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雷锋精神与医德的内在契合,分析雷锋精神融入医德教育的现实意义,提出雷锋精神融入医德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雷锋精神 融入 医德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C-0029-03
医德是医生之魂,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医学生正处于一个自我意识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有必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医德教育,让医学生牢固树立救死扶伤的思想意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培养他们高尚的医德,为今后的医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而雷锋作为道德的楷模,在全社会都积极弘扬雷锋精神的形势下,我们努力探索雷锋精神与医德教育的结合,积极将雷锋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医德素养,使之成为医学生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这对于医德建设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都有着积极而深刻的意义。
一、雷锋精神与医德的内在契合
雷锋是团结协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高尚职业道德的典范,是影响力最为深远的道德楷模,是德育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医务工作者作为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神,他们的医德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快慢,甚至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影响。因此,在医患矛盾时有发生的今天,呼唤着具有雷锋精神的优秀医务工作者。
(一)雷锋精神与医德共同的核心理念
雷锋精神与医德有着共同的核心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卫生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是每一个医务人员必须坚持的最高宗旨,是医学伦理学的实质和核心,是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和医务工作者履行工作职责的根本宗旨。它要求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而不是视自己为“救世主”或“恩人”,应该始终以人民的身心健康至上。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要全心全意,不怕困难,任劳任怨,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雷锋把服务人民、无私奉献作为最高的人生价值。他曾说过:“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帮助人民克服困难,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是我应尽的责任。”“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雷锋同志这种以人为本、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博爱精神与医德所奉行的理念是一致的,医务工作者也可以像雷锋同志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以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实现作为医务工作者的价值。
(二)雷锋精神与医德共同的目标追求
雷锋精神内涵和医德本质的相通之处——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精益求精。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无论何时何地以及自己处于何种情况下,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必须时刻把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必须以“病人”为中心,挽救其生命,维护其健康。为解除病人的痛苦,抢救病人的生命,要有一种勇往直前不辞劳苦的精神,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抢救。在诊治过程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病状、急救时机,使病人得到准确、及时的诊治。这与雷锋立足岗位,忠于职守,勤勉敬业的精神一致。雷锋在短暂的人生中,甘于平凡,服从革命的需要和组织的安排,他当过农民,工人和解放军战士。无论是在哪个岗位上,始终是扎扎实实、勤勤恳恳的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在工作中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乐于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并且灵活运用“挤”和“钻”的“钉子精神”,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提高到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能写出富有哲理的日记、诗歌、散文。也正是凭着这种可贵的“钉子”精神,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他很快地掌握了各种专业技术,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成为工作的内行。雷锋对事业的 “钉子”精神,也是医疗职业一贯要求的态度。当医务工作者都像雷锋那样,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去钻研自己的医术,去寻求更多可以为患者解决病痛的方法时,就能在医疗活动中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更好地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二、将雷锋精神融入医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雷锋精神与医德的高度契合,让我们看到,创新性地将雷锋精神融入医德教育,对于充分发挥雷锋精神的教育引导作用,将高尚的医德品行扩展成为绝大多数医学生的共同自觉行为,形成医学院校的新风气和新风尚,不断推动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将雷锋精神融入医德教育是应对市场经济影响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受到市场竞争化和利益最大化的影响,学生的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大大增强,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成了医学院校的主旋律,但也给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有的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逐渐变得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有的医学生认为学好专业只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甚至认为“有了处方权,自然会有钱”,“拿好手术刀,天天有红包”。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滋生,医学生的医学道德意识淡漠,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职业思想也开始动摇。
