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在写意花鸟画创作中的应用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l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今天,艺术观念发生巨大变化,重新认识写生,赋予写生新的意义,让花鸟画走出泥古的窠臼,而又保持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当今花鸟画家的重要课题。本文重点讲述写生如何在创作中被应用的。
  关键词:写生;花鸟画;应用
  中图分类号:J211.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11-2
  之所以写这个题目是结合自己的创作谈感想,一直以来想把我学习花鸟画的一些心得写出来,想表达“写生”是外师造化,是深入生活,同时也是自己的创作阶段和必须经历的过程。就如我的成长一样,它本身就没有什么捷径。中国花鸟画中各种事物的画法,经过几千年的先人总结,形成各种规范性的画法,现代很多人利用这些程式化的方法,直接去创作,忽视了写生和观察,缺乏对客观对象深刻的理性和感性认识。再就是有了智能手机、电脑、单反相机等等的现代化产物,人们宁愿坐在画室画照片,也不走出去写生。而我认为的写生就必须到生活中去感受,去理解,更加深层次地挖掘感动自己的物象。只有深入多方位观察,才能把握事物的真实的状态,这是照片代替不了的。我导师说过这样一个比喻:“写生就像谈恋爱,你对着照片能谈出感情吗?必须和真人才有感情。画画也是一样……”老师的这句话,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的关系。
  写生是我学习写意花鸟画的一个突破口,开始认识的写生是很简单的,认为只要是将见到的形象画到纸上就可以了。但通过不断地写生我明白了,画写生不仅仅是画对象,而且要画我的心情,画我的感受。写生必须认真仔细地去感受、触摸对象,这种写生的态度应当渗透于我们的生活当中。要留意身边所有东西的细节,将这些打动我心灵的细节记录下来,让它转化到我的纸面上,使我的作品有感情。
  《夏戏》(图1)这幅作品,画的内容都是我所熟悉的东西。有蜀葵、松鼠、石头、月季。构图属于旁聚关系。月季安排在左边,花头是用胭脂直接画上去,其花头是在写生的稿子上得来的,这样具有现场性。画的过程中,要强调聚散关系,因为在这张画的画面中,这一部分是属于聚的部分,两束颜色不同的蜀葵则是相依关系。所有素材是从写生中得来的,前面的一束是紫色的花,花头有正、反、侧之分,先画花头,再画干,根据花头的走势添加叶子,这时候叶子要有浓淡、干湿的变化,一气呵成,用浓墨勾其叶筋。为了处理画面的整体性,后面的一枝蜀葵要比前面的高一些,这样会有前后关系。方法一样,只是花头用墨线勾勒,颜色成黄色(赭石+藤黄),与前面的花成补色关系。石头用淡墨扫出,含蓄模糊、形色俱弱,使得和前面的蜀葵有虚实关系。石头上的松鼠,又是实的部分,先用干笔擦其外形,使之有结构特点,等干后再用笔蘸淡墨写出其体态,让人感觉有肉感。为了淡化松鼠的势的走向,在蜀葵干上画一小蜗牛,使得这种势有抵消关系。
  《石榴图》(图2)中的石榴,是偶然的一个机会,得到了一个和柚子一样大的石榴,我还是第一次见这么大个的石榴呢,粉红色的颜色,表皮一半光滑一半粗糙,一时间还真是舍不得吃,可能是专业病吧,我先放在桌上,好好地研究其外形,拿来笔开始写生。石榴皮是用赭石加焦茶一次性写出,再根据结构的阴阳,在未干的情况下用墨破色,使得石榴在平面上有质感。画完了整体的形状,我慢慢地将石榴打开。这里要注意的是怎么切石榴,不是像切苹果、梨似的从正中间切下去,石榴是从摘的那个结处挖一个盖子,再将其掰开。这时胭脂色的籽跳出来,真好看,我满心的喜悦。观察着这半个石榴,先开始画籽,石榴籽的画法同上面讲的樱花的花瓣画法一样。先用胭脂加曙红画形再注入粉,这时候要注意籽的疏密关系,画完后画包裹的皮。最后浓墨画出枝干,填其叶子。根据桌子现场掉下来的籽,可以在自己作品中添画几粒石榴籽(注意疏密关系)。最后用勾白描的方《丝瓜图》(图3)这张作品,主要特点是:是一幅大写意作品,内容是丝瓜,叶子全部用墨色画出。创作这幅作品是我每天观察丝瓜的结果,有一天我画丝瓜时,发现被丝瓜藤缠绕的院子铁大门,我将其推动,自己跟着大门走动,这时正好阳光从相反的方向射过来,全是星星点点的光,瞬间我明白,这不就是我们国画里面所学的虚实吗?就是说从这张作品之后,我画丝瓜、葫芦知道了虚实、大小、遮挡。具体的叶子怎么画,叶子的浓淡、穿插,好像以前脑子里临摹学到的东西都出来了。
  后来我又去花卉市场,看到了一花房门口挂着的丝瓜,形状各种各样,一下子吸引到我。之前临摹吴昌硕的大葫芦,学习了他处理葫芦与叶子的关系。眼前的这组丝瓜不就是自己想要表现的嘛!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开始创作。先用三绿画出丝瓜,在颜色上要有浓淡,也就是水的多少。再用浓墨勾其丝瓜身上的纹路。当然还有形状和大小的区别。紧接着是画藤,用写草书的感觉来画它。叶子是用大笔先蘸浓墨写出,随着笔在纸上的各种力度、方向、角度的任何细微变化都能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线形墨彩变化的叶子。叶子全部是以墨画完,墨本身就是色,正所谓墨分五色。
  类似《雨荷》(图4)这样的画,我画了好几张。构图是相依的关系,一大荷叶占据画面中心,后面挡住了一前一后的小荷叶,大与小形成对比,浓淡的对比,莲蓬是用浓墨画的。本来这张画是四尺条,单画完之后发现,只有上面的这部分比较和谐,所以裁掉下面的。
