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由诸多因素组成,它包括教师、学生、文本以及由它们之间互动产生的各种资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成性教学资源,打造生本化的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由诸多因素组成,它包括教师、学生、文本以及由它们之间互动产生的各种资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个过程,学生会表现出许多新的想法、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教师无法预设的,而这些“生成点”往往就是课堂的教学契机,用得好就有可能成为一节课的亮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把握这些精彩的“关键点”,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语文学习活动,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乐园。
一、有效生成的关键在于引导倾听
语文学习活动是一种语言文字的交流活动。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进行语言文字交流,语文学习将是无意义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有认真倾听老师的引导、同学的发言,才能有效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课堂上引导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是有效生成的关键。
课堂上一些学生的看似没有道理的发言,都是教学的有效“生成点”。错过了这“生成点”,就会掩盖学生的灵感。在这个案例中,由于这位教师的认真倾听,抓住了这位学生的发言,同时利用这个“契机”,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使课堂充满鲜活与灵性,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二、有效生成的关键在于及时调整
新的课堂观认为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系统,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按照预先设计一成不变,忽视课堂中的动态变化,课堂教学就会死气沉沉。需要预设没错,关键还应在于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互动交流情况,及时调整预设,实现以学定教。
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的学生说:亲人指的是哪些人?为什么要和亲人再见?有的学生说: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等等。这些问题都是课堂当中动态生成的,如果教师按照预设的,要么一一问答,要么拉回自己的预设。这样做就忽视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于是老师总结了这几个问题,从“哪些事情让你感动”切入,展开教学,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了哪些亲人,哪些事让你感动,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对这些问题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接着,教师调整了预设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围绕“哪里最让你感动”自由地说一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根据课堂中学生生成的资源,及时调整了原先的教学流程,其目的就是在于拓宽、深化教学目标。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有效生成的关键在于紧扣文本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低,所以在理解很多问题时,不够全面、深刻,甚至会出现偏移。对于语文学习也一样,经常发现课堂中很多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出现不一致,有些理解是不符合文本的。那么对于这些无意义的生成资源,教师应该从文本出发,立足文本,回归文本,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加深理解。
例如,教学《景阳冈》一课时,课文中说武松打死老虎时,得到很多赏银,教师问:“你们有什么想法或者感受?”学生都积极发言,说了很多自己的感受。这时有一个学生说:“武松是在酒店了喝了酒,才打死了老虎。所以如果我是店老板,我就要武松把他所得到赏银的一半应该分给我。”显然这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但是面对这样的意外生成,这位教师没有马上作出评价,而是要求学生再次回到课文,读一读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描写店家的句子。学生通过再次读课文,很快就找到如“店家筛酒,只筛三碗,怕客官喝醉”“武松喝了十八碗酒后出了店门,店家叫他回来看景阳冈上有虎伤人的官府榜文”……这些描写店家的句子,老师再让学生读一读这些句子,学生很快感悟到店家是一个非常有道德的人,所以应该不会向武松提出分赏银。
如果学生对课文理解不全面或者不深刻,就会产生不正确的思考,而这种生成,恰恰需要教师去引导。案例中的这位教师,巧妙地利用学生对文本理解不全面造成的“误解”,引导学生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去寻找正确的答案,使学生正确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同时启迪了思维,纠正了学生的“误解”,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文本的特点,根据生成的各种资源,随时改变教学策略,这才是真正的动态生成的课堂。
责任编辑 周正旺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由诸多因素组成,它包括教师、学生、文本以及由它们之间互动产生的各种资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个过程,学生会表现出许多新的想法、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教师无法预设的,而这些“生成点”往往就是课堂的教学契机,用得好就有可能成为一节课的亮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把握这些精彩的“关键点”,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语文学习活动,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乐园。
一、有效生成的关键在于引导倾听
语文学习活动是一种语言文字的交流活动。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进行语言文字交流,语文学习将是无意义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有认真倾听老师的引导、同学的发言,才能有效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课堂上引导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是有效生成的关键。
课堂上一些学生的看似没有道理的发言,都是教学的有效“生成点”。错过了这“生成点”,就会掩盖学生的灵感。在这个案例中,由于这位教师的认真倾听,抓住了这位学生的发言,同时利用这个“契机”,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使课堂充满鲜活与灵性,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二、有效生成的关键在于及时调整
新的课堂观认为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系统,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按照预先设计一成不变,忽视课堂中的动态变化,课堂教学就会死气沉沉。需要预设没错,关键还应在于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互动交流情况,及时调整预设,实现以学定教。
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的学生说:亲人指的是哪些人?为什么要和亲人再见?有的学生说: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等等。这些问题都是课堂当中动态生成的,如果教师按照预设的,要么一一问答,要么拉回自己的预设。这样做就忽视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于是老师总结了这几个问题,从“哪些事情让你感动”切入,展开教学,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了哪些亲人,哪些事让你感动,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对这些问题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接着,教师调整了预设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围绕“哪里最让你感动”自由地说一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根据课堂中学生生成的资源,及时调整了原先的教学流程,其目的就是在于拓宽、深化教学目标。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有效生成的关键在于紧扣文本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低,所以在理解很多问题时,不够全面、深刻,甚至会出现偏移。对于语文学习也一样,经常发现课堂中很多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出现不一致,有些理解是不符合文本的。那么对于这些无意义的生成资源,教师应该从文本出发,立足文本,回归文本,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加深理解。
例如,教学《景阳冈》一课时,课文中说武松打死老虎时,得到很多赏银,教师问:“你们有什么想法或者感受?”学生都积极发言,说了很多自己的感受。这时有一个学生说:“武松是在酒店了喝了酒,才打死了老虎。所以如果我是店老板,我就要武松把他所得到赏银的一半应该分给我。”显然这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但是面对这样的意外生成,这位教师没有马上作出评价,而是要求学生再次回到课文,读一读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描写店家的句子。学生通过再次读课文,很快就找到如“店家筛酒,只筛三碗,怕客官喝醉”“武松喝了十八碗酒后出了店门,店家叫他回来看景阳冈上有虎伤人的官府榜文”……这些描写店家的句子,老师再让学生读一读这些句子,学生很快感悟到店家是一个非常有道德的人,所以应该不会向武松提出分赏银。
如果学生对课文理解不全面或者不深刻,就会产生不正确的思考,而这种生成,恰恰需要教师去引导。案例中的这位教师,巧妙地利用学生对文本理解不全面造成的“误解”,引导学生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去寻找正确的答案,使学生正确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同时启迪了思维,纠正了学生的“误解”,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文本的特点,根据生成的各种资源,随时改变教学策略,这才是真正的动态生成的课堂。
责任编辑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