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分析风险自留的内生逻辑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风险自留实现银行信用风险补偿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銀保信贷系统通过对贷款企业个体风险与事先设定的平均代偿风险的匹配性甄别,实现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分级补偿功能。针对银行超预期信用风险,先行实施银行风险拨备机制对银行平均代偿风险进行补偿,然后实施超额风险自留机制对超过平均代偿风险的银行超额风险部分再次进行补偿,超额风险自留补偿基金将由银行与担保机构依据各自的风险均衡配置阈值占比共同筹集,以此来实现银行信用风险分级补偿目标。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自留机制。
关键词: 银保协作;风险自留;银行信用风险补偿;风险甄别;银行风险拨备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7217(2018)05-0030-07
一、引 言
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将促使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配给,从而导致中小企业群体被“挤出”信贷市场,由此引发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一些研究者试图引入中小银行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1-4]。但是,Baltensperger(1998)研究发现,引入中小银行仅仅是细分信贷市场,难以改进信息不对称问题[6]。对此,顾海峰(2015)认为,推行银保协作模式可以有效降低信贷配给程度,改进中小企业融资效率[7]。在银保协作模式下,银行与担保机构建立协同运作机制,原本由银行独立承担的贷款风险将在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进行内部均衡配置,银保信贷体系演变为“银保信贷系统”。但是,信息不对称将引发信贷效率不足,为改进信贷市场效率,需要对银行信用风险进行补偿,以保障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运营的安全性及可持续性。建立风险自留机制是银行信用风险补偿的重要路径,一旦贷款企业发生逾期还贷行为,银保信贷系统将实施风险自留机制,以弥补对贷款企业的债务代偿损失,从而实现银保信贷系统信用风险补偿目标。
这方面的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银行信用风险测度、预警、传导处置等三大层面。在银行信用风险测度层面,Jorion(1996)采用VAR理论建立了信用风险测度模型[8],Saunders(1999)拓展了VAR模型与方法[9],Jose与Marc(2000)建立了基于两阶段的风险测度模型与方法[10]。在银行信用风险预警层面,闻岳春与王婧婷(2010)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预警的FA-BPNN模型[11];楼文高与乔龙(2011)建立了金融风险预警的神经网络模型[12];陆静与王捷(2012)运用贝叶斯网络方法,建立了商业银行全面风险预警系统[13]。在银保协作及银保信贷层面,顾海峰基于银保协作视角建立了银保信贷系统,分析了银保信贷系统内部的信用风险传导机制[14],并探讨了风险有限免疫制度环境下银保信贷系统内部的信用风险演进机理及传导规律[15]。
综上,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银行信用风险的测度、预警等方面,尚未涉及“风险自留与银行信用风险补偿”层面的探讨。为此,本文试图构建银行业科学高效的风险自留机制,以实现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补偿目标。
二、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自留的内生逻辑分析
(一)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自留的内生依据:信用风险补偿
风险自留是一种有计划的风险承担行为,风险自留机制已成为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创新机制,目前已得到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高度关注。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自留①主要由预期风险自留与超额风险自留两部分组成②,风险自留实现银行信用风险补偿目标,是建立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自留机制的内生依据。为深入诠释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自留的内生依据,下面结合图1进行分析。
