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研成为一种生存方式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映潮老师是我在湖北荆州市工作时的教研员,得地利之便,当年多次向余老师请教,遂结下一段师生情谊。
  余老师有三个突出特点:工作严谨扎实,时间观念极强,执行力极强。正是凭着顽强的意志力,余老师在人生的跑道上不断超越自我,终成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
  教研成为生活的方式
  “我的成长来源于不间断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这是我行走的最佳方式。”余老师经常这样讲。
  余老师在荆州外国语学校工作那段时间,常常骑一辆旧单车来我们学校进行研讨。他总是带着自己的教学设计稿来与一线教师对话,然后再根据老师们的建议进行修改,最后再走进课堂。
  “要判断这种教学方式适不适合学生,靠的就是教学实践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教学,在教学的基础上再研究,如此循环往复。”余老师如是说。
  那段时间,余老师上了许多示范课,如《我的叔叔于勒》《故乡》《社戏》《小橘灯》《狼》等。这些课例后来被余老师一一整理好,刊登在教学杂志上。这些课例是余老师“板块式”教学思路的集中体现,有八个基本特点:1.教程清晰,逐层深入,逐层细化。2.突现学生的实践活动,每个板块都是一次训练活动。3.用话题、任务、活动来引领教学板块中的学生集体训练。4.讲究板块活动形式的协调与变化。5.明显地表现出教师利用教学设计学生实践活动的理念。6.杜绝“碎问”,师生对话有一定深度。7.讲究板块结束时的教学小结,顺势进行知识教育。8.各板块的教学时间大致相同,形成课堂教学的形态美。
  “我喜欢走进课堂,每上完一节课我都要进行深入的反思,然后再进行第二次教学。”余老师就是这样扎扎实实地走出来的。
  成长重在积累
  当年,余老师提出青年教师以一年为时间单位,有计划地完成相关阅读与写作任务,其中还包括完成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阅读与写作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余老师平时写作有一间书房,他订阅的教学杂志全都分类整理好放在另一個房间的书柜里。
  “每种杂志我都会分别装订成册,中间夹着字条以备查阅。”余老师说,“另外,我还专门订制了阅读卡,上面记录着各种文献资料的出处。需要哪种资料,我都能在第一时间查到。”在没有电脑的时代余老师是这样做学问的。后来有了电脑,余老师也依然沿用这样的做法,积累数年,他的家早已成为他做学问的资料库。
  余老师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自1979年以来,我订阅的每一期刊物的封面上,都有一个大大的‘卡’字,这说明我已经读过它且做过读书卡片了。我现在手中拥有着数以万计的资料目录索引和卡片,这是覆盖面极大的、内容丰盛的教研情报。国内数种语文刊物的历年精美文章的目录,被我分门别类地收进各个专题研究的目录卡片中。”余老师说这又读又记的读书生活,是他“四季的耕耘”。他认为不进行分类与提炼,便大大削弱了研究的价值。
  “同时,你必须自己去写,只有写,才能使你将一个个问题想透彻。”余老师曾多次对青年教师如是说,“我曾经在一周之内要完成至少一个教学设计,一个案例品评,一篇论文,还要去学校上一节课和听评课及处理各种杂务,所有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
  主动选择被“折磨”的生活
  很多人都为余老师精彩的课堂啧啧称赞,但很少有人知道余老师是怎样磨课的。余老师选择了最折磨人的磨课方式,就是将自己的课完整录下来,听录音一句一句推敲、修改,然后再上一次,直到满意为止。“这样磨课的好处是,上课的路数尽在掌握,人就有了底气,再上公开课就不害怕了。”
  上完了课,并不等于结束了,余老师始终保持良好的习惯,随时把自己的思考变成文字。“有时候,一个关键的词语,就是一个好的研究话题;一个短小的句子,就是一个好的专项研究。”有时在看似随意的记录中,蕴含着丰富的研究话题。抓住一点,深入研究下去,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非磨砺无以成长。”教学实践中,随手记录的习惯可以让人保持警醒,久而久之必有大收获。
  将喜欢的事做到极致
  余老师说:“我不算聪明,不过是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到极致。”早年为了给杂志写专栏,他常常夜不能寐。
  “我深知自己也做不了别的事,索性就把教学研究的事做到极致吧!我常常暗自与名师较劲,一定要有‘量’的要求,先在‘量’上胜过他们,有‘量’才有力量。”只有关注余老师的人才知道,“这‘量’的后面,是闻鸡起舞,是争分夺秒,是夜以继日,是自强不息……”至今为止,余老师共发表文章1700多篇,出版了18本专著。
  当教研成为生存的一种方式,当一个人主动选择苦行僧的生活,不成功都不太可能。余老师坚韧、律己、谦逊、敬业、专注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其他文献
听了省级学科带头人吴显炤老师的“图形的平移”一课,见识到吴老师善于利用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将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同时善于创设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浅显易懂,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投入数学学习,我受到极大的启发,现撷取几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享。  【片段一】以旧引新,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认识屏幕上的汽车商标吗?大家一起来说一遍吧。  生:(齐声说)大众、马自达、别克、丰田、奥迪
期刊
