,射倒三个倭酋,一下子扭转战局。敌人群龙无首,乱作一团,官兵士气大振,反败为胜。戚继光一战成名(之后,又与俞大猷联兵抗倭,在龙山三战三捷)。龙山战役是戚继光入浙抗倭第一仗,是抗倭胜利的起点,值得纪念。戚继光站在高高的仙人桥上,抖衣去尘,不仅仅是洁身自好,而是振作精神。浩歌空九衢,鹏抟九万余,下决心争取得更大的胜利。
七绝《马上作》,作于第二次援闽抗倭出发前夕。“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马上行。”戚继光为自己多年来南征北战屡立战功而深感自豪。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慷慨豪迈,脍炙人口。
《游谢庄》:“谢家亭馆客心惊,径草无媒雨益生。柳覆绮疏余迭藓,花摇石磴但流莺。仇湖客散黄金后,精舍书闲白日声。偶见门前双燕子,徘徊独有主人情。”
谢庄,谢氏族人居住的村庄,在余姚东山(今泗门镇)。明代正德四年(1509),内阁大学士谢迁上疏弹劾宦官刘瑾,被皇上削职为民后,在家乡余姚东山建造“肥遁”、“嘉遁”两座美丽的庄园。父子俩每日与骚人墨客徜徉其中,宴游观赏,长达十六年之久。明世宗嘉靖初年,倭寇洗劫谢庄。游谢庄,嘉靖三十七年(1558)宁绍台参将戚继光驻余姚临山卫抗倭,军务之余游览谢庄。“偶见门前双燕子,徘徊独有主人情。”诗人借燕子留恋谢家之情,抒发对谢庄沧桑变化的无限感慨。
《巾帻山》:“春城东去海氛稀,城畔人烟绕翠微。山麓高楼开重镇,辕门晓角起晴晖。九天云气三台近,百里江声一鸟飞。极目苍茫忆明主,吴钩高接斗牛辉。”巾帻山,即临海城里的巾子山,俗称巾山。这首诗作于台州大捷之后,倭患消除,老百姓过着太平的日子。“吴钩高接斗牛辉”,吴钩,吴地出产的弯刀,以锋利著称。这里借指宝剑,宝剑的光辉高接斗牛,形容戚家军军威之盛,表达了戚继光报效国家威镇海疆的坚强决心。
戚继光作于浙江或与浙江有关的诗歌,有《过清风岭节妇祠》《天台道中柬林尹》《船厂阻雨》《登伏龙寺忆昔》《关岭寺有感》《巾帻山》《马上作》《游谢庄》《铁马》《韬铃深迯》等三十多首,限于篇幅,现将其中八首作些简介,以飨读者。
《天台道中柬林尹》:“乱后遗黎始卜家,春深相与事桑麻。绿云万顷无闲地,浪说河阳一县花。”这首诗是嘉靖三十九年(1560)暮春,戚继光率兵追歼倭寇路过天台时一路所见,有感于心,寄给县尹林耀的一首七绝。“浪说河阳一县花”河阳,古县名。即今河南省焦作市下属孟州市。河阳一县花,喻地方之美。典出北周庾信《春赋》:“河阳一县并是花,金谷从来满园树。”说的是西晋潘岳任河阳县令时满县栽花,后遂用“河阳一县花”喻地方之美。“浪说河阳一县花”,看到台州绿云万顷之美后,就不要再说“河阳一县花”了。
《关岭寺有感》:“圣治于今天地宽,危岑何事尚名关。客中幞被因秋薄,月下禅钟入梦闲。寒水绕溪喧古树,晴烟破曙满空山。平生却遣群鸥笑,一片孤忠两鬓斑。”这首七律是戚继光率兵追歼倭寇路过关岭时,看到山名和关名所引发的感想,表达了他要卫国杀敌,消灭倭寇的乐观豪边的思想感情。
《船厂阻雨》:“春雨下危墙,烟波正渺茫。好山当幕府,壮士挽天潢。鸟立林边石,人归海上航。驱驰还我辈,不惜鬓毛苍。”明嘉靖三十九年,戚继光在临海、海门和松门开办造船工厂,督造亲自设计的新式战船。至次年春三月,共造成战船四十四艘,为建立强大的水师创造条件。戚继光從大雨联想到天河水。从天河水联想到洗甲兵。诗圣杜甫说得好,“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预见抗倭战争一定会胜利。“驱驰还我辈,不惜鬓毛苍。”为国家奔走效力,两鬓灰白也毫不可惜。
