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童诗班本课程充实学生品德内核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70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诗短小有趣、语言优美,深受孩子喜爱,读童诗不仅可以开阔视野、丰富想象,还能润泽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品德.以班级为主体,都江堰市光明团结小学通过开发“童诗之旅”班本课程系统地共读童诗、创编童诗,让童诗化为整个班级的精神养料,不断滋养班集体,塑造班级品质;在童诗中落实德育,形成班级特色文化,成为班级孩子精神力量的源泉.
其他文献
审美素养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学校教育中培养审美素养可以通过普通学科与艺术学科的协同予以推动.而在小学写作教学中,语文与美术协同就成为重要的选择.分析发现,两者协同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为增进其实施效果,可以制定共同目标,体验多重主体审美互动;建构审美平台,丰富学生审美写作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感受文情品意表达之美;朗读交流互评,体会语言文字创造之美等措施来加以推动.
通过有针对性地引导培智学生关注社会民生、评析舆论热点可以强化其道德认知,培养其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基于舆论热点事件,通过找关键词、拟写标题、听述事件、观点辨析、收获启示、升华认识六个步骤阐述热点事件在培智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强调运用精选素材、鼓励抒发以及视频收尾的教学策略,充分挖掘热点事件中的道德因子,为培智学校的德育加温助力.
以统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4: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为例,开启习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之路,旨在引领教师聚焦习作的兴趣点,关注习作的训练点,指向习作的运用点,重视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强化学生习作思路的指引,注重学生习作实践的迁移,以实现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生长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遵循教学规律,循序渐进,通过美术课中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领域的教学渗透,把美术教学从学习技能技巧的层面提高到审美文化的层面,充分发挥美术的情感陶冶功能,既“悦目”又“悦心”;既注重“画品”培养,又重视“人品”的培养,逐步养成学生健全人格,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立德树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目标.
《论语》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对小学生传统美德的培养、人格的塑造都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对《论语》的研读,将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成长之中,成为他们未来成长中的准绳和规范.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从编排理念到实施策略都独具匠心,是进行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言表达的典范作品.教师要在研读教材中找到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从字词理解、看图说话、聚焦课后习题、想象画面中关注语言现象,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枯燥会令其德育主阵地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情感的力量,以情感体验与生发为突破口,强化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育人功能,通过对课程、学生、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情感融入,唤醒学生的道德感知;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设计、生动化的教学资源、戏剧化的教育场景,实现触情于景,达到强化学生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目的.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描写了好读书的一种状态: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文言文教学要有好读书的热情、求甚解的态度和方法,以达到会意而欣然的忘我境界.本文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出发,以具体课例探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策略,最终会其要意欣然成诵.
循证教学倡导“经验+证据”共同引领教师的教学决策,学据是循证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从课前预学单、课堂研学单以及课后反馈单三种途径获取学据,并在展示学据时灵活运用、有序展示,循序进阶;突破困惑,引智启思;思证辨析,厘清认知等教学策略.
课堂学习真发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需要的.通过亲身教学、课例聆听,对课堂学习进行了调查,并思考得出结论:通过加工教材知识,提供合理情境,利用学生生成,设置核心问题,形成体系框架等策略,让学生亲历学习历程,让课堂学习真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