  《蜻蜓立上头》(图5)这幅作品打动了很多人,当然也有我。它的完成是这样的,我和同学去植物园写生荷花。我那天正好感冒,整个人晕晕乎乎的,但是看着满池塘荷花,我有一种扑下去,抓上一把好好研究一下的欲望,这种感觉很强烈,迟迟挥之不去。于是我坐在池塘边上慢慢地、静静地观察着,拿出一张自己剪好的扇面认认真真地画起来,将我的感受画的纸上,先是一片叶子,用墨的浓淡区分它的阴阳,再画莲蓬,是弯着腰的,好像是给客人鞠躬呢,墨色要比叶子淡一些。莲蓬上的莲子用浓墨点一下。为了使画面完整我又在旁边画一个小的、浓墨的小荷叶。最后用浓墨画一只蜻蜓刚好轻轻地落到莲蓬的头上。刚开始我对蜻蜓的结构并不是很熟悉,后来通过现场感受和在网上看一些高清的照片,从中掌握了蜻蜓的结构以及飞行时的形态,结合学习的笔墨方法,随性地将蜻蜓画出,有画龙点睛之意,这是绘画中章法的安排,纵着安排莲蓬,必有一横的东西来破这一关系,蜻蜓恰到好处地破之。《牡丹》(图6)对于牡丹,它是木本花卉,春天开花,冬天只剩下木本的枝干。我的观察方法是春天观其花头,夏天观其叶子,秋天观其枝干。构图是S型,右下角的牡丹布局,繁而不重,伸手宽闲自在,左上角属简的部分。牡丹的花头大而饱满,在写生时,更能体会它的阴阳向背,用笔更是灵活,向阳的一面,颜色重一些,背着阳光的一面水多一些。在颜色的选取上,我先用朱砂调水,让毛笔吸饱水后,笔尖蘸胭脂,这样画出来的花头是暖色调的,为了使画面中色彩有冷暖呼应关系,也可以用花青画青色的花头。毛笔结合墨色在生宣纸上的反应是非常漂亮的。花头自身要有阴阳关系,观察整张作品中也是有阴阳关系的,那么就会有正面,反面,被叶子遮住露半张脸的。牡丹花的叶子与花一样,讲究阴阳。叶子通过用笔,使其有变化,叶子的走势是决定花鸟画走势的主要部分。整张画在画的过程中,叶子的大小、穿插、浓淡、干湿都要用心经营。枝干画完嫩枝,再用浓墨在后面加几枝老干,来强调画面的层次。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3]沈树华.中国画题款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4]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5]石鲁.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石鲁[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李霞珍,六盘水师范学院艺术系。
其他文献
在计算聚能射流侵彻的SDM模型中假设了射流是同时断裂的以及断裂后射流直径是相等的.这与实际射流形态存在很大的差异。文中对这两个假设进行了改进,假设射流不是同时断裂,而
【正】 睡虎地秦墓竹简,一九七五年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内容有《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珍式》及《日书》甲种、
文中介绍了基于PC/104的一种导弹自动化测试系统信号源的研究与设计方法。此信号源能在PC/104计算机控制下产生交直流电压.频率及时间串信号,可靠性及稳定性高。应用范围广。其中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以下简称”一国两制”),是创造性地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光辉范例。它已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兴趣和反响.对于这个构
根据弹药保障任务,将层次分析法(AHP)引入弹药存储需求量研究中,按照目标层、准则层和装备层的划分建立了层次结构模型。并借鉴折衷标度法(2,-2)EM对原有模型中的(1/9,9)EM进行改进,优化
【正】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曾经引证大量材料,论证文艺欣赏中美感与悲感相伴而生的现象。许多同志都有这样的切身经验:好的作品(尤其是优美抒情的乐曲)往往容易使人产
【正】 随着世界范围内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和我国改革实践的深入,认识的创造性、价值性和科学美以哲学史上前所未有的鲜明性纳入哲学家的视野之中.然而现有的仅以研究真理为
【正】 (一) 一个认识论中的两难问题人在认识世界时,究竟是按照客观世界本来面目来认识,还是按照人的需要的价值尺度来认识?这是一个古往今来、众说纷纷的认识论难题.古希腊
【正】 《福建论坛》1984年第5期刊《郑振铎与【古今杂剧】》(下简称《郑与剧》),主要根据郑振铎《劫中得书记》附录《跋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而编写的。但出现了几处错误:
摘要:中国画是人生慰藉的文化形式,是对人生和人格完善的关注与审美再造。但是,人们又不愿看到传统的中国画停留在几个世纪以前就已成型的文人失意的雅兴之中,它应该能在都市林立的现代社会发挥作用。从社会发展的过程看,绘画不能仅从内容上改变,应追寻他的时代内涵,在发展中变,在现实中创新。  关键词:文化形式;传统中国画;审美再造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