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困境及对策思考

来源 :魅力湖南·学术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u121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摘要】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日益困难,造成了学生没有达到毕业实习的效果,严重影响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和探索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践教学,规范毕业实习管理,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是该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论文关键词】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 毕业实习 困境 对策
  毕业实习是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传统的毕业实习形式主要有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集中实习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单位,派教师跟随学生至实习单位进行实践活动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这种实习形式便于管理和检验实习效果。分散实习是按照学校统一的实习计划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这种实习形式分散灵活,但管理难度较大。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大众化,大学生供过于求。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用人单位缺乏接受实习生的动力,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冲突等原因,高等学校毕业实习日益困难。在此形势下,课程实践特色不明显,实践教学环节较少的一些文科类专业(如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面临着更多的困境,毕业实习形式和管理方式亟待改革。
  一、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现状
  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系统的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写作、文化、宣传、管理等工作,具有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主要进行与文字材料撰写相关的工作,如单位文字材料书写、办公室文件撰写、公司宣传材料书写等等。
  和国内大多数高校一样,吉首大学文学院作为老牌院系,开设有汉语言文学师范和非师范两个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采取集中实习的形式,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采取分散实习形式。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之前,院里制定统一的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习计划,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于大四第一学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自主实习。学生实习结束后提交撰写的实习日志、实习鉴定表、实习附件材料(即实习期间的成果)等。从院内近三年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情况看,与汉语言师范专业的集中毕业实习相比较,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实习存在较多问题。首先,每届毕业生人数都是50人以上,人数较多,全部采取分散实习形式,部分学生没有及时联系到实习单位,部分学生因考研和考公务员而不愿进行毕业实习。第二,部分学生对于毕业实习要求、毕业实习目的认识不清,个人毕业实习计划和安排混乱。第三,从提交的毕业实习材料看,部分学生并没有按要求进行毕业实习,实习日志填写敷衍了事,没有达到毕业实习目的。第四,因全部采用分散实习的形式,管理难度大,难以及时跟踪了解学生实习情况,现在还没有可行的分散实习调控机制和评价机制,毕业实习效果难以评估。因此,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毕业实习难度大,毕业实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对毕业实习重要性认识不清。院内管理难以到位,对分散实习的调控和评估不足。
  二、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困境的形成原因
  首先,实习单位接受实习生的动力不足,导致实习难度加大。毕业生数量增加和就业岗位减少的矛盾,使大学生实习机会减少,实习难日益突出。用人单位人员调度充足,没必要也无心接纳实习生。实习单位担心接纳实习生会扰乱用人单位正常工作计划,占用单位资源,造成单位信息外流等等,也导致用人单位不愿接纳实习生。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盈利个体的公司、企业、单位等都追求利润,觉得接纳实习生对他们而言毫无利润,因此,也拒绝接受实习生。所有这些,都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实习难度的增加。在这种情形之下,汉语言文学“万金油”专业与理工科、职业指向明了的专业学生相比,落实实习单位更加困难。
  其次,学校地理位置较偏僻,当地经济欠发达,实践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再则因为学科特点所限,学校对汉语言文学之类的文科专业实习投入不够,重视不够。与实践性课程较多,实践操作环节较强的电子通信技术、应用化工、临床医学等理工科专业相比较,像汉语言文学之类的文科专业课程实践特性不明显,专业实践效果不明显,实践环节缺乏可操作性,专业实践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该类专业的基础实验室配套、实习基地建立、专业实习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专业实践的可操作性有待加强。
