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是不上天的“飞行员”,脚踏大地,却同样能够完成各种飞行动作,时而迂回、时而盘旋、时而俯冲,靶机在他们指挥下巧妙躲开导弹攻击,直插“红军”防御阵地;
他们,是骁勇善战的射手,引吭高歌、盘马弯弓,银白色的高速靶弹如同离弦之箭,射向“红军”指挥所、通信枢纽等要害部位;
他们,是最狡猾的对手,面对“红军”歼击机、导弹的狂轰滥炸,一次次成功实施诱饵弹、无线电静默、强电磁干扰等伪装手段,或诱敌深入、或巧妙掩护,将对手逼向危险境地。
虎狼逼出好猎手。处在体系对抗的风口浪尖,空军某基地二区五站近年来先后完成总部、空军组织的30余项大型综合战训任务,并多次扮演“蓝军”角色参与全军兵种合成演练,逐渐成长为一支体系对抗能力强、攻防兼备要素全的虎狼之师、“蓝军”劲旅。
来自西北的“旱鸭子”
部队地处大漠戈壁,常年担负着各种试训演习任务。随着全军机械化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近几年,该站承担的武器装备试验、大型联合军演任务越来越多、越来越重,雪域高原、海中孤岛、戈壁荒漠,全国最艰苦、最边远的地方到处都留下了“蓝军”官兵的足迹。
2006年9月的一天,深处大漠戈壁的“蓝军”官兵接到了远赴东南某地执行供靶任务的命令,30多名作风严谨、技术精湛的“蓝军”官兵应战出兵。在一个小型码头上,长10米、宽5米、重十几吨的靶标发射架,需要装进宽度不到6米的登陆艇。“蓝军”官兵多数都是来自西北的“旱鸭子”,看着随海浪来回摇晃的登陆艇就晕头转向。特装车辆驾驶员安燕鸿凭借过硬的驾驶技术一次到位,倒着将发射架送进了登陆艇的“肚子”里。
官兵们进驻后,岛上荒无人烟、蛇虫遍地,无任何生活依托,饮用水、给养完全靠陆上供给,所处环境异常艰苦。恰逢当地十年不遇的高温,持续十多天的酷热潮湿天气对久驻戈壁的官兵来说是一种严峻考验,官兵们顾不上休息,当天完成卸车任务。准备阶段,许多官兵睡不好,吃不香,患上了不同程度的皮肤病,有的同志甚至中暑。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官兵努力克服气候难以适应时,另一个困难又接踵而来。9月21日,“麦莎”台风登陆,肆虐着整个东南沿海。狂风携带着暴雨,海浪夹杂着沙石一起向小岛袭来。阵地上的装备仅披着一层篷布,随着台风疯狂的撕扯,眼看装备就要被暴雨袭击。“保护装备!”官兵们冲进风雨中,扑向阵地。任凭风雨吹打在脸上、海水浸泡到腰际,他们一刻也不犹豫,一毫也不退缩。经过长时间的奋战,确保了装备安然无恙,最终圆满完成了供靶保障任务。
2010年8月,部队远赴海拔3800多米的西藏某地执行高原供靶任务。西藏高原自然条件差、环境气候恶劣。一路上,官兵们面临着非常危险的考验,特别是在五道梁地段,路况异常复杂,车辆行驶在悬崖边上,上边是滚石的不断“袭击”,下边是咆哮着的雅鲁藏布江,司机如果稍不留神,就会有生命危险。部队进驻后,官兵因为不适应当地氧气稀薄的气候环境,出现了强烈的高原反应。“山高标准更高,缺氧不缺精神。”经过几天休整,官兵们以顽强的意志克服了高原反应。
任务初期,对手就给“蓝军”出了一个难题,要求双机联合供靶。尽管以前多次成功完成“多机同空”供靶任务,但该地区地势山高谷深,可选择放飞点极少,官兵对双机联合供靶能不能成功感到心里没底。但是面对对手的“挑衅”行为,“蓝军”丝毫没有畏惧,他们认真研究地形特点,结合当时复杂风向资料和遭遇点位置,先后勘探10余次,才最终确定好航控点。各种装备车辆皆已到位,各类人员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二号机开车异常!”随着一声轰鸣,一号靶机如离弦之箭直冲云霄,二号机却临时发生了故障,这时所有人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一号机盘旋待命!二号机抓紧检查排故!”有着20多年供靶经验的副站长王恒峰立即带领官兵查找原因。“二号机准备好!”激动人心的消息终于传来。“轰!”二号靶机也冲向蓝天。高原双机联合供靶,“蓝军”官兵探索出了高原环境下供靶保障新模式,有效锤炼了部队高原气候条件下供靶和实施电磁干扰的技术保障能力,得到了空军和参训部队的高度赞扬。
