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范瑞华,(1991.11-),女,河南内乡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12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共政策体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公共利益的重要途径。公民参与可以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目前,中国在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意识淡薄,参与能力较低,参与渠道不畅通等。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政府的服务职能,培育公民文化,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能力,拓宽公民参与渠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的迅速发展,公共政策已经成为政府调控现代市场经济和进行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公民参与对于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过程还存在着一些困境和挑战。因此,必须不断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能力和水平,优化公共政策的过程和效能。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民参与;对策分析
一、 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原因及背景
公民参与,是指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它是我国公民参与政府治理的基本方式。所以,关注我国公民参与现状,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推进政治民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都以社会民众为基础
首先,政策的需求信息来自社会民众或团体。任何一项政策的实际需求总是来自社会的实际需要,代表公众实际利益和要求的政策总是源自民间。其次,民众是公共政策运行的主体,公共政策执行需要施政者与影响对象之间的密切合作。因此,政策制定者只有在充分考虑到政策相对人的态度、利益得失,才能制定出最符合社会需要、最能为社会公众所接受的公共政策。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公民参与的发展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唤起公众的参与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表明,它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投入,广泛参与。只有充分发扬民主,使公众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参与条件、参与渠道,社会公众才会真正树立起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提高人们的政治热情。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发公众的政治参与愿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过程是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公民在争取自己利益的过程中,必然要求过问和参与与自己利益关系密切的公共政策过程。
二、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困境
“政治参与是旨在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的普通公民的活动。”从公共政策角度看,公民的政策参与实际上是公民在利益表达上积极性和有效性的反映,是公共政策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尺度。现阶段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较之改革开放前有了明显的变化,总体看来,公众利用参与机会的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尽管存在着参与的机会。
(一)公民参与意识淡薄,参与能力低
由于公民的自身素质、对信息的掌握程度、理解程度以及对政策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途径的认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能力与参与要求不符,参与效率低下。而公民在参与过程和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有认识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是一个实现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过程,一些不合理的参与方式甚至会引起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
(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渠道不畅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合法化打破了原有社会利益均等化的状态,导致了经济结构和利益结构日趋多元化,促进了公民利益意识的觉醒。这就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提供了最为现实与可靠的动力。但是,由于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相当完善的以代议和游说为核心的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也难以在短期内完成,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仍将缺乏畅通的利益表达、沟通与协调渠道。这必然导致公共政策中的群体参与很不规范,参与程度严重失衡。
(三)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机制不完善
我国的公共决策更多地表现为精英决策,公共政策的重大决策权只局限于执政党和政府的高层领导核心手里,社会力量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极弱,政策过程基本取决于权力精英的作用。领袖和重要权力精英的行为方式和人格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至关重要,而且人格化权力过程大大强化了公共政策过程的无序性。这种决策模式下,权力精英起着决定性作用,社会力量对决策的影响很小。公共政策过程就基本不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而只表现为在高层决策层内不同权力精英及其群体的政治互动。
三、加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对策
为实现我国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必须切实解决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提高公民的政策参与能力,建立健全参与的制定体系,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提供保障。
(一)培育公民文化,提高公民的政策参与能力
正如阿尔蒙德所说:“政治文化在几个方面对利益表达都是重要的。”“如果有机会的话,参与型文化更易于动员人民。”现阶段,中国许多公民有很高的参与热情和强烈的参与愿望,但是由于一些不合时宜的文化观念的束缚和参与能力的限制,其参与公共政的策效能极其低微。为此,进一步完善公共政策,克服公民政策参与中的问题,必须培育公民文化,提高公民的政策参与能力。所以,从根本上确立公民在决策参与中的主体地位,倡导一种积极的公民资格和强烈的公民精神,促进公民积极地参与决策,引导和教育公民承担责任就成为参与式公共决策的必然要求。