《过清风岭节妇祠》:“清风名岭复名祠,往事依然动客悲。岭下年年驰驷马,何如节妇荐江蓠。”清风岭原名青枫岭,因岭上多青枫而得名。后因纪念临海王氏(太府卿王卿月七世女孙)而改名清风岭。宋德祐二年(1276),元兵入台州,杀死王氏的丈夫与公婆,元兵千夫长见其美姿容,掳而欲强之,誓死不从,佯称待丈夫与公婆丧服期满方可。千夫长乃命俘妇守之。行至台州与绍兴交界的青枫岭时,王氏乘间啮指血书诗“君王无道妾当灾,弃女抛男逐马来。夫面不知何日见,妾身料得几时回?两行清泪频偷滴,一对愁眉锁不开。回首故山看渐远,存亡两字实哀哉”于崖上,乃投崖而死。四十多年之后,到了元英宗至治(1321—1323)年间,朝廷为了社会稳定,表彰王氏的事迹,称她为“贞妇”,台州路达鲁花赤(台州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郡守)捏古伯专门在青枫岭上立祠纪念,并将青枫岭改名为清风岭。戚继光率兵追击倭寇路过清风岭节妇祠时,为王氏的清风高节所感动,非常钦敬,认为王氏虽然早已乘鸾仙去,但她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岭下年年驰驷马,何如节妇荐江蓠。”清风岭下那些乘坐驷马高车的达官贵人虽生犹死,远远不如岭上节妇祠中老百姓年年用江蓠祭献的节妇王氏。
《登伏龙寺忆昔》:“梵宇萧条自翠微,丹枫白石静双扉。曾于山下挥长戟,重向尊前醉落晖。衰草尚迷游鹿径,秋云空锁伏龙矶。遥看沧海舒孤啸,百尺仙桥一振衣。”伏龙寺在伏龙山上,伏龙山在宁波市慈溪市(原属镇海县,1954年起改属慈溪县)。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戚继光援闽抗倭凯旋返浙后,赴杭州向新任浙江巡抚赵炳请求批准再去义乌招兵。返台路过宁波,重登镇海伏龙山。这是一首重游伏龙寺回忆龙山激战的诗。伏龙山是明代龙山千户所的屏障,故地重游,戚继光不禁想起了龙山激战的情景。嘉靖三十五年(1556)秋,倭寇八百多名进犯龙山。参将卢镗,副使许东望、王询,把总卢锜各率兵两千,游击尹秉衡率兵三千共同御敌。新上任的宁绍台参将戚继光闻讯后立即率兵驰至高家楼(地名)设伏,以逸待劳。倭寇分三路进攻龙山,橫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数千官兵一触即溃,望风披靡。危急之际,戚继光跃上高崖连发三箭,射倒三个倭酋,一下子扭转战局。敌人群龙无首,乱作一团,官兵士气大振,反败为胜。戚继光一战成名(之后,又与俞大猷联兵抗倭,在龙山三战三捷)。龙山战役是戚继光入浙抗倭第一仗,是抗倭胜利的起点,值得纪念。戚继光站在高高的仙人桥上,抖衣去尘,不仅仅是洁身自好,而是振作精神。浩歌空九衢,鹏抟九万余,下决心争取得更大的胜利。
七绝《马上作》,作于第二次援闽抗倭出发前夕。“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马上行。”戚继光为自己多年来南征北战屡立战功而深感自豪。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慷慨豪迈,脍炙人口。
《游谢庄》:“谢家亭馆客心惊,径草无媒雨益生。柳覆绮疏余迭藓,花摇石磴但流莺。仇湖客散黄金后,精舍书闲白日声。偶见门前双燕子,徘徊独有主人情。”
谢庄,谢氏族人居住的村庄,在余姚东山(今泗门镇)。明代正德四年(1509),内阁大学士谢迁上疏弹劾宦官刘瑾,被皇上削职为民后,在家乡余姚东山建造“肥遁”、“嘉遁”两座美丽的庄园。父子俩每日与骚人墨客徜徉其中,宴游观赏,长达十六年之久。明世宗嘉靖初年,倭寇洗劫谢庄。游谢庄,嘉靖三十七年(1558)宁绍台参将戚继光驻余姚临山卫抗倭,军务之余游览谢庄。“偶见门前双燕子,徘徊独有主人情。”诗人借燕子留恋谢家之情,抒发对谢庄沧桑变化的无限感慨。
《巾帻山》:“春城东去海氛稀,城畔人烟绕翠微。山麓高楼开重镇,辕门晓角起晴晖。九天云气三台近,百里江声一鸟飞。极目苍茫忆明主,吴钩高接斗牛辉。”巾帻山,即临海城里的巾子山,俗称巾山。这首诗作于台州大捷之后,倭患消除,老百姓过着太平的日子。“吴钩高接斗牛辉”,吴钩,吴地出产的弯刀,以锋利著称。这里借指宝剑,宝剑的光辉高接斗牛,形容戚家军军威之盛,表达了戚继光报效国家威镇海疆的坚强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