综上,银保协作模式下,银保信贷系统通过降低银行信贷配给幅度来提升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意愿,从而促使中小企业融资效用获得大幅提升。但是,提升中小企业融资效用是以银保信贷系统债务代偿规模的增大为代价的,对此,需要对银行信用风险进行补偿。此外,随着银行对中小企业放款曲线的不断上移,中小企业融资效用将获得进一步提升,银保信贷系统债务代偿规模也将同步增大,对此,银行信用风险补偿规模与中小企业融资效用提升规模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这就是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自留的内生依据。
三、风险自留实现银行信用风险补偿的机理分析
(一)风险自留的运作流程及原理分析
由风险自留的内生逻辑可知,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自留运行流程主要包括如下过程:第一,银保信贷系统对信用风险的均衡配置过程,实现信用风险在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的内部均衡配置目标;第二,银保信贷系统对风险补偿基金的募集过程,实现风险补偿基金的募集目标;第三,银保信贷系统对信用风险的甄别过程,实现银行信用风险的分级补偿目标;第四,对于预期范围内的信用风险,实施银行风险拨备机制(又称为“预期风险自留机制”)的风险补偿过程,实现银行预期信用风险的补偿目标;第五,对于超越预期范围的超额风险部分,实施银保信贷系统超额风险自留机制的风险补偿过程,实现银行超额信用风险的补偿目标;第六,担保机构对贷款企业的代偿债务追索过程,保障担保机构的持续担保能力,以此来实现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自留机制运行的可持续性目标。即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自留的运作流程图如图2。
由图2可知:(1)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银保信贷系统难以准确观测到贷款企业可能存在的逾期还贷风险,对此,银保信贷系统向贷款企业放款的同时,来自于贷款企业的潜在逾期还贷风险将转化为银保信贷系统信用风险。银保信贷系统依据贷款风险承担最大化原则对银行与担保机构进行风险均衡配置,以实现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运营效率的最大化目标。
(2)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自留机制对银行信用风险补偿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风险补偿基金的募集过程。风险补偿基金主要分为预期风险补偿基金与超额风险补偿基金,预期风险补偿基金主要表现为银行风险拨备金形式,由银行独立承担募集任务。超额风险补偿基将依据银行与担保机构各自承担的风险占比,由银行与担保机构共同承担募集任务。可见,风险补偿基金的募集过程,是建立风险自留机制的重要基础。 (3)银保信贷系统运用科学高效的风险评估系统,通过将贷款企业微观风险与宏观经济环境风险有效融合,事先设定信用风险阈值。若信用风险分布于阈值水平之内,则界定为预期风险;若信用风险分布于阈值水平之外,则将超越阈值之外的风险部分界定为额外风险。银保信贷系统通过对信用风险进行分级管理,以实现银行信用风险的分级补偿目标。
(4)一旦信用风险低于事先设定的风险阈值,说明信用风险分布于预期范围内,则银保信贷系统通过实施银行风险拨备机制。银行风险拨备机制的主要功能在于,以平均贷款损失率为依据,在每个会计年度未分配利润中事先计提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金,计提比例主要由信贷市场平均贷款损失率所决定,以此来弥补银行的潜在贷款损失。可见,实施银行风险拨备机制有助于实现预期范围内的银行信用风险补偿目标。
(5)一旦信用风险高于事先设定的风险阈值,说明信用风险超越预期范围,则银保信贷系统将对银行信用风险实施分级补偿措施。对于风险阈值水平的银行信用风险主要通过实施银行风险拨备机制进行补偿。对于超过风险阈值的额外风险部分,主要通过实施银保信贷系统超额风险自留机制对银行信用风险进行补偿。银保信贷系统超额风险自留机制的主要功能在于,利用银保信贷系统内部资源(自有资金、借入资金等)筹措风险补偿基金,以对冲银行潜在的超额债务代偿损失。可见,实施银保信贷系统超额风险自留机制,通过对超过事先设定风险阈值的超额风险部分进行对冲,有助于实现银行超额信用风险补偿目标。
(6)一旦贷款企业发生逾期还贷行为,则担保机构履行债务代偿义务之后,将对贷款企业行使债务追索权。担保机构通过实施科学高效的债务追索机制,及时回收全部或部分代偿资金,并将代偿资金注入担保机构来补充其权益类资本金,以此来保障担保机构的持续担保及债务代偿能力,从而有助于实现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自留机制运行的可持续性目标。
(二)风险自留对银行信用风险补偿的实现机理