高原气候变幻莫测,一时晴空万里,一会儿大雨倾盆。这天,官兵正忙着执行靶机保障任务,突然,天空乌云密布,一阵狂风刮来,大雨倾盆而至。“快把靶机盖起来!”一时间,风雨带着泥沙袭来,几乎要把盖在靶机上的篷布撕开,官兵们脱下了衣服包住靶机,盖住设备。他们紧紧围住靶机,压住靶机的“衣角”。雨过天晴,风中打颤的官兵又急忙拿掉包裹靶机的迷彩服,以高昂的士气和饱满的精神参与到演习任务中去。他们迅速打开舱盖,继续开始紧张有序的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任务中该站官兵需要提供靶标近两百架,按照打一备一原则,全年就得准备四百多架靶标。靶标放飞准备周期长,保障任务繁杂,来不得半点马虎,往往会因为很小的误差导致整个试验中断。完成每一架航模的组装、测试、维护等工作,需要两到三天的时间,而且常常加班到零晨两三点钟。
火箭喷口喷出一缕青烟
两强相遇勇者胜,勇者相遇智者胜。“蓝军”从诞生之日起决定了他们必须具备超乎常人的智慧。武器试验和演习演练任务中,“蓝军”官兵常常会遭遇设备故障、突发情况等险情。正是依靠着自身的聪明才智,他们一次次出奇制胜,完成了参试参训任务。
2010年12月底,靶场内剑拔弩张,一场重大演习正在国家靶场组织进行中。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发射在即时,靶机突然发生故障,火箭喷口喷出一缕青烟。根据以往的实战经验,“蓝军”官兵快速判断出现这种故障是因为环境气温太低,点火药盒没有点燃助推药柱所致。他们顶着火箭随时可能发射的危险,迅速赶到发射架前,小心翼翼地打开保险销,轻轻地将靶机放在戈壁滩上。他们慢慢地拆开火药盒,仔细检查设备故障,果然是助推火药柱因气温过低没有点火。故障成功排除,官兵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他们继续投入到了紧张的演习任务中。“蓝军”驾驭靶机按预演方案准确进入航区,只见拔地而起的防空导弹凶神恶煞般朝着靶机扑来。面对“红军”的火力攻击,“蓝军”不敢轻敌,他们瞅准时机,迅速投放诱饵弹躲避敌人全力打击。诱敌成功后,靶机巧妙脱险,小小的诱饵使“蓝军”又一次大获全胜。 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2011年的某演习任务拉开序幕。靶机按要求进入了演习空域,构成了对抗条件。“轰”的一声,某型号导弹拔地而起,拖着长长的火尾直指靶机,地面霎时飞石走砾、狼烟四起。激烈搏击后,靶机不幸“遇难”,空中留下它“生命”中最绚丽的瞬间。正当大家还在为刚才的精彩一瞬欢呼时,却发现落地的靶机仍在燃烧,而且在伞包的拉动下顺着大风加速滑向正在参试的某参演阵地。情急之下,站长刘劳喜果断下令拦截。在风力的作用下,靶机滑动速度非常快,虽然战士们死死拽住伞包绳,在强大的拉力下,官兵跟着靶机一同移动。情况紧急,刘站长果断指挥,要求战士们去抓伞而不要抓伞包绳。此法果然奏效,变了形的伞包最终飘落在地面上,官兵们用沙土扑灭了燃烧着的靶机。排除险情,保护了装备和人员安全,事后他们发现,此处距离参演阵地不足50米。
靶弹飞行弹道的偏差达到XX公里
