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实施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改革意识
1.树立新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起点是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益,还谈什么“大面积”?所以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从而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数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因此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是教师应该把旧的课堂教学,即强调双基结合、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双基结合、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
2.树立新的学生观
对于任何一个集体而言,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先进面和落后面,只是大或小的问题。当一个群体出现落后面时,我们不应当埋怨,更不能千方百计地去找客观原因,推卸责任。当问题出现时,不要只想掩盖问题,而是敢于面对,冷静地思考、解决问题。同样,对于一个教学群体,也会出现一定的落后面。如何面对、解决落后面的问题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客观存在的一个问题。
3.树立新的评价观
素质教育的评价观不是着眼于选拔少数,淘汰多数,而是通过评价来反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评价观念也要随之转变,使评价作为一种手段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新的质量评价观以“准”加“快”为准绳,10个学生都得100分应以花时少者为优。
4.树立新的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教师所期望的学生的变化”,是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新的目标意识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突破了解、理解、掌握等层次分类,防止使学生简单或被迫地完成学习任务,而要突出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学会什么?要会做什么?并且要在多少时间内完成,使学生从情感到理性,从思想到行为都能自觉地投入。能力目标不宜明显划分,可在具体内容方面体现。
二、双基结合,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的做法
1.坚持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优势,集中集体智慧,备课时要吃透“两头”
所谓两头,是指教师对教材知识和练习题的联系及对学生学习情况、学习规律的了解。由于教师个人认识上的差异,因此对某一课时教材知识点(包括思想方法)在整体教材中的地位和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本课时的习题之间的联系和其他课时习题之间的联系以及对学生学习规律和学习情况的了解存在偏差或不同的理解。如何做到吃透“两头”,做到全面、完整、正确地了解“两头”,就要发挥集团优势,发扬团结协作精神,集中集体智慧,优势互补,有分有合,每一課时在形成教案之前,集体备知识点、备习题、备学生、备评价要求及方法,同时在教法和学法上达成共识,再由负责人员具体操作,形成教案和学案,真正做到吃透“两头”。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在课堂上围绕知识间的联系去施教和学习;才能使师生明确各自的职责,学生能独立完成教师绝对不包办代替,教师该讲的绝不能交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处理好先讲后练或先练后讲的关系,同时找到教师施教与学生学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师和学生所做的无用功降到零点,达到事半功倍之目的。
2.坚持分层教学,进行分类指导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研究学生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然后将特点相同的学生归结成同一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并进行相应的教学指导,促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较快发展,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有其自己的特点和所遵循的原则:
(1)相近性原则。对于一个教学班,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水平、能力水平都不尽相同,但每一个教学群体(教学班)又可在一定的范围内,由于实际水平(包括知识水平、学习水平、能力水平)相近,又可分为水平相近的若干个小群体,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班及每个学生的实际,遵循相近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分层,一般一个教学班分为Ⅰ、Ⅱ、Ⅲ个层次。Ⅰ组学生的特点是学习、能力、动机等方面有困难;Ⅲ组学生的特点是知识水平、学习水平、能力水平较高,而且有较强的自觉性及求知欲;Ⅱ组学生的特点是界于Ⅰ组和Ⅲ组学生之间。
(2)隐蔽性原则。对每个班学生的分层是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教师对学生的分层,对教师而言是明分,对学生而言是暗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优生自傲,后进生自卑,既便于教学,又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3)可接受性原则。分层教学的要求是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我们将课时的训练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为课前训练,题目主要是以以前复习过的重点知识为依据,设计成15小题,限时5分钟完成,对象是Ⅰ组的学生,尽量使他们能顺利完成,使这部分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第二步是知识要点,将本节课复习的主要知识点编成习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第三步完成A组训练题,主要对象仍是Ⅰ组;第四步是完成B组训练题,主要对象是Ⅱ组学生,难度较A组有所提高;第五步是完成C组训练题,主要对象是Ⅲ组学生。习题的设计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跳起来摘果子”。
