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浙美版四年级下第19课的学习内容,属“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课。本课是聚焦单件美术作品《清明上河图》的专题欣赏。《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张择端所画,这是一部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伟大巨作,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名作之一,学会欣赏该作品其意义深远。
那么如何欣赏这件美术作品?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呢?本课主要以解读“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这一教学方略,来引导学生采取参与感受、体验、想象、再创造等行动,来提升他们对于美术名作欣赏的兴趣和相关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下册的语文课中,已经学习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部编版),对《清明上河图》的基本信息有所了解,这有助于学生对这件作品时代背景的解读。并且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这为解读“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教学方略的实施提供能力基础。
教学设计创新点
经过文本解读,本课从细读画面之“鉴宝体验”、体验“穿越时空”两个环节上突破。让学生尝试像专家一样拿着放大镜去细细品味画面,体会“尽精微、致广大”的北宋绘画风格。
通过“穿越时空——画画在图中的自己”的情景体验,感受画家对800多人的描绘需要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与记录,了解北宋哲学、美学的“格物致知”的意义。
运用这种探索式、体验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注意力更集中,从而尝试运用解读“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方略来欣赏美术作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视频读画、小组学习,尝试了解作品的基本信息,感知作品中人物造型的多样性,了解北宋哲学、美学的“格物致知”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运用“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结构图提示单”,尝试对画作的构成要素进行讨论、解读,尝试画一画人物,参与再创作,尝试找到同类名作的欣赏策略,从而提升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尽精微,致广大”的北宋绘画风格,从而更深入体会作品的历史、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欣赏《清明上河图》,感受其多元价值。
教学难点:学会个性欣赏,及尝试找到同类名作的欣赏策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习记录单、构成要素提示单、清明上河图仿制品三卷、TIF格式高清《清明上河图》图片、《清明上河图》解说视频、《清明上河图》高清动图、《清明上河图》分段线描画、空白长卷(展示用)、互动课堂客户端。
学生准备:笔、放大镜、充电小台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交流,链接经验
1.说一说:师根据预先从语文老师那里获得的信息,与学生聊一聊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的语文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内容,从与学生的谈话中导入本课主题(用毛笔板书课题)。
师:孩子们,听说你们在三年级的时候,认识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谁愿意跟老师分享下你们了解的是什么画呢?
生争先恐后:我知道,我知道,是《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很有名的画。
师示意举手:那谁能来担任小小解说员,更具体地介绍呢?比如:画面画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么有名呢?
学生A:是宋朝的,画了很多人们生活中的样子,让我们了解那个时候人的生活状态。
师:噢,原来是这样,那同学们看过这幅画吗?你觉得这幅画是用什么笔来画的呢?
生:看过图片,应该是铅笔或者黑笔画的!
师:看来啊,同学们对《清明上河图》都有些了解呢,不过它并不是用铅笔画的,今天呀,我们一起走进清明上河图的画里面,去仔细找找画面还有哪些有趣的地方?什么样的构图?到底是什么笔画的呢?
【设计意图】 利用回忆交流的方式,能够迅速了解学生对《清明上河图》这一传世名作了解的知识容量,激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直接进入课题。同时,有助于链接学生旧有经验,为下一教学环节做铺垫。
二、初读画面,学导感知
1、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边根据如下问题:①画作年代、作者、尺寸;②你还发现了什么?作一些记录。
2、说一说:小组交流记录单内容,请学生说一说答案,以及除此之外自己的发现(小组讨论、个体分享)。记录单设计如下:
画作名称 画家
师:孩子们,我们刚才看的这幅画是……
生:清明上河图。是宋朝的张择端画的,528厘米长,24.8厘米高。
师:哇,小数点后都能记得,你们记得可真仔细。那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发现呢?
生A:那时候就有消防队了。生B:那时候有“外卖小哥”了。生C:我想知道这个画家画了多久,这么多的人,他怎么记下来,以前又没有相机……
3、思一思: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提出问题:这幅画的题材是什么,请各组根据提示单,试着找找这幅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学生根据记录来找答案,对学生的疑惑和观点给予肯定,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调整下一环节的教学策略与内容。
师:是呀,这幅画画了这么多行业,那么多器具,如果你是画家,你觉得这样画是为了表达什么主题呢?
