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上蔡是一片厚土,这里曾经出过秦相李斯、汉代柱天大将军翟义,今天这个曾备受关注的国家级贫困县又走出了带领农民工致富、代表农民工发言的全国人大代表“农民工司令”张全收。
有益则收
张全收是吃过苦、吃过亏的人。
和很多20世纪80年代外出打工的河南籍民工一样,张全收因为家贫13岁缀学外出打工,他卖爆米花、卖冰棍、开餐馆、他当了一年油漆工,领工钱时工头却不见了身影;开了一家烩面馆,因一场大火而一无所有;搞过长途运输,一个月遭遇了3次交通事故,可谓吃尽苦头。但自认为手脚勤快、敢想敢干的他从来没有认输,1999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他开的全顺玩具厂开工不足,厂家来验货,这个不合格,那个又要罚款。房东赶他走,工商局来查营业执照。“那时候难得我都没法做了。”最累的时候张全收坐到那里就哭了,他觉得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太难了。但哭过就算,他不允许自己被打倒,“做不成的事,我可以不吃饭不睡觉,拼命去干。我是这样的人”。
所以他对生活中的每一次机会都特别看重、格外珍惜,“全顺”或许就是他对个人事业最真诚的祝愿。从2000年开始,不断有工厂到他这儿来借人赶工,他开始关注劳务派遣的商业潜力,悄悄地观察劳资两边的需求。2003年之后,民工荒开始席卷珠三角。““2000年以前,是工人找工厂;2004年以后,人越来越缺,是工厂找工人。”他正式成立人力资源公司,大量招工,因此在2004年就成功地挣到了几十万元。
当时深圳一地就出现了上千家类似的劳务派遣公司,张全收则专从别的公司不愿做的地方入手,别人不要河南民工,他在汽车站树广告“河南人,找工作,张全收与你搞合作,张全收的公司将以一流的服务向您承诺,内厂外厂任你挑,不欺不诈信誉高,若是骗了家乡妹,怎对家乡众父老。如果我讲的不在理,请到政府讲公道,我绝不欺骗我们的父老乡亲,我帮你安排工作不要你一分钱。”别人嫌人数少、技术水平高,难招的工,他专门请人来公司讲课,或者让员工低薪学习,学好了再正式上岗。别人和工厂主分利必争,他则为员工包吃、包住、包工资,还自成体系地管起了员工的医疗保障、意外救治、追讨欠薪等等农民工最头疼的问题。“进了全顺,包吃包住,包年薪月薪,没活干每天补贴40元。除了我,谁还说过这句话?谁做到了?”张全收说这话时很自豪,“很多人想学我这个路子,他思想放不到正位,明明工资该发1000,你给人家发900,工人不会跟着你干。就是为了个人利益,肯定做不成功。”
民工们的心定了,张全收用准军事化的手法来提升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公司会议室墙上贴着“用制度管理人”的规矩,员工见到的是更具体的细节:“不许扎太多耳洞,不许染发,不许抽烟喝酒,不许谈恋爱。每个员工每个月发300块零花钱,其余的工资强制替他们邮回家”等等。很多刚来厂的80后、90后不适应,但张全收有自己的坚持:“我经常跟他们说,你父母还年轻,家里有点钱,但将来你自己还要不要独立?当你自己想立业的时候,如果没有理想、追求,将来在社会上会被淘汰;要懂得去尊重别人,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尊重;要对别人好才会对自己好;多学多问多看;不要小心眼,要把自己的农民意识丢弃;员工要听管理人员的话,管理人员要爱护员工。”今天的农民工大都小有学历,颇有见识,张全收就以身做则告诉他们外出打工应当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多少个日日夜夜拿着那个小喇叭,才有今天的成就。”直到今天,张全收也很难有完全休息的时候。有人说这是家长制,但民工们觉得家里实实在在有了积蓄,很贴心;合作的企业也挺放心,如今每年在全顺服务的员工近两万人次,上百家外资和民营企业与全顺有着良好的合作,服务范围跨越福州、厦门、中山、珠海、东莞、深圳、广州、河源、韶关、清远、大连等地区,涉及纸品、电子、玩具、塑胶、饰品、鞋业、食品等诸多行业,在国内农民工劳务派遣领域独树一帜。
有难我当
张全收不是一个先知先觉的人,“农民工有序转移”这样的概念,他是在新闻记者不断的采访中才明白过来的。对他来说,做人“有担当,能托底”是他的底线。2004年前后,珠三角许多工厂都挂出了“不招河南人”的牌子。张全收知道后,在自己的玩具厂里收留了几十名找不到工作的河南民工。当时条件艰苦,不管是张全收还是他的员工,都在小工厂里一同吃住,没有床,大家睡在工厂的地板上。最困难时,伙房里的师傅去菜场拣别人不要的菜叶给大家做饭。为了让乡亲有活干、有饭吃,张全收四处拉生意。玩具厂最多时招了七八十名工人,这反而成全了他后来的“借工”事业。