(4)培优扶“差”原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后进生,解放优生,要求优生不一定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超前学习,帮扶后进生,每节课教师都要确定2~3名后进生,对他们进行重点辅导。
(5)激励性原则。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反馈要及时获得教学信息,根据学生的学习是动态的、可变的这一实际出发,鼓励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发展,激励学生不断向上。同时,根据获取的教学信息,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层次及教学要求,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3.突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目前,中小学普遍课业负担过重,造成这一原因主要在于我们不少教师只将课堂当成传授知识的场所,将技能训练放在课外进行,没有及时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熟能生巧”这句话是真理,巧是技能,而巧来自于熟,熟是来自于大强度的限时训练。所以在课堂上要及时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同样离不开大强度的训练。
(1)训练适时。每一节课或每一个知识点何时练、怎样练,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及内容、目标要求,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训练。
(2)训练适量。谈到大强度训练,往往将它与“题海”战术相联系、划等号,认为大强度训练只不过是“题海”战术“合法”化,是它的另一种叫法而已。其实所谓“题海”的含义不单是量大,而且题与题之间关联性较差,学生练不出题目之间的联系。而大强度的限时训练,并不是盲目地追求量,而是依据学生的实际,将每个知识点转化为学生的技能。只须一练,就不会多练,若需要多练,就绝不能少练或不练。学生训练,不但要练出个性,而且还要练出共性。
(3)习题编排精干。在选编练习题时,不要为了一味追求大强度训练,将关联性不大或毫无联系的习题堆积在一起。要做到精干,选题就要针对性强:一是针对教学大纲;二是针对考纲,即知识点、能力点;三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
(4)训练方法灵活。一是训练的形式要灵活,采用什么形式的训练,要视知识点而定;二是练的习题思维容量要大;三是每组习题要提出限时要求;四是教师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要灵活。
(5)重视局部训练。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处理重点时,一般认为这部分知识点讲得多,讲得透,用时长,就是重点突出,其实不然。大强度限时训练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之处就在于对重点内容,训练不但量大,而且强度大,突出对重点知识的局部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章、节、课过关,才能将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
(6)训练的时效性。传统的课堂训练,对学生没有时间限制。训练时间由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决定,随意性大,而大强度训练对学生明确提出练习时要有时间观念,特别强调限时训练,每练必限时,讲求时效性,突出高效率,对于同样一组题的训练,学生都能完成,而以花时少者为优。只有这样,才有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7)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课堂教学面向全体的关键在于解决优生,照顾后进生。所以在训练题的编排及教学方法上对这两部分不同群体应有不同的要求。优生的训练应当突出三度(速度、角度、强度),让他们优于其他学生,速度在于突出训练的量;角度在于让优生从有别于教材的角度去考虑;强度在于突出在课堂上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对本课所学知识点或技能训练重复多次,使优生的技能从会到熟,由熟到巧。对于后进生训练应突出基础,题目复合程度低,量相对于优生少,力求他们对本课知识点过关。另外,课堂上应少举手,少板演,少口答,排除不利于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独立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因素。
(8)优化评价方法,增强反馈矫正意识。评价是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检测题,教师通过反馈获取学生本课时达标情况的信息,然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及时的评价。过去的反馈手段以口答或举手的形式进行,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获得的信息具有模糊性和虚假性。目前我们教学反馈采用四色反馈卡,这种反馈形式既简单明了,又易于操作,具体功能如下:
■
反馈的目的在于及时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即矫正。而这正是过去课堂教学所忽视的。矫正可采用集体矫正、分类矫正、个别矫正等。补救是对未能当堂达标的学生进行某些知识或能力的再教学,再教学不是教授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某些难点、疑点的再次点拨强化,可采用师对生、生对生等方法。
4.规范课外训练,减轻学生负担
由于课内训练较多,相应的学生课外负担减轻了,并且花時也少了。本着提高课外作业的效益、增强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为目的,坚持每天10分钟做15道基础题,用于弥补解决由于课堂上教学进度和学生实际程度的矛盾,每个星期给优生布置6道综合性强、难度大的几何证明题,要求学生在不增加负担的情况下自觉完成,其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做或不做。对于课外作业都提出限时要求,并强调落实。
总之,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从改革的课堂教学入手,大胆实施“大强度训练教学”,课堂突出技能训练为主,重视学生知识向技能的转化。在数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进取,进一步发展、完善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使之成为一种更加易于操作的最优教学方法,为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改革意识
