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课外培养质量关系着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对大学生课外培养质量有重要的影响。要改变大学生课外培养中辅导员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能力、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不足的现状,就要通过廓清发展空间提高职业认同感,制定培训政策强化职业使命感,打造专业平台增强职业责任感,坚持终身学习提升职业愉悦感等措施,来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加快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进程。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课外培养
一、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对大学生课外培养的意义
课外培养是课内培养之外的全部培养工作的总称,与课内培养双轨并行,共同承担着人才培养的任务。大学生课外培养是高校辅导员的中心工作,辅导员职业能力对大学生课外培养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目标的共同性。大学生课外培养和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讓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外培养工作涵盖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具有目的性、灵活性、时代性、创新性、适应性等特点,是高校贯彻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和体现。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是扎实推进课外培养工作的前提,也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
载体的实践性。大学生课外培养和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都需要一定的活动载体来实现。在学校的各类课外主题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帮扶解困、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中,大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拓宽知识思维视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实现课外培养目标:辅导员通过实施指导开展这些活动,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日常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从而实现职业能力的提升。
发展的相互性。大学生课外培养和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辅导员是大学生课外培养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强弱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课外培养工作的进展和成效,也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大学生课外培养是辅导员的根本任务和核心工作,是衡量学生工作地位和作用、高度和层次、业绩和成效的价值标准。高校要调动辅导员提高职业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辅导员职业能力随着课外培养工作的开展得到持续提升。
二、大学生课外培养中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现状
辅导员职业能力是开展大学生课外培养的基础和前提。辅导员应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尚不足以满足大学生课外培养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组织管理能力要提高。辅导员是高校管理队伍的一部分,担负着管理学生的职责。辅导员管理主要包含学生的教育管理、事务管理、队伍管理和活动管理四个方面。辅导员的学生管理贯穿在大学生课外培养的内容和实现途径中。辅导员在管理学生时有“面宽事杂”的特点,“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整天劳累,身心疲惫”是他们管理工作的常态。辅导员在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规范、心理健康、形势政策、法律法规等教育活动时,采取的方式单一、枯燥且针对性不够,难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进行学生日常行为要求、评优评先、医疗保险、助学金还贷时,管理不够系统和规范;对学生干部,使用当下的多、规划未来的少,严厉批评的多、真心体谅的少,对学生干部的心理需求了解不够;举办文艺演出、运动会,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挑战杯”系列竞赛等活动时布置多、总结少,想法多、创新少。辅导员这些管理能力的不足制约着大学生课外培养的开展。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要提升。辅导员的工作离不开语言表达,其能力主要体现在报告会、座谈会、讲座、班会、工作布置、问题解答、谈心谈话、危机应对中。在语言表达中,思维习惯、理论功底、经历视野等因素,与语言表达方式和技巧的运用相结合,共同形成了辅导员独特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表达主题不够鲜明,语言不够简洁,方式技巧不够老练,还需要在“看得准、理得清、讲得透”上下功夫;辅导员的书面表达能力主要体现在计划制定、活动策划、案例撰写、特色凝练、新闻报道、工作总结等方面。但在工作中,辅导员很难平心静气地想点什么、写点什么,所以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欠缺,难以写出高水平的文章。
教育引导能力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与行为培养、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困难帮扶与诚信励志教育等大学生课外培养的内容,需要辅导员具备宽广的知识面。高校辅导员拥有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带有浓厚的个人经历特点。不论是高校毕业生还是教工转岗做辅导员,要具备大学生课外培养工作要求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就需要继续学习、培训、实践、积累,这个过程很漫长,任务也很艰巨。工作中,辅导员常常会发现,为学生答疑解惑时,因为有些理论的概念、特点不清楚,有些事物的过去、现状较模糊,很难满足学生的要求;面对繁杂的工作任务和庞大的学生干部队伍,因为管理知识有限,工作任务和人员分配不能得到很好的调配;遇到有心理问题和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学生,由于心理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缺失,开展相关活动就有些力不从心,难以有好的效果。