生思考,疑惑。师:那我们接下去近距离读一读这幅画,让我们像鉴宝师一样好好去研究研究。
【设计意图】看视频,问题先行,让学生看视频更有目的,借助学习单,有助于培养四年级学生的美术自学能力,助力学生获得源于自我探究的初步感知,形成对这件作品的第一审美印象。
三、研读画面,形式探析
1、小小鉴画师:全班排成三长组,一组一卷。打开画卷(见图1),小组成员互相配合打开长卷。
打开小台灯,拿起放大镜,像鉴画师一样仔细品读画面内容。同學们根据“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结构图”提示单,试着去读一读这幅画。记录学习单内容,除了用文字记录外,也可以尝试临摹的形式记录你看到的图像,参与体验、感受绘画语言。学习单设计如下: 2、鉴宝细读:运用TIF格式高清图放大,对应学生解说部分,让全班同学能够清晰看到画面细节,进行精读。
生A:老师,我找到了刚才视频里说的外卖小哥(图2)。生B:这里太小了,看不清,我想知道这是什么……(图3、图4)
师根据事先做好的标记,打开TIF格式高清图局部放大,一起观察“外卖小哥”的动作,身边的环境等,体会“尽精微,致广大”的北宋绘画风格。(图5、图6、图7、图8 )
3、学做鉴宝解说员:学生扮演鉴宝专家,根据提示单尝试从内部形式、外部形式来解说画面。如:《清明上河图》这幅作品描绘了北宋时期的生活、民俗以及街市等(题材)来表现那个时期的人民生活情景与时代的繁华(主题),运用横构图(内部形式),用白描设色、写实的方法来表现画面(外部形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鉴画师、解说员等角色,学着像专家一样深度探赏名画。同时,小组组员之间的交流,丰富了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和审美认知,其有助于品味画面中的人、建筑、交通工具的精微,进一步体会“尽精微,致广大”的北宋绘画风格。
四、学做画家,穿越创作
创设情境:假如你穿越到了北宋时期的汴京,走进了《清明上河图》里,你想出现在画面的哪一部分?
1、练一练:用手中的笔尝试画一画,试一试像画家一样画人物,体验“格物致知”美学、哲学理念。(循环播放高清动图,让学生“走入”有白天、黑夜变化的汴京,融入画面。)
2、分享心得:用互动课堂客户端上传学生作品,能够更清晰让学生看到画面,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感受画家精微画面背后“格物致知”的美学、哲学理念。
【设计意图】导引学生穿越时空,走进画中,站在画家的视角来对画面进行添画,再创意,体会艺术创作和时代之间的微妙关系。
五、作品解读,拓展延伸
1、分享评价,尝试运用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向其他同学介绍《清明上河图》,评出最佳鉴画师。
2、拓展部分:教师提出对这幅画有争議的一些说法,图中藏有间谍、有送外卖的人……激发学生课后延伸学习的欲望。
【设计意图】在分享与评价的活动中,让学生尝试用今天所学的图像识读、审美判断策略欣赏画作,总结成果。拓展部分的设疑激发学生课后延伸学习的欲望。
教师评课:
来自温州市洞头区臧乐乐老师的课堂,充分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用教师“示弱”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探究、学会试验、学会感悟、学会审美,从而获得欣赏的方法和审美的体悟。
本课尊重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审美以及创意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依据钱初熹教授《美术鉴赏及其教学》一书中提到的“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教学方略,从内容和形式这两大方面为学生提供具体可操作的学习方略,在“教”与“学”之间取得一个适切的“中间地带”,符合四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的认知能力,同时适度关照学生审美认知方面的抽象提炼概括导引,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欣赏课的目标不只是在课堂内获得画作的一些信息,更重要的是获得同类作品欣赏的能力,臧老师的课堂在“收”和“放”之间,正体现了对学生这方面欣赏能力的有效培养,为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合理操作方法。(点评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 曹建林)
(温州市洞头区东屏中心小学 浙江温州)
本课是浙美版四年级下第19课的学习内容,属“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课。本课是聚焦单件美术作品《清明上河图》的专题欣赏。《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张择端所画,这是一部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伟大巨作,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名作之一,学会欣赏该作品其意义深远。
