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英语课堂导入是一堂课中的第一环节,同时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多种导入手段,如学生要采取积极主动、参与式和合作式的英语学习方式,转变教学模式,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导入;以师生的互动、提问导入;通过某一话题(特别是社会热门话题)导入等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导入 兴趣 互动 提问 话题 演讲
高尔基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写文章如此,课堂的导入也是同理。精彩的课堂导入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后续内容的展开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就平时课堂中用到的一些比较有用的方法做些介绍。
1. 师生互动法导入
例如在上《新模式英语》(2) Pre Unit Lesson 1Nice to meet you!时,笔者在平时的一般问候后,走到一位学生面前,跟他(她)说:“Nice to meet you !”边说边伸出手,做出握手的样子。对方学生就心领神会地回应说:“Nice to meet you,too!”说的同时和我进行握手。然后由这位学生和他(她)后面的学生进行问候和握手。如此接龙式的问候,直到全班轮遍。这样一来,学生的情绪已很大程度上调动起来,也能更好地参与到后续内容的学习中。从另一方面来说,通过这样的经常问候,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更融洽,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2. 提问式导入法
《新模式英语》(1) Unit TwoLesson Two 是讲有关“shopping”的话题的。在讲课之前,笔者先通过多媒体呈现一些问题要学生来猜猜我的爱好。还可以进一步问学生:“Where do you often go shopping?”这样就引入了“supermarket”或“mall”的话题。如此看来,一个导入可适用多个话题,关键在于教师的重点在哪里,切入点就可放在那里。
3. 歌曲或影片导入法
《新模式英语》(1) Unit 1 Lesson 3 的课题是“Roberto’s family”, 就可在刚上课时或课间大家一起学唱 “We’re a happy family”。
在课前这样一热身,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受音乐的感染,这样就能愉悦地投入到本堂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节选有关family影片中一家人相亲相爱、其乐融融的片段,让学生们感受到家庭中的温馨和和谐,然后带着这样一种美好的情感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 話题导入法
比如《新模式英语》(1)和《新模式英语》(2)中都有关于“housing”的话题。教师就可先结合自己的情况谈谈。比如说自己或朋友最近买房了,在哪个楼盘,房子的结构怎样,打算怎么装修等等。然后再问学生:“你们家的住房情况怎样?”一开始学生可能不大愿意说,教师可调侃式地说:“你们农村(学校里很多住校的都来自农村)的‘别墅’多好呀!在城里的话至少要几百万的。”学生一听可开心了,自然说起来也滔滔不绝了。在这样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很容易进入教师要讲的正题,而且效果也不错。
5. 社会热门问题导入法
在讲《新模式英语》(2) Unit 2 Lesson 5 How is the weather today?时,笔者先问学生一些天气方面的问题。
当我把问题抛给学生时,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PM2.5浓度很高。”当我再进一步问学生:“PM2.5浓度为什么这么高呢?”学生们有的说:“大气污染的结果。”有的说:“现在的车辆太多了,排放大量尾气。”还有的说:“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大企业为了追求生产效益的最大值,大规模排放废气。”就学生提到的几点我首先给予积极肯定,然后启发学生再思考这一问题的根源,并且给他们一段时间的思考,等到本单元结束时再来思考这一问题。这种在一单元开头时就首先提出问题,在本单元结束时再总结此问题,往往会受到较好的效果,使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更深入、更全面。
6. 课前演讲导入
在上课刚开始时,可邀请一位或两位学生上台演讲,演讲的内容可结合课文相关的内容。如《新模式英语》(1)Unit 2 Let’s Go Shopping, Unit 3的“Food”, Unit 4的“Housing”,可以让学生讲讲他们喜欢买的物品、食物、自己的住房;又如Unit 5的“Our community”, Unit 7的“Working on it”,也可以让学生说说我们的社区和他们以后的工作目标。多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情感,这会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我们如何做人和做事这一大话题,也做了很好地引导和探讨。
英语课导入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但目标都是唯一的,那就是通过恰当的导入使得课堂生动有趣,而且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的后续内容。我们只要选定了一个合适的导入,必将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也会使我们的学生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我们教学的目的性才能有效地达到。因此,我们每位英语教师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选择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成就我们精彩的课堂。