因此,运用雷锋精神来指导和加强医德教育,促使雷锋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医德素养,让奉献意识回归。雷锋精神的实质在于不为名,不为利,不谋私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用朴实的行动可以给医学生启示:“一个人只有自觉地把个人的追求同千千万万人民大众的命运联系起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才能充分体现人生价值”。医学生能自觉抵制将医德商品化,玷污白衣天使形象的行为,才能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真正地救死扶伤。
(二)将雷锋精神融入医德教育是改善医患关系的必然要求
医疗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不仅要求广大医护人员要有过硬的技术,更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患者不是简单的生物人,医生也不只是治疗的机器,他们之间需要情感的交融。有的医务人员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看病马马虎虎,对患者缺乏感情,缺乏责任心;少数医务人员对病人态度“冷淡、生硬”,甚至“顶撞、推诿、拖拉”;有的医务人员不能做到爱岗尽责,对患者感情冷漠,态度粗暴,甚至动不动以训斥的口气对待患者和家属;有的工作极端不负责任,甚至酿成医疗事故,造成医患纠纷。如此种种,我们可以看出,医生的医德,是解决医患矛盾的基础。医生对患者持什么样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到患者对医生的信任。若医生的医德欠缺,在与患者的沟通又不畅通的状况下,医患矛盾也就不断升级。 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状态下,患者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加上社会舆论和一些媒体不尽公正的报道,医务工作者虽然感到委屈,但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医德修养的重要性。从医学生开始,就要注重医德的培养,为今后真正走上医疗工作避免医患矛盾做好准备。将雷锋精神内化为医学生医德素养,学习雷锋“像春天般温暖”的为人之道,对病人像春天般的温暖,把病人当作朋友、亲人、同志,设身处地体谅病人因患病的痛苦引起的烦躁和焦虑,坚决杜绝“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让患者信任医生、信任医院,才会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
(三)将雷锋精神融入医德教育是创新医德教育的有益探索
据调查发现,医学生在专业思想、人生价值、学医目的及卫生服务信念方面有不同程度的缺陷,许多医学生对医德了解很少,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规范体系等,学生都认识得不够清楚,他们报考医学专业,或是为了好就业,或是听从家长安排,并不是从内心去了解将来所从事的医学职业的性质。针对医学生医德修养观念淡薄,需要系统的医德养成教育为其提高医德素质奠定基础。
目前,在的医学院校中,医德养成仅靠思想道德课及医学伦理学课的讲授和学习是难以实现的。而且,有些医学院校没有将医德教育和医术的培养同等看待,重视医学知识、医疗技术的教育,轻视医德教育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些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的却只有空泛的道德说教,缺乏行为的规范、控制与思想引导,医德教育流于形式。将雷锋精神融入医学生医德素养教育,就是以雷锋精神为教育载体,把雷锋精神中蕴涵的人道主义、爱岗敬业、奉献和自律精神内化为医德素养,丰富医德教育的内容,提高医学生对医学职业道德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并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医学职业道德的要求。
三、将雷锋精神融入医德教育的路径
(一)转变观念,明确雷锋精神融入医德教育目标
目前,在医学院校中,虽然也意识到医德培养的重要性,在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中融入医德素质培养的内容。但总体来说,在谋生教育观念影响下,大都“重专业、轻人文”,没有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一些学校随意降低文化素质课的基本教学要求,减少开设文化素质课的科目与时数,忽视对人文素质类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的建设以及教学研究。因此,导致很多学生也对文化素质课产生抵触心理,认为这些课程无关紧要,对以后的工作帮助也不大,学习这些课程只会是占用时间,甚至在上人文素质课程时学生都是专注于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只要求课程考试过关就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然而,对于医务人员而言,“医乃仁术”,这是由于医学的独特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也让世人对从事医务工作人员提出很高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如果仅仅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高尚的医德修养,才能有适应职业的发展空间。因此,学校必须要转变观念,加强课程载体的渗透,重视医学生的医德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医德培养的主要渠道,我们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将雷锋精神的实质、内涵、时代价值等内容渗透,让雷锋精神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医德素养,使医学生深化对医德的理解、树立正确的医德观念、培养高尚的医德情感,为医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上自觉践行雷锋精神奠定思想基础。
(二)加强管理,形成雷锋精神融入医德教育常态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学雷锋活动实现常态化,充分体现了党对学雷锋活动的高度重视。医学院校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研究,将雷锋精神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使之内化为医学生的医德素养,是加强社会主义医德建设、提升医学生医德素养的实在之举。
医学院校要通过一些必要的制度规范,努力实现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使自己成为雷锋精神的积极践行者和弘扬者。一是要领导重视,大力推动雷锋精神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理论研究。雷锋精神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要达到预期目的,必须要有相关的理论支撑,如何探寻雷锋精神与医德素养恰如其分地融合,能够为医学生所接受,最终内化为医德素养并指导他们的医德行为是医学教育工作者要去攻克的课题。二是改革教学方式,使雷锋精神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具有实效性。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灌输方式,激发医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如引导学生对“自我行为”、“雷锋精神”、“医学道德”三者进行类比和分析,最后达到三者的认同和结合。三是加大投入,提供条件保障。因为要形成学习雷锋常态化,无论是理论研究,教学渗透还是校园文化活动,都离不开经费的保障。
(三)搭建平台,营造雷锋精神融入医德教育实践环境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只有充分激发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能称之为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努力探寻将雷锋精神融入医德教育常态化的过程中,单靠医学教育者的教化和灌输是不足够的,它还离不开医学生自我思想内部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响应,自我激发的内在需求。如何进行自我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实践。从哲学角度看,遵循知行统一原则的关键在于实践这一环节。医学生具有意识、情感和创造性,他们可以通过实践感知雷锋、感悟雷锋,也感知自己,通过自身思想矛盾斗争和升华,最终实现情感信念与雷锋精神和医德素养的同一。
