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鼠巴贝虫丽水分离株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变化

来源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zhiqiang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田鼠巴贝虫丽水分离株(分离自浙江丽水患者,简称丽水分离株)BALB/c小鼠感染模型,研究小鼠感染后的原虫血症动态变化和病理特征。方法 用浙江丽水田鼠巴贝虫病患者的全血血样腹腔接种NOD-SCID小鼠进行保种、分离田鼠巴贝虫。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感染组每鼠腹腔接种1.0×10~7个NOD-SCID小鼠田鼠巴贝虫感染红细胞,对照组小鼠接种等量生理盐水。每日采小鼠尾静脉血制备薄血膜片,吉氏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原虫形态,分析原虫血症。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感染小鼠血样DNA,巢式PCR扩增巴贝虫18S rRNA基因,测序后进行基因型鉴定和系统进化树分析。感染后0、5、10、15和20 d,每组分别取5只小鼠,测量体质量、脾长度和质量,制备脾组织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脾组织病理特征;采用动物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感染小鼠血常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感染后5 d,感染组小鼠血涂片中可见单个环状体;感染后10 d,同一红细胞中可见2个或4个虫体,呈双梨形或马耳他十字形,并有细胞溶血现象;感染后15和20 d,红细胞内虫体仍以环状体为主。感染后10 d,感染组小鼠的原虫血症达到峰值,为(39.1±4.6)%;感染后20 d,原虫血症降至1%以下。田鼠巴贝虫丽水分离株18S rRNA基因序列与田鼠巴贝虫(GenBank登录号MT423326)的一致性为98%,在系统进化树上聚在同一分支上。感染后10、15和20 d,感染组小鼠体质量分别为(20.60±1.02)、(22.04±0.77)和(22.78±0.64) g,均低于对照组[(23.94±0.84)、(24.50±0.26)和(24.64±0.54) g](t=5.64、6.78和4.99,P <0.01)。感染后5、10、15和20 d,感染组小鼠脾质量分别为(0.33±0.02)、(0.98±0.11)、(0.93±0.04)和(0.67±0.05) g,均高于对照组[(0.11±0.01)、(0.12±0.01)、(0.10±0.02)和(0.11±0.01) g](t=21.82、22.25、35.62和10.47,P <0.01);脾长度分别为(2.40±0.12)、(3.16±0.06)、(3.22±0.05)和(2.98±0.08) cm,均高于对照组小鼠[(1.76±0.09)、(1.74±0.09)、(1.74±0.15)和(1.80±0.07) cm](t=9.44、30.27、20.93和24.09,P <0.01)。感染后10 d,感染组小鼠脾明显肿大,组织结构紊乱,白髓和红髓交界的边缘区模糊,脾窦充血,淋巴细胞大量浸润;感染后20 d,脾组织实质结构恢复,红髓、白髓分布清晰。血常规结果显示,感染后10 d,感染组小鼠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细胞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分别为(4.45±0.32)×1012/L、(27.72±2.03)%、(86.2±6.0) g/L、(60.7±1.4) fL、(80.1±4.0) fL、(31.9±1.3)%、(19.4±0.4) pg和(320.4±3.8) g/L,与对照组[(9.55±0.16)×1012/L、(47.94±1.64)%、(163.0±4.8) g/L、(48.2±1.1) fL、(27.7±1.3) fL、(13.5±0.5)%、(16.7±0.7) pg和(339.0±3.9) 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4、17.34、22.23、15.71、30.33、28.41、7.43和7.61,P<0.01);感染后10 d,感染组小鼠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和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百分比分别为(6.76±0.87)×10~9/L、(0.78±0.20)×10~9/L、(9.90±0.87)%、(1.92±0.42)×10~9/L和(27.74±2.67)%,与对照组[(3.85±0.26)×10~9/L、(0.17±0.05)±10~9/L、(3.28±0.40)%、(0.78±0.15)×10~9/L和(21.20±1.1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2、6.54、15.54、5.71和5.00,P<0.01)。结论 建立了从人体分离的田鼠巴贝虫丽水分离株小鼠感染模型,小鼠感染后体质量显著减轻、脾肿大、脾组织结构紊乱、贫血严重。
其他文献
我们常用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用方差来衡量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反映的是一组数据远离平均数的程度.方差越大,这组数据远离平均数的程度就越高,此时平均数对这组数据的代表性就越差;方差越小,这组数据越集中在平均数附近,此时平均数对这组数据的代表性就越好.