如何破译经典《桃花源记》流传千古的密码,上出“这一篇”的独特个性,我避开以往教学涉及的寻常处,抓住陶渊明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隐身”处,抓住“行”“渔人”等命脉词句,层层深入,曲径通幽,挖掘看似平淡的文字下之言简意丰,带领学生穿越桃源,进入陶渊明的心灵深处。  一、偶遇桃花林——“行”的密码  师:“世外桃源”,一个令人神往之地,它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请大家自读课文,
期刊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学生经历有效的数学活动,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在思考的过程中积淀,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特级教师张冬梅执教的“分米和毫米”一课中,我最欣赏她精心设计的多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新知的建构过程,在做中积累度量的经验。现撷取几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赏。  【片段一】分一分,创造毫米  师:你们能告诉老师自己的身高吗?  生:我的身高是1米32厘米。  ……  师:大家都用了两个单位,
期刊
一、教学点(教学目标)  (1)理解并体验“芙蓉”等意象和精准动词、形容词传递出的羁旅、相思和死亡的哀痛;  (2)领悟虚实相生(抒情主体在游子、思妇间转换)产生的哀婉动人的抒情效果;  (3)评鉴“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一句语言表达的作用和效果。  二、教学重点  领悟虚实相生(抒情主体在游子、思妇间转换的留白)产生的哀婉动人的抒情效果。(突破重点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四则阅读材料、两则名家解读语
期刊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默读、圈点勾画、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理解诗人杜甫笔下王昭君的个人情感。  2.通过人物境遇对比、换词带入等方式,理解诗人杜甫通过吟咏古迹、咏怀王昭君而寄托的个人情感,进而掌握怀古诗由人而己的基本解读方式。  3.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掌握吟咏规则,因声求气,理解作者情感在诗中的声韵表达与顿挫呈现。  【教学重点】  1.诗人通过咏怀王昭君而抒
期刊
摘 要:  阅读课上“做活动”不是玩游戏,不是为了让课堂热闹,它是为了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合作和探究的阅读。阅读课上的活动设计应以活动理论为支撑,包含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预设,甚至还有时空方面的要求。它能帮助教师真正实现从教师“教的活动”转向学生“学的活动”,自主自愿地与文本去对话,与学生去对话,从而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 ] 语文学科建设;阅读教学;同课异构;活动化
期刊
《卖油翁》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选自欧阳修的《归田录》。文中的陈尧咨射技高超,但自高自大;而卖油翁技高一筹,却谦虚不自夸,由此彰显“熟能生巧”的道理。但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笔者也有自己的疑惑:陈尧咨果真自高自大?卖油翁真就那么谦虚不自夸吗?  何谓“自高自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陈尧咨是谁?宋真宗咸平三年状元,后累官至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右
期刊
阅读是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是作者与阅读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要让学生爱阅读会阅读,教师首先也要成为爱阅读会阅读的人。这无形中对教师自身的文本素质,即对教师文本的独立解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教师在教学前已经有了教案,看文本与看教案教参也经常同步,教学中多了按部就班的照本宣科和对教学技巧的关注,少了原汁原味的个性咀嚼。  参加“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来,教师在备课
期刊
假期,读李镇西老师的《自己培养自己》,书中表露的一种和自己心态鲜明的对比让我很快将该书读完。作为教师,尤其是一位工作近二十年的老师,很容易在专业成长的路上失去动力,在各种事务挤压下心灵变得麻木,出现职业倦怠,再也无法体会成长的快乐,无法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而李镇西老师作为一名工作了三十多年的教师,却始终保持着对教育的深厚情怀,洋溢着一种幸福滋养出来的工作激情。从他的书中,我似乎听到一个声音在呼喊
期刊
十九年前,初为人师,我的心底就有一个愿望: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喜欢是教育的第一步。拜读了于永正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让我对如何为师有了更深的领悟。这本书是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在书中,于老师对自己50多年的教育生涯进行了总结。对我而言,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成为指引我教育之路的灯塔。  做“甘草”一样的老师  书的第一章就非常吸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