综上,若贷款企业个体风险低于平均代偿风险,则实施银行风险拨备机制(预期风险自留机制),以实现银行预期信用风险补偿目标。若贷款企业个体风险超过平均代偿风险,则需要对银行信用风险进行分级补偿,一方面,实施银行风险拨备机制(预期風险自留机制)先行补偿预期风险;另一方面,实施超额风险自留机制对超过预期范围的超额风险部分再次进行补偿,以实现银行信用风险分级补偿目标。
(三)风险自留实现银行信用风险补偿的机理诠释
依据上述机理,给出风险自留对银行信用风险补偿的实现路径图(见图3)。
由图3可知,风险自留对银行信用风险补偿主要通过以下六条路径实现:(1)实现银保信贷系统对信用风险的均衡配置过程。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将促使贷款企业的潜在逾期还贷风险转化为银保信贷系统信用风险,银保信贷系统在风险承担最大化原则下对银行与担保机构进行信用风险均衡配置,并对银行与担保机构分别设定风险均衡承担的风险配置阈值,银行与担保机构依据各自风险配置阈值的相对占比来合理承担风险。
(2)实现银保信贷系统对风险补偿基金的募集过程。风险补偿基金主要包括银行风险拨备金与超额风险补偿基金两部分组成。对于银行风险拨备金的募集,主要依据信贷市场平均贷款损失率,在银行每个会计年度未分配利润中事先计提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金。对于超额风险补偿基金的募集,将由银行与担保机构按照贷款初期各自的风险配置阈值占比来共同承担超额风险补偿基金的募集义务。
(3)实现银保信贷系统对信用风险的设定及甄别过程。银保信贷系统依据信贷市场的历史代偿风险水平,结合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外宏观经济及金融环境,在贷款初期事先设定平均代偿风险。在此基础上,对贷款企业的潜在个体风险与事先设定的平均代偿风险进行风险甄别。若贷款企业的潜在个体风险低于事先设定的平均代偿风险,则将信用风险界定为预期风险;若潜在个体风险高于平均代偿风险,则将信用风险界定为超预期风险。
(4)实现银保信贷系统对银行预期信用风险的补偿过程。若贷款企业的潜在个体风险低于事先设定的平均代偿风险,则实施银保信贷系统预期风险自留机制对银行信用风险进行补偿。银行风险拨备机制作为银保信贷系统预期风险自留机制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银行若干会计年度的风险准备金积累,足以弥补银行预期范围内的潜在贷款损失。
(5)实现银保信贷系统对银行超额信用风险的补偿过程。一旦贷款企业的潜在个体风险超过事先设定的平均代偿风险,则需要发挥预期风险自留机制与超额风险自留机制的协同补偿功能对银行信用风险进行分级补偿。针对事先设定的平均代偿水平,运用银行风险拨备机制(预期风险自留机制)先行对银行信用风险进行补偿,在此基础上,针对超过平均代偿水平的额外风险部分,实施超额风险自留机制对银行超额信用风险进行补偿。
(6)实现担保机构对贷款企业的代偿债务追索过程。提升担保机构的持续代偿能力是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运营效率最大化的重要前提,一旦贷款企业到期无法还贷,则担保机构将按照风险均衡配置阈值承担一定的债务代偿风险,对此,除了对银行信用风险进行补偿之外,还需要对担保机构信用风险进行补偿。
四、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自留机制的设计
1.建立基于风险分担与代偿匹配的银保信用风险均衡配置机制。第一,建立贷款协同运作及风险协同管控协下的银保风险分担机制,以提升银保风险分担功能;第二,建立整体代偿效率最大化下的债务代偿匹配机制,以提升银保债务代偿功能;第三,建立突发性信用风险的均衡配置机制,以提升银保信贷系统对突发性信用风险的应对能力。
2.建立基于预期自留与超额自留的风险补偿基金分级募集机制。第一,建立预期风险自留下的风险补偿基金募集机制,以补偿银行预期信用风险;第二,建立超额风险自留下的风险补偿基金募集机制,以补偿银行超额信用风险;第三,建立基于第三方保险补偿的风险补偿基金募集机制,以提升银行信用风险补偿功能。 3.建立基于事前监测与事后分级的银保信贷系统风险甄别机制。第一,建立对历史贷款运行数据的事前监测机制,以科学界定风险甄别的基准阈值;第二,建立以基准阈值为风险自留类别界定依据的风险事后分级机制,以科学界定风险自留类别;第三,建立风险基准阈值的优化调整机制,以提升银保信贷系统风险甄别功能。
4.建立基于银行风险拨备的银行预期信用风险补偿机制。第一,建立基于基准阈值的银行风险拨备金计提机制,以界定银行风险拨备金的计提规模;第二,建立以稳健增值为原则的银行风险拨备运作机制,以提升银行风险拨备对银行预期信用风险的补偿规模;第三,建立以流动性为原则的银行风险拨备管理机制,以提升对银行预期信用风险的补偿速度。
5.建立基于超额风险自留的银行超额信用风险补偿机制。第一,建立以银保风险均衡配置阈值占比为原则的风险超额自留基金计提机制,以科学界定风险超额自留基金的计提规模;第二,建立以增值性与流动性相融合的超额风险自留基金的运作及管理机制,以提升超额风险自留对银行超额信用风险的补偿功能;第三,建立超额风险自留与预期风险自留的协同运作机制,以提升对银行超额信用风险的补偿效率。
6.建立基于债权流转与关联保证的担保机构代偿债务追索机制。第一,建立担保机构代偿债务追索的债权流转机制,以快速回收担保机构代偿资金;第二,建立担保机构代偿债务追索的关联保证机制,以实现担保机构代偿资金的顺利回收功能;第三,对贷款企业建立第三方信用风险缓释机制,以提升担保机构对代偿资金的回收规模。
五、结 语
