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之前我没有很好的教学经验,但回想起自己学生时代所接受的教育是学生围着教师转,主要是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强调教师怎样将书本知识讲清楚,重点、难点清晰,好让学生明白。老师只在怎样讲清楚上下工夫,而且往往重复讲。学生虽然接受,但却是被动的。
我便想尝试。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变静为动,把课堂上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讨论、操作、交流,改变过去教师唱主角独占课堂的形式。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活动探究等多种课堂形式。这些改变是比较困难的,阻力也比较大。因为学生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习惯了接受老师的填鸭。学生将自己定位为课堂上的“听”者和“答”者。
为了改变学生不积极参与的现状,我采取了:
第一,激发学生兴趣,树立学生参与课堂的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第二,课堂上注意发挥学生“明星”作用,带动课堂。第三,及时记录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评价,并在课后找谈话,做思想工作。经过一段时不懈的努力,课堂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渐长。此时感受到了学生及课堂的变化,由过去的教师讲解改为现在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增加一些花样。
在与其他教师交流中我认识到,一个教师的自然生命会自然成长,但一个教师的发展则需要用心去努力达成,惟有在改革中,不断思考、学习,超越自我,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因为一次物理教学比赛的原因,《物质的密度》这一课我连续上了三次,第一次是比赛之前的试上,第二次是借班比赛,第三次是在我自己班的新授。虽然三次上的都是同样的课,但每一次都让我有新的收获、却又有新的遗憾!这让我发现教学真的是一件非常值得琢磨的事、一件非常美丽的事,也让我明白了怎样才能真正呵护和推动学生生命的发展!
试上是在比赛前的晚上进行的,我按照教学参考的建议,把这一节课安排在一课时内完成,下面就是我这一节课详细的流程安排:
(一)引入
通过辨别酱油和醋,糖和盐,同大小的金块和铜块,不同大小的金块和铜块等物品活动说明人们是靠物质的特性来区别不同物质的,有的物质我们靠经验是可以直接判断的,有的物质我们暂时还不能判断,还需要对物质的特性作进一步的研究。
(二)活动一:探究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判断砝码盒内砝码质量大小,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可能成正比
2.讨论交流:如何用桌上的大小不同的木块来验证这个猜想呢?
3.实验探究,收集数据,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成正比,m/v是一定的。
(三)密度概念的教学
1.用橡皮块继续探究:其他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一定吗?
2.把木块、和橡皮块的m/v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3.总结:同种物质的物体其m/v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物体其m/v不一定,可见m/v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特性来鉴别物质的种类。我们把这种特性叫密度。
(四)实验:测定小石块的密度
1.组织学生自习,师生交流:量筒的使用
2.学生实验
3.实验方法交流,评选最佳的实验方法
(五)小结
本课所学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
(六)作业布置
这样试上以后,我感觉有三个明显的缺陷:1、课堂容量过大,为完成教学任务课堂节奏过快,学生的主体思考不能落到实处。2、学生要用木块和橡皮块进行两次同样的探究,耗时低效。3、学生不能够真正实现密度概念的自主探究,对密度概念理解不深刻,难点得不到突破。所以这节课气氛虽然热烈,但我味同嚼蜡,感觉整节课就仿佛是一次预先安排好的旅游,我和学生们匆匆地在一个接着一个的景点之间穿梭,来不及品味其中的味道,虽然看完了所有的景色,内心却没有留下多少感动。
许多的报刊和杂志上说过:教育要以人为本。我的课以人为本了吗?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就是一种以学生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节课上,我的学生建构了什么呢?我恍然大悟!一节课的成败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呀,关键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又有了多少进步呢!这么浅显的道理我们也许一直都懂,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始终以此为依据了吗?
所以,在保留原有的成功设计的基础上,正式上课时我的课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首先砍掉原来教案中的最后两个环节,把一节课改为两课时实施教学。这样一改,我发现就象是打开了一盏明灯,思路一下子就变得清晰起来了,学生真正有了实施科学探究和思考交流的时间,密度概念得以建构,而我也能够更加从容的让学生交流,表达了。
经过这一番调整,我感觉第二次上的这节课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既做到了突出重点,又很好地解决了难点。更重要的是能够真正地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生提出猜想拿出了方案,亲身探究自主建构了密度概念,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师生关系和谐民主。
我所上的最后一节课是在我自己班上进行的,这一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创造力真是我们这些做老师的所无法想象的,也许是因为学生和我的关系一直比较融洽的緣故吧,面对桌上的酒杯(做教具用,用以盛放酱油、醋、糖水、盐水等实验液体)学生表现了极高的探究热情,方法层出不穷,有的是尝,有的是闻,有的用手捏,还有的经验丰富的同学看颗粒的大小就能区分出糖和盐了,特别是判断大小相同的金块和铜块时学生的方法更是漂亮之极:有人说用手托试它们的轻重,有人说用牙齿咬试它们的软硬,有人说用火烧比它们的熔点,有人甚至说放在一定的环境里看哪一个会出现铜绿…..我当时就惊呆了,我终于彻底明白了为什么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会有真正的思想的时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才会有新的“生成”,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够真正的“栀子花开”。
是啊,真的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时候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才是课堂的归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