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训练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训练能够促进学生自身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本文就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初中生;阅读能力;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种探究性、鉴赏性的思维过程。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要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致力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感知能力以及探究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1. 规定阅读时间与数量
就阅读时间而言,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学生每天必须坚持阅读半小时;就阅读量而言,应该保持在四千字以上。就阅读材料而言,可以不进行限制,报纸、杂志或者是名著都行,只要是健康有益的阅读内容就可以。
2. 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期间,要将一些自己认为不错的句子或者片段摘录下来,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记忆。此外,学生还必须定期做读书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3. 定期交流
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每周安排一节课作为读书心得交流课,在课上,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实现共同进步。同时要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规划,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期间形成科学的阅读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 带着问题预习
在讲授《我的第一本书》一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并带着问题预习,例如:“我”的第一本书是怎样的书?回忆一下,你的第一本书叫什么名字?然后思考你的第一本书与文中“第一本书”的异同……在问题的引导下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保证学生仔细阅读文章。
2. 创设情境
教师要尽可能直观地为学生呈现文章当中的人、物或者景。在《天上的街市》一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就文章中的情境进行想象,感悟郭沫若所描绘的街市。借助情境创设,实现学生思维的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其理解。
三、实现阅读方法的多样化
1. 朗读与默读相结合
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应的语音语调,然后运用普通话流利地朗读。默读一般是指默默地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自己的阅读速度及理解程度。从某种程度上讲,朗读和默读之间不是矛盾的,只有将两种方式加以结合才可以判断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情况与欣赏水平,从根本上保证学生口、眼以及脑的充分调动,实现协调发展,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2.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精读主要是指一字一句地阅读,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鉴赏。初中语文教师要将这种阅读方法应用到名篇教学中。例如,针对初中课文中的古诗,要让学生做到熟读成诵。而略读一般是指粗略阅读,仅仅需要对阅读材料有一个大体印象,做到基本掌握大体意思。
四、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1. 尊重个体差异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拥有充足的想象空间。与此同时,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于那些生字认不全的学生,要求其清楚理解字面意思即可;对于那些可以理解大意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开展研究性阅读;对于学习能力非常强的学生,则需要引导他们以创造为目的积极开展欣赏性阅读。
2. 教师应解放思想
之前受到考纲的限制,很多初中语文教师担心创新教学方式会对学生成绩造成不利影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可以消除这种顾虑,解放思想,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阅读中获得快乐。
五、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值得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根本上提高初中生的阅读效率与水平,提高其語文综合素养和整体学习力,让学生学会阅读并获益终身。
参考文献:
[1]李欣.初中生阅读能力培养与课堂阅读策略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
[2]姚秀平.浅论培养初中生阅读能力的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5).
[3]葛彩虹.浅谈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1).
[4]赵阜祺.浅议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2).
关键词:初中生;阅读能力;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种探究性、鉴赏性的思维过程。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要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致力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感知能力以及探究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1. 规定阅读时间与数量
就阅读时间而言,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学生每天必须坚持阅读半小时;就阅读量而言,应该保持在四千字以上。就阅读材料而言,可以不进行限制,报纸、杂志或者是名著都行,只要是健康有益的阅读内容就可以。
2. 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期间,要将一些自己认为不错的句子或者片段摘录下来,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记忆。此外,学生还必须定期做读书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3. 定期交流
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每周安排一节课作为读书心得交流课,在课上,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实现共同进步。同时要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规划,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期间形成科学的阅读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 带着问题预习
在讲授《我的第一本书》一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并带着问题预习,例如:“我”的第一本书是怎样的书?回忆一下,你的第一本书叫什么名字?然后思考你的第一本书与文中“第一本书”的异同……在问题的引导下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保证学生仔细阅读文章。
2. 创设情境
教师要尽可能直观地为学生呈现文章当中的人、物或者景。在《天上的街市》一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就文章中的情境进行想象,感悟郭沫若所描绘的街市。借助情境创设,实现学生思维的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其理解。
三、实现阅读方法的多样化
1. 朗读与默读相结合
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应的语音语调,然后运用普通话流利地朗读。默读一般是指默默地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自己的阅读速度及理解程度。从某种程度上讲,朗读和默读之间不是矛盾的,只有将两种方式加以结合才可以判断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情况与欣赏水平,从根本上保证学生口、眼以及脑的充分调动,实现协调发展,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2.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精读主要是指一字一句地阅读,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鉴赏。初中语文教师要将这种阅读方法应用到名篇教学中。例如,针对初中课文中的古诗,要让学生做到熟读成诵。而略读一般是指粗略阅读,仅仅需要对阅读材料有一个大体印象,做到基本掌握大体意思。
四、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1. 尊重个体差异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拥有充足的想象空间。与此同时,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于那些生字认不全的学生,要求其清楚理解字面意思即可;对于那些可以理解大意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开展研究性阅读;对于学习能力非常强的学生,则需要引导他们以创造为目的积极开展欣赏性阅读。
2. 教师应解放思想
之前受到考纲的限制,很多初中语文教师担心创新教学方式会对学生成绩造成不利影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可以消除这种顾虑,解放思想,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阅读中获得快乐。
五、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值得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根本上提高初中生的阅读效率与水平,提高其語文综合素养和整体学习力,让学生学会阅读并获益终身。
参考文献:
[1]李欣.初中生阅读能力培养与课堂阅读策略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
[2]姚秀平.浅论培养初中生阅读能力的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5).
[3]葛彩虹.浅谈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1).
[4]赵阜祺.浅议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