以上主要基于银保信贷系统视角,从理论上探讨了风险自留与银行信用风险补偿问题。一方面,通过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测度函数,揭示了风险自留的内生逻辑;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超额风险自留规模函数与银保风险均衡配置阈值函数,揭示了风险自留实现银行信用风险补偿的内在机理,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自留机制。作为风险自留与银行信用风险补偿方面的研究成果,希望能为学术界进行这方面的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铺垫。
注释:
① 所谓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自留,主要是指银行与担保机构基于风险主动承担原则,针对银保信贷系统可能发生的潜在债务代偿风险,利用银保信贷系统内部资源(自有资金、借入资金等)筹集风险补偿基金,以分级对冲银保信贷系统的潜在债务代偿损失,以此来实现银行信用风险分级补偿的风险管理行为。
② 其中,预期风险自留又称为“银行风险拨备”,主要针对银行预期范围内的信用风险进行补偿;超额风险自留相对比较复杂,主要针對银行超越预期范围的超额风险部分进行补偿。
参考文献:
[1] Berger A N,Udell G F. 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1995(18): 230-242.
[2] Berger A N, Udell G F. 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lib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 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J]. Journal of Economic Forthcoming,2002(15): 613-617.
[3] Banerjee A V, Besley T G. The neighbour's keeper: the design of a credit cooperative with theory and a test[J]. Quarterly of Economics,1994(3): 107-110.
[4] Alian L Riding , George Haines J R. Loan guarantees: costs of default and benefits to small frm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1(16): 595-612.
[5] Stiglitz J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ion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1991,71(3): 393-410.
[6] Baltensperger. Credit rationing: issues and questions[J]. 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 1998,10(2)
:170-183.
[7] 顾海峰. 银保协作、ART保险与银行信用风险转移[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6):1-5.
[8] Jorion P. Risk: measuring the risk in value at risk[J].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1996(11):198-221.
[9] Saunders A. Credit risk measurement: new approaches to value at risk and otoher paradigms[M]. John Wiley and Sons, Inc,1999:368-392.
[10]Jose A Lopez, Marc R Saidenberg. Evaluating credit risk models[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0(24):151-165.
[11]闻岳春,王婧婷. 基于FA-BPNN的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预警系统研究——以美国和台湾地区为例[J].国际金融研究,2010(11):17-22.
[12]楼文高,乔龙. 基于神经网络的金融风险预警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金融论坛,2011(11):20-26.
[13]陆静,王捷.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商业银行全面风险预警系统[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2):19-24.