调查研究能力要强化。调查研究是辅导员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只有忙碌的实践,没有用心的观察、理性的分析和理论的升华,就不能形成调查研究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它是辅导员走上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必经之路。在平时的工作中,辅导员做事要多积累,感悟和灵感容易淹没在年复一年的管理事务中,时间长了思想就变得懒惰,思维就变得凝滞。对于上级布置的各种调查研究,只作为工作任务完成,注重的只是被动地做事而不是主动地探究。另外,辅导员在调查研究的内容、方式方法上创新不够,在调查材料分析上深度不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可操作性不强。 三、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一)廓清发展空间,提高职业认同感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是指辅导员对其所从事的职业角色积极的认知、体验和倾向,是辅导员的一种积极的主观心理体验,它包含的情感成分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动态发展。目前,影响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因素有三点:一是职责多责任大。辅导员岗位职责涵盖了课内培养之外的所有课外培养工作,可谓“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整日疲于应付周旋,看似是“全能战士”实则是“万金油”,而且学生一旦发生意外,容易出现责任不分工作被全盘否定的现象。二是发展空间狭窄。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应有自由选择专技或管理作为职业发展方向的权利,但更多的是“被选择”在一个岗位。把辅导员定位于德育专技岗有其合理性,但职称评定若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同条件角逐就有失公平。三是工作价值感低。辅导员的工作价值要通过长期努力和多方面的工作来体现,时间很漫长需要辅导员很有耐心,而多方面的点滴进步很容易被工作疲惫消减。与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相比,大多数辅导员工作价值感和成就感较低,遇到换届或调整时多会选择转岗。辅导员职业认同是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前提,要明确辅导员岗位的责、权、利,制定符合辅导员工作实际的管理考核条件和职称评定条件,廓清发展空间,提高辅导员对职业的认同感。
(二)制定培训政策,强化职业使命感
职业培训是指为培养和提高从业者从事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进行的系统、完整的教育和训练。没有辅导员的职业培训,就谈不上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辅导员岗位要求从业者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较丰富的知识储备。没有系统、完整的职业培训,辅导员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承担的任务。当前,辅导员职业培训在各高校进展情况不一,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培训意识不强。岗位对辅导员使用的多、有意识培训的少,工作几年之后辅导员就会有太过疲惫和力不从心的感觉;有的辅导员深陷于忙碌的工作中,得过且过,不断寻找转岗机会。二是培训方式单一。辅导员培训多采取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对于工作所需要的职业技能的训练较少,技能的获得多以经验积累和实践摸索为主。三是培训体系缺失。每个高校都开展了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辅导员职业培训,内容随意性强、时间不固定、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难以形成实效合力。高校要從辅导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明确辅导员职业培训的内容、形式、时间和保障,制定系统、完整的辅导员职业培训体系,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强化辅导员的职业使命感。
(三)打造专业平台,增强职业责任感
实践是辅导员提高职业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辅导员的实践有两个平台:一是课外培养的各项工作平台,二是专业技能训练平台。大学生课外培养工作是辅导员的主要实践平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党团班级建设、职业生涯规划、困难资助、奖罚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引导,以及危机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应对与管控等平台,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得以形成、锻炼和提高,而大学生也在这些引导、培养和管理中健康成长。辅导员的专业技能训练平台,比如,重视问题研讨、定期开展的辅导员沙龙,偏重工作经验凝练的案例分析评选,注重先进典型引导的媒介宣传,专注心理健康、学业指导的咨询团队。对辅导员综合能力进行整体锻炼和检验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比赛等,这些专属于辅导员的各类平台,有助于从不同方面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有助于在日常工作中增强辅导员的团队凝聚力和职业责任感。
(四)坚持终身学习,提升职业愉悦感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明确规定了辅导员要终身学习的职责:“坚持终身学习,勇于开拓创新,主动学习思想教育理论、方法及相关学科知识,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参与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不断拓展工作视野,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面对充满青春活力和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作为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的辅导员,要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弥补时空和经历的错位,要懂得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困惑和诉求。面对标准越来越高的职业能力要求和工作考核体系,辅导员要通过主动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找准职业发展的方向,构建工作特色和品牌,在取得的成绩中克服工作的迷茫和倦滞。面对工作中的不如意和困难,辅导员要通过自主学习和虚心请教,学会适应环境和悦纳自己,逐渐在工作中找到突破口,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
