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风景的样本梳理

来源 :颂雅风·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zh508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业风景与摄影媒介作为机械时代的产物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工业题材是早期进入到摄影领域的题材。工业文明、技术革新改变了大众视觉观看方式,突破了绘画式的“客观”。当今人类社会进入到了后工业社会,在当代艺术中对早期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影响的探讨成为贝歇夫妇所关注的对象,这与贝歇夫妇继承的新客观流派、新地形流派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两大流派都是关注工业题材以及工业文明对于社会、自然的影响,在这两大流派的影响之下对于工业风景的梳理成为一种视觉样本,将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文明与社会、人类关系进行了客观、严谨、理性的揭发。
  关键词:新客观流派 新地形流派 工业风景 德国摄影 自然环境
  一、新客观摄影
  伯恩和希拉·贝歇夫妇(Bernd and HillaBeacher)作为德国20世纪70年代享誉国际当代艺术界的摄影家,他们对于70年代以来工业建筑、机械设备以视觉样本的方式进行大范围的拍摄与梳理。贝歇夫妇作品的形成与20世纪30年代德国所形成的“新客观”摄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摄影在1839年建立之初受到了艺术中心“绘画”的绝对抵制,认为摄影的“真实性”是不具有艺术性的粗鄙之物。因此在19世纪50年代“画意摄影”的兴起就是通过摄影的手法模仿绘画的题材、内容、形式从而向艺术中心靠近。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大地的“自然主义摄影”与美国斯蒂格里茨的“摄影分离派”才把摄影带入到了一种自觉的阐发中,放弃了“绘画式”模仿,以摄影所具有的“机械性”“客观性”进行系统化的创作。进入30年代德国的“新客观”摄影以冷静、理智、严谨、客观的态度对现实生活题材,特别是30年代的工业机械题材为了“新客观”流派重要的表现对象。这种观念的理性和工业题材的选择成为了德国摄影的传统,这种传统经过现代主义洗礼进入到当代艺术的创作观念中,这在贝歇夫妇的作品中得以完整的体现,并且是一种更加极致性的阐发。
  二、新地形摄影
  1976年美国的《新地形》摄影展举办,贝歇夫妇是此场展览中极其重要的欧洲摄影家,“新地形”是科学专有名词,指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探究地理环境。“新地形摄影展”的参展摄影家均采用科学的理智态度来探究人类社会活动带给自然环境的破坏。“新地形”摄影家的作品以中性、客观的视角将现实环境问题以摄影视觉展现,特别是贝歇夫妇的如同实验科学“样本化”的摄影方式,尽可能不掺杂个人情感地将欧洲大地的工业文明的代表物——水塔、矿井、工业建筑、现代化住宅等进行一种系统化视觉阐述,通过图像,理智、严谨的揭示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对立的关系,在这种样本(作品)量巨大的作品中,观众诧异人类的生存环境早已与机械工业共存,自然风光在工业文明之后早已被掠夺。
  三、类型学摄影
  贝歇夫妇的摄影作品以一种“类型学”风格的方式进行表现,他们的题材围绕着工业文明以来所代表的机械设施、工业设备。贝歇的创作延续了德国19世纪30年代的新客观、理性思维,并且与“新地形学”的中性视角相互交叠。贝歇夫妇类型学创作风格一直延续至今,在前期拍摄中同种的题材构图尽可能一致,画面中没有人或者其他物体的出现,以一种“肖像摄影”的方式将机械之物留存在底板之上;在中期的冲洗和暗房加工的时候使用相同的工艺,控制画面色调、影调、反差一致;后期展览方式与装裱方式统一,展出时将所有的作品排列成“棋盘”状。观者无法从贝歇夫妇单一画面中捕捉到“特定”“刺点”信息,但大范围、大量的方式将单一个体进行整体化集合,这种方式与“类型学”这门学科研究有着不谋而合之处——以大范围、客观的调查从样本中总结规律与结论。贝歇夫妇创作过程在观念层面上是介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艺术性使得观者更加倾向于欣赏、驻足、反复观看;科学性使得表达更加中性,对于工业所引起的环境破坏、生存环境挤压等现实问题给大众可信性。贝歇夫妇的作品在题材选择上是传统的、以梳理的方式进行阐述;在观念上是跨学科,是观念艺术的典型范例;在表达上是关注隐藏在冰冷机械之下带给人类以及社会的生存问题。
  结语
  摄影当代艺术的创作始终围绕着“发问”的观点展开,这与现代主义摄影的客观表现、流连于表象的创作观念截然不同。贝歇夫妇的“工业风景”虽然延续了30年代“新客观”主义的严谨和理性,但是却不是如“新客观”主义只對物质形式表面简单的梳理,这只会让大众流连于形式之美,贝歇夫妇跨度半生的“发问”是透过机械探寻人类的生存走向、自然与社会如何共存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集中所在,具有高度的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传东,夏洪波.观念摄影[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5.