[14]顾海峰. 银保协作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传导及管控机制研究——基于系统科学的分析视阈[J].国际金融研究,2013(2):58-66.
[15]顾海峰. 银保协作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传导模型及机理研究——基于风险有限免疫制度环境[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4(6):110-126.
(责任编辑:宁晓青)
关键词: 银保协作;风险自留;银行信用风险补偿;风险甄别;银行风险拨备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7217(2018)05-0030-07
一、引 言
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将促使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配给,从而导致中小企业群体被“挤出”信贷市场,由此引发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一些研究者试图引入中小银行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1-4]。但是,Baltensperger(1998)研究发现,引入中小银行仅仅是细分信贷市场,难以改进信息不对称问题[6]。对此,顾海峰(2015)认为,推行银保协作模式可以有效降低信贷配给程度,改进中小企业融资效率[7]。在银保协作模式下,银行与担保机构建立协同运作机制,原本由银行独立承担的贷款风险将在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进行内部均衡配置,银保信贷体系演变为“银保信贷系统”。但是,信息不对称将引发信贷效率不足,为改进信贷市场效率,需要对银行信用风险进行补偿,以保障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运营的安全性及可持续性。建立风险自留机制是银行信用风险补偿的重要路径,一旦贷款企业发生逾期还贷行为,银保信贷系统将实施风险自留机制,以弥补对贷款企业的债务代偿损失,从而实现银保信贷系统信用风险补偿目标。
这方面的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银行信用风险测度、预警、传导处置等三大层面。在银行信用风险测度层面,Jorion(1996)采用VAR理论建立了信用风险测度模型[8],Saunders(1999)拓展了VAR模型与方法[9],Jose与Marc(2000)建立了基于两阶段的风险测度模型与方法[10]。在银行信用风险预警层面,闻岳春与王婧婷(2010)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预警的FA-BPNN模型[11];楼文高与乔龙(2011)建立了金融风险预警的神经网络模型[12];陆静与王捷(2012)运用贝叶斯网络方法,建立了商业银行全面风险预警系统[13]。在银保协作及银保信贷层面,顾海峰基于银保协作视角建立了银保信贷系统,分析了银保信贷系统内部的信用风险传导机制[14],并探讨了风险有限免疫制度环境下银保信贷系统内部的信用风险演进机理及传导规律[15]。
综上,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银行信用风险的测度、预警等方面,尚未涉及“风险自留与银行信用风险补偿”层面的探讨。为此,本文试图构建银行业科学高效的风险自留机制,以实现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补偿目标。
二、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自留的内生逻辑分析
(一)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自留的内生依据:信用风险补偿
风险自留是一种有计划的风险承担行为,风险自留机制已成为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创新机制,目前已得到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高度关注。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自留①主要由预期风险自留与超额风险自留两部分组成②,风险自留实现银行信用风险补偿目标,是建立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自留机制的内生依据。为深入诠释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自留的内生依据,下面结合图1进行分析。
综上,银保协作模式下,银保信贷系统通过降低银行信贷配给幅度来提升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意愿,从而促使中小企业融资效用获得大幅提升。但是,提升中小企业融资效用是以银保信贷系统债务代偿规模的增大为代价的,对此,需要对银行信用风险进行补偿。此外,随着银行对中小企业放款曲线的不断上移,中小企业融资效用将获得进一步提升,银保信贷系统债务代偿规模也将同步增大,对此,银行信用风险补偿规模与中小企业融资效用提升规模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这就是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自留的内生依据。