医学院校要努力搭建各种平台,营造雷锋精神内化为医德素养的实践教育环境。首先,医学院校要致力于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的各类文化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雷锋事迹图片展以及相关影视作品;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的专题讲座、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举办依托新媒体“寻找身边的雷锋”活动等等,把弘扬雷锋精神与锤炼医学生道德品质紧密结合起来,充实医学生的精神生活,不断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其次,将雷锋精神融入医学生的课外实践。积极开展与雷锋精神相切合的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很多的医学院校都定期开展“学雷锋,献爱心”的义诊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体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医学生切身感悟雷锋精神的巨大魅力,引导他们自觉践行雷锋精神,提高医学生正确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最后,开展富有特色的志愿者“学雷锋”活动,发挥“雷锋式白衣天使”榜样示范作用。一些医学院校与医院合作,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到医院开展志愿者服务,让医学生提前适应自己将来的工作环境。在这一活动中,一定会涌现出一些的“雷锋式白衣天使”,通过他们的言行让医学生意识到,他们也可以像雷锋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找到自己的价值,雷锋的模范行为和先进事迹并非遥不可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做到,从而不断提高雷锋精神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不断内化为自身的医德素养。
总之,雷锋精神承继和凝聚了人类社会健康发展所必需的道德精华,是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国人影响最深刻的道德范式。寻找雷锋精神和医德的契合点,将雷锋精神融入医德教育之中,对于培养医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有重大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防病治病、提高生命质量与健康水平的需要,化解医患矛盾冲突,减少医疗纠纷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卫生事业改革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总政治部.雷锋日记选[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9
[2]孙士国.用雷锋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J].理论界,2010(8)
[3]黄冬霞,杨启金.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2(10)
[4]华军,宋焕斌.雷锋精神在医德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J].神州,2013(2)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重点项目(12ZKS06)
【作者简介】何周华(1981- ),女,广西柳州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武汉大学2014年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何田田)
【关键词】雷锋精神 融入 医德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C-0029-03
医德是医生之魂,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医学生正处于一个自我意识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有必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医德教育,让医学生牢固树立救死扶伤的思想意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培养他们高尚的医德,为今后的医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而雷锋作为道德的楷模,在全社会都积极弘扬雷锋精神的形势下,我们努力探索雷锋精神与医德教育的结合,积极将雷锋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医德素养,使之成为医学生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这对于医德建设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都有着积极而深刻的意义。
一、雷锋精神与医德的内在契合
雷锋是团结协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高尚职业道德的典范,是影响力最为深远的道德楷模,是德育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医务工作者作为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神,他们的医德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快慢,甚至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影响。因此,在医患矛盾时有发生的今天,呼唤着具有雷锋精神的优秀医务工作者。
(一)雷锋精神与医德共同的核心理念
雷锋精神与医德有着共同的核心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卫生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是每一个医务人员必须坚持的最高宗旨,是医学伦理学的实质和核心,是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和医务工作者履行工作职责的根本宗旨。它要求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而不是视自己为“救世主”或“恩人”,应该始终以人民的身心健康至上。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要全心全意,不怕困难,任劳任怨,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雷锋把服务人民、无私奉献作为最高的人生价值。他曾说过:“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帮助人民克服困难,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是我应尽的责任。”“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雷锋同志这种以人为本、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博爱精神与医德所奉行的理念是一致的,医务工作者也可以像雷锋同志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以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实现作为医务工作者的价值。
(二)雷锋精神与医德共同的目标追求