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工资保底给全顺公司经营上带来的风险凸显出来了。2008年7月份金融危机刚出现苗头,工厂订单就不多了,愿意开的工资也不太高。10月份危机比较严重了,退工潮汹涌起来,光这一个月用工工厂就给张全收退回来五六千个农民工。给这些人发工资一天就得20多万元,加上吃喝水电房租,2008、2009两年,张全收为员工支付的待工费每年在600万元以上,张全收为此患上了抑郁症,常与同甘共苦的发妻拌嘴。
但他的坚持终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07年10月21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来到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驻马店代表团,握着张全收的手说:“你发扬诚实守信、自主创新的精神,安排我省1万多名剩余劳动力就业,为家乡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你是我省1700万外出务工人员的代表,家乡人民感谢你!”200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和接受了央视经济频道专访两件事,让张全收在全国范围内有了知名度,得到家乡“父母官”的肯定,听到总理的报告,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张全收的心定下来了,“这个底是一定要托到底了”。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就赶快采取措施。往年工人都到大年初一、初二回家,当时我就让他们提前回家过年,给他们一人发一个卡片做好联络工作。我跟他们说,年龄大一点的往后等等,男孩子先别来这么多。”金融危机前后,有几家工厂厂主甚至卷款逃走,高达几百万的工资,张全收东拼西借也要先给员工垫上,虽然这会让他的公司业务中又多了一项“追讨欠款”。
今年形势彻底好转,深圳甚至又出现了新的用工荒,张全收终于能长出一口气,回过头想想,他又站在了更高的视角上:“‘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做事不能光想着赚钱,不往(生意)里面贴。如果我过年的时候说没钱了,人家都跑完了,需要工人的时候到哪儿去找啊。这跟打仗一样,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父母吃住有了,剩下的就是做事了,更深入地了解供需,做这一行就要有这份担当”。“我敢投!咋不敢?我就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
全顺的农民工心里却很踏实。很多40多岁的男女工人都不好找工作,每年春节前有一部分待工在全顺。但他们都挺乐观:“馒头、面条、大米轮着吃,顿顿有肉。”老板说了“到3月底我们这批人就会全部安排完”。不过没干活还白拿每天40块的工资,他们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要”。到了3月底,全顺的培训基地已经空空荡荡了,高峰时基地的两栋宿舍曾经塞满了两千多人。“每天早上在宿舍楼下操场排队的场景,就像春运时的广州火车站。”
张全收不是个怕事的人,“小时候我不愿意我爸爸管我,小学二三年级时就想当饭店的老板,13岁就出去打工,当时没钱上学。这一辈子忙忙碌碌,难听点是忙碌,好听点是勤快。遇到事,我是一个不怕事的人,觉得没什么解决不了的,没有走不过去的路,说不过去的话。”
有恩必报
张全收的“报恩情结”在公司内外是众所周知的。全顺公司一位副总经理说,每年深圳社会上的青年受伤、受害,全顺都会主动帮忙,“公司内部员工也经常会出些意想不到的意外,平舆打工妹李娜晒衣服时摔伤脊椎,花了五万多元的医药费;郸城小伙刘龙乾逛街时被打劫,身中四刀,治病花了一万多元;商丘姑娘曹岩岩睡觉时从上铺跌落骨折,又花了两万多元;在厦门那边上班的一个员工到海里游泳淹死了,给了家里8万多抚恤费……按照公司与员工的‘托底’合同,这些钱都要由公司出,每年都有几十万的开支。”
“我张全收愿意这么做,不是因为我觉悟高或者钱太多,是因为我过去困难时,受到不少好心人的帮助,我不能忘本,我必须感恩,用自己的方式回报他们。”张全收说,他15岁那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乡西沟马岭村一个小煤窑打工,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疼得躺在床上起不来。当时窑场上住着几户人家,有个四十多岁的妈妈,每天用他们家的锅给他熬药,给他做饭吃,义务照顾了他一个多月。后来一天晚上,一伙人手持刀枪棍棒来向窑主追债,工人们怕被这些人扣留,就在夜里冒雨逃走了。“当时我是被伙伴拉走的,都没来得及向那位妈妈告别一声,连她的姓名都不知道。”张全收说,2006年8月,他费尽辛苦,才找到了那位叫裴仙草的好心妈妈,老人已经70多岁,说起当年的事,老人说当年就是看着他可怜,那么小年纪离家在外无人照顾。张全收拿出一万块钱要给老人,却被老人和她的儿子坚决拒绝了。“裴妈妈当年帮我什么都不图,现在我有能力了,就是要尽可能去帮助那些身陷困境的可怜人,这是报答裴妈妈,也是在报答社会。”