三、风险自留实现银行信用风险补偿的机理分析
(一)风险自留的运作流程及原理分析
由风险自留的内生逻辑可知,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自留运行流程主要包括如下过程:第一,银保信贷系统对信用风险的均衡配置过程,实现信用风险在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的内部均衡配置目标;第二,银保信贷系统对风险补偿基金的募集过程,实现风险补偿基金的募集目标;第三,银保信贷系统对信用风险的甄别过程,实现银行信用风险的分级补偿目标;第四,对于预期范围内的信用风险,实施银行风险拨备机制(又称为“预期风险自留机制”)的风险补偿过程,实现银行预期信用风险的补偿目标;第五,对于超越预期范围的超额风险部分,实施银保信贷系统超额风险自留机制的风险补偿过程,实现银行超额信用风险的补偿目标;第六,担保机构对贷款企业的代偿债务追索过程,保障担保机构的持续担保能力,以此来实现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自留机制运行的可持续性目标。即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自留的运作流程图如图2。
由图2可知:(1)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银保信贷系统难以准确观测到贷款企业可能存在的逾期还贷风险,对此,银保信贷系统向贷款企业放款的同时,来自于贷款企业的潜在逾期还贷风险将转化为银保信贷系统信用风险。银保信贷系统依据贷款风险承担最大化原则对银行与担保机构进行风险均衡配置,以实现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运营效率的最大化目标。
(2)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自留机制对银行信用风险补偿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风险补偿基金的募集过程。风险补偿基金主要分为预期风险补偿基金与超额风险补偿基金,预期风险补偿基金主要表现为银行风险拨备金形式,由银行独立承担募集任务。超额风险补偿基将依据银行与担保机构各自承担的风险占比,由银行与担保机构共同承担募集任务。可见,风险补偿基金的募集过程,是建立风险自留机制的重要基础。 (3)银保信贷系统运用科学高效的风险评估系统,通过将贷款企业微观风险与宏观经济环境风险有效融合,事先设定信用风险阈值。若信用风险分布于阈值水平之内,则界定为预期风险;若信用风险分布于阈值水平之外,则将超越阈值之外的风险部分界定为额外风险。银保信贷系统通过对信用风险进行分级管理,以实现银行信用风险的分级补偿目标。
(4)一旦信用风险低于事先设定的风险阈值,说明信用风险分布于预期范围内,则银保信贷系统通过实施银行风险拨备机制。银行风险拨备机制的主要功能在于,以平均贷款损失率为依据,在每个会计年度未分配利润中事先计提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金,计提比例主要由信贷市场平均贷款损失率所决定,以此来弥补银行的潜在贷款损失。可见,实施银行风险拨备机制有助于实现预期范围内的银行信用风险补偿目标。
(5)一旦信用风险高于事先设定的风险阈值,说明信用风险超越预期范围,则银保信贷系统将对银行信用风险实施分级补偿措施。对于风险阈值水平的银行信用风险主要通过实施银行风险拨备机制进行补偿。对于超过风险阈值的额外风险部分,主要通过实施银保信贷系统超额风险自留机制对银行信用风险进行补偿。银保信贷系统超额风险自留机制的主要功能在于,利用银保信贷系统内部资源(自有资金、借入资金等)筹措风险补偿基金,以对冲银行潜在的超额债务代偿损失。可见,实施银保信贷系统超额风险自留机制,通过对超过事先设定风险阈值的超额风险部分进行对冲,有助于实现银行超额信用风险补偿目标。
(6)一旦贷款企业发生逾期还贷行为,则担保机构履行债务代偿义务之后,将对贷款企业行使债务追索权。担保机构通过实施科学高效的债务追索机制,及时回收全部或部分代偿资金,并将代偿资金注入担保机构来补充其权益类资本金,以此来保障担保机构的持续担保及债务代偿能力,从而有助于实现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自留机制运行的可持续性目标。
(二)风险自留对银行信用风险补偿的实现机理
综上,若贷款企业个体风险低于平均代偿风险,则实施银行风险拨备机制(预期风险自留机制),以实现银行预期信用风险补偿目标。若贷款企业个体风险超过平均代偿风险,则需要对银行信用风险进行分级补偿,一方面,实施银行风险拨备机制(预期風险自留机制)先行补偿预期风险;另一方面,实施超额风险自留机制对超过预期范围的超额风险部分再次进行补偿,以实现银行信用风险分级补偿目标。
(三)风险自留实现银行信用风险补偿的机理诠释
依据上述机理,给出风险自留对银行信用风险补偿的实现路径图(见图3)。