责编:夜雨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课外培养
一、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对大学生课外培养的意义
课外培养是课内培养之外的全部培养工作的总称,与课内培养双轨并行,共同承担着人才培养的任务。大学生课外培养是高校辅导员的中心工作,辅导员职业能力对大学生课外培养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目标的共同性。大学生课外培养和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讓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外培养工作涵盖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具有目的性、灵活性、时代性、创新性、适应性等特点,是高校贯彻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和体现。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是扎实推进课外培养工作的前提,也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
载体的实践性。大学生课外培养和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都需要一定的活动载体来实现。在学校的各类课外主题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帮扶解困、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中,大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拓宽知识思维视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实现课外培养目标:辅导员通过实施指导开展这些活动,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日常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从而实现职业能力的提升。
发展的相互性。大学生课外培养和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辅导员是大学生课外培养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强弱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课外培养工作的进展和成效,也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大学生课外培养是辅导员的根本任务和核心工作,是衡量学生工作地位和作用、高度和层次、业绩和成效的价值标准。高校要调动辅导员提高职业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辅导员职业能力随着课外培养工作的开展得到持续提升。
二、大学生课外培养中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现状
辅导员职业能力是开展大学生课外培养的基础和前提。辅导员应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尚不足以满足大学生课外培养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组织管理能力要提高。辅导员是高校管理队伍的一部分,担负着管理学生的职责。辅导员管理主要包含学生的教育管理、事务管理、队伍管理和活动管理四个方面。辅导员的学生管理贯穿在大学生课外培养的内容和实现途径中。辅导员在管理学生时有“面宽事杂”的特点,“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整天劳累,身心疲惫”是他们管理工作的常态。辅导员在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规范、心理健康、形势政策、法律法规等教育活动时,采取的方式单一、枯燥且针对性不够,难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进行学生日常行为要求、评优评先、医疗保险、助学金还贷时,管理不够系统和规范;对学生干部,使用当下的多、规划未来的少,严厉批评的多、真心体谅的少,对学生干部的心理需求了解不够;举办文艺演出、运动会,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挑战杯”系列竞赛等活动时布置多、总结少,想法多、创新少。辅导员这些管理能力的不足制约着大学生课外培养的开展。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要提升。辅导员的工作离不开语言表达,其能力主要体现在报告会、座谈会、讲座、班会、工作布置、问题解答、谈心谈话、危机应对中。在语言表达中,思维习惯、理论功底、经历视野等因素,与语言表达方式和技巧的运用相结合,共同形成了辅导员独特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表达主题不够鲜明,语言不够简洁,方式技巧不够老练,还需要在“看得准、理得清、讲得透”上下功夫;辅导员的书面表达能力主要体现在计划制定、活动策划、案例撰写、特色凝练、新闻报道、工作总结等方面。但在工作中,辅导员很难平心静气地想点什么、写点什么,所以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欠缺,难以写出高水平的文章。
教育引导能力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与行为培养、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困难帮扶与诚信励志教育等大学生课外培养的内容,需要辅导员具备宽广的知识面。高校辅导员拥有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带有浓厚的个人经历特点。不论是高校毕业生还是教工转岗做辅导员,要具备大学生课外培养工作要求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就需要继续学习、培训、实践、积累,这个过程很漫长,任务也很艰巨。工作中,辅导员常常会发现,为学生答疑解惑时,因为有些理论的概念、特点不清楚,有些事物的过去、现状较模糊,很难满足学生的要求;面对繁杂的工作任务和庞大的学生干部队伍,因为管理知识有限,工作任务和人员分配不能得到很好的调配;遇到有心理问题和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学生,由于心理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缺失,开展相关活动就有些力不从心,难以有好的效果。