说起来,张全顺的恩怨分明也是在打工过程中形成的,“因为我也是个苦孩子出身,13岁起打工到现在,太了解打工人的苦了。”小时候打工多次受骗让他从小恨透了那些坑蒙拐骗的人,但他认定“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事会得到好的报应;你做坏事,今天不报,总有一天会报。这都是我的亲身经历的总结。”他还曾颇有深意地打开手机让记者看,“你看看我这(手机里)存的坏人的号码有多少。有人打电话威胁我,说‘你还想活不想活什么的’。我都分别标注了“坏男人”、“坏女人”、坏人1、2、3、4,等等。”知道张全收的手机号的人数以万计,至少他的员工人手一份,他随时准备着在厂内、厂外为员工“主持公道”。
张全收的手机还连着拐子扬村的村广播站,因为他还兼着村委会主任的职务。有紧急事情通知,他在深圳讲电话,全村都能听到见。2004年,张全收花了60万为村里新建了希望小学,又捐出10万元,作为全镇失学儿童的助学基金,以此来长久地帮助全镇失学儿童以及在读的高校贫困生和特困生。后来见村里敬老院年久失修,又捐了几十万……2008年,乡亲们力邀张全收回去竞选村官,希望他继续“致富不忘反哺家乡”。当选的第二天,张全收就做了三件事,一是给村里30户贫困家庭,每户发放10斤油,一袋面粉和200元现金;二是给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放200元慰问金;三是替全村2600人购买了每人20元的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如今各项经济建设项目也如期上马。
即使上了“两会”,张全收的提案也都围绕着农村办学、农民工社会保障与培训等等。他从农村走出来,他了解农民的需要,知道农民工的冷暖。每次对员工讲话,张全收夹杂着粗言粗语的河南话,总能赢得台下员工会心的笑。张全收觉得他们都是他的恩人,在这里他最放得开。
有益则收
张全收是吃过苦、吃过亏的人。
和很多20世纪80年代外出打工的河南籍民工一样,张全收因为家贫13岁缀学外出打工,他卖爆米花、卖冰棍、开餐馆、他当了一年油漆工,领工钱时工头却不见了身影;开了一家烩面馆,因一场大火而一无所有;搞过长途运输,一个月遭遇了3次交通事故,可谓吃尽苦头。但自认为手脚勤快、敢想敢干的他从来没有认输,1999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他开的全顺玩具厂开工不足,厂家来验货,这个不合格,那个又要罚款。房东赶他走,工商局来查营业执照。“那时候难得我都没法做了。”最累的时候张全收坐到那里就哭了,他觉得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太难了。但哭过就算,他不允许自己被打倒,“做不成的事,我可以不吃饭不睡觉,拼命去干。我是这样的人”。
所以他对生活中的每一次机会都特别看重、格外珍惜,“全顺”或许就是他对个人事业最真诚的祝愿。从2000年开始,不断有工厂到他这儿来借人赶工,他开始关注劳务派遣的商业潜力,悄悄地观察劳资两边的需求。2003年之后,民工荒开始席卷珠三角。““2000年以前,是工人找工厂;2004年以后,人越来越缺,是工厂找工人。”他正式成立人力资源公司,大量招工,因此在2004年就成功地挣到了几十万元。
当时深圳一地就出现了上千家类似的劳务派遣公司,张全收则专从别的公司不愿做的地方入手,别人不要河南民工,他在汽车站树广告“河南人,找工作,张全收与你搞合作,张全收的公司将以一流的服务向您承诺,内厂外厂任你挑,不欺不诈信誉高,若是骗了家乡妹,怎对家乡众父老。如果我讲的不在理,请到政府讲公道,我绝不欺骗我们的父老乡亲,我帮你安排工作不要你一分钱。”别人嫌人数少、技术水平高,难招的工,他专门请人来公司讲课,或者让员工低薪学习,学好了再正式上岗。别人和工厂主分利必争,他则为员工包吃、包住、包工资,还自成体系地管起了员工的医疗保障、意外救治、追讨欠薪等等农民工最头疼的问题。“进了全顺,包吃包住,包年薪月薪,没活干每天补贴40元。除了我,谁还说过这句话?谁做到了?”张全收说这话时很自豪,“很多人想学我这个路子,他思想放不到正位,明明工资该发1000,你给人家发900,工人不会跟着你干。就是为了个人利益,肯定做不成功。”