  [2]苏珊·桑塔格.黄灿然译.论摄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2.
  [3]内奥米·罗森布拉姆.包甦,田彩霞,吴晓凌,译.世界摄影史[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2,12.
  作者单位:鲁迅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一堂好的音乐课可以极大地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一堂好课也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导演而成。  关键词:趣味发声 巧用拓展 创造韵味  新课程的改革,让我们的音乐教学焕然一新,改变了我们原来的教学方式,甚至是教育理念,激励我们师生在音乐活动中,共同思考,共同探索,共同创新,以和谐、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共同建立一个接纳性、适应性、包容性的音乐课堂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
期刊
摘要:黎锦晖,“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登上中国乐坛的音乐大师,他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为孩子们编写歌舞音乐作品,他所创作的这些作品一直到今天,依然能够让孩子们从里面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同时也让当今的教育工作者从中得到启发。  关键词:黎锦晖 儿童歌舞剧  随着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的开展,推广白话文、国语等主张的提出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改革,给儿童歌舞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中国共
期刊
摘要:橡皮章属于现代新兴的一种版画艺术形式,通过开设橡皮章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学会版画制作的基本流程、基本原理,让学生以更轻松愉悦的方式了解版画,并爱上版画艺术,这也是对传统文化、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扬。本文重点阐述了橡皮章特色课程的开展对学生美育核心素养所发挥的作用,并对橡皮章特色课程教学提供教学思路。  关键词:版画 橡皮章 特色课程  一、以传统文化为引  中国印章文化传承千年,印章是我国独有
期刊
摘要:中国画的内容和艺术创作通常体现在人与自然、社会、政治、哲学、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和联系,借助毛笔、软笔亦或者手指,使用黑色或彩色的中国墨在帛或宣纸上完成的艺术作品。中国画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其欣赏的角度也拥有独特的方式,早在南齐时期,画家谢赫就著有《画品》一书,提出了“六论”之法,从多角度对中国画展开了理论性、科学性的赏析,为后世所推崇至今。本文即以“谢赫六法”为基础,谈一谈中国画作品的赏析
期刊
摘要:电影作为当代娱乐生活的一种消遣方式,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大众喜爱。随着《战狼Ⅱ》《红海行动》和《哪吒》等电影的票房推动,电影产业已经越来越趋向于商业化,但是电影本身是具有艺术性质的,其画面、故事、音乐都是电影艺术的一部分,尤其是钢琴音乐,常常被运用于电影当中,用以辅助和烘托电影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加绚烂多彩。本文即浅谈一下电影艺术中钢琴音乐的魅力与作用。  关键词:电影艺术 钢琴音乐 运用探究
期刊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之中,钢琴课是必修的专业课之一,它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很有帮助,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在今后幼教开展音乐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幼儿教师具备一定的钢琴弹奏能力,并能够独立完成儿歌曲目的弹唱。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以中专生为主,我们的学生都是初中毕业为起点,学生在音乐知识上是从零开始的。目前,从我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的实际教学来看,培养学生钢琴弹奏的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还比较薄弱,并且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声乐的不断发展,关于发声技巧的研究已经有了非常全面的认知,这是推动现代声乐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促进歌者演唱能力的有效方法。土家民歌是一种由歌词与乐曲相结合的一体化民歌,其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声进行表达,因此对于演唱者的声带要求比较高,需要良好的嗓音条件才能完成最佳的表演。本文即探析如何将科学的发声技巧运用于土家民歌的演唱之中。  关键词:科学 发声技巧 土家民歌  土家民歌作为我国的非
期刊
摘要:文章对印尼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的声调偏误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出声调偏误的特征,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克服汉语声调偏误的教学建议,以期有利于印尼留学生的声调教学。  关键词:偏误分析 汉语 印尼语 声调  本文所讨论的声调是指语言中每一个音节所固有的具有区分意义功能的声音的升降。从这个意义上区分,汉语是一门有声调的语言,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的变化会引起意义的变化;在语言学分类中
期刊
摘要:个性化教学在中学课程教学中有着非常不错的应用价值。文章基于此,首先分析了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特征,然后探讨了个性化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有效提升音乐课程的教育效果,全面发展初中学生的综合素养,最后就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开展个性化教学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中学音乐 个性发展 教学应用  一、个性化教学及其特征  个性化教学就是以学生的个性为教学
期刊
摘要:古筝在云南地区的发展也有悠久的历史,且在云南音乐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从最早的秦开五尺道开始,陆续有一批汉族移民进入到了云南,并带去了汉族的音乐文化。本文旨在从古筝在云南的传承发展以及古筝在如今社会中生存现状与传播等角度进行分析,探究古筝在云南的传承,并对这一音乐文化现象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具体研究。  关键詞:古筝 云南 传承  云南是个兼容并包的省份,随着秦开五道,汉族人民带来了内地的音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