1.树立新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起点是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益,还谈什么“大面积”?所以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从而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数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因此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是教师应该把旧的课堂教学,即强调双基结合、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双基结合、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
2.树立新的学生观
对于任何一个集体而言,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先进面和落后面,只是大或小的问题。当一个群体出现落后面时,我们不应当埋怨,更不能千方百计地去找客观原因,推卸责任。当问题出现时,不要只想掩盖问题,而是敢于面对,冷静地思考、解决问题。同样,对于一个教学群体,也会出现一定的落后面。如何面对、解决落后面的问题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客观存在的一个问题。
3.树立新的评价观
素质教育的评价观不是着眼于选拔少数,淘汰多数,而是通过评价来反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评价观念也要随之转变,使评价作为一种手段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新的质量评价观以“准”加“快”为准绳,10个学生都得100分应以花时少者为优。
4.树立新的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教师所期望的学生的变化”,是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新的目标意识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突破了解、理解、掌握等层次分类,防止使学生简单或被迫地完成学习任务,而要突出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学会什么?要会做什么?并且要在多少时间内完成,使学生从情感到理性,从思想到行为都能自觉地投入。能力目标不宜明显划分,可在具体内容方面体现。
二、双基结合,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的做法
1.坚持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优势,集中集体智慧,备课时要吃透“两头”
所谓两头,是指教师对教材知识和练习题的联系及对学生学习情况、学习规律的了解。由于教师个人认识上的差异,因此对某一课时教材知识点(包括思想方法)在整体教材中的地位和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本课时的习题之间的联系和其他课时习题之间的联系以及对学生学习规律和学习情况的了解存在偏差或不同的理解。如何做到吃透“两头”,做到全面、完整、正确地了解“两头”,就要发挥集团优势,发扬团结协作精神,集中集体智慧,优势互补,有分有合,每一課时在形成教案之前,集体备知识点、备习题、备学生、备评价要求及方法,同时在教法和学法上达成共识,再由负责人员具体操作,形成教案和学案,真正做到吃透“两头”。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在课堂上围绕知识间的联系去施教和学习;才能使师生明确各自的职责,学生能独立完成教师绝对不包办代替,教师该讲的绝不能交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处理好先讲后练或先练后讲的关系,同时找到教师施教与学生学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师和学生所做的无用功降到零点,达到事半功倍之目的。
2.坚持分层教学,进行分类指导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研究学生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然后将特点相同的学生归结成同一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并进行相应的教学指导,促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较快发展,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有其自己的特点和所遵循的原则:
(1)相近性原则。对于一个教学班,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水平、能力水平都不尽相同,但每一个教学群体(教学班)又可在一定的范围内,由于实际水平(包括知识水平、学习水平、能力水平)相近,又可分为水平相近的若干个小群体,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班及每个学生的实际,遵循相近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分层,一般一个教学班分为Ⅰ、Ⅱ、Ⅲ个层次。Ⅰ组学生的特点是学习、能力、动机等方面有困难;Ⅲ组学生的特点是知识水平、学习水平、能力水平较高,而且有较强的自觉性及求知欲;Ⅱ组学生的特点是界于Ⅰ组和Ⅲ组学生之间。
(2)隐蔽性原则。对每个班学生的分层是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教师对学生的分层,对教师而言是明分,对学生而言是暗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优生自傲,后进生自卑,既便于教学,又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3)可接受性原则。分层教学的要求是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我们将课时的训练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为课前训练,题目主要是以以前复习过的重点知识为依据,设计成15小题,限时5分钟完成,对象是Ⅰ组的学生,尽量使他们能顺利完成,使这部分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第二步是知识要点,将本节课复习的主要知识点编成习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第三步完成A组训练题,主要对象仍是Ⅰ组;第四步是完成B组训练题,主要对象是Ⅱ组学生,难度较A组有所提高;第五步是完成C组训练题,主要对象是Ⅲ组学生。习题的设计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跳起来摘果子”。