那么如何欣赏这件美术作品?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呢?本课主要以解读“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这一教学方略,来引导学生采取参与感受、体验、想象、再创造等行动,来提升他们对于美术名作欣赏的兴趣和相关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下册的语文课中,已经学习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部编版),对《清明上河图》的基本信息有所了解,这有助于学生对这件作品时代背景的解读。并且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这为解读“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教学方略的实施提供能力基础。
教学设计创新点
经过文本解读,本课从细读画面之“鉴宝体验”、体验“穿越时空”两个环节上突破。让学生尝试像专家一样拿着放大镜去细细品味画面,体会“尽精微、致广大”的北宋绘画风格。
通过“穿越时空——画画在图中的自己”的情景体验,感受画家对800多人的描绘需要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与记录,了解北宋哲学、美学的“格物致知”的意义。
运用这种探索式、体验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注意力更集中,从而尝试运用解读“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方略来欣赏美术作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视频读画、小组学习,尝试了解作品的基本信息,感知作品中人物造型的多样性,了解北宋哲学、美学的“格物致知”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运用“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结构图提示单”,尝试对画作的构成要素进行讨论、解读,尝试画一画人物,参与再创作,尝试找到同类名作的欣赏策略,从而提升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尽精微,致广大”的北宋绘画风格,从而更深入体会作品的历史、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欣赏《清明上河图》,感受其多元价值。
教学难点:学会个性欣赏,及尝试找到同类名作的欣赏策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习记录单、构成要素提示单、清明上河图仿制品三卷、TIF格式高清《清明上河图》图片、《清明上河图》解说视频、《清明上河图》高清动图、《清明上河图》分段线描画、空白长卷(展示用)、互动课堂客户端。
学生准备:笔、放大镜、充电小台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交流,链接经验
1.说一说:师根据预先从语文老师那里获得的信息,与学生聊一聊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的语文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内容,从与学生的谈话中导入本课主题(用毛笔板书课题)。
师:孩子们,听说你们在三年级的时候,认识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谁愿意跟老师分享下你们了解的是什么画呢?
生争先恐后:我知道,我知道,是《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很有名的画。
师示意举手:那谁能来担任小小解说员,更具体地介绍呢?比如:画面画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么有名呢?
学生A:是宋朝的,画了很多人们生活中的样子,让我们了解那个时候人的生活状态。
师:噢,原来是这样,那同学们看过这幅画吗?你觉得这幅画是用什么笔来画的呢?
生:看过图片,应该是铅笔或者黑笔画的!
师:看来啊,同学们对《清明上河图》都有些了解呢,不过它并不是用铅笔画的,今天呀,我们一起走进清明上河图的画里面,去仔细找找画面还有哪些有趣的地方?什么样的构图?到底是什么笔画的呢?
【设计意图】 利用回忆交流的方式,能够迅速了解学生对《清明上河图》这一传世名作了解的知识容量,激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直接进入课题。同时,有助于链接学生旧有经验,为下一教学环节做铺垫。
二、初读画面,学导感知
1、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边根据如下问题:①画作年代、作者、尺寸;②你还发现了什么?作一些记录。
2、说一说:小组交流记录单内容,请学生说一说答案,以及除此之外自己的发现(小组讨论、个体分享)。记录单设计如下:
画作名称 画家
师:孩子们,我们刚才看的这幅画是……
生:清明上河图。是宋朝的张择端画的,528厘米长,24.8厘米高。
师:哇,小数点后都能记得,你们记得可真仔细。那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发现呢?
生A:那时候就有消防队了。生B:那时候有“外卖小哥”了。生C:我想知道这个画家画了多久,这么多的人,他怎么记下来,以前又没有相机……
3、思一思: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提出问题:这幅画的题材是什么,请各组根据提示单,试着找找这幅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学生根据记录来找答案,对学生的疑惑和观点给予肯定,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调整下一环节的教学策略与内容。
师:是呀,这幅画画了这么多行业,那么多器具,如果你是画家,你觉得这样画是为了表达什么主题呢?
