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在现实生活中,机遇对每个人来说或多或少都会有,抓住偶然的现象,不轻易放过,勤思考,多研究,掌握偶然中之必然,这是许多科学家通向成功的道路。
2猫是人类的宠物,人们不知道的是许多科学的发现也都与猫有关。
319世纪初的拿破仑时代,欧洲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迫切需要大量火药。火药的成分是硫磺、炭粉和硝石。但硝石在当时很紧张,因此许多科学家都在研究制取硝石的新方法。
4当时,法国有一位叫库尔特瓦的药剂师,正研究从海草中提取硝石。他把海草烧成灰,加水浸泡,再从过滤后的溶液里提取硝石。
5有一天,库尔特瓦正在专心致志地做实验,突然一只猫闯了进来,把桌子上的硫酸瓶打翻了,硫酸沿着桌面流进了浸过海草灰的溶液中。
6这时,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溶液起了反应,升起了一缕缕紫色的烟雾,散发出一种刺鼻的气味。这种烟雾凝结后,变成了盐粒似的紫灰色晶体,并闪烁出金属的光泽。
7库尔特瓦兴奋极了,立即进行化验分析,发现它是一种新的化学元素。后来,这种元素被命名为“碘”,它的希腊文原意就是“紫色”。
8无独有偶,1906年,美国著名的化学家贝克兰正在研究一种新的有机物——酚醛树脂。他的实验室内老鼠猖獗,常常搅得他不能安心实验。
9他虽然养了一只猫,但却是只不会捉老鼠的懒猫。没有办法,贝克兰只好求助于捕鼠器。有一天晚上临睡前,贝克兰在捕鼠器上放了块香喷喷的奶酪。
10半夜里,老鼠还没来,那只懒猫却顺着香味跑来了。它东闻闻,西嗅嗅,把桌上的酚醛树脂溶液打翻了,正好倒在奶酪上。
11第二天,贝克兰发现,浆糊似的奶酪变成了光滑的、坚硬的物质。抓住这偶然的现象,经过反复试验,贝克兰提出了最佳配方。一种新型的绝缘材料——电木诞生了。
122000年,反映罗马帝国时代角斗士爱恨情仇的好莱坞巨片《角斗士》,一举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多项大奖。影片中的角斗场完全是一个由男人和血腥构成的世界。那么,古罗马人的角斗场上是否有女性的身影呢?
13哈利卡纳斯镇位于伦敦附近。2001年11月,考古学家在那里的古墓地中,挖掘出一具古罗马人的遗骸,伴随墓主人的那块异常精美的石雕尤其令人瞩目。石雕上的两位女性衣饰整齐,肌肉健硕,手执利刃和盾牌,摆出决一死战的架势。
14大英博物馆的雕刻家杰克逊介绍,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两个被雕刻在石头上的女性角斗士。事实上,一些史书上也记载过古罗马人在观看角斗士血腥搏斗场面时的疯狂场景。以放荡著称的古罗马皇帝尼罗曾将帝国议员们的妻子逼进角斗场,以她们的互相残杀取乐。
15这个神秘女人的墓葬方式非常特殊,从埋葬的位置和方式看,她属于贱民阶层,但墓中出土的物品却非常考究,比如明显属于死者的玻璃珠子,在当时非常昂贵。骨骼学家比尔·怀特研究后确认死者是一名二十岁上下的年轻女性。
16考古学家在陪葬的陶灯上的图案发现了重要线索:上面刻有一名倒在地上的角斗士!在古罗马,角斗士可以像奴隶一样被买卖,但罗马人崇拜勇士,一些角斗士的面庞成为新版硬币的图案,大量的装饰品上绘有角斗时的精彩场面。
17斯万恩博士认为,她可能是一位职业角斗士,从罗马帝国的某个地方来到了那时的伦敦。她有很多追随者,这些人死后也都葬在她的墓地周围,人数多达数千人。
18“女角斗士石雕”在英国出土并不奇怪,因为古罗马帝国的确曾将触角伸到过英伦大地。斯万恩博士同样对女角斗士这个历史之谜存有强烈好奇,他保存着一堆被命名为“角斗士女郎”的人骨碎片,这个距今大约一千九百年的女人遗骸,也是在哈利卡纳斯镇出土的。
19斯万恩等数名专家一致认定,这个陶灯说明墓主人就是一名受人尊敬的角斗士。哀悼者用焚烧石松果的方式送她上路,进一步佐证了这种推断,因为英国本土并不出产石松,而古罗马人喜欢在角斗场周围栽种这种植物,踏上看台前还要用石松果的香味驱除身上的异味。
