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行驶,谁最给“力”

来源 :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sw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汽车作为一种快捷、实用、贴近大众生活的交通工具,受到了现代人的青睐。汽车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离不开物理学一个重要分支——力学。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汽车行进时需要摩擦力,制动系统系统也需要摩擦力。那么,摩擦力在汽车几大系统中是如何被应用的呢?
  关键词:摩擦力;汽车动力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6-015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6.098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日益发达,汽车制造业蓬勃发展,而在汽车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都离不开物理学中一个重要分支——力学。笔者着重从汽车动力系统、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方面谈谈摩擦力的应用。
  一、汽车前进的动力问题:摩擦力在汽车前进中所起的作用
  人们通常以为,汽车能在道路上行驶,最大的功臣莫过于汽车的“心脏”——发动机,只要发动机有牵引力,汽车便可自由行驶。站在物理学角度分析,这种观念是片面的。原因众所周知,从物理学方面而言无论多大的内动力,都不能直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例如,我们把一辆汽车吊起来,使之四轮悬空,然后发动汽车,这时你会发现,不论如何加大动力,也就是无论如何踩油门,车轮都只是空转,车身并不能前进。如果想让一辆静止的汽车改变静止状态为运动状态,必须得对它施加一定的外力,也就是物理学上常说的,必须得有一个不是汽车本身施加的力作用到汽车身上。这个外力,不是别的,就是物理学上一种很常见的作用力,即与汽车前进方向相反的一种力——地面给予这辆汽车的摩擦力。那么,这个方向向前的摩擦力是怎么形成的呢?它在汽车前进中又起着什么作用呢?
  汽车发动机的转动通过传动系统传递到车轮上,使车轮转动。假设当发动机工作时,只是驱动后车轮转动。这个时候,轮胎外围与路面有相对向后的运动趋势,此时,轮胎受到了地面给予它的向前的摩擦力。这个方向朝前的摩擦力帮助汽车克服了行驶时的阻力,致使汽车得以顺利向前行驶。在汽车的四个车轮中,位于车体前面的两个车轮是从动轮(四驱车除外),汽车发动时,呈现出向前的运动趋,此时它的运动方向相对于路面而言是向前的,摩擦力恰恰与驱动力方向相反——相对于地面而言,摩擦力的方向是向后的,这也就是物理学上的阻力。汽车在这两种力的作用下,完成向前行驶的动作。所以,汽车由静止状态达到运行状态,发动机给予的动力与地面给予的摩擦力,是缺一不可的,否则汽车不会产生运动。
  二、汽车转向的安全问题:摩擦力在汽车转弯时所起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汽车在改变运动路线(此处只论证转弯)时,一般情况下,操作员会选择降低车速,否则极易在转弯时造成车辆侧翻事故。如果我们将汽车的转弯运动看作车辆在做圆周运动的过程,那么在路况良好的城市道路上转弯时,有轮胎和地面间侧向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车辆转弯的速度越大,其需要的向心力就越大,出现侧翻或滑出路道路事故的几率就越大。
  假定汽车以最快速度做匀速圆周运动,此时便需要有指向圆心的向心力作用,这个向心力从何而来?从物理学方面思考,这个向心力,需由车轮受到的静摩擦力提供。而静摩擦力的数值是在零和最大值之间变化的,所以,转弯时汽车的速度只有维持在一个相应的范围,才能保证汽车在转弯时车体平稳地沿道路弯度行驶。如果速度过快,汽车运动的向心力高于最大静摩擦力,汽车就会侧翻或冲出弯道的外沿,造成事故。因此,在过弯道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弯道弯度大小、地面坡度、粗糙程度等因素,适时调整前进速度,保证安全顺利通过弯道。总之,摩擦力在汽车的转向系统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汽车制动的问题:摩擦力在汽车刹车时所起的作用
  汽车制动系统的作用是使行驶中的汽车根据路况或操作员自身的需求降低速度甚至停车。汽车制动时,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使得摩擦片紧压在随车轮旋转的制动盘上。此时,固定在车体上的摩擦片就会对本来旋转着的制动盘产生一个摩擦力矩,这个摩擦力的方向与车轮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本来,车轮与路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向后的摩擦力(反作用力),摩擦力矩通过车轮和地面之间形成一个方向向前的摩擦力。这样,这个反作用的摩擦力就变成了汽车的制动力。
  在生活中或影视作品中,我们常会看到,交警在勘测交通事故现场时,手拿卷尺丈量事故车辆留在地面上的刹车痕迹的长度,这个长度是勘定事故时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事实上,但凡在路面上留下很长一段、连续性刹车痕迹的车辆,其操作员的刹车方法都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没有认识和最大限度地利用静摩擦力,导致刹车距离较长,形成“脚踩香蕉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危险局面,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害人害己。那么,是否有更好的制动方式呢?有经验的操作员都知道,点刹法,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刹车方法。其原理即保持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始终为静摩擦力,快速地踩、放、踩、放刹车。一方面充分利用刹车制动装置的“内摩擦”使车轮转速迅速下降,另一方面反复利用轮胎跟地面的静摩擦力就能使汽车更快地减速,并保持能让汽车转向的能力。
  站在能量转换的角度分析,采取一刹到底的方法,即车轮被抱死,汽车完全用来克服轮胎跟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做功。采取点刹时,汽车的动能主要消耗在刹车装置的内部,轮胎跟地面仍保持不滑动,所以轮胎与地面之间始終为静摩擦。由于f静>f动,所以刹车距离也就小了。
  为了防止操作员因“一刹到底”而导致事故,目前多数汽车安装了“防抱死刹车装置(ABS)”。装有ABS的汽车能对车轮的运动进行监控,一旦发现车轮发生抱死时(此时为滑动摩擦),汽车的行车电脑(ECU)会立即发出指令,放松刹车,摩擦片高速点动制动盘,使车轮不会与地面发生剧烈滑动摩擦,从而使汽车在整个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静摩擦力,减小刹车距离,进而达到安全有效的刹车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杰.浅谈摩擦力在汽车行驶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3).
