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产网络下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来源 :软件工程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d36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过程中,当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工体系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并存的多层次的崭新格局产业间分工。
  国际分工首先在不同产业间进行,主要特征是发展中国家从事资源类初级产品的生产,发达国家从事制成品的生产;或者是发展中国家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发达国家从事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这种分工格局中的产业边界是清晰的,是垂直型的国际分工。
  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深化,形成了产业内国际分工,即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具体而言,产业链条可以分为三大环节:一是技术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技术培训等分环节:二是生产环节,包括后勤采购、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和库存管理等分环节;三是营销环节,包括分销物流、批发及零售、广告、品牌管理及售后服务等分环节。发达国家逐渐着力于研发和品牌营销,控制核心技术和经营技巧,而把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而发展中国家则在全球价值链条中,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着力于加工制造环节。
  
  国际分工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部件的不同技术含量进行,就是产品内分工。技能含量高的工序、附加值高的部件一般由发达国家来完成,发展中国家承担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初级零部件生产,或者是主要部件依靠进口、承担最后加工装配的工序。在这种多层次的产业分工格局中,分工不仅表现为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垂直分工,还表现为同一产业、同一产品价值链上不同环节之间的水平分工。
  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和混合分工的过渡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成为全球生产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
  跨国公司在建立全球生产网络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公司内国际分工体系,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公司内国际市场。公司内国际分工是指同一个跨国公司内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或分公司之间的专业化分工。跨国公司为了避免不同国家的子公司之间进行自我竞争,形成一个功能互补的国际企业集团,必然要求分处不同国家的子公司之间在生产销售上进行专业化分工。公司内国际分工的具体做法有:按市场区域分工;按产业部门分工;按产品规格型号分工;按零部件或加工工序分工。可以说,公司内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为公司内国际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公司内国际贸易正是子公司之间功能互补的表现,同时还可以利用转移作价的手段套取不同国家经济政策差别的收益。
  国际分工的另一个显著的新特点是国际分工的形式正从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发展。国际分工的细化必然产生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产品价值链被分解成若干独立环节而处于不同企业的控制之下;二是尽管这些不同的环节仍处于同一企业(如跨国公司)的控制之下,跨国公司也必然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将价值链中的每个环节放到最有利于获得竞争优势的地点。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必然导致国际分工的界限由产品转变为要素,要素禀赋对于FDI区位选择的意义将更大,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也将更多体现在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从而导致国与国之间按价值链不同环节分工的现象。例如,我们以前说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现在更多的体现为在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上的比较优势。国际分工形式的改变也使国际分工利益不再取决于企业产权和产品的产地,而取决于参与国际分工的要素的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讲,按要素分配也全球化了。
  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主导地位,取决于这个国家拥有的资本以及机器数量的多少,而不取决于其它要素如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能源、气候、土质等)方面数量的多少。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成为生产力要素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驱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而也成为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这样,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主导地位,从根本上来说,就取决于这个国家在知识方面的比较优势。谁拥有较多的知识,谁就拥有了经济增长的主动权,谁就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中心支配地位。于是,国际分工体系由工业经济时代的以机器和资本为中心的分工体系转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和技术为中心分工体系,一种新的分工体系开始形成。