调查研究能力要强化。调查研究是辅导员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只有忙碌的实践,没有用心的观察、理性的分析和理论的升华,就不能形成调查研究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它是辅导员走上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必经之路。在平时的工作中,辅导员做事要多积累,感悟和灵感容易淹没在年复一年的管理事务中,时间长了思想就变得懒惰,思维就变得凝滞。对于上级布置的各种调查研究,只作为工作任务完成,注重的只是被动地做事而不是主动地探究。另外,辅导员在调查研究的内容、方式方法上创新不够,在调查材料分析上深度不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可操作性不强。 三、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一)廓清发展空间,提高职业认同感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是指辅导员对其所从事的职业角色积极的认知、体验和倾向,是辅导员的一种积极的主观心理体验,它包含的情感成分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动态发展。目前,影响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因素有三点:一是职责多责任大。辅导员岗位职责涵盖了课内培养之外的所有课外培养工作,可谓“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整日疲于应付周旋,看似是“全能战士”实则是“万金油”,而且学生一旦发生意外,容易出现责任不分工作被全盘否定的现象。二是发展空间狭窄。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应有自由选择专技或管理作为职业发展方向的权利,但更多的是“被选择”在一个岗位。把辅导员定位于德育专技岗有其合理性,但职称评定若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同条件角逐就有失公平。三是工作价值感低。辅导员的工作价值要通过长期努力和多方面的工作来体现,时间很漫长需要辅导员很有耐心,而多方面的点滴进步很容易被工作疲惫消减。与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相比,大多数辅导员工作价值感和成就感较低,遇到换届或调整时多会选择转岗。辅导员职业认同是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前提,要明确辅导员岗位的责、权、利,制定符合辅导员工作实际的管理考核条件和职称评定条件,廓清发展空间,提高辅导员对职业的认同感。
(二)制定培训政策,强化职业使命感
职业培训是指为培养和提高从业者从事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进行的系统、完整的教育和训练。没有辅导员的职业培训,就谈不上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辅导员岗位要求从业者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较丰富的知识储备。没有系统、完整的职业培训,辅导员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承担的任务。当前,辅导员职业培训在各高校进展情况不一,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培训意识不强。岗位对辅导员使用的多、有意识培训的少,工作几年之后辅导员就会有太过疲惫和力不从心的感觉;有的辅导员深陷于忙碌的工作中,得过且过,不断寻找转岗机会。二是培训方式单一。辅导员培训多采取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对于工作所需要的职业技能的训练较少,技能的获得多以经验积累和实践摸索为主。三是培训体系缺失。每个高校都开展了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辅导员职业培训,内容随意性强、时间不固定、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难以形成实效合力。高校要從辅导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明确辅导员职业培训的内容、形式、时间和保障,制定系统、完整的辅导员职业培训体系,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强化辅导员的职业使命感。
(三)打造专业平台,增强职业责任感
实践是辅导员提高职业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辅导员的实践有两个平台:一是课外培养的各项工作平台,二是专业技能训练平台。大学生课外培养工作是辅导员的主要实践平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党团班级建设、职业生涯规划、困难资助、奖罚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引导,以及危机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应对与管控等平台,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得以形成、锻炼和提高,而大学生也在这些引导、培养和管理中健康成长。辅导员的专业技能训练平台,比如,重视问题研讨、定期开展的辅导员沙龙,偏重工作经验凝练的案例分析评选,注重先进典型引导的媒介宣传,专注心理健康、学业指导的咨询团队。对辅导员综合能力进行整体锻炼和检验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比赛等,这些专属于辅导员的各类平台,有助于从不同方面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有助于在日常工作中增强辅导员的团队凝聚力和职业责任感。
(四)坚持终身学习,提升职业愉悦感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明确规定了辅导员要终身学习的职责:“坚持终身学习,勇于开拓创新,主动学习思想教育理论、方法及相关学科知识,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参与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不断拓展工作视野,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面对充满青春活力和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作为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的辅导员,要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弥补时空和经历的错位,要懂得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困惑和诉求。面对标准越来越高的职业能力要求和工作考核体系,辅导员要通过主动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找准职业发展的方向,构建工作特色和品牌,在取得的成绩中克服工作的迷茫和倦滞。面对工作中的不如意和困难,辅导员要通过自主学习和虚心请教,学会适应环境和悦纳自己,逐渐在工作中找到突破口,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
责编: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