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大到生物圈中复杂的生命世界,小到细胞中的某一个不知名的化学反应,都是学习和研究的范畴。高中生物学是生物学学习和研究的起步阶段,涉及到的内容虽较为基础,但由于生物学本身的复杂性,知识和概念也并不少,对于高中生的知识水平而言,概念、名词及生理过程显然是陌生和难以捉摸的。然而对于纷繁复杂,跨度很大的概念和知识的学习、理解,没有一个系统的分层认识和统一的知识框架是很难掌握的。
在笔者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存在不少问题,大多数学生认为生物学很难,很多学生的学习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也有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对生物学失去兴趣,个别学生甚至放弃学习生物学。总之,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普遍存在困难,认为高中生物较难、较复杂、不易理解。鉴于此,教师必须去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习,使之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改造和重组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筑新信息的意义。生物学本身具有前沿性和复杂性,再者,学生能力有限,往往并不能够很好的找到新信息与原有信息直接的契合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作好引导,帮助学生联系新旧知识,理解、明白学习新知识的意义。要做好知识和学习的引导和梳理,教师首先要从态度上充分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和严重程度,并能对课程标准和教材有充分的学习和思考,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知识体系;能够明白编者的意图并能把握每一章每一节所处的地位和价值。然后,在此基础上,掌握足够的教学、学习理论,结合丰富的实践、生活经验,运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联系、总结、整合知识,并逐步建立知识体系;最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联系前后,构建知识体系。便可以实现轻松快乐的学习,实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我校进行新课改,实行“271”高效课堂模式,该模式主要由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上通过学生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突破学习重点和难点;课堂流程主要是教师导入、学生讨论、展示、点评和教师总结。然这种情况本身导致了知识的零散化、片段化。实际教学中,学生自学、归纳能力有限,教师为了达到学习目标,主要将自我发挥时间用在了突破重难点上,虽有导入环节和总结环节,但很多情况,教师忽视导入,甚至没有导入,总结也以完成教学目标情况为主。所以这进一步导致了知识之间的脱节,学生只是在学习知识点,并不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习停留在了表面层次,缺乏深层次的贯通、理解,这显然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也不符合教学和学习理论。所以学习起来难度很大。
笔者认为,在教学引导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进而构建知识体系。
一、导入环节必不可少、极其重要
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那么,教师首先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区”,然后再基于“现有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联系点,通过课堂导入,去接近“最近发展区”。一个丰富多彩、联系前后、逻辑严密、体现知识价值的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更能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所以导入环节必不可少,并且至关重要,教师要用心思考,认真设计导入。联系生活、联系常识、联系初中生物,将导入作为学习的第一扇大门。
二、教学中贯穿先“林”后“树”的思想
在实际的课本编排和教学中,多是先“树”后“树”,“树”到“林”是一个由从小到大的过程,“树”是“林”的基础,符合逻辑过程。但是,首先呈现“树”,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在没有看到“林”的美景的情况下,学生往往缺乏兴趣,找不到学习“树”的意义。故而,在组织和引导过程中,有意识地先给学生“林”,激起学生兴趣,构建起大局观,整体感,然后再深入“林”中探个究竟。更有利于知识的学习、衔接、完善和网络体系构建。
三、抓住核心概念教学
核心概念是生物学的主干,是对同一类生物学问题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具有统领具体概念和事实概念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核心概念,明确核心概念的地位。联系本学科甚至其他学科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归类、分析主次,纠正前概念。在核心概念掌握的基础上,综合建立本学科甚至各学科统一的认识和知识体系。
四、巧妙利用概念图、系谱图、流程图、表格、曲线、模型
图形、图像、模型具有直观、具体、清晰的特点,可以将复杂、抽象的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也利于知识的对比、归纳、整合。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有意挖掘和绘制相关图形、图像、图表,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帮助理解,理清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其中,构建知识树是主动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整合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构建《课时知识树》、《章节知识树》、《学期知识树》,教师应指导学生以个人、学习小组、科研小组为单位构建知识树。这样学生不仅逐渐的学会了知识、构建起了知识体系,更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提高了整合归纳能力。
五、课堂上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课程标准要求有明确的三维教学目标,很多教师仅仅注重的是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觉得其没有实际作用,考试不会考到,也不是老师要教的内容,所以其往往形同虚设或者没有。其实,每节课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对知识的深化和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仅利于学生科学思维,健康成长,更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六、平时注意有意识培养学生联系前后知识、总结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在一线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教学、进行提问、拓展延伸、总结归纳等环节中应有意加强对学生联系前后、归纳整合,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例如:指导学生读书中,要教会学生看目录和绪论;提问中尽量联系新旧知识,使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共性和连接点。再者,在训练和命题时,也应适量选择和创设一些综合题目,亦可以渗透一些高考题。有的教师觉得高考题太综合,太难,学生还没有能力解决。然而,等到学生把知识都学完,临近高考时,再构建知识体系,培养解综合题目的能力,未免太过匆忙,为时过晚了。
七、注重科学史教学和联系实际、实践教学
科学史是课程内容的来源、解释和升华,科学史教学本身就是建构知识框架的过程。联系生产和生活实践实际是为学习新知识找到了已有知识、经验的支点。所以,在教学中,要古今纵横,内外兼修,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局限于课本,不停滞于知识本身,融会贯通,前后联系才是构建知识体系的途径。
自然,要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建立高中生物完整知识体系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手段可以很多,途径可以多样。学生建构知识,形成体系是一个逐渐培养的过程。知识要不断积累,能力要慢慢培养,习惯要逐渐养成,体系要逐步完善。教师的任务是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一定方法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服务学生。使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而进行知识的有意构建;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实现主动知识构建;通过对话交流能够进行多向构建;注重实践、联系其他学科达到知识整体构建。