追求从不停歇、创新永无止境。部队作为国家试验靶场,任务中担负着导弹装备武器系统“考官”、“教官”和“医官”的职能,但靶场建成初期,往往是新装备已经到位,经常因为靶标不具备对抗条件影响了试验进程。“蓝军”所在部队在等新武器、演习在等新装备,“蓝军”官兵决定自己动手研制靶标。那时候计算机技术尚未普及,官兵们只能手工绘图,依靠简单的机械设备研制加工靶标模型,并研制出“某型一号”靶弹和“某型一号”实体靶机,开创了靶场试训演练供靶之先河。
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换代,新武器装备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抗中“蓝军”吃败仗越来越多。为了改变这种不对称格局,“蓝军”官兵顺势而为,一直在努力尝试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改进装备性能。传统的螺旋桨靶机飞行速度慢,他们改为涡喷式发动机。老式靶标隐身性能差,他们通过加装角反射体、诱饵弹、给机身贴敷吸波材料等办法对“红军”武器装备进行干扰。为了更进一步提升“蓝军”作战能力,近年来,他们又自主研发了小型便携式干扰机,使“蓝军”大大提高了自我防御和生存能力。
十年磨一剑。现如今,“蓝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他们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聚集的优势,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已成功研制了仿高空高速目标、仿弹道导弹和红外电子干扰等十余种靶标。攻与防、干扰与反干扰、欺骗与反欺骗、压制与反压制,电子战、网络战、心理战,“蓝军”部队在一次次“红”“蓝”对抗演练中,逐渐掌握了体系对抗的方法要领,摸索出了一整套对抗演习战术战法。着眼未来战场,他们把演习成果向提高部队战斗力延伸,今天的“蓝军”在演习演练任务中地位大大提升,从配角逐渐变成了“战场”上的主角。
他们,是骁勇善战的射手,引吭高歌、盘马弯弓,银白色的高速靶弹如同离弦之箭,射向“红军”指挥所、通信枢纽等要害部位;
他们,是最狡猾的对手,面对“红军”歼击机、导弹的狂轰滥炸,一次次成功实施诱饵弹、无线电静默、强电磁干扰等伪装手段,或诱敌深入、或巧妙掩护,将对手逼向危险境地。
虎狼逼出好猎手。处在体系对抗的风口浪尖,空军某基地二区五站近年来先后完成总部、空军组织的30余项大型综合战训任务,并多次扮演“蓝军”角色参与全军兵种合成演练,逐渐成长为一支体系对抗能力强、攻防兼备要素全的虎狼之师、“蓝军”劲旅。
来自西北的“旱鸭子”
部队地处大漠戈壁,常年担负着各种试训演习任务。随着全军机械化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近几年,该站承担的武器装备试验、大型联合军演任务越来越多、越来越重,雪域高原、海中孤岛、戈壁荒漠,全国最艰苦、最边远的地方到处都留下了“蓝军”官兵的足迹。
2006年9月的一天,深处大漠戈壁的“蓝军”官兵接到了远赴东南某地执行供靶任务的命令,30多名作风严谨、技术精湛的“蓝军”官兵应战出兵。在一个小型码头上,长10米、宽5米、重十几吨的靶标发射架,需要装进宽度不到6米的登陆艇。“蓝军”官兵多数都是来自西北的“旱鸭子”,看着随海浪来回摇晃的登陆艇就晕头转向。特装车辆驾驶员安燕鸿凭借过硬的驾驶技术一次到位,倒着将发射架送进了登陆艇的“肚子”里。