  再则,从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自身主观原因看,该专业学生对毕业实习认识不够,毕业实习目的不明确,平时缺乏实践操作动手操作的锻炼等,这些原因也直接导致了该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效果不理想。该专业学生认为,与理工科相比,他们实验课程少,实践环节少,文字工作实践规范可操作性不强,毕业实习可有可无。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不理想。因全部采取分散实习形式,学生认为处于游离状态,实习日志、实习材料随意杜撰,实习效果的评价难以尽如人意。大四学生即将毕业,要准备毕业论文,为毕业找工作做打算,毕业实习态度要么不认真,要么挑剔,对毕业实习敷衍了事。
  三、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改革对策
  1.提高对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践教学重要性的重视。在院系发展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把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纳入其中,为该专业实习积极创造条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改革中,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日常办公软件应用、资料查找分类、公文书写、活动组织能力的锻炼,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要培养知识过硬、能力可靠的人才。对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习开展调研,不断探索和改革该专业毕业实习形式和管理制度,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找工作的关系,提高毕业实习质量。为避开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冲突,吉首大学文学院将从2009级开始在大三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以确保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2.整合资源组建近便专业实习基地,灵活调整实习形式。将学校资源、院系资源与当地资源进行整合,为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组建近便实习基地,解决实习单位难以落实的问题。如吉首大学文学院已经在当地团结报社、电视台、校报、校电视台为新闻专业建立了专门的实习基地,既解决了很多学生毕业实习问题,又为平时的课程见习和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亦可在当地政府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公司建立近便实习基地,以便接纳部分毕业生实习,解决实习单位难以落实的问题。在近便实习基地的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实习形式,方便院系管理和及时调控实习进程,监控实习效果。同时有利于加强学校与地方联系,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争取与政府、单位就工作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开展横向和纵向合作,使得单位、学校、学生三方互利互惠。
  3.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明确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过硬的文字功底,是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的先决条件,是学生毕业实习圆满完成的基础。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培养方案应该与用人单位需求接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文字功夫,为他们的毕业实习提前打好基础,为就业增加砝码。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实习是学生本科学习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学生即将步入社会进行角色转换(由学生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铺垫。通过实习,可以检验我们学习的效果,提前进行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为就业做预演。在实际生活当中,毕业实习的就业功能也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学院应提早将毕业实习种种必要性告知学生,对需要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提前做好准备。
  4.规范毕业实习管理,采取适当的调控和评估机制。毕业实习的全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制定、日程与人员安排、过程监控、效果评估、实习反馈与调整,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实习过程的监控、实习效果的评估、实习的反馈与调整很难落到实处。就吉首大学文学院来说,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集中实习较为圆满,毕业实习早期的计划安排、实习过程的检查、实习效果的评估都落到了实处,学生实习日志撰写工整,实习反馈畅通,实习后学院总结评价工作到位。但汉语言非师范专业的实习监控、实习效果评定难以落实。针对汉语文学非师范专业的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院内可派老师指导(5-10人配一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不需随学生前往外地实习单位驻点,但必须随时了解学生情况,在当今信息发达的条件下,可以通过QQ、电子邮件、电话等多种形式与学生联系。学生实习返回后,由院内统一的实习成绩评定小组通过看实习日志、实习材料、学生答辩和材料展示评定学生成绩。用行动肯定学生的成绩,引起学生的重视。
  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对接的必由之路。探索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可行的实践教学操作模式、寻找专业实习的可行途径,对维持该专业发展的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刁晶辉,祝钧.文科实践教学改革的五个对接[J].北京教育,2008,(4):68-70.
  [2] 邱飞.大学生就业实习困境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09,(6):112-114.
  [3] 马小娥.提高大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改革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9,(23):558.
