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b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但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适应各种社交场合需要的交际能力,随着社交场合的不断扩大,现代社会的交际越来越离不开英语这门基础語言,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学的重点要放在提高学生口语能力上。几十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只是偏重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词义)的讲解传授,培养出不少的学生,他们精通语法规则,却只会认读,不会听说,不能真正具备口语能力。近几年来,国外先进的语言教学理论与教学手段得以引进,我国的外语教学水平提高得很快,尤其是明确提出了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我们进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学习、研究语言本身,还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大家知道,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功能,是一种交际工具。我们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认真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呢?
  一、提高听说能力是基础
  语言首先是有声的,听是学习语言的源泉和基础。听得清,才有模可仿,听得准,才能说得对。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要求重视听说训练和口语能力的培养,这是科学的,是符合语言教学规律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听说英语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英语教学要重视听说训练和口语能力的培养。”学习外语,首先应重视听的训练,能够听懂,才能带动读说译写的能力跟上,在听懂会说的基础上,才可能使英语学习有快速提高的效果。中国学生必须多听、多读、多说,才能记住英语的形义,时间稍久些不听不说,就很容易忘记。因此笔者认为:学习英语在初中起始阶段的听说比重要大些,在以后的各个学习阶段,仍然要重视听说训练,仍然要把听说训练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说要把听说领先法贯穿于整个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同时把语法书写、交际应用、语言知识、翻译等能力培养糅合进去,这样才能学好英语。笔者体会,听说能力强,阅读能力、悟解能力、交际能力等也随之增强。
  二、培养英语思维是重点
  培养英语思维是在自己脑海中建立外语语境的英语学习与运用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掌握大量句型,在句型运用中培养英语思维,要求是不但在大脑中“贮存”足够的句型,而且要在使用时灵活“调取”。英语中有许多与特定场景、气氛等相应的特定句型。用这些句型可以表达建议、请求、命令、安慰、指责、兴奋、愤怒等不同要求和情感。这类句型一般都很短,大都是简单句,却能表达出各种情形下的各种说法。要做到口语流利,就必须熟悉并掌握各种特定条件下的特定句型,形成对特定场景做出快速的语言反应能力。我一方面让学生多读、多听、多模仿来培养英语语感,另一方面让他们把握住英语与汉语的区别。然后再让学生反复操练,加深理解,掌握英语的习惯表达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我要求学生阅读英语杂志,以巩固所学语言知识,扩大知识面并经常用英语写一些简短的文章。阅读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写的能力。同样,写也促进了读的能力,在英语学习中不断地创造学生的听、说、读、写环境,就能逐渐培养出学生的英语思维。
  三、掌握大量词汇是关键
  1.提高口语能力要掌握大量词汇。词汇量是解决表达“好不好”的关键。在掌握句型的基础上扩大词汇才有意义。在扩大词汇方面,需要记一些常用词、急用词。按使用频率、使用范围,大约5000左右的词汇就足以进行日常口语交流了。口语体不同于书面体,口语体中所常用的词汇,大都拼写简单,发音流畅,多是小词、简单词、常用词。有一些“万能词”,像go,make,do等,这些词在口语中的用法非常活跃,表达生动活泼,简明扼要,内涵异常丰富。掌握十来个这类词,就能套用各种句型,轻松自如地进行口语交流了。因此,教师要尽量用一些小词、短句和教过的英语教英语、解释难句和课文意思。学生用学过的英语学英语,听得清楚,理解得准确,这样学生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必将有所提高。
  2.要持之以恒。学习英语,要靠日积月累地坚持学习,努力实践,继续不懈探索,以总结我们自己经验为主,也要吸收国际上的好成果,逐步形成一套更加适合中国人学外语的有效的方法,为提高中国人的外语水平,扩大对外交往,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启东市第二职业教育中心校)
其他文献
摘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程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以及审美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素养;培养策略    一、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