20有位伟人曾经说过,路是人走出来的。事实证明,凡是人走出来的路都是捷径。和所有人一样,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学生们也喜欢抄近路。该校物理系教授D·海滨教授和K·哈姆伯特对人们抄近路的癖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1他们沿草地设置围栏,禁止通行。再把草地上的羊肠小道刨松,最后补种上草,使原先践踏出的小道完全消失。这时他们撤除围栏,以观后果。
22时隔不久,行人又在草地上踏出了新的路径。新路径的位置和形状与原先的羊肠小道几乎完全一样。这是因为人走出的路径是个自成系统,它能自发地构造出复杂而固有的图形。
23为了演示行人路径的形成和发展情况,海滨教授开发了一个计算机模拟程序。他给第一个模拟行人设置了一个目标,让他朝草地另一端的建筑物走去。行人并没有沿正规水泥路行走,而是践踏草地而过。后续模拟行人也多数跟着走,只有少数模拟行人在草地另开叉路。
24随着时间的积累,计算机中所有模拟行人走出的各种路径开始结合在一起,原本是笔直的路径开始形成弯曲形状,布局成复杂的图案。
25海滨教授发现,草地上路径的形状取决于各种因素:比如践踏草地的行人数量,草地周围建筑物的分布密度以及各个建筑物人员出入量的多少等。公用道路的设计应考虑行人的趋同习惯。
26海滨教授教授的计算机程序建立在平坦草地的基础上,但地形也影响践踏图案的变化。海滨教授的研究成果很快就会投入实际应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人员已采纳他的研究成果。
27美国内华达州的大峡谷地区是著名的旅游区,其南端的“死亡峡谷”以险峻而闻名天下。在该峡谷以东65千米处有一块沙漠绿洲,那更是一个不寻常的地区。在这片绿洲,发育有一条16千米长的断层裂缝,下边有水,长期以来,一些旅游者和牲畜屡屡在此地失踪,被人们称为“魔鬼洞”。 28“魔鬼洞”多年来吸引了无数探险者,他们在领略了奇峰峻岭后纷纷到“魔鬼洞”潜水猎奇。在这些探险者中,有许多登山爱好者、生物学家,当然也不乏有地质学家。
29那里与众不同的地质构造引起了许多地质学家的注意,他们先是在死亡峡谷的峭壁上发现了许多醒目的方解石脉,虽然都已干燥一百万年以上了,但“魔鬼洞”中有水,应还有方解石沉淀发生。
30科学家用仪器探测到,“魔鬼洞”内水深大于92米。几位美国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在“魔鬼洞”一带从事了30年的研究,经过多次在洞内的下潜探险、搜索、取样分析以后,他们决定重点研究洞内沉积形成的方解石。
31方解石是矿物学重点研究的对象之一,它的氧同位素18O与16O比值取决于形成时的气候条件。大洋水比地下水中保存有更多的18O,这是因为重的18O不易被蒸发,而且一旦被蒸发出来也更容易以雨水的形式从云降落下来。
32人们已经注意到,从大海向陆地延伸,雨水中的18O也就逐渐减少。地球上的水是一个循环的系统,海水中重18O和轻16O氧同位素保持平衡的比例是通过河水带回“轻”同位素保持的。在冰期,大量含16O的水被封存在大陆冰盖中,海洋中就相对富集18O。
33他们在“魔鬼洞”反复下潜了多次,在30厘米厚的方解石层面上从基部逐层采集了100个样品,然后在试验室进行同位素分析。分析结果得出了清晰的变化曲线。
34地质学家们认定,从这条曲线上可以勾划出每十万年一循环的冰川现象,每一次冰期后又有一次突然的变暖。随后,科学家与探险家们又携手到北大西洋、印度洋的海底沉积物中取样。
35研究人员又赶到格陵兰和北极圈的冰钻孔中取样,这些样品的稳定同位素等分析证实了这种冰期的循环,地质学家们高兴地称“魔鬼洞”为“地球之窗”。“魔鬼洞”屡屡有人失踪主要是因为水太深和洞壁边缘太陡峭。
36当时冰川曾覆盖过约285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其中绝大部分在北半球。冰川并没有到达内华达的大峡谷,但正是大峡谷的“魔鬼洞”成为探索地球秘密的“窗口”,给了科学家们成功的启示。