生思考,疑惑。师:那我们接下去近距离读一读这幅画,让我们像鉴宝师一样好好去研究研究。
【设计意图】看视频,问题先行,让学生看视频更有目的,借助学习单,有助于培养四年级学生的美术自学能力,助力学生获得源于自我探究的初步感知,形成对这件作品的第一审美印象。
三、研读画面,形式探析
1、小小鉴画师:全班排成三长组,一组一卷。打开画卷(见图1),小组成员互相配合打开长卷。
打开小台灯,拿起放大镜,像鉴画师一样仔细品读画面内容。同學们根据“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结构图”提示单,试着去读一读这幅画。记录学习单内容,除了用文字记录外,也可以尝试临摹的形式记录你看到的图像,参与体验、感受绘画语言。学习单设计如下: 2、鉴宝细读:运用TIF格式高清图放大,对应学生解说部分,让全班同学能够清晰看到画面细节,进行精读。
生A:老师,我找到了刚才视频里说的外卖小哥(图2)。生B:这里太小了,看不清,我想知道这是什么……(图3、图4)
师根据事先做好的标记,打开TIF格式高清图局部放大,一起观察“外卖小哥”的动作,身边的环境等,体会“尽精微,致广大”的北宋绘画风格。(图5、图6、图7、图8 )
3、学做鉴宝解说员:学生扮演鉴宝专家,根据提示单尝试从内部形式、外部形式来解说画面。如:《清明上河图》这幅作品描绘了北宋时期的生活、民俗以及街市等(题材)来表现那个时期的人民生活情景与时代的繁华(主题),运用横构图(内部形式),用白描设色、写实的方法来表现画面(外部形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鉴画师、解说员等角色,学着像专家一样深度探赏名画。同时,小组组员之间的交流,丰富了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和审美认知,其有助于品味画面中的人、建筑、交通工具的精微,进一步体会“尽精微,致广大”的北宋绘画风格。
四、学做画家,穿越创作
创设情境:假如你穿越到了北宋时期的汴京,走进了《清明上河图》里,你想出现在画面的哪一部分?
1、练一练:用手中的笔尝试画一画,试一试像画家一样画人物,体验“格物致知”美学、哲学理念。(循环播放高清动图,让学生“走入”有白天、黑夜变化的汴京,融入画面。)
2、分享心得:用互动课堂客户端上传学生作品,能够更清晰让学生看到画面,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感受画家精微画面背后“格物致知”的美学、哲学理念。
【设计意图】导引学生穿越时空,走进画中,站在画家的视角来对画面进行添画,再创意,体会艺术创作和时代之间的微妙关系。
五、作品解读,拓展延伸
1、分享评价,尝试运用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向其他同学介绍《清明上河图》,评出最佳鉴画师。
2、拓展部分:教师提出对这幅画有争議的一些说法,图中藏有间谍、有送外卖的人……激发学生课后延伸学习的欲望。
【设计意图】在分享与评价的活动中,让学生尝试用今天所学的图像识读、审美判断策略欣赏画作,总结成果。拓展部分的设疑激发学生课后延伸学习的欲望。
教师评课:
来自温州市洞头区臧乐乐老师的课堂,充分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用教师“示弱”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探究、学会试验、学会感悟、学会审美,从而获得欣赏的方法和审美的体悟。
本课尊重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审美以及创意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依据钱初熹教授《美术鉴赏及其教学》一书中提到的“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教学方略,从内容和形式这两大方面为学生提供具体可操作的学习方略,在“教”与“学”之间取得一个适切的“中间地带”,符合四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的认知能力,同时适度关照学生审美认知方面的抽象提炼概括导引,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欣赏课的目标不只是在课堂内获得画作的一些信息,更重要的是获得同类作品欣赏的能力,臧老师的课堂在“收”和“放”之间,正体现了对学生这方面欣赏能力的有效培养,为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合理操作方法。(点评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 曹建林)
(温州市洞头区东屏中心小学 浙江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