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道德教育引起人们的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因此,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应贯穿整个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本文从培养学生生态道德观念、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意志及生态道德行为四个方面阐述自己的做法和观点。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生态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9-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
随着生态危机日益加重,生态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生态道德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人类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规范和准则。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要提高我国中学生的道德修养,更应该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并以此为核心,贯穿整个生物学教学过程。人的思想品德,从心理结构层面分析,包含知、情、意、行等基本因素。现就在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如何从这几方面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浅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
生态道德观念,是人们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对是非、善恶、荣辱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明确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全局的观点,分析人类行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把人类的活动放到整个生物圈中去考虑、明确人类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强调自然物种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和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然物种是人类环境的的创造者,人类一旦剥夺了一个自然物种的生存权,就有可能失去一道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保障,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从而初步确立了学生对生态环境正确的主观态度。同时,例举一些学生能耳闻目睹的生态环境的事例:如“黄河在汛期断流”、“沙层暴肆虐”等新闻以及我国一些生物濒临灭绝等,加以分析和启示,加强了学生生态危机感,增强了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从而学生能够对人类的活动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进一步确立学生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
二、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鲜明的生态道德情感
生态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于影响生态环境事件的爱憎、好恶态度。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在《生物课程标准》中例举的许多案例,体现了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使学生全面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等,也蕴含着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因此对学生生态道德情感的培养,应该贯穿在教材内容中。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有相当的篇幅属于生态学内容,如七年级下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八年级上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等,都可作为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专题内容来学习,以培养学生鲜明的生态道德情感,并且可根据教材中其它章节隐含的生态德育点,通过例举一些环境教育的警示案例来拓展学习。如美国明湖DDT富集事件;“伦敦烟雾事件”;闻名于世的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并阐明其中的人为因素,以教师自己对生态事件的爱憎、好恶态度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进一步促使学生产生鲜明的生态道德情感。
三、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强的生态道德意志
生态道德意志是人类为实现生态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意志与行为的联系密切,是调节行为的精神力量,生态道德意志薄弱的学生在行为上缺乏毅力,一旦遇到困难便会动摇不前,在个人利益和生态利益冲突时,往往会放弃生态利益而谋求个人利益,甚至会不惜牺牲生态利益而换取蝇头小利。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生态道德意志的培养。在教学中,注重介绍一些生物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如珍妮·古道尔的故事等。播放一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纪实录像片,如《可可西里》,剧中震憾人心的故事情节,催人泪下的人物事迹,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通过这些材料的学习,增强了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感染和激发学生注重培养自己生态道德的意志。组织学生参加“清理白色垃圾”等环保志愿服务使学生在参与中亲自感受和体验,得到锻炼,从而促进了学生生态道德意志的形成。
四、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生态道德行为
有了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树立了生态道德情感,培养了生态道德的意志,最终要落实到生态道德行为上。为达到培养生态道德行为的目的,首先要在开展活动中实施教育,如在“植树节”参加植树造林,在“世界水日”开展节水活动,在“爱鸟周”设置饲料台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了哪些行为有利于生态平衡,哪些行为有利于改善环境的质量。其次在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各种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使学生明确哪些行为是符合生态道德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同时辅以反面事例来加强教育,如农村常见的挂网捕鸟、捕蛙、电鱼等的不符合生态道德行为。通过这些反生态道德行为事例的介绍,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选择符合生态道德的行为。
总之在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生态道德、规范自身行为的需要。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培养学生崇高的生态道德品质,从而促进整个民族生态道德水平的提高,促进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的改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唐强.中学生物学教育对建立生态道德体系的作用.生物学通报,1995,30(4):37—39
[2]邓秋元.构建生态道德体系教育.生物学教学,2002,27(12):14—15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生态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9-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
随着生态危机日益加重,生态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生态道德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人类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规范和准则。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要提高我国中学生的道德修养,更应该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并以此为核心,贯穿整个生物学教学过程。人的思想品德,从心理结构层面分析,包含知、情、意、行等基本因素。现就在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如何从这几方面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浅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
生态道德观念,是人们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对是非、善恶、荣辱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明确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全局的观点,分析人类行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把人类的活动放到整个生物圈中去考虑、明确人类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强调自然物种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和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然物种是人类环境的的创造者,人类一旦剥夺了一个自然物种的生存权,就有可能失去一道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保障,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从而初步确立了学生对生态环境正确的主观态度。同时,例举一些学生能耳闻目睹的生态环境的事例:如“黄河在汛期断流”、“沙层暴肆虐”等新闻以及我国一些生物濒临灭绝等,加以分析和启示,加强了学生生态危机感,增强了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从而学生能够对人类的活动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进一步确立学生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
二、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鲜明的生态道德情感
生态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于影响生态环境事件的爱憎、好恶态度。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在《生物课程标准》中例举的许多案例,体现了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使学生全面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等,也蕴含着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因此对学生生态道德情感的培养,应该贯穿在教材内容中。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有相当的篇幅属于生态学内容,如七年级下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八年级上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等,都可作为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专题内容来学习,以培养学生鲜明的生态道德情感,并且可根据教材中其它章节隐含的生态德育点,通过例举一些环境教育的警示案例来拓展学习。如美国明湖DDT富集事件;“伦敦烟雾事件”;闻名于世的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并阐明其中的人为因素,以教师自己对生态事件的爱憎、好恶态度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进一步促使学生产生鲜明的生态道德情感。
三、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强的生态道德意志
生态道德意志是人类为实现生态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意志与行为的联系密切,是调节行为的精神力量,生态道德意志薄弱的学生在行为上缺乏毅力,一旦遇到困难便会动摇不前,在个人利益和生态利益冲突时,往往会放弃生态利益而谋求个人利益,甚至会不惜牺牲生态利益而换取蝇头小利。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生态道德意志的培养。在教学中,注重介绍一些生物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如珍妮·古道尔的故事等。播放一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纪实录像片,如《可可西里》,剧中震憾人心的故事情节,催人泪下的人物事迹,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通过这些材料的学习,增强了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感染和激发学生注重培养自己生态道德的意志。组织学生参加“清理白色垃圾”等环保志愿服务使学生在参与中亲自感受和体验,得到锻炼,从而促进了学生生态道德意志的形成。
四、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生态道德行为
有了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树立了生态道德情感,培养了生态道德的意志,最终要落实到生态道德行为上。为达到培养生态道德行为的目的,首先要在开展活动中实施教育,如在“植树节”参加植树造林,在“世界水日”开展节水活动,在“爱鸟周”设置饲料台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了哪些行为有利于生态平衡,哪些行为有利于改善环境的质量。其次在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各种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使学生明确哪些行为是符合生态道德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同时辅以反面事例来加强教育,如农村常见的挂网捕鸟、捕蛙、电鱼等的不符合生态道德行为。通过这些反生态道德行为事例的介绍,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选择符合生态道德的行为。
总之在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生态道德、规范自身行为的需要。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培养学生崇高的生态道德品质,从而促进整个民族生态道德水平的提高,促进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的改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唐强.中学生物学教育对建立生态道德体系的作用.生物学通报,1995,30(4):37—39
[2]邓秋元.构建生态道德体系教育.生物学教学,2002,27(1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