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正逐步经历着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尤其是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其中包括践行“学为主体”的学生观,实现从“教为主体”到“学为主体”的教育方式的转变,真正思考怎样将体育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本文主要通过对高校“传统型”和“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比较,深入分析其利弊,探讨适合我国高校学生的体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模式 传统型 俱乐部型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6(a)-0108-02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在教育事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体育教学工作者们为了更好地做好体育教学工作,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纷纷集中于体 育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并致力于将新成果——“俱乐部型”教学模式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来。
1 “传统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特征及其效果
教学模式这个概念在教育学范畴内指的是依托于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针对某一特定主题及影响主题的各种要素,对教学结构进行排列组合的方法和途径。在这个概念范畴下,体育教学模式,尤其是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叫做“传统型”体育教学模式,一种叫做“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
所谓“传统型”体育教学模式,顾名思义,是一种比较保守的教学方式,是一种以老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单向灌输各种体育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体育老师传授的知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很容易被忽视和压抑,严重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阻碍学生个性和主体性的弘扬与发展。很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无法与我国新时期社会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相匹配的,不符合教育目标中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要求。
在教学任务方面,“传统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特征主要是实现对课本和体育理论知识的灌输,其核心观点是“唯书主义”和“唯知主义”;在体育教学价值方面,“传统型”体育教学模式具有“看重功利、忽视人文”的特点,强调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的完成程度,忽视了学生群体之间不同的接受能力和掌握程度;在体育教学目标上表现为“批量化”,倾向于用一套固有标准来教授所有学生,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体育课程设置上,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单一化,高校专业必修课占据很大比重,而选修课程相对较少,有的体育课程更是受到体育设施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很大制约,造成体育课程设置与学生身体发展狀况、实际锻炼需求严重脱节的情况,另外还存在一种情况,体育教学内部课堂较多,体育外堂教学较少,割裂了理论知识和课外实践的统一性,体育生活处于半封锁状态,体育视野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开展体育活动;在进行体育教学评价方面,“传统型”体育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的绝对评价,倾向于用考试成绩来判定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很少采用综合考核方式,轻视了相对评价在体育教学评价中的重要作用,造成体育教学目的的片面化,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同时削弱学生们的个性发展。
2 “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特征及其效果
体育俱乐部的含义指的是爱好体育活动的人们,以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从体育活动过程中获得乐趣、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强交流以及锻炼坚强意志品质等为主要目的而创造出来的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场所。而“俱乐部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指的是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借鉴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让高校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自发地选择感兴趣的体育运动,修习擅长的专项运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激发高校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养成高度的运动自觉,树立终身运动的远大理想。“俱乐部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是在大学一年级设立体育专项选修课程,培养学生擅长的体育专项运动,在大学二年级再让学生按照“俱乐部”形式,自发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课程,充分尊重学生自身意愿。
相较于刻板守旧的“传统型”教学模式来说,“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具有本身独特的优势。
2.1 有利于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个体差异性。
大学生在体能、技术水平、个人喜好等各方面都是不尽相同的,“俱乐部型”的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尊重高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样一来,不仅学生们能够准确定位,人尽其才,而老师们也能够因材施教,有效规避传统体育课堂中“模型化”的知识灌输,无形中提高了体育课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2 有利于鼓励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在践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将选择权交到学生手中。这样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能和技术水平结合自身兴趣爱好,自发的选择专项课程,主动的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积极进行体育训练,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3 有利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水平,提高自身竞争力
“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下,学生们根据自身技术水平和体能水平选择专项课程以后,高校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专项结合学生自身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因材施教的体育教学,既避免了高校教师资源的浪费,又能够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促使教师主动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寻找适合学生的、创新的教学方法。
3 新时期下对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建议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国家发展进入新时期背景下,各大高校应更注重于培养高质量的专项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方面,应更加科学、高效。
3.1 创新体育课程体系,增设各高校“特色课程”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许多来自世界各国的“新鲜”的运动开始在学生群体中风靡起来。为了更好的捕捉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高校应该与时俱进,及时开设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选修体育项目。也可以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因地制宜的开展高校“特色体育课程”,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提高学校自身竞争力。
3.2 完善高校体育课程考评体系
为了培养高层次全能型人才,让学生综合全面地发展,各高校在对体育课程进行考核评价时,也应该创新形式,不拘泥于固有考评体系,综合考虑学生对所修课程的掌握程度,鼓励学生发展个性运动,并将其纳入考评体系,成为考查学生能力水平的一个重要参量。
4 结语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要从各方面与世界快速接轨,教育事业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大趋势,在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教学方法等各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将世界先进的教学方法与课程和本国特有文化相结合。通过对“传统型”和“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我们不难得出在高校体育教学方面,“俱乐部”模式是更加适合本国国情,更受学生欢迎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志敏.普通高校"传统型"与"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比较[J].体育学刊,2003,10(2):78-80.
[2] 刘志敏.普通高校“传统型”、“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特点与效果的比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1):105.
