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宝库中,武戏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文戏相对,是将角力、打斗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戏曲艺术,我国早在清代以前就出现了武戏剧目,当前,我国在传统戏曲“武戏”的研究上主要集中于清代的地方剧,如昆曲、京剧等。本文就针对武戏:传统戏曲“炫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武戏;传统戏曲;炫点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武戏的名称出现较早,在《汉书·哀帝纪赞》中就有记载:“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但真正意义上的武戏形成比较晚,直到清代的时候才出现,清代的地方戏发展十分兴盛,武戏作为与“文戏”向抗衡的戏曲类型成功登上了历史舞台,在现代社会,武戏作为一种传统戏曲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诸多挑战,要实现武戏的传承与发扬,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武戏“炫点”的研究。
一、戏曲武戏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传统戏曲中的武戏主要是通过精彩的武术表演来塑造人物,其中的武打元素主要来源于我国古代的战争,据《汉书·刑法志》记载:“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说明在春秋时期军事活动中的比武、角力,到战国时期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可供人们观赏的“戏乐”。 根据河南出土的汉画像石上雕刻的多组竞技表演来看,其中一组两个人手持兵刃做刺杀状。右边一人前腿抬起、后腿用力、上身前倾,意欲攻击对方;左边的一人则身体后仰,想要保护自己。很明显,这些都是刻画的武打表演,或许还有一定的内容,只是失去了文字记载而已。通过上述史籍和出土文物可以看出,用于战争中的武打,从汉代开始就已成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了。
武打技艺之所以能进入并在戏剧界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是时代的动荡,出现了很多为人民群众打抱不平,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人们感念这些英雄,怀念他们的业绩,便出现了歌颂他们在战争中英勇事迹的故事,例如宋代出现的“说话”艺术,其中就有“说公案,皆是搏拳提刀赶棒及发迹变态之事;说铁骑儿,谓士兵金鼓之事”。特别是当时涌现出的《五郎为僧》、《杨令公》、《花和尚》、《武行者》、《狄昭认父》等,都说的是舞刀弄棒、互相争斗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现实状态,所以为人民喜闻乐见。宋朝时期的官本杂剧、话本、金院本、宋元南戏等,据历史记载,总共约30多种。到元朝时期,描写舞刀弄棒故事的武戏开始出现在杂剧中,并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例如《单鞭夺塑》、《燕青博鱼》等都是以表演武术杂技为主的剧目。按照这类戏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表演形式的不同,将之称为“脱膊杂剧”,或曰“绿林杂剧”。同时期,伴随武戏剧目的出现,也出现了大量以表演武打技艺为特长的演员。据《录鬼簿》记载,当时的天锡秀、天然秀、平阳奴等,都是以武打表演技艺高超而著称的演员。
从明清时期一直到近几年,是戏曲武戏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一些富商、高官都办有内班(即家庭专用戏班),用以培养武戏演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戏曲艺术的发展,也使得武戏逐步迈入繁荣发展的局面。从有关文献记录来看,当时的演出条件还不是很好,由于武打翻跌,舞台上经常尘土飞扬,但通过对武戏演出盛况的描述,说明中国戏曲武戏在当时就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此外,戏曲剧团中还形成了专门以演武戏为业的行当。在元杂剧中,行当的划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到了明清及近代,随着戏曲武戏艺术的发展,生行中分出了武生;旦行中出现了刀马旦、武旦;净行中有了武净;丑行中出现了武丑等,伴随武打专业演员的逐渐增多,武戏己基本发展成熟,成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传统戏曲武戏的“炫点”所在
(一)武戏反映了古代战争生活,塑造了许多文戏中无法表现的人物
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展现古代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所有武戏剧目都是戏曲艺术家们根据古代社会生活而创作的,我们比较熟悉的《杨家将》、《隋唐演义》、《水浒传》等小说所描述的内容,大都是除暴安良、保家卫国、展示非凡武艺的斗争故事,而戏曲艺人与小说家有所不同,他们为了展现人们所关注的战争生活,不仅编写了武术剧目,同时也创造了一整套的肢体武打动作,例如短打武戏《快活林》,描写的就是武松醉打蒋门神的事迹,这部武戏中的英雄人物武松是一个拥有高超武艺的人,他成功打败了蒋门神,最终夺回了快活林,因此,在武戏动作中,扮演武松的演员必须要有翻腾跌扑的本事,否则就难以让众人信服。除此以外,《三岔口》、《狮子楼》、《铁笼山》、《十字坡》等也是我国传统戏曲武戏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剧中的打斗场面十分精彩。这些都说明武戏是一种强有力的表现手段,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众多文戏所无法比拟的。
(二)武打使戏曲艺术的表现方式更加多样化,提高了戏曲的艺术感染力
在武戏表演中,演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去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包括武打动作、做派、唱腔等,因此,便出现了以展示唱腔为主的“唱功戏”、以武打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武戏”以及着重舞台表演的“做功戏”,尽管武戏也需要用到唱功、做派等来增强表现力,但其表现人物的最主要方式是演员的武打动作,演员通过表演技巧来提高戏曲艺术水平的例子有很多,包括《长坂坡》、《黄鹤楼》、《群英会》等作品,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雜技、武打已经成为戏曲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艺术表现手段,其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大大提高了武戏表演的艺术感染力。