(二)拓宽公民参与渠道,提高决策透明度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有助于集思广益,使决策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支持,从而能够保证决策得到准确、有力的执行,使决策真正达到预期目的和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一是要建立决策项目的预告制定和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制度。二是要建立和实施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基础上的公开听证制度。凡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公共决策领域的问题,要提前向社会公告,让百姓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三是要完善公民接待日制度、省长、市长热线电话制度等比较有效的参与渠道,山东省青岛市在此方面就做的比较好,使得一些损害到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反映,并且能够及时有效的得到解决,好的制度应该加以推广。(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摘要: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共政策体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公共利益的重要途径。公民参与可以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目前,中国在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意识淡薄,参与能力较低,参与渠道不畅通等。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政府的服务职能,培育公民文化,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能力,拓宽公民参与渠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的迅速发展,公共政策已经成为政府调控现代市场经济和进行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公民参与对于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过程还存在着一些困境和挑战。因此,必须不断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能力和水平,优化公共政策的过程和效能。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民参与;对策分析
一、 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原因及背景
公民参与,是指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它是我国公民参与政府治理的基本方式。所以,关注我国公民参与现状,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推进政治民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都以社会民众为基础
首先,政策的需求信息来自社会民众或团体。任何一项政策的实际需求总是来自社会的实际需要,代表公众实际利益和要求的政策总是源自民间。其次,民众是公共政策运行的主体,公共政策执行需要施政者与影响对象之间的密切合作。因此,政策制定者只有在充分考虑到政策相对人的态度、利益得失,才能制定出最符合社会需要、最能为社会公众所接受的公共政策。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公民参与的发展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唤起公众的参与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表明,它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投入,广泛参与。只有充分发扬民主,使公众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参与条件、参与渠道,社会公众才会真正树立起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提高人们的政治热情。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发公众的政治参与愿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过程是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公民在争取自己利益的过程中,必然要求过问和参与与自己利益关系密切的公共政策过程。
二、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困境
“政治参与是旨在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的普通公民的活动。”从公共政策角度看,公民的政策参与实际上是公民在利益表达上积极性和有效性的反映,是公共政策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尺度。现阶段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较之改革开放前有了明显的变化,总体看来,公众利用参与机会的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尽管存在着参与的机会。
(一)公民参与意识淡薄,参与能力低
由于公民的自身素质、对信息的掌握程度、理解程度以及对政策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途径的认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能力与参与要求不符,参与效率低下。而公民在参与过程和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有认识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是一个实现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过程,一些不合理的参与方式甚至会引起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
(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渠道不畅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合法化打破了原有社会利益均等化的状态,导致了经济结构和利益结构日趋多元化,促进了公民利益意识的觉醒。这就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提供了最为现实与可靠的动力。但是,由于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相当完善的以代议和游说为核心的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也难以在短期内完成,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仍将缺乏畅通的利益表达、沟通与协调渠道。这必然导致公共政策中的群体参与很不规范,参与程度严重失衡。
(三)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机制不完善
我国的公共决策更多地表现为精英决策,公共政策的重大决策权只局限于执政党和政府的高层领导核心手里,社会力量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极弱,政策过程基本取决于权力精英的作用。领袖和重要权力精英的行为方式和人格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至关重要,而且人格化权力过程大大强化了公共政策过程的无序性。这种决策模式下,权力精英起着决定性作用,社会力量对决策的影响很小。公共政策过程就基本不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而只表现为在高层决策层内不同权力精英及其群体的政治互动。
三、加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对策
为实现我国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必须切实解决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提高公民的政策参与能力,建立健全参与的制定体系,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提供保障。
(一)培育公民文化,提高公民的政策参与能力
正如阿尔蒙德所说:“政治文化在几个方面对利益表达都是重要的。”“如果有机会的话,参与型文化更易于动员人民。”现阶段,中国许多公民有很高的参与热情和强烈的参与愿望,但是由于一些不合时宜的文化观念的束缚和参与能力的限制,其参与公共政的策效能极其低微。为此,进一步完善公共政策,克服公民政策参与中的问题,必须培育公民文化,提高公民的政策参与能力。所以,从根本上确立公民在决策参与中的主体地位,倡导一种积极的公民资格和强烈的公民精神,促进公民积极地参与决策,引导和教育公民承担责任就成为参与式公共决策的必然要求。
(二)拓宽公民参与渠道,提高决策透明度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有助于集思广益,使决策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支持,从而能够保证决策得到准确、有力的执行,使决策真正达到预期目的和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一是要建立决策项目的预告制定和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制度。二是要建立和实施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基础上的公开听证制度。凡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公共决策领域的问题,要提前向社会公告,让百姓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三是要完善公民接待日制度、省长、市长热线电话制度等比较有效的参与渠道,山东省青岛市在此方面就做的比较好,使得一些损害到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反映,并且能够及时有效的得到解决,好的制度应该加以推广。(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