  [2] 陶成龙.汽车里的物理问题[J].物理教学探讨,2004(10).
其他文献
摘 要:真核生物细胞增殖的方式包括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其中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像的识别是难以掌握的一大难点,也是高考中常考的知识点。而且这两种细胞分裂相关图形图像的分析,又与必修二遗传和变异密切相关。掌握细胞分裂图像识别的方法极为重要。  关键词: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2-00109-02  DOI
期刊
摘 要:“课间”是学生有效舒缓学习压力、放松身心的重要时刻,但也是学生心理失衡、矛盾冲突的高发期。教师应细心观察、精心组织,使其成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让课堂、课间浑然一体,真正做到无缝对接。  关键词:课间;心理失衡;问题破解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2-01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
期刊
摘 要:本文以Krashen情感过滤和Horwitz的外语焦虑为理论根据,采用问卷测量及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常州西藏民族中学的藏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的焦虑形式及对应策略进行研究,研究目的在于分析藏族学生产生英语学习焦虑原因并提出有效措施以减少乃至消除语言学习的焦虑情绪,改善外语学习效果。  关键词:情感过滤;英语学习;焦虑;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
期刊
摘 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在,同时对于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在学生不断的学习成长过程中起到关键的引导与启发作用,帮助大学生明确肩负的历史重任,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准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力,提升高校学风建设水平。而且要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学
期刊
摘 要:我国的教育,自古至今对写字教学都非常重视。当前的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在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实施建议等部分反复强调并对教学与评价标准作了具体的要求和建议。这足以说明写字教学的重要性,需要我们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写字教学;加强;做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6-009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
期刊
摘 要:当今时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学术力量的推动,还要依托科技手段的包装与支撑。微课作为当代教育高速发展的新产物,对教育的发展与教学的改革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认识到微课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针对实际应用不同类型的微课,以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中职教育;英语教学;微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6-0023-02  DOI
期刊
摘 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普遍存在和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学校作为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成长的主阵地,如何关爱他们,更是迫在眉睫。庄浪县实验小学整合家庭、学校和社区资源,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平台——爱心驿站,全校各中队通过定期轮流关爱活动,让留守儿童共享爱心阳光,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爱心驿站;关爱;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
期刊
摘 要: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渗透于华夏儿女的衣食住行中,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铁三角,且三家的音乐文化鲜明体现着其思想主张与内涵。但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思想对人类的发展进步也产生了影响,以“主体间性”为代表的哲学理论为人类认识、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因此,为了清楚且深刻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本文将以三家的传统音乐为例、运用西方的“主体间性”哲学理论以点带面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间性”。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带电粒子的加速》为例,探讨了“问题式”课堂教学中如何以问题为主线,教师充分调动学生,通过问题的启动,问题的悟动,问题的解答,实现学生由自发到自觉的飞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建构模型的基本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认证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最终提升学生基于学科的物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科学思维;问题式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在促进全民阅读的政策推动下,高校理应响应号召,促进高校学生的有效阅读,并联系网络平台,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推广适合高校学生的阅读途径,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音乐;阅读推广;学科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6-001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6.00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