由图3可知,风险自留对银行信用风险补偿主要通过以下六条路径实现:(1)实现银保信贷系统对信用风险的均衡配置过程。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将促使贷款企业的潜在逾期还贷风险转化为银保信贷系统信用风险,银保信贷系统在风险承担最大化原则下对银行与担保机构进行信用风险均衡配置,并对银行与担保机构分别设定风险均衡承担的风险配置阈值,银行与担保机构依据各自风险配置阈值的相对占比来合理承担风险。
(2)实现银保信贷系统对风险补偿基金的募集过程。风险补偿基金主要包括银行风险拨备金与超额风险补偿基金两部分组成。对于银行风险拨备金的募集,主要依据信贷市场平均贷款损失率,在银行每个会计年度未分配利润中事先计提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金。对于超额风险补偿基金的募集,将由银行与担保机构按照贷款初期各自的风险配置阈值占比来共同承担超额风险补偿基金的募集义务。
(3)实现银保信贷系统对信用风险的设定及甄别过程。银保信贷系统依据信贷市场的历史代偿风险水平,结合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外宏观经济及金融环境,在贷款初期事先设定平均代偿风险。在此基础上,对贷款企业的潜在个体风险与事先设定的平均代偿风险进行风险甄别。若贷款企业的潜在个体风险低于事先设定的平均代偿风险,则将信用风险界定为预期风险;若潜在个体风险高于平均代偿风险,则将信用风险界定为超预期风险。
(4)实现银保信贷系统对银行预期信用风险的补偿过程。若贷款企业的潜在个体风险低于事先设定的平均代偿风险,则实施银保信贷系统预期风险自留机制对银行信用风险进行补偿。银行风险拨备机制作为银保信贷系统预期风险自留机制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银行若干会计年度的风险准备金积累,足以弥补银行预期范围内的潜在贷款损失。
(5)实现银保信贷系统对银行超额信用风险的补偿过程。一旦贷款企业的潜在个体风险超过事先设定的平均代偿风险,则需要发挥预期风险自留机制与超额风险自留机制的协同补偿功能对银行信用风险进行分级补偿。针对事先设定的平均代偿水平,运用银行风险拨备机制(预期风险自留机制)先行对银行信用风险进行补偿,在此基础上,针对超过平均代偿水平的额外风险部分,实施超额风险自留机制对银行超额信用风险进行补偿。
(6)实现担保机构对贷款企业的代偿债务追索过程。提升担保机构的持续代偿能力是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运营效率最大化的重要前提,一旦贷款企业到期无法还贷,则担保机构将按照风险均衡配置阈值承担一定的债务代偿风险,对此,除了对银行信用风险进行补偿之外,还需要对担保机构信用风险进行补偿。
四、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自留机制的设计
1.建立基于风险分担与代偿匹配的银保信用风险均衡配置机制。第一,建立贷款协同运作及风险协同管控协下的银保风险分担机制,以提升银保风险分担功能;第二,建立整体代偿效率最大化下的债务代偿匹配机制,以提升银保债务代偿功能;第三,建立突发性信用风险的均衡配置机制,以提升银保信贷系统对突发性信用风险的应对能力。
2.建立基于预期自留与超额自留的风险补偿基金分级募集机制。第一,建立预期风险自留下的风险补偿基金募集机制,以补偿银行预期信用风险;第二,建立超额风险自留下的风险补偿基金募集机制,以补偿银行超额信用风险;第三,建立基于第三方保险补偿的风险补偿基金募集机制,以提升银行信用风险补偿功能。 3.建立基于事前监测与事后分级的银保信贷系统风险甄别机制。第一,建立对历史贷款运行数据的事前监测机制,以科学界定风险甄别的基准阈值;第二,建立以基准阈值为风险自留类别界定依据的风险事后分级机制,以科学界定风险自留类别;第三,建立风险基准阈值的优化调整机制,以提升银保信贷系统风险甄别功能。
4.建立基于银行风险拨备的银行预期信用风险补偿机制。第一,建立基于基准阈值的银行风险拨备金计提机制,以界定银行风险拨备金的计提规模;第二,建立以稳健增值为原则的银行风险拨备运作机制,以提升银行风险拨备对银行预期信用风险的补偿规模;第三,建立以流动性为原则的银行风险拨备管理机制,以提升对银行预期信用风险的补偿速度。
5.建立基于超额风险自留的银行超额信用风险补偿机制。第一,建立以银保风险均衡配置阈值占比为原则的风险超额自留基金计提机制,以科学界定风险超额自留基金的计提规模;第二,建立以增值性与流动性相融合的超额风险自留基金的运作及管理机制,以提升超额风险自留对银行超额信用风险的补偿功能;第三,建立超额风险自留与预期风险自留的协同运作机制,以提升对银行超额信用风险的补偿效率。
6.建立基于债权流转与关联保证的担保机构代偿债务追索机制。第一,建立担保机构代偿债务追索的债权流转机制,以快速回收担保机构代偿资金;第二,建立担保机构代偿债务追索的关联保证机制,以实现担保机构代偿资金的顺利回收功能;第三,对贷款企业建立第三方信用风险缓释机制,以提升担保机构对代偿资金的回收规模。
五、结 语
以上主要基于银保信贷系统视角,从理论上探讨了风险自留与银行信用风险补偿问题。一方面,通过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测度函数,揭示了风险自留的内生逻辑;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超额风险自留规模函数与银保风险均衡配置阈值函数,揭示了风险自留实现银行信用风险补偿的内在机理,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自留机制。作为风险自留与银行信用风险补偿方面的研究成果,希望能为学术界进行这方面的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铺垫。