雷锋精神内涵和医德本质的相通之处——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精益求精。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无论何时何地以及自己处于何种情况下,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必须时刻把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必须以“病人”为中心,挽救其生命,维护其健康。为解除病人的痛苦,抢救病人的生命,要有一种勇往直前不辞劳苦的精神,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抢救。在诊治过程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病状、急救时机,使病人得到准确、及时的诊治。这与雷锋立足岗位,忠于职守,勤勉敬业的精神一致。雷锋在短暂的人生中,甘于平凡,服从革命的需要和组织的安排,他当过农民,工人和解放军战士。无论是在哪个岗位上,始终是扎扎实实、勤勤恳恳的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在工作中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乐于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并且灵活运用“挤”和“钻”的“钉子精神”,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提高到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能写出富有哲理的日记、诗歌、散文。也正是凭着这种可贵的“钉子”精神,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他很快地掌握了各种专业技术,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成为工作的内行。雷锋对事业的 “钉子”精神,也是医疗职业一贯要求的态度。当医务工作者都像雷锋那样,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去钻研自己的医术,去寻求更多可以为患者解决病痛的方法时,就能在医疗活动中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更好地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二、将雷锋精神融入医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雷锋精神与医德的高度契合,让我们看到,创新性地将雷锋精神融入医德教育,对于充分发挥雷锋精神的教育引导作用,将高尚的医德品行扩展成为绝大多数医学生的共同自觉行为,形成医学院校的新风气和新风尚,不断推动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将雷锋精神融入医德教育是应对市场经济影响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受到市场竞争化和利益最大化的影响,学生的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大大增强,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成了医学院校的主旋律,但也给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有的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逐渐变得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有的医学生认为学好专业只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甚至认为“有了处方权,自然会有钱”,“拿好手术刀,天天有红包”。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滋生,医学生的医学道德意识淡漠,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职业思想也开始动摇。
因此,运用雷锋精神来指导和加强医德教育,促使雷锋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医德素养,让奉献意识回归。雷锋精神的实质在于不为名,不为利,不谋私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用朴实的行动可以给医学生启示:“一个人只有自觉地把个人的追求同千千万万人民大众的命运联系起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才能充分体现人生价值”。医学生能自觉抵制将医德商品化,玷污白衣天使形象的行为,才能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真正地救死扶伤。
(二)将雷锋精神融入医德教育是改善医患关系的必然要求
医疗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不仅要求广大医护人员要有过硬的技术,更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患者不是简单的生物人,医生也不只是治疗的机器,他们之间需要情感的交融。有的医务人员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看病马马虎虎,对患者缺乏感情,缺乏责任心;少数医务人员对病人态度“冷淡、生硬”,甚至“顶撞、推诿、拖拉”;有的医务人员不能做到爱岗尽责,对患者感情冷漠,态度粗暴,甚至动不动以训斥的口气对待患者和家属;有的工作极端不负责任,甚至酿成医疗事故,造成医患纠纷。如此种种,我们可以看出,医生的医德,是解决医患矛盾的基础。医生对患者持什么样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到患者对医生的信任。若医生的医德欠缺,在与患者的沟通又不畅通的状况下,医患矛盾也就不断升级。 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状态下,患者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加上社会舆论和一些媒体不尽公正的报道,医务工作者虽然感到委屈,但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医德修养的重要性。从医学生开始,就要注重医德的培养,为今后真正走上医疗工作避免医患矛盾做好准备。将雷锋精神内化为医学生医德素养,学习雷锋“像春天般温暖”的为人之道,对病人像春天般的温暖,把病人当作朋友、亲人、同志,设身处地体谅病人因患病的痛苦引起的烦躁和焦虑,坚决杜绝“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让患者信任医生、信任医院,才会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
(三)将雷锋精神融入医德教育是创新医德教育的有益探索
据调查发现,医学生在专业思想、人生价值、学医目的及卫生服务信念方面有不同程度的缺陷,许多医学生对医德了解很少,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规范体系等,学生都认识得不够清楚,他们报考医学专业,或是为了好就业,或是听从家长安排,并不是从内心去了解将来所从事的医学职业的性质。针对医学生医德修养观念淡薄,需要系统的医德养成教育为其提高医德素质奠定基础。
目前,在的医学院校中,医德养成仅靠思想道德课及医学伦理学课的讲授和学习是难以实现的。而且,有些医学院校没有将医德教育和医术的培养同等看待,重视医学知识、医疗技术的教育,轻视医德教育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些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的却只有空泛的道德说教,缺乏行为的规范、控制与思想引导,医德教育流于形式。将雷锋精神融入医学生医德素养教育,就是以雷锋精神为教育载体,把雷锋精神中蕴涵的人道主义、爱岗敬业、奉献和自律精神内化为医德素养,丰富医德教育的内容,提高医学生对医学职业道德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并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医学职业道德的要求。
三、将雷锋精神融入医德教育的路径
(一)转变观念,明确雷锋精神融入医德教育目标
