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霞元君封号问题的再考辨——与闫化川先生商榷

来源 :世界宗教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ywell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闫化川一文依据"大宋辛酉",认为"碧霞元君"封号于宋天禧五年(1021)前业已出现;又据明正德二年(1507),认为自本年起碧霞元君信仰正式从民间私祀成为国家认可之神.本文认为闫文这两个结论均不能成立,指出:①所谓"大宋辛酉"的纯为伪刻,不可凭据,"碧霞元君"封号绝非始于北宋;②朱明皇室与碧霞元君发生联系,远早于正德一朝,所谓"正德二年"是碧霞元君信仰转换的"标志性时间"之说亦难成立.
其他文献
民族伦理的属性结构领域有两个基础性的范畴:“道德的民族性”与“民族的道德性,”道德的民族性说明道德主体的特殊性,而民族的道德性则表明道德主体如何特殊的问题。研究意
怨恨原本是指人的一种心理情感。马克斯·舍勒认为,怨恨有一系列的心理结构,同时也与人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的制度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从怨恨出发,分析了现代西方社会人
古典欧亚主义是流亡西欧的俄国侨民中一批年轻学者发起并推动的社会历史思潮,以1921年的文集《回归东方》为起点,继之以卓有成效的出版宣传活动,到1927~1928年达到顶峰,1928年
对代表着中国文化本真的农村农民诚信的调查分析表明,决定其诚信与否的是利益而不是某种价值认同以及建立在价值认同基础上的信念,究其渊源是中国有不诚信的文化基因。确立中
如何认识东方传统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其在今天的价值,是摆在当代思想家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多年以来,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龟山纯生教授重视对日本传统思想,尤其是对古代佛教
理念是学术研究的灵魂,没有理念缺位的学术研究;阶级理念是一个全局性的范畴,其问题的核心是利益问题,阶级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相应地,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当代社会阶级
运用滚雪球式方便取样方法对城市的100位成年独生子女和100位成年非独生子女进行了自尊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测查.结果发现:(1)独生子女的自尊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亚维度--生活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武汉市6所高校的533名本科生为被试,通过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探讨了人格特质、个人奋斗与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比较了个人奋斗和人格特质对主
我国伦理学界近来关于德性(美德)伦理的研究,当然有其社会和伦理学发展的国内背景,但毕竟还得益于来自当代英美伦理学“德性的复兴”之推动,这就提出了“多元视角中的德性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