官兵们进驻后,岛上荒无人烟、蛇虫遍地,无任何生活依托,饮用水、给养完全靠陆上供给,所处环境异常艰苦。恰逢当地十年不遇的高温,持续十多天的酷热潮湿天气对久驻戈壁的官兵来说是一种严峻考验,官兵们顾不上休息,当天完成卸车任务。准备阶段,许多官兵睡不好,吃不香,患上了不同程度的皮肤病,有的同志甚至中暑。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官兵努力克服气候难以适应时,另一个困难又接踵而来。9月21日,“麦莎”台风登陆,肆虐着整个东南沿海。狂风携带着暴雨,海浪夹杂着沙石一起向小岛袭来。阵地上的装备仅披着一层篷布,随着台风疯狂的撕扯,眼看装备就要被暴雨袭击。“保护装备!”官兵们冲进风雨中,扑向阵地。任凭风雨吹打在脸上、海水浸泡到腰际,他们一刻也不犹豫,一毫也不退缩。经过长时间的奋战,确保了装备安然无恙,最终圆满完成了供靶保障任务。
2010年8月,部队远赴海拔3800多米的西藏某地执行高原供靶任务。西藏高原自然条件差、环境气候恶劣。一路上,官兵们面临着非常危险的考验,特别是在五道梁地段,路况异常复杂,车辆行驶在悬崖边上,上边是滚石的不断“袭击”,下边是咆哮着的雅鲁藏布江,司机如果稍不留神,就会有生命危险。部队进驻后,官兵因为不适应当地氧气稀薄的气候环境,出现了强烈的高原反应。“山高标准更高,缺氧不缺精神。”经过几天休整,官兵们以顽强的意志克服了高原反应。
任务初期,对手就给“蓝军”出了一个难题,要求双机联合供靶。尽管以前多次成功完成“多机同空”供靶任务,但该地区地势山高谷深,可选择放飞点极少,官兵对双机联合供靶能不能成功感到心里没底。但是面对对手的“挑衅”行为,“蓝军”丝毫没有畏惧,他们认真研究地形特点,结合当时复杂风向资料和遭遇点位置,先后勘探10余次,才最终确定好航控点。各种装备车辆皆已到位,各类人员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二号机开车异常!”随着一声轰鸣,一号靶机如离弦之箭直冲云霄,二号机却临时发生了故障,这时所有人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一号机盘旋待命!二号机抓紧检查排故!”有着20多年供靶经验的副站长王恒峰立即带领官兵查找原因。“二号机准备好!”激动人心的消息终于传来。“轰!”二号靶机也冲向蓝天。高原双机联合供靶,“蓝军”官兵探索出了高原环境下供靶保障新模式,有效锤炼了部队高原气候条件下供靶和实施电磁干扰的技术保障能力,得到了空军和参训部队的高度赞扬。
高原气候变幻莫测,一时晴空万里,一会儿大雨倾盆。这天,官兵正忙着执行靶机保障任务,突然,天空乌云密布,一阵狂风刮来,大雨倾盆而至。“快把靶机盖起来!”一时间,风雨带着泥沙袭来,几乎要把盖在靶机上的篷布撕开,官兵们脱下了衣服包住靶机,盖住设备。他们紧紧围住靶机,压住靶机的“衣角”。雨过天晴,风中打颤的官兵又急忙拿掉包裹靶机的迷彩服,以高昂的士气和饱满的精神参与到演习任务中去。他们迅速打开舱盖,继续开始紧张有序的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任务中该站官兵需要提供靶标近两百架,按照打一备一原则,全年就得准备四百多架靶标。靶标放飞准备周期长,保障任务繁杂,来不得半点马虎,往往会因为很小的误差导致整个试验中断。完成每一架航模的组装、测试、维护等工作,需要两到三天的时间,而且常常加班到零晨两三点钟。
火箭喷口喷出一缕青烟
两强相遇勇者胜,勇者相遇智者胜。“蓝军”从诞生之日起决定了他们必须具备超乎常人的智慧。武器试验和演习演练任务中,“蓝军”官兵常常会遭遇设备故障、突发情况等险情。正是依靠着自身的聪明才智,他们一次次出奇制胜,完成了参试参训任务。