三、武戏:传统戏曲“炫点”打造
(一)尊重戏曲本身的价值,根据戏曲创作规律来编排新戏曲武戏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在戏曲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出现了一大批十分优秀的戏曲剧目,但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其中比较典型的问题就是过分强调戏曲的教育作用,不正视戏曲本身的娱乐性质。戏曲从一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就已经定性为一种娱乐节目,其存在的价值就是带给人们感官上的享受,尽管也可以发挥出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这只是一种附带的作用而已,很多人却过于看重其教育价值,试图通过戏曲宣传某种教育思想,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戏曲的发展。因此,要实现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扬,就必须尊重戏曲本身的价值,严格按照戏曲创作规律来编排武戏剧目。
(二)进一步研究优秀武戏作品,总经创作经验
古代艺人在创作武戏的时候,大多是选取的生活中比较具有代表意义的事件作为题材,着重塑造事件中的某个人物,例如流芳百世的中国戏曲武戏《三岔口》,其选取的事件就是双方在黑夜中相遇的一个场景,运用了戏曲中虚拟表演的手法,由于是在室内,表演上可充分发挥出短打武生的特长,不断试探、摸索,时进时退,表现出主人公救人时的焦急心态,舞台下的观众处于明亮的灯光之中观赏这一切是非常有趣的,这部武戏作品的亮点在于故事的独特性,这是值得现代武戏创作者学习的经验,由此可见,研究优秀的武戏作品是提升武戏创作水准的重要手段。
四、结语
总之,武戏的传承与发扬对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目前,现代武戏在创作上还存在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必须加大对古代优秀武戏作品的研究力度,总结经验,严格按照戏曲的创作规律来编排新戏曲武戏,突出武戏作品的炫目之处,才能真正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曾小月.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武术因素[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47-50.
[2]蒋国江.杨家将戏曲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3]邓小秋.戏曲的武戏[J].当代戏剧,2007(06):46.
[4]郭瑞青.河南传统戏曲中武戏兴盛的现象梳理与成因探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30(03):105-108.
作者简介:王永胜(1978—),男,汉族,河南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是武术训练与理论教学,体育工程与体育知识产权研究;姬国雪(1992—),女,河南焦作人,河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基金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互联网+太极拳在高校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62102210293)资助;河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助-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5JG023)资助。
【关键词】武戏;传统戏曲;炫点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武戏的名称出现较早,在《汉书·哀帝纪赞》中就有记载:“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但真正意义上的武戏形成比较晚,直到清代的时候才出现,清代的地方戏发展十分兴盛,武戏作为与“文戏”向抗衡的戏曲类型成功登上了历史舞台,在现代社会,武戏作为一种传统戏曲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诸多挑战,要实现武戏的传承与发扬,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武戏“炫点”的研究。
一、戏曲武戏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传统戏曲中的武戏主要是通过精彩的武术表演来塑造人物,其中的武打元素主要来源于我国古代的战争,据《汉书·刑法志》记载:“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说明在春秋时期军事活动中的比武、角力,到战国时期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可供人们观赏的“戏乐”。 根据河南出土的汉画像石上雕刻的多组竞技表演来看,其中一组两个人手持兵刃做刺杀状。右边一人前腿抬起、后腿用力、上身前倾,意欲攻击对方;左边的一人则身体后仰,想要保护自己。很明显,这些都是刻画的武打表演,或许还有一定的内容,只是失去了文字记载而已。通过上述史籍和出土文物可以看出,用于战争中的武打,从汉代开始就已成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了。
武打技艺之所以能进入并在戏剧界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是时代的动荡,出现了很多为人民群众打抱不平,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人们感念这些英雄,怀念他们的业绩,便出现了歌颂他们在战争中英勇事迹的故事,例如宋代出现的“说话”艺术,其中就有“说公案,皆是搏拳提刀赶棒及发迹变态之事;说铁骑儿,谓士兵金鼓之事”。特别是当时涌现出的《五郎为僧》、《杨令公》、《花和尚》、《武行者》、《狄昭认父》等,都说的是舞刀弄棒、互相争斗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现实状态,所以为人民喜闻乐见。宋朝时期的官本杂剧、话本、金院本、宋元南戏等,据历史记载,总共约30多种。到元朝时期,描写舞刀弄棒故事的武戏开始出现在杂剧中,并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例如《单鞭夺塑》、《燕青博鱼》等都是以表演武术杂技为主的剧目。按照这类戏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表演形式的不同,将之称为“脱膊杂剧”,或曰“绿林杂剧”。同时期,伴随武戏剧目的出现,也出现了大量以表演武打技艺为特长的演员。据《录鬼簿》记载,当时的天锡秀、天然秀、平阳奴等,都是以武打表演技艺高超而著称的演员。