在笔者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存在不少问题,大多数学生认为生物学很难,很多学生的学习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也有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对生物学失去兴趣,个别学生甚至放弃学习生物学。总之,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普遍存在困难,认为高中生物较难、较复杂、不易理解。鉴于此,教师必须去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习,使之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改造和重组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筑新信息的意义。生物学本身具有前沿性和复杂性,再者,学生能力有限,往往并不能够很好的找到新信息与原有信息直接的契合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作好引导,帮助学生联系新旧知识,理解、明白学习新知识的意义。要做好知识和学习的引导和梳理,教师首先要从态度上充分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和严重程度,并能对课程标准和教材有充分的学习和思考,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知识体系;能够明白编者的意图并能把握每一章每一节所处的地位和价值。然后,在此基础上,掌握足够的教学、学习理论,结合丰富的实践、生活经验,运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联系、总结、整合知识,并逐步建立知识体系;最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联系前后,构建知识体系。便可以实现轻松快乐的学习,实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我校进行新课改,实行“271”高效课堂模式,该模式主要由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上通过学生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突破学习重点和难点;课堂流程主要是教师导入、学生讨论、展示、点评和教师总结。然这种情况本身导致了知识的零散化、片段化。实际教学中,学生自学、归纳能力有限,教师为了达到学习目标,主要将自我发挥时间用在了突破重难点上,虽有导入环节和总结环节,但很多情况,教师忽视导入,甚至没有导入,总结也以完成教学目标情况为主。所以这进一步导致了知识之间的脱节,学生只是在学习知识点,并不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习停留在了表面层次,缺乏深层次的贯通、理解,这显然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也不符合教学和学习理论。所以学习起来难度很大。
笔者认为,在教学引导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进而构建知识体系。
一、导入环节必不可少、极其重要
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那么,教师首先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区”,然后再基于“现有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联系点,通过课堂导入,去接近“最近发展区”。一个丰富多彩、联系前后、逻辑严密、体现知识价值的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更能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所以导入环节必不可少,并且至关重要,教师要用心思考,认真设计导入。联系生活、联系常识、联系初中生物,将导入作为学习的第一扇大门。
二、教学中贯穿先“林”后“树”的思想
在实际的课本编排和教学中,多是先“树”后“树”,“树”到“林”是一个由从小到大的过程,“树”是“林”的基础,符合逻辑过程。但是,首先呈现“树”,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在没有看到“林”的美景的情况下,学生往往缺乏兴趣,找不到学习“树”的意义。故而,在组织和引导过程中,有意识地先给学生“林”,激起学生兴趣,构建起大局观,整体感,然后再深入“林”中探个究竟。更有利于知识的学习、衔接、完善和网络体系构建。
三、抓住核心概念教学
核心概念是生物学的主干,是对同一类生物学问题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具有统领具体概念和事实概念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核心概念,明确核心概念的地位。联系本学科甚至其他学科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归类、分析主次,纠正前概念。在核心概念掌握的基础上,综合建立本学科甚至各学科统一的认识和知识体系。
四、巧妙利用概念图、系谱图、流程图、表格、曲线、模型
图形、图像、模型具有直观、具体、清晰的特点,可以将复杂、抽象的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也利于知识的对比、归纳、整合。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有意挖掘和绘制相关图形、图像、图表,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帮助理解,理清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其中,构建知识树是主动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整合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构建《课时知识树》、《章节知识树》、《学期知识树》,教师应指导学生以个人、学习小组、科研小组为单位构建知识树。这样学生不仅逐渐的学会了知识、构建起了知识体系,更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提高了整合归纳能力。
五、课堂上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课程标准要求有明确的三维教学目标,很多教师仅仅注重的是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觉得其没有实际作用,考试不会考到,也不是老师要教的内容,所以其往往形同虚设或者没有。其实,每节课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对知识的深化和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仅利于学生科学思维,健康成长,更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六、平时注意有意识培养学生联系前后知识、总结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在一线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教学、进行提问、拓展延伸、总结归纳等环节中应有意加强对学生联系前后、归纳整合,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例如:指导学生读书中,要教会学生看目录和绪论;提问中尽量联系新旧知识,使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共性和连接点。再者,在训练和命题时,也应适量选择和创设一些综合题目,亦可以渗透一些高考题。有的教师觉得高考题太综合,太难,学生还没有能力解决。然而,等到学生把知识都学完,临近高考时,再构建知识体系,培养解综合题目的能力,未免太过匆忙,为时过晚了。
七、注重科学史教学和联系实际、实践教学
科学史是课程内容的来源、解释和升华,科学史教学本身就是建构知识框架的过程。联系生产和生活实践实际是为学习新知识找到了已有知识、经验的支点。所以,在教学中,要古今纵横,内外兼修,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局限于课本,不停滞于知识本身,融会贯通,前后联系才是构建知识体系的途径。
自然,要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建立高中生物完整知识体系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手段可以很多,途径可以多样。学生建构知识,形成体系是一个逐渐培养的过程。知识要不断积累,能力要慢慢培养,习惯要逐渐养成,体系要逐步完善。教师的任务是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一定方法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服务学生。使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而进行知识的有意构建;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实现主动知识构建;通过对话交流能够进行多向构建;注重实践、联系其他学科达到知识整体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