民工们的心定了,张全收用准军事化的手法来提升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公司会议室墙上贴着“用制度管理人”的规矩,员工见到的是更具体的细节:“不许扎太多耳洞,不许染发,不许抽烟喝酒,不许谈恋爱。每个员工每个月发300块零花钱,其余的工资强制替他们邮回家”等等。很多刚来厂的80后、90后不适应,但张全收有自己的坚持:“我经常跟他们说,你父母还年轻,家里有点钱,但将来你自己还要不要独立?当你自己想立业的时候,如果没有理想、追求,将来在社会上会被淘汰;要懂得去尊重别人,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尊重;要对别人好才会对自己好;多学多问多看;不要小心眼,要把自己的农民意识丢弃;员工要听管理人员的话,管理人员要爱护员工。”今天的农民工大都小有学历,颇有见识,张全收就以身做则告诉他们外出打工应当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多少个日日夜夜拿着那个小喇叭,才有今天的成就。”直到今天,张全收也很难有完全休息的时候。有人说这是家长制,但民工们觉得家里实实在在有了积蓄,很贴心;合作的企业也挺放心,如今每年在全顺服务的员工近两万人次,上百家外资和民营企业与全顺有着良好的合作,服务范围跨越福州、厦门、中山、珠海、东莞、深圳、广州、河源、韶关、清远、大连等地区,涉及纸品、电子、玩具、塑胶、饰品、鞋业、食品等诸多行业,在国内农民工劳务派遣领域独树一帜。
有难我当
张全收不是一个先知先觉的人,“农民工有序转移”这样的概念,他是在新闻记者不断的采访中才明白过来的。对他来说,做人“有担当,能托底”是他的底线。2004年前后,珠三角许多工厂都挂出了“不招河南人”的牌子。张全收知道后,在自己的玩具厂里收留了几十名找不到工作的河南民工。当时条件艰苦,不管是张全收还是他的员工,都在小工厂里一同吃住,没有床,大家睡在工厂的地板上。最困难时,伙房里的师傅去菜场拣别人不要的菜叶给大家做饭。为了让乡亲有活干、有饭吃,张全收四处拉生意。玩具厂最多时招了七八十名工人,这反而成全了他后来的“借工”事业。
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工资保底给全顺公司经营上带来的风险凸显出来了。2008年7月份金融危机刚出现苗头,工厂订单就不多了,愿意开的工资也不太高。10月份危机比较严重了,退工潮汹涌起来,光这一个月用工工厂就给张全收退回来五六千个农民工。给这些人发工资一天就得20多万元,加上吃喝水电房租,2008、2009两年,张全收为员工支付的待工费每年在600万元以上,张全收为此患上了抑郁症,常与同甘共苦的发妻拌嘴。
但他的坚持终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07年10月21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来到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驻马店代表团,握着张全收的手说:“你发扬诚实守信、自主创新的精神,安排我省1万多名剩余劳动力就业,为家乡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你是我省1700万外出务工人员的代表,家乡人民感谢你!”200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和接受了央视经济频道专访两件事,让张全收在全国范围内有了知名度,得到家乡“父母官”的肯定,听到总理的报告,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张全收的心定下来了,“这个底是一定要托到底了”。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就赶快采取措施。往年工人都到大年初一、初二回家,当时我就让他们提前回家过年,给他们一人发一个卡片做好联络工作。我跟他们说,年龄大一点的往后等等,男孩子先别来这么多。”金融危机前后,有几家工厂厂主甚至卷款逃走,高达几百万的工资,张全收东拼西借也要先给员工垫上,虽然这会让他的公司业务中又多了一项“追讨欠款”。
今年形势彻底好转,深圳甚至又出现了新的用工荒,张全收终于能长出一口气,回过头想想,他又站在了更高的视角上:“‘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做事不能光想着赚钱,不往(生意)里面贴。如果我过年的时候说没钱了,人家都跑完了,需要工人的时候到哪儿去找啊。这跟打仗一样,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父母吃住有了,剩下的就是做事了,更深入地了解供需,做这一行就要有这份担当”。“我敢投!咋不敢?我就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