2010年12月底,靶场内剑拔弩张,一场重大演习正在国家靶场组织进行中。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发射在即时,靶机突然发生故障,火箭喷口喷出一缕青烟。根据以往的实战经验,“蓝军”官兵快速判断出现这种故障是因为环境气温太低,点火药盒没有点燃助推药柱所致。他们顶着火箭随时可能发射的危险,迅速赶到发射架前,小心翼翼地打开保险销,轻轻地将靶机放在戈壁滩上。他们慢慢地拆开火药盒,仔细检查设备故障,果然是助推火药柱因气温过低没有点火。故障成功排除,官兵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他们继续投入到了紧张的演习任务中。“蓝军”驾驭靶机按预演方案准确进入航区,只见拔地而起的防空导弹凶神恶煞般朝着靶机扑来。面对“红军”的火力攻击,“蓝军”不敢轻敌,他们瞅准时机,迅速投放诱饵弹躲避敌人全力打击。诱敌成功后,靶机巧妙脱险,小小的诱饵使“蓝军”又一次大获全胜。 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2011年的某演习任务拉开序幕。靶机按要求进入了演习空域,构成了对抗条件。“轰”的一声,某型号导弹拔地而起,拖着长长的火尾直指靶机,地面霎时飞石走砾、狼烟四起。激烈搏击后,靶机不幸“遇难”,空中留下它“生命”中最绚丽的瞬间。正当大家还在为刚才的精彩一瞬欢呼时,却发现落地的靶机仍在燃烧,而且在伞包的拉动下顺着大风加速滑向正在参试的某参演阵地。情急之下,站长刘劳喜果断下令拦截。在风力的作用下,靶机滑动速度非常快,虽然战士们死死拽住伞包绳,在强大的拉力下,官兵跟着靶机一同移动。情况紧急,刘站长果断指挥,要求战士们去抓伞而不要抓伞包绳。此法果然奏效,变了形的伞包最终飘落在地面上,官兵们用沙土扑灭了燃烧着的靶机。排除险情,保护了装备和人员安全,事后他们发现,此处距离参演阵地不足50米。
靶弹飞行弹道的偏差达到XX公里
追求从不停歇、创新永无止境。部队作为国家试验靶场,任务中担负着导弹装备武器系统“考官”、“教官”和“医官”的职能,但靶场建成初期,往往是新装备已经到位,经常因为靶标不具备对抗条件影响了试验进程。“蓝军”所在部队在等新武器、演习在等新装备,“蓝军”官兵决定自己动手研制靶标。那时候计算机技术尚未普及,官兵们只能手工绘图,依靠简单的机械设备研制加工靶标模型,并研制出“某型一号”靶弹和“某型一号”实体靶机,开创了靶场试训演练供靶之先河。
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换代,新武器装备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抗中“蓝军”吃败仗越来越多。为了改变这种不对称格局,“蓝军”官兵顺势而为,一直在努力尝试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改进装备性能。传统的螺旋桨靶机飞行速度慢,他们改为涡喷式发动机。老式靶标隐身性能差,他们通过加装角反射体、诱饵弹、给机身贴敷吸波材料等办法对“红军”武器装备进行干扰。为了更进一步提升“蓝军”作战能力,近年来,他们又自主研发了小型便携式干扰机,使“蓝军”大大提高了自我防御和生存能力。
十年磨一剑。现如今,“蓝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他们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聚集的优势,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已成功研制了仿高空高速目标、仿弹道导弹和红外电子干扰等十余种靶标。攻与防、干扰与反干扰、欺骗与反欺骗、压制与反压制,电子战、网络战、心理战,“蓝军”部队在一次次“红”“蓝”对抗演练中,逐渐掌握了体系对抗的方法要领,摸索出了一整套对抗演习战术战法。着眼未来战场,他们把演习成果向提高部队战斗力延伸,今天的“蓝军”在演习演练任务中地位大大提升,从配角逐渐变成了“战场”上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