目前,在医学院校中,虽然也意识到医德培养的重要性,在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中融入医德素质培养的内容。但总体来说,在谋生教育观念影响下,大都“重专业、轻人文”,没有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一些学校随意降低文化素质课的基本教学要求,减少开设文化素质课的科目与时数,忽视对人文素质类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的建设以及教学研究。因此,导致很多学生也对文化素质课产生抵触心理,认为这些课程无关紧要,对以后的工作帮助也不大,学习这些课程只会是占用时间,甚至在上人文素质课程时学生都是专注于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只要求课程考试过关就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然而,对于医务人员而言,“医乃仁术”,这是由于医学的独特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也让世人对从事医务工作人员提出很高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如果仅仅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高尚的医德修养,才能有适应职业的发展空间。因此,学校必须要转变观念,加强课程载体的渗透,重视医学生的医德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医德培养的主要渠道,我们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将雷锋精神的实质、内涵、时代价值等内容渗透,让雷锋精神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医德素养,使医学生深化对医德的理解、树立正确的医德观念、培养高尚的医德情感,为医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上自觉践行雷锋精神奠定思想基础。
(二)加强管理,形成雷锋精神融入医德教育常态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学雷锋活动实现常态化,充分体现了党对学雷锋活动的高度重视。医学院校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研究,将雷锋精神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使之内化为医学生的医德素养,是加强社会主义医德建设、提升医学生医德素养的实在之举。
医学院校要通过一些必要的制度规范,努力实现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使自己成为雷锋精神的积极践行者和弘扬者。一是要领导重视,大力推动雷锋精神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理论研究。雷锋精神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要达到预期目的,必须要有相关的理论支撑,如何探寻雷锋精神与医德素养恰如其分地融合,能够为医学生所接受,最终内化为医德素养并指导他们的医德行为是医学教育工作者要去攻克的课题。二是改革教学方式,使雷锋精神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具有实效性。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灌输方式,激发医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如引导学生对“自我行为”、“雷锋精神”、“医学道德”三者进行类比和分析,最后达到三者的认同和结合。三是加大投入,提供条件保障。因为要形成学习雷锋常态化,无论是理论研究,教学渗透还是校园文化活动,都离不开经费的保障。
(三)搭建平台,营造雷锋精神融入医德教育实践环境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只有充分激发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能称之为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努力探寻将雷锋精神融入医德教育常态化的过程中,单靠医学教育者的教化和灌输是不足够的,它还离不开医学生自我思想内部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响应,自我激发的内在需求。如何进行自我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实践。从哲学角度看,遵循知行统一原则的关键在于实践这一环节。医学生具有意识、情感和创造性,他们可以通过实践感知雷锋、感悟雷锋,也感知自己,通过自身思想矛盾斗争和升华,最终实现情感信念与雷锋精神和医德素养的同一。
医学院校要努力搭建各种平台,营造雷锋精神内化为医德素养的实践教育环境。首先,医学院校要致力于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的各类文化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雷锋事迹图片展以及相关影视作品;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的专题讲座、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举办依托新媒体“寻找身边的雷锋”活动等等,把弘扬雷锋精神与锤炼医学生道德品质紧密结合起来,充实医学生的精神生活,不断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其次,将雷锋精神融入医学生的课外实践。积极开展与雷锋精神相切合的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很多的医学院校都定期开展“学雷锋,献爱心”的义诊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体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医学生切身感悟雷锋精神的巨大魅力,引导他们自觉践行雷锋精神,提高医学生正确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最后,开展富有特色的志愿者“学雷锋”活动,发挥“雷锋式白衣天使”榜样示范作用。一些医学院校与医院合作,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到医院开展志愿者服务,让医学生提前适应自己将来的工作环境。在这一活动中,一定会涌现出一些的“雷锋式白衣天使”,通过他们的言行让医学生意识到,他们也可以像雷锋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找到自己的价值,雷锋的模范行为和先进事迹并非遥不可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做到,从而不断提高雷锋精神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不断内化为自身的医德素养。
总之,雷锋精神承继和凝聚了人类社会健康发展所必需的道德精华,是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国人影响最深刻的道德范式。寻找雷锋精神和医德的契合点,将雷锋精神融入医德教育之中,对于培养医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有重大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防病治病、提高生命质量与健康水平的需要,化解医患矛盾冲突,减少医疗纠纷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卫生事业改革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总政治部.雷锋日记选[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9
[2]孙士国.用雷锋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J].理论界,2010(8)
[3]黄冬霞,杨启金.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2(10)
[4]华军,宋焕斌.雷锋精神在医德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J].神州,2013(2)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重点项目(12ZKS06)
【作者简介】何周华(1981- ),女,广西柳州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武汉大学2014年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