王芳. 新教材导入方法例谈[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
【关键词】 导入 兴趣 互动 提问 话题 演讲
高尔基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写文章如此,课堂的导入也是同理。精彩的课堂导入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后续内容的展开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就平时课堂中用到的一些比较有用的方法做些介绍。
1. 师生互动法导入
例如在上《新模式英语》(2) Pre Unit Lesson 1Nice to meet you!时,笔者在平时的一般问候后,走到一位学生面前,跟他(她)说:“Nice to meet you !”边说边伸出手,做出握手的样子。对方学生就心领神会地回应说:“Nice to meet you,too!”说的同时和我进行握手。然后由这位学生和他(她)后面的学生进行问候和握手。如此接龙式的问候,直到全班轮遍。这样一来,学生的情绪已很大程度上调动起来,也能更好地参与到后续内容的学习中。从另一方面来说,通过这样的经常问候,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更融洽,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2. 提问式导入法
《新模式英语》(1) Unit TwoLesson Two 是讲有关“shopping”的话题的。在讲课之前,笔者先通过多媒体呈现一些问题要学生来猜猜我的爱好。还可以进一步问学生:“Where do you often go shopping?”这样就引入了“supermarket”或“mall”的话题。如此看来,一个导入可适用多个话题,关键在于教师的重点在哪里,切入点就可放在那里。
3. 歌曲或影片导入法
《新模式英语》(1) Unit 1 Lesson 3 的课题是“Roberto’s family”, 就可在刚上课时或课间大家一起学唱 “We’re a happy family”。
在课前这样一热身,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受音乐的感染,这样就能愉悦地投入到本堂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节选有关family影片中一家人相亲相爱、其乐融融的片段,让学生们感受到家庭中的温馨和和谐,然后带着这样一种美好的情感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 話题导入法
比如《新模式英语》(1)和《新模式英语》(2)中都有关于“housing”的话题。教师就可先结合自己的情况谈谈。比如说自己或朋友最近买房了,在哪个楼盘,房子的结构怎样,打算怎么装修等等。然后再问学生:“你们家的住房情况怎样?”一开始学生可能不大愿意说,教师可调侃式地说:“你们农村(学校里很多住校的都来自农村)的‘别墅’多好呀!在城里的话至少要几百万的。”学生一听可开心了,自然说起来也滔滔不绝了。在这样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很容易进入教师要讲的正题,而且效果也不错。
5. 社会热门问题导入法
在讲《新模式英语》(2) Unit 2 Lesson 5 How is the weather today?时,笔者先问学生一些天气方面的问题。
当我把问题抛给学生时,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PM2.5浓度很高。”当我再进一步问学生:“PM2.5浓度为什么这么高呢?”学生们有的说:“大气污染的结果。”有的说:“现在的车辆太多了,排放大量尾气。”还有的说:“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大企业为了追求生产效益的最大值,大规模排放废气。”就学生提到的几点我首先给予积极肯定,然后启发学生再思考这一问题的根源,并且给他们一段时间的思考,等到本单元结束时再来思考这一问题。这种在一单元开头时就首先提出问题,在本单元结束时再总结此问题,往往会受到较好的效果,使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更深入、更全面。
6. 课前演讲导入
在上课刚开始时,可邀请一位或两位学生上台演讲,演讲的内容可结合课文相关的内容。如《新模式英语》(1)Unit 2 Let’s Go Shopping, Unit 3的“Food”, Unit 4的“Housing”,可以让学生讲讲他们喜欢买的物品、食物、自己的住房;又如Unit 5的“Our community”, Unit 7的“Working on it”,也可以让学生说说我们的社区和他们以后的工作目标。多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情感,这会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我们如何做人和做事这一大话题,也做了很好地引导和探讨。
英语课导入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但目标都是唯一的,那就是通过恰当的导入使得课堂生动有趣,而且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的后续内容。我们只要选定了一个合适的导入,必将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也会使我们的学生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我们教学的目的性才能有效地达到。因此,我们每位英语教师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选择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成就我们精彩的课堂。
王芳. 新教材导入方法例谈[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