37如果放过这些偶然的现象,见怪不怪,熟视无睹,那就不会有这些成就,科学史上失之交臂的事例太多了。
2猫是人类的宠物,人们不知道的是许多科学的发现也都与猫有关。
319世纪初的拿破仑时代,欧洲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迫切需要大量火药。火药的成分是硫磺、炭粉和硝石。但硝石在当时很紧张,因此许多科学家都在研究制取硝石的新方法。
4当时,法国有一位叫库尔特瓦的药剂师,正研究从海草中提取硝石。他把海草烧成灰,加水浸泡,再从过滤后的溶液里提取硝石。
5有一天,库尔特瓦正在专心致志地做实验,突然一只猫闯了进来,把桌子上的硫酸瓶打翻了,硫酸沿着桌面流进了浸过海草灰的溶液中。
6这时,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溶液起了反应,升起了一缕缕紫色的烟雾,散发出一种刺鼻的气味。这种烟雾凝结后,变成了盐粒似的紫灰色晶体,并闪烁出金属的光泽。
7库尔特瓦兴奋极了,立即进行化验分析,发现它是一种新的化学元素。后来,这种元素被命名为“碘”,它的希腊文原意就是“紫色”。
8无独有偶,1906年,美国著名的化学家贝克兰正在研究一种新的有机物——酚醛树脂。他的实验室内老鼠猖獗,常常搅得他不能安心实验。
9他虽然养了一只猫,但却是只不会捉老鼠的懒猫。没有办法,贝克兰只好求助于捕鼠器。有一天晚上临睡前,贝克兰在捕鼠器上放了块香喷喷的奶酪。
10半夜里,老鼠还没来,那只懒猫却顺着香味跑来了。它东闻闻,西嗅嗅,把桌上的酚醛树脂溶液打翻了,正好倒在奶酪上。
11第二天,贝克兰发现,浆糊似的奶酪变成了光滑的、坚硬的物质。抓住这偶然的现象,经过反复试验,贝克兰提出了最佳配方。一种新型的绝缘材料——电木诞生了。
122000年,反映罗马帝国时代角斗士爱恨情仇的好莱坞巨片《角斗士》,一举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多项大奖。影片中的角斗场完全是一个由男人和血腥构成的世界。那么,古罗马人的角斗场上是否有女性的身影呢?
13哈利卡纳斯镇位于伦敦附近。2001年11月,考古学家在那里的古墓地中,挖掘出一具古罗马人的遗骸,伴随墓主人的那块异常精美的石雕尤其令人瞩目。石雕上的两位女性衣饰整齐,肌肉健硕,手执利刃和盾牌,摆出决一死战的架势。
14大英博物馆的雕刻家杰克逊介绍,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两个被雕刻在石头上的女性角斗士。事实上,一些史书上也记载过古罗马人在观看角斗士血腥搏斗场面时的疯狂场景。以放荡著称的古罗马皇帝尼罗曾将帝国议员们的妻子逼进角斗场,以她们的互相残杀取乐。
15这个神秘女人的墓葬方式非常特殊,从埋葬的位置和方式看,她属于贱民阶层,但墓中出土的物品却非常考究,比如明显属于死者的玻璃珠子,在当时非常昂贵。骨骼学家比尔·怀特研究后确认死者是一名二十岁上下的年轻女性。
16考古学家在陪葬的陶灯上的图案发现了重要线索:上面刻有一名倒在地上的角斗士!在古罗马,角斗士可以像奴隶一样被买卖,但罗马人崇拜勇士,一些角斗士的面庞成为新版硬币的图案,大量的装饰品上绘有角斗时的精彩场面。
17斯万恩博士认为,她可能是一位职业角斗士,从罗马帝国的某个地方来到了那时的伦敦。她有很多追随者,这些人死后也都葬在她的墓地周围,人数多达数千人。
18“女角斗士石雕”在英国出土并不奇怪,因为古罗马帝国的确曾将触角伸到过英伦大地。斯万恩博士同样对女角斗士这个历史之谜存有强烈好奇,他保存着一堆被命名为“角斗士女郎”的人骨碎片,这个距今大约一千九百年的女人遗骸,也是在哈利卡纳斯镇出土的。
19斯万恩等数名专家一致认定,这个陶灯说明墓主人就是一名受人尊敬的角斗士。哀悼者用焚烧石松果的方式送她上路,进一步佐证了这种推断,因为英国本土并不出产石松,而古罗马人喜欢在角斗场周围栽种这种植物,踏上看台前还要用石松果的香味驱除身上的异味。