  知识、技术进步扩大了社会生产的范围,使原来一些非生产领域变成了生产部门或间接生产部门,如企业研究与开发和信息部门实际上已从研究领域独立成为生产部门。研究与开发和信息部门与其他部门形成的分工就带有新的特点。这种分工既不是部门间垂直型分工,也不是部门内水平型分工,因为研究与开发和信息处理,虽然服务于生产的各个环节,但又不能归入任何一个传统概念上的具体的生产环节,其本身已超出了传统的纯粹生产分工的框架,所以是一种具有新的内涵的分工形式。如一些跨国公司将研究与开发和信息部门留在国内,而将整个生产和销售部门转移到国外,就具有新的分工形式的特点。
  水平型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一种典型形态是价值链模块化,分布于各国、且掌握一个或若干个价值模块的合同制造商与设计模块规则并掌握部分核心模块(如电脑和通讯设备的芯片、冰箱的压缩机、微波炉的磁控管等)的主导厂商成,参与分工的主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了国际分工的高级化形态。
  模块化国际分工的“高级化”主要在于其把合同制造商与主导厂商之间长期以来的附属型关系转化为互补型,甚至对等型关系,从而削弱了主导厂商的产业控制,使合同制造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角色。目前,在模块化的价值链中,发达国家以及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合同制造商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其能力范围包含了低端的加工、制造以及中高端的设计、开发以及物流等综合服务,并进行全球经营、全球供应,能力得到了大大强化,甚至控制了某些价值模块很大的市场份额,直接对主导厂商产生了逆向控制,在产业价值链分配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例如,虽然品牌商仍然控制着产品最终价值的形成,但品牌商不仅在模块制造环节需要合同制造商的稳定及时供应,在技术标准确立和升级上也需要取得与更多合同制造商的支持和配合。这样,合同制造商与品牌商之间在能力上就呈现出互补式、分享式关系结构,从而给合同制造商以及所在国(或地区)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分工形式在计算机硬件设备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企业竞争优势是新型国际分工格局形成的微观基础。企业缺乏竞争机制,没有活力,地方与国家就难以在新国际分工中处于优势地位。企业竞争机制主要是企业运行的更新能力机制和创新能力机制,充分体现在企业产品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和相应活动创新。
  企业产品价值增值是通过相互作用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五个环节逐步实现的,产品价值的增值,是上述五个环节每个部分的创新或更新的互动效应,是企业获得长期利润和竞争优势的直接推动力,产品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创新,价值链的连续,连续特征等的创新是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状态的关键因素。与企业产品价值链直接联系的是企业辅助活动和基本活动,辅助活动主要由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组成;基本活动就是研究、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五个环节的活动,只有使产品价值链的竞争策略生产特点、活动组织和市场营销相匹配,企业的创新能力才可能最大发挥,企业才处于竞争优势的最佳状态。
  作为新型国际分工的典型和先驱产业,IT产业的国际分工正逐步走向深化,通过这一过程,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战略资源,极具竞争优势,同时推动了IT产业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其他文献
侵权纠纷,难以逃脱的宿命最近几年,P2P迅速成为互联网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财富杂志更将P2P列为影响互联网未来的四项科技之一。P2P是一种分布式网络,它打破了传统的Client/Serve
【正】 改革十年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党从多方面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积极开展意识形态方面的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也应看到,由
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想象:在自己的汽车里可以看电视,轻松登陆因特网,甚至与远方的朋友聊天.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想象与现实的距离已经不再那么遥远,一个在车上办公
本栏在上周五点评的贵研铂业周一放量封于涨停,周二跳空上行,两个交易日最高大涨16%,周一介入投资者全线获利。周五一根大阴线打破了股指窄幅震荡的平静,中国石化、中国联通、
随着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们走出校门,许多企业相应提高了学历要求,把研究生学历作为选人的主要条件之一,这无疑是件好事。但何以在高学历之外还要不成文的“第一学历”作为附加条件呢?无可置疑,“第一学历”现象的背后就是畸形的人才观在作祟,客观上制造出新一轮的“等级门槛”,是“ 唯学历论” 的变相流传, 这对千千万万的高学历人才,对企业界,对正在前进中、有待完善的中国高等教育都是重重的一击。尽管这并不是企业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能否、如何、因何结合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核心和难点所在。本文认为,两者的结合具有共同的生产力基础,相似的利益机制,共同的生
和唐万里、唐万新的心情一样,市场其实也是很想忘记德隆的,毕竟它带给市场更多的是不愉快的记忆。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德隆牵扯到的事与人太多了,东屋梁折、西屋瓦落,一时半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的脑际里立即浮现出曾国藩"貌不惊人,眼作三角形,常如欲睡,身材仅中人,行步则极厚重,言语迟缓"的身影.
期刊
<正>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70年的光辉战斗历程,已成为中国人民最坚强的领导核心,并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领导制度——党的集体领导制。这一制度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它是中国共产党在70年的艰苦奋斗中许多宝贵经验和教训的结晶。重新了解这一科学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更好地贯彻执行这一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核心领导,都有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