从明清时期一直到近几年,是戏曲武戏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一些富商、高官都办有内班(即家庭专用戏班),用以培养武戏演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戏曲艺术的发展,也使得武戏逐步迈入繁荣发展的局面。从有关文献记录来看,当时的演出条件还不是很好,由于武打翻跌,舞台上经常尘土飞扬,但通过对武戏演出盛况的描述,说明中国戏曲武戏在当时就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此外,戏曲剧团中还形成了专门以演武戏为业的行当。在元杂剧中,行当的划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到了明清及近代,随着戏曲武戏艺术的发展,生行中分出了武生;旦行中出现了刀马旦、武旦;净行中有了武净;丑行中出现了武丑等,伴随武打专业演员的逐渐增多,武戏己基本发展成熟,成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传统戏曲武戏的“炫点”所在
(一)武戏反映了古代战争生活,塑造了许多文戏中无法表现的人物
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展现古代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所有武戏剧目都是戏曲艺术家们根据古代社会生活而创作的,我们比较熟悉的《杨家将》、《隋唐演义》、《水浒传》等小说所描述的内容,大都是除暴安良、保家卫国、展示非凡武艺的斗争故事,而戏曲艺人与小说家有所不同,他们为了展现人们所关注的战争生活,不仅编写了武术剧目,同时也创造了一整套的肢体武打动作,例如短打武戏《快活林》,描写的就是武松醉打蒋门神的事迹,这部武戏中的英雄人物武松是一个拥有高超武艺的人,他成功打败了蒋门神,最终夺回了快活林,因此,在武戏动作中,扮演武松的演员必须要有翻腾跌扑的本事,否则就难以让众人信服。除此以外,《三岔口》、《狮子楼》、《铁笼山》、《十字坡》等也是我国传统戏曲武戏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剧中的打斗场面十分精彩。这些都说明武戏是一种强有力的表现手段,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众多文戏所无法比拟的。
(二)武打使戏曲艺术的表现方式更加多样化,提高了戏曲的艺术感染力
在武戏表演中,演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去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包括武打动作、做派、唱腔等,因此,便出现了以展示唱腔为主的“唱功戏”、以武打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武戏”以及着重舞台表演的“做功戏”,尽管武戏也需要用到唱功、做派等来增强表现力,但其表现人物的最主要方式是演员的武打动作,演员通过表演技巧来提高戏曲艺术水平的例子有很多,包括《长坂坡》、《黄鹤楼》、《群英会》等作品,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雜技、武打已经成为戏曲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艺术表现手段,其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大大提高了武戏表演的艺术感染力。
三、武戏:传统戏曲“炫点”打造
(一)尊重戏曲本身的价值,根据戏曲创作规律来编排新戏曲武戏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在戏曲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出现了一大批十分优秀的戏曲剧目,但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其中比较典型的问题就是过分强调戏曲的教育作用,不正视戏曲本身的娱乐性质。戏曲从一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就已经定性为一种娱乐节目,其存在的价值就是带给人们感官上的享受,尽管也可以发挥出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这只是一种附带的作用而已,很多人却过于看重其教育价值,试图通过戏曲宣传某种教育思想,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戏曲的发展。因此,要实现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扬,就必须尊重戏曲本身的价值,严格按照戏曲创作规律来编排武戏剧目。
(二)进一步研究优秀武戏作品,总经创作经验
古代艺人在创作武戏的时候,大多是选取的生活中比较具有代表意义的事件作为题材,着重塑造事件中的某个人物,例如流芳百世的中国戏曲武戏《三岔口》,其选取的事件就是双方在黑夜中相遇的一个场景,运用了戏曲中虚拟表演的手法,由于是在室内,表演上可充分发挥出短打武生的特长,不断试探、摸索,时进时退,表现出主人公救人时的焦急心态,舞台下的观众处于明亮的灯光之中观赏这一切是非常有趣的,这部武戏作品的亮点在于故事的独特性,这是值得现代武戏创作者学习的经验,由此可见,研究优秀的武戏作品是提升武戏创作水准的重要手段。
四、结语
总之,武戏的传承与发扬对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目前,现代武戏在创作上还存在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必须加大对古代优秀武戏作品的研究力度,总结经验,严格按照戏曲的创作规律来编排新戏曲武戏,突出武戏作品的炫目之处,才能真正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曾小月.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武术因素[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47-50.
[2]蒋国江.杨家将戏曲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3]邓小秋.戏曲的武戏[J].当代戏剧,2007(06):46.
[4]郭瑞青.河南传统戏曲中武戏兴盛的现象梳理与成因探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30(03):105-108.
作者简介:王永胜(1978—),男,汉族,河南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是武术训练与理论教学,体育工程与体育知识产权研究;姬国雪(1992—),女,河南焦作人,河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基金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互联网+太极拳在高校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62102210293)资助;河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助-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5JG023)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