20有位伟人曾经说过,路是人走出来的。事实证明,凡是人走出来的路都是捷径。和所有人一样,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学生们也喜欢抄近路。该校物理系教授D·海滨教授和K·哈姆伯特对人们抄近路的癖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1他们沿草地设置围栏,禁止通行。再把草地上的羊肠小道刨松,最后补种上草,使原先践踏出的小道完全消失。这时他们撤除围栏,以观后果。
22时隔不久,行人又在草地上踏出了新的路径。新路径的位置和形状与原先的羊肠小道几乎完全一样。这是因为人走出的路径是个自成系统,它能自发地构造出复杂而固有的图形。
23为了演示行人路径的形成和发展情况,海滨教授开发了一个计算机模拟程序。他给第一个模拟行人设置了一个目标,让他朝草地另一端的建筑物走去。行人并没有沿正规水泥路行走,而是践踏草地而过。后续模拟行人也多数跟着走,只有少数模拟行人在草地另开叉路。
24随着时间的积累,计算机中所有模拟行人走出的各种路径开始结合在一起,原本是笔直的路径开始形成弯曲形状,布局成复杂的图案。
25海滨教授发现,草地上路径的形状取决于各种因素:比如践踏草地的行人数量,草地周围建筑物的分布密度以及各个建筑物人员出入量的多少等。公用道路的设计应考虑行人的趋同习惯。
26海滨教授教授的计算机程序建立在平坦草地的基础上,但地形也影响践踏图案的变化。海滨教授的研究成果很快就会投入实际应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人员已采纳他的研究成果。
27美国内华达州的大峡谷地区是著名的旅游区,其南端的“死亡峡谷”以险峻而闻名天下。在该峡谷以东65千米处有一块沙漠绿洲,那更是一个不寻常的地区。在这片绿洲,发育有一条16千米长的断层裂缝,下边有水,长期以来,一些旅游者和牲畜屡屡在此地失踪,被人们称为“魔鬼洞”。 28“魔鬼洞”多年来吸引了无数探险者,他们在领略了奇峰峻岭后纷纷到“魔鬼洞”潜水猎奇。在这些探险者中,有许多登山爱好者、生物学家,当然也不乏有地质学家。
29那里与众不同的地质构造引起了许多地质学家的注意,他们先是在死亡峡谷的峭壁上发现了许多醒目的方解石脉,虽然都已干燥一百万年以上了,但“魔鬼洞”中有水,应还有方解石沉淀发生。
30科学家用仪器探测到,“魔鬼洞”内水深大于92米。几位美国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在“魔鬼洞”一带从事了30年的研究,经过多次在洞内的下潜探险、搜索、取样分析以后,他们决定重点研究洞内沉积形成的方解石。
31方解石是矿物学重点研究的对象之一,它的氧同位素18O与16O比值取决于形成时的气候条件。大洋水比地下水中保存有更多的18O,这是因为重的18O不易被蒸发,而且一旦被蒸发出来也更容易以雨水的形式从云降落下来。
32人们已经注意到,从大海向陆地延伸,雨水中的18O也就逐渐减少。地球上的水是一个循环的系统,海水中重18O和轻16O氧同位素保持平衡的比例是通过河水带回“轻”同位素保持的。在冰期,大量含16O的水被封存在大陆冰盖中,海洋中就相对富集18O。
33他们在“魔鬼洞”反复下潜了多次,在30厘米厚的方解石层面上从基部逐层采集了100个样品,然后在试验室进行同位素分析。分析结果得出了清晰的变化曲线。
34地质学家们认定,从这条曲线上可以勾划出每十万年一循环的冰川现象,每一次冰期后又有一次突然的变暖。随后,科学家与探险家们又携手到北大西洋、印度洋的海底沉积物中取样。
35研究人员又赶到格陵兰和北极圈的冰钻孔中取样,这些样品的稳定同位素等分析证实了这种冰期的循环,地质学家们高兴地称“魔鬼洞”为“地球之窗”。“魔鬼洞”屡屡有人失踪主要是因为水太深和洞壁边缘太陡峭。
36当时冰川曾覆盖过约285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其中绝大部分在北半球。冰川并没有到达内华达的大峡谷,但正是大峡谷的“魔鬼洞”成为探索地球秘密的“窗口”,给了科学家们成功的启示。
37如果放过这些偶然的现象,见怪不怪,熟视无睹,那就不会有这些成就,科学史上失之交臂的事例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