注释:
① 所谓银保信贷系统风险自留,主要是指银行与担保机构基于风险主动承担原则,针对银保信贷系统可能发生的潜在债务代偿风险,利用银保信贷系统内部资源(自有资金、借入资金等)筹集风险补偿基金,以分级对冲银保信贷系统的潜在债务代偿损失,以此来实现银行信用风险分级补偿的风险管理行为。
② 其中,预期风险自留又称为“银行风险拨备”,主要针对银行预期范围内的信用风险进行补偿;超额风险自留相对比较复杂,主要针對银行超越预期范围的超额风险部分进行补偿。
参考文献:
[1] Berger A N,Udell G F. 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1995(18): 230-242.
[2] Berger A N, Udell G F. 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lib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 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J]. Journal of Economic Forthcoming,2002(15): 613-617.
[3] Banerjee A V, Besley T G. The neighbour's keeper: the design of a credit cooperative with theory and a test[J]. Quarterly of Economics,1994(3): 107-110.
[4] Alian L Riding , George Haines J R. Loan guarantees: costs of default and benefits to small frm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1(16): 595-612.
[5] Stiglitz J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ion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1991,71(3): 393-410.
[6] Baltensperger. Credit rationing: issues and questions[J]. 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 1998,10(2)
:170-183.
[7] 顾海峰. 银保协作、ART保险与银行信用风险转移[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6):1-5.
[8] Jorion P. Risk: measuring the risk in value at risk[J].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1996(11):198-221.
[9] Saunders A. Credit risk measurement: new approaches to value at risk and otoher paradigms[M]. John Wiley and Sons, Inc,1999:368-392.
[10]Jose A Lopez, Marc R Saidenberg. Evaluating credit risk models[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0(24):151-165.
[11]闻岳春,王婧婷. 基于FA-BPNN的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预警系统研究——以美国和台湾地区为例[J].国际金融研究,2010(11):17-22.
[12]楼文高,乔龙. 基于神经网络的金融风险预警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金融论坛,2011(11):20-26.
[13]陆静,王捷.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商业银行全面风险预警系统[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2):19-24.
[14]顾海峰. 银保协作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传导及管控机制研究——基于系统科学的分析视阈[J].国际金融研究,2013(2):58-66.
[15]顾海峰. 银保协作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传导模型及机理研究——基于风险有限免疫制度环境[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4(6):110-126.
(责任编辑:宁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