全顺的农民工心里却很踏实。很多40多岁的男女工人都不好找工作,每年春节前有一部分待工在全顺。但他们都挺乐观:“馒头、面条、大米轮着吃,顿顿有肉。”老板说了“到3月底我们这批人就会全部安排完”。不过没干活还白拿每天40块的工资,他们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要”。到了3月底,全顺的培训基地已经空空荡荡了,高峰时基地的两栋宿舍曾经塞满了两千多人。“每天早上在宿舍楼下操场排队的场景,就像春运时的广州火车站。”
张全收不是个怕事的人,“小时候我不愿意我爸爸管我,小学二三年级时就想当饭店的老板,13岁就出去打工,当时没钱上学。这一辈子忙忙碌碌,难听点是忙碌,好听点是勤快。遇到事,我是一个不怕事的人,觉得没什么解决不了的,没有走不过去的路,说不过去的话。”
有恩必报
张全收的“报恩情结”在公司内外是众所周知的。全顺公司一位副总经理说,每年深圳社会上的青年受伤、受害,全顺都会主动帮忙,“公司内部员工也经常会出些意想不到的意外,平舆打工妹李娜晒衣服时摔伤脊椎,花了五万多元的医药费;郸城小伙刘龙乾逛街时被打劫,身中四刀,治病花了一万多元;商丘姑娘曹岩岩睡觉时从上铺跌落骨折,又花了两万多元;在厦门那边上班的一个员工到海里游泳淹死了,给了家里8万多抚恤费……按照公司与员工的‘托底’合同,这些钱都要由公司出,每年都有几十万的开支。”
“我张全收愿意这么做,不是因为我觉悟高或者钱太多,是因为我过去困难时,受到不少好心人的帮助,我不能忘本,我必须感恩,用自己的方式回报他们。”张全收说,他15岁那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乡西沟马岭村一个小煤窑打工,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疼得躺在床上起不来。当时窑场上住着几户人家,有个四十多岁的妈妈,每天用他们家的锅给他熬药,给他做饭吃,义务照顾了他一个多月。后来一天晚上,一伙人手持刀枪棍棒来向窑主追债,工人们怕被这些人扣留,就在夜里冒雨逃走了。“当时我是被伙伴拉走的,都没来得及向那位妈妈告别一声,连她的姓名都不知道。”张全收说,2006年8月,他费尽辛苦,才找到了那位叫裴仙草的好心妈妈,老人已经70多岁,说起当年的事,老人说当年就是看着他可怜,那么小年纪离家在外无人照顾。张全收拿出一万块钱要给老人,却被老人和她的儿子坚决拒绝了。“裴妈妈当年帮我什么都不图,现在我有能力了,就是要尽可能去帮助那些身陷困境的可怜人,这是报答裴妈妈,也是在报答社会。”
说起来,张全顺的恩怨分明也是在打工过程中形成的,“因为我也是个苦孩子出身,13岁起打工到现在,太了解打工人的苦了。”小时候打工多次受骗让他从小恨透了那些坑蒙拐骗的人,但他认定“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事会得到好的报应;你做坏事,今天不报,总有一天会报。这都是我的亲身经历的总结。”他还曾颇有深意地打开手机让记者看,“你看看我这(手机里)存的坏人的号码有多少。有人打电话威胁我,说‘你还想活不想活什么的’。我都分别标注了“坏男人”、“坏女人”、坏人1、2、3、4,等等。”知道张全收的手机号的人数以万计,至少他的员工人手一份,他随时准备着在厂内、厂外为员工“主持公道”。
张全收的手机还连着拐子扬村的村广播站,因为他还兼着村委会主任的职务。有紧急事情通知,他在深圳讲电话,全村都能听到见。2004年,张全收花了60万为村里新建了希望小学,又捐出10万元,作为全镇失学儿童的助学基金,以此来长久地帮助全镇失学儿童以及在读的高校贫困生和特困生。后来见村里敬老院年久失修,又捐了几十万……2008年,乡亲们力邀张全收回去竞选村官,希望他继续“致富不忘反哺家乡”。当选的第二天,张全收就做了三件事,一是给村里30户贫困家庭,每户发放10斤油,一袋面粉和200元现金;二是给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放200元慰问金;三是替全村2600人购买了每人20元的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如今各项经济建设项目也如期上马。
即使上了“两会”,张全收的提案也都围绕着农村办学、农民工社会保障与培训等等。他从农村走出来,他了解农民的需要,知道农民工的冷暖。每次对员工讲话,张全收夹杂着粗言粗语的河南话,总能赢得台下员工会心的笑。张全收觉得他们都是他的恩人,在这里他最放得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