(4)培优扶“差”原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后进生,解放优生,要求优生不一定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超前学习,帮扶后进生,每节课教师都要确定2~3名后进生,对他们进行重点辅导。
(5)激励性原则。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反馈要及时获得教学信息,根据学生的学习是动态的、可变的这一实际出发,鼓励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发展,激励学生不断向上。同时,根据获取的教学信息,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层次及教学要求,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3.突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目前,中小学普遍课业负担过重,造成这一原因主要在于我们不少教师只将课堂当成传授知识的场所,将技能训练放在课外进行,没有及时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熟能生巧”这句话是真理,巧是技能,而巧来自于熟,熟是来自于大强度的限时训练。所以在课堂上要及时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同样离不开大强度的训练。
(1)训练适时。每一节课或每一个知识点何时练、怎样练,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及内容、目标要求,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训练。
(2)训练适量。谈到大强度训练,往往将它与“题海”战术相联系、划等号,认为大强度训练只不过是“题海”战术“合法”化,是它的另一种叫法而已。其实所谓“题海”的含义不单是量大,而且题与题之间关联性较差,学生练不出题目之间的联系。而大强度的限时训练,并不是盲目地追求量,而是依据学生的实际,将每个知识点转化为学生的技能。只须一练,就不会多练,若需要多练,就绝不能少练或不练。学生训练,不但要练出个性,而且还要练出共性。
(3)习题编排精干。在选编练习题时,不要为了一味追求大强度训练,将关联性不大或毫无联系的习题堆积在一起。要做到精干,选题就要针对性强:一是针对教学大纲;二是针对考纲,即知识点、能力点;三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
(4)训练方法灵活。一是训练的形式要灵活,采用什么形式的训练,要视知识点而定;二是练的习题思维容量要大;三是每组习题要提出限时要求;四是教师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要灵活。
(5)重视局部训练。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处理重点时,一般认为这部分知识点讲得多,讲得透,用时长,就是重点突出,其实不然。大强度限时训练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之处就在于对重点内容,训练不但量大,而且强度大,突出对重点知识的局部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章、节、课过关,才能将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
(6)训练的时效性。传统的课堂训练,对学生没有时间限制。训练时间由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决定,随意性大,而大强度训练对学生明确提出练习时要有时间观念,特别强调限时训练,每练必限时,讲求时效性,突出高效率,对于同样一组题的训练,学生都能完成,而以花时少者为优。只有这样,才有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7)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课堂教学面向全体的关键在于解决优生,照顾后进生。所以在训练题的编排及教学方法上对这两部分不同群体应有不同的要求。优生的训练应当突出三度(速度、角度、强度),让他们优于其他学生,速度在于突出训练的量;角度在于让优生从有别于教材的角度去考虑;强度在于突出在课堂上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对本课所学知识点或技能训练重复多次,使优生的技能从会到熟,由熟到巧。对于后进生训练应突出基础,题目复合程度低,量相对于优生少,力求他们对本课知识点过关。另外,课堂上应少举手,少板演,少口答,排除不利于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独立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因素。
(8)优化评价方法,增强反馈矫正意识。评价是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检测题,教师通过反馈获取学生本课时达标情况的信息,然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及时的评价。过去的反馈手段以口答或举手的形式进行,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获得的信息具有模糊性和虚假性。目前我们教学反馈采用四色反馈卡,这种反馈形式既简单明了,又易于操作,具体功能如下:
■
反馈的目的在于及时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即矫正。而这正是过去课堂教学所忽视的。矫正可采用集体矫正、分类矫正、个别矫正等。补救是对未能当堂达标的学生进行某些知识或能力的再教学,再教学不是教授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某些难点、疑点的再次点拨强化,可采用师对生、生对生等方法。
4.规范课外训练,减轻学生负担
由于课内训练较多,相应的学生课外负担减轻了,并且花時也少了。本着提高课外作业的效益、增强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为目的,坚持每天10分钟做15道基础题,用于弥补解决由于课堂上教学进度和学生实际程度的矛盾,每个星期给优生布置6道综合性强、难度大的几何证明题,要求学生在不增加负担的情况下自觉完成,其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做或不做。对于课外作业都提出限时要求,并强调落实。
总之,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从改革的课堂教学入手,大胆实施“大强度训练教学”,课堂突出技能训练为主,重视学生知识向技能的转化。在数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进取,进一步发展、完善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使之成为一种更加易于操作的最优教学方法,为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