[3] 赵婕,靳云,赵毅.普通高校体育课“选项课型”与“俱乐部型”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3):51-52.
关键词:教学模式 传统型 俱乐部型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6(a)-0108-02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在教育事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体育教学工作者们为了更好地做好体育教学工作,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纷纷集中于体 育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并致力于将新成果——“俱乐部型”教学模式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来。
1 “传统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特征及其效果
教学模式这个概念在教育学范畴内指的是依托于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针对某一特定主题及影响主题的各种要素,对教学结构进行排列组合的方法和途径。在这个概念范畴下,体育教学模式,尤其是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叫做“传统型”体育教学模式,一种叫做“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
所谓“传统型”体育教学模式,顾名思义,是一种比较保守的教学方式,是一种以老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单向灌输各种体育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体育老师传授的知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很容易被忽视和压抑,严重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阻碍学生个性和主体性的弘扬与发展。很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无法与我国新时期社会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相匹配的,不符合教育目标中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要求。
在教学任务方面,“传统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特征主要是实现对课本和体育理论知识的灌输,其核心观点是“唯书主义”和“唯知主义”;在体育教学价值方面,“传统型”体育教学模式具有“看重功利、忽视人文”的特点,强调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的完成程度,忽视了学生群体之间不同的接受能力和掌握程度;在体育教学目标上表现为“批量化”,倾向于用一套固有标准来教授所有学生,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体育课程设置上,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单一化,高校专业必修课占据很大比重,而选修课程相对较少,有的体育课程更是受到体育设施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很大制约,造成体育课程设置与学生身体发展狀况、实际锻炼需求严重脱节的情况,另外还存在一种情况,体育教学内部课堂较多,体育外堂教学较少,割裂了理论知识和课外实践的统一性,体育生活处于半封锁状态,体育视野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开展体育活动;在进行体育教学评价方面,“传统型”体育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的绝对评价,倾向于用考试成绩来判定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很少采用综合考核方式,轻视了相对评价在体育教学评价中的重要作用,造成体育教学目的的片面化,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同时削弱学生们的个性发展。
2 “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特征及其效果
体育俱乐部的含义指的是爱好体育活动的人们,以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从体育活动过程中获得乐趣、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强交流以及锻炼坚强意志品质等为主要目的而创造出来的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场所。而“俱乐部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指的是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借鉴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让高校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自发地选择感兴趣的体育运动,修习擅长的专项运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激发高校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养成高度的运动自觉,树立终身运动的远大理想。“俱乐部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是在大学一年级设立体育专项选修课程,培养学生擅长的体育专项运动,在大学二年级再让学生按照“俱乐部”形式,自发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课程,充分尊重学生自身意愿。
相较于刻板守旧的“传统型”教学模式来说,“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具有本身独特的优势。
2.1 有利于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个体差异性。
大学生在体能、技术水平、个人喜好等各方面都是不尽相同的,“俱乐部型”的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尊重高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样一来,不仅学生们能够准确定位,人尽其才,而老师们也能够因材施教,有效规避传统体育课堂中“模型化”的知识灌输,无形中提高了体育课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2 有利于鼓励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在践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将选择权交到学生手中。这样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能和技术水平结合自身兴趣爱好,自发的选择专项课程,主动的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积极进行体育训练,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3 有利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水平,提高自身竞争力
“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下,学生们根据自身技术水平和体能水平选择专项课程以后,高校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专项结合学生自身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因材施教的体育教学,既避免了高校教师资源的浪费,又能够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促使教师主动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寻找适合学生的、创新的教学方法。
3 新时期下对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建议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国家发展进入新时期背景下,各大高校应更注重于培养高质量的专项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方面,应更加科学、高效。
3.1 创新体育课程体系,增设各高校“特色课程”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许多来自世界各国的“新鲜”的运动开始在学生群体中风靡起来。为了更好的捕捉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高校应该与时俱进,及时开设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选修体育项目。也可以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因地制宜的开展高校“特色体育课程”,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提高学校自身竞争力。
3.2 完善高校体育课程考评体系
为了培养高层次全能型人才,让学生综合全面地发展,各高校在对体育课程进行考核评价时,也应该创新形式,不拘泥于固有考评体系,综合考虑学生对所修课程的掌握程度,鼓励学生发展个性运动,并将其纳入考评体系,成为考查学生能力水平的一个重要参量。
4 结语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要从各方面与世界快速接轨,教育事业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大趋势,在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教学方法等各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将世界先进的教学方法与课程和本国特有文化相结合。通过对“传统型”和“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我们不难得出在高校体育教学方面,“俱乐部”模式是更加适合本国国情,更受学生欢迎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志敏.普通高校"传统型"与"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比较[J].体育学刊,2003,10(2):78-80.
[2] 刘志敏.普通高校“传统型”、“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特点与效果的比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1):105.
[3] 赵婕,靳云,赵毅.普通高校体育课“选项课型”与“俱乐部型”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