  [4] 谭迎新,王海滨.分散式毕业实习与设计一体化模式的探索与实施[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3-96.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专家认为:人的主动创造精神与能力是现代人最需要的素质,而创新素质培养要靠教育,所以现代教育改革应着眼于幼儿智力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幼儿是创造力培养的最佳时期,而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不仅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培养创造性表现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首先,幼儿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在表现活动中容易渗进自己的想法、研究和想象。他们的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由此引发的劳动力短缺、生产率下降、储蓄率降低、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问题将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当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人工智能应用成为可选的应对举措.中国人工智能的应用可通过就业替代效应、就业创造效应、资本积累效应、生产率效应的综合作用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其实现路径包括:鼓励企业研发创新,解决人工智能发展的技术难题;提高居民储蓄率,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资本积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升高技能劳动力占比;做好失业保障及收入再分配,防范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长久以来,昼夜节律与人类身心健康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受内外环境的影响,个体间的昼夜节律相对一致但又不尽相同,睡眠时型的差异即为其中一个典型表现.整体上,人的睡眠时型可分为清晨型、夜晚型和中间型,众多研究表明,清晨型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因子,夜晚型则是对心理健康存在巨大威胁的风险因素.本文对近年来睡眠时型对个体心理行为活动影响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和阐述,并从心理、生理(基因)和脑神经层面探讨了该影响背后的潜在作用机制,最后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研究以辛自强提出的财经素养“三元”结构理论为基础,借鉴《中国公民财经素养测验》的框架和思路,开发了专门的《中国青少年财经素养测验》,它包括三项测验:财经知识测验、财经能力测验、财经价值观测验.经严格的编制程序后,每项测验及总体测验的信效度等指标均能满足心理测量学要求,证明测验科学有效.基于这三项测验可以衍生计算两个指数:一是由财经知识和财经能力得分计算出的“经济人”指数;二是由财经价值观测验三个维度(理财价值观、财经伦理观、财富价值观)得分计算出的“社会人”指数,综合两个指数可以全面评估青少年财经素养.《
共情是个体社会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儿童期则是共情毕生发展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与成人不同,儿童存在明显的认知局限性,研究者在测量共情时应充分考虑其发展特点,选取准确而合适的研究工具.在对儿童共情进行研究时,不能简单套用成人共情的研究方法进行测量.然而,目前成人测量工具的改编与误用现象普遍存在,研究者们似乎单纯将成人共情测量方法挪用到儿童身上,未考虑到儿童认知的局限性.因此,本研究回顾并梳理了目前已有研究中对儿童共情进行测量的主要研究方法与范式(主要包括问卷法、行为实验和神经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对三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对外话语体系是我国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套向世界解释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话语系统.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外话语体系中,只有明确话语构建的目标诉求,把握其关键内容,遵循可行的实践原则,并实现重点突破,才能切实提升中国道路在国际上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扩大中国道路的世界影响力、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为实现公共服务从悬浮到落地,基层治理领域围绕破解公共服务“下而不沉”难题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创新.现有实践和创新主要集中在制度结构和数字技术两个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可将公共服务下沉创新划分为简单放权型、结构调整型、技术驱动型和混合采纳型四种类型.按照典型性和可获得性原则,选取吹哨报到机制、网格化管理和政务服务改革三个创新案例进行样态分析,发现其在治理结构、治理要素、治理关系和治理绩效层面具有许多共性,而且这些共性背后隐含着协作治理、权责平衡、支持机制和技制互嵌四种支撑逻辑,厘清这些支撑逻辑对如何更好地实现公共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为民谋利的历史,是不断探索人民利益全面实现的过程.人民利益实现方式的发展提升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伟大实践的逻辑要求.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过程,是人民利益实现方式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人民站起来,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建设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从而使人民的经济和文化利益不断得到满足.富起来就是不仅人民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得到充分满足,而且逐步体现公平正义.强起来就是中国人民不断迈向高
公共行政现象学的研究,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深刻影响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诠释.根据研究视域和契入点的不同,公共行政现象学研究可分为:实践的公共行政现象学、想象的公共行政现象学、后现代主义的公共行政现象学、建构主义的公共行政现象学和行动主义的公共行政现象学.虽然现象学的研究在公共行政学领域已经初步形成各自的主题和研究范围,但是公共行政现象学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为探讨大学生学校认同、群体忠诚和能动/共生价值观的关系,以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采用学校认同问卷、群体忠诚问卷以及能动/共生价值观问卷对55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学校认同对群体忠诚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个体能动价值观在学校认同影响群体忠诚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随着个体能动价值观水平的提高,学校认同对群体忠诚的预测作用呈减弱的趋势;(3)个体共生价值观在学校认同影响群体忠诚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