期刊
目的 探究蒲参胶囊对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动物模型心室重构和心室舒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5只大鼠分为对照组、MI组、MI+蒲参胶囊组,每组15只。通结扎构建MI模型,蒲参胶囊灌胃干预(40 mg/kg)。通过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评估左心室舒缩功能,通过检测心脏和心室指数评估重构情况。并比较各组左心室心肌组织中TGF-
[背景]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影响地下水质量、生态安全以及人体健康。[目的]分析湖南省郴州市东河流域耕地土壤重金属元素铬(Cr)、铜(Cu)、锌(Zn)、砷(As)、镉(Cd)和铅(Pb)的污染状况,评价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方法]采集郴州市东河流域耕地土壤16份,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测定各采样位点中Cr、Cu、Zn、As、Cd和Pb的含量。选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指标包括
2022年5月世界多个国家发生超过百例人猴痘病例,引发世界卫生组织的疫情爆发预警。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同属,临床典型特征为皮疹,死亡率1%~10%。突发疫情引起了世人的担忧,现有疫苗的有效性、应急药物的筛选,以及猴痘病毒学、免疫学与病理学机制的阐述,均对动物模型提出重大需求。本文就常用的食蟹猴模型、土拨鼠模型、松鼠模型、冈比亚袋鼠模型、睡鼠模型、狨猴模型、小鼠模型和兔模型等,针对模型研制中的动物选择
作为一种炎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揭示,其治疗策略仍需继续探索。动物模型是疾病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建立与人类UC发病机制、病理表现类似的动物模型有利于对该疾病进行充分研究。本文梳理了UC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发现化学药物诱导是迄今为止最常用的UC造模方法;基于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基因编辑或基因敲除诱导的自发性结肠炎则是未来动物模型
脓毒症是常见的急危重症,其致病机制复杂,常涉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其中炎性反应、免疫功能紊乱、凝血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联结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网络系统,加重病情进展。目前脓毒症病死率约25%,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建立稳定可靠的脓毒症实验动物模型是了解感染早期宿主防御调控机制、病情进展期宿主反应失调机制及研究新型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脓毒症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种类繁多,且影响因素较多。本文就脓毒症
对土壤重金属开展污染溯源并对其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估是土壤重金属调查评价的必要工作,可为区域土壤环境管理与风险防治提供科学指导。本文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中的奇台、吉木萨尔、阜康等地区为例,对该区域171个表层土壤样本中Zn、Cu、Cr、Pb、Hg、As和Cd七种常见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本研究主要运用统计学方法、主成分分析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进行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以及来源分析
酒精性肝病(alcohol liver disease,ALD)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且发病率逐年上升。选择或建立恰当的动物模型是深入研究ALD的发病机制、筛选防治药物的关键。目前建立ALD动物模型的方法较多,本文从急性、慢性和特殊方法三个方面全面总结归纳了有关小鼠和大鼠ALD模型的制作方法以及各自的特点,以期为ALD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人类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具有复杂病理生理学的特异性疾病,可以通过建立动物模型对影响该疾病的因素进行考察。本文综述了在小型啮齿类动物体内建立的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包括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开颅手术模型、光血栓模型、内皮素-1模型和栓塞性卒中模型,为缺血性脑卒中的进一步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
矿山公园建设是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重要途径,评估土壤修复效果对矿山公园建设运营及游客旅游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M矿山公园非硬化地面采集地表0~30 cm旱土土壤样品66件,测定其中重金属Mn、Cr、Zn、Pb、As、Cu、Ni、Hg的浓度,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及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矿山公园土壤修复后污染状况、潜在生态风险和人类健康风险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M矿山公园土壤中各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