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组织者在小学英语课堂导入中的应用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zhao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正式启动,把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应用到小学英语课堂导入中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为知识的迁移创造条件。本文用从知识、文化、情感等角度导入的实例,说明了先行组织者在导入环节的可行性,并以满足学生需求为导入的起点,以挖掘联系为完善导入的基础,以搭建新旧知识的框架为导入的目的,以此完善先行组织者在导入中的应用。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小学英语;课堂导入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提琴家演奏前上弦,歌唱家演唱前定调,只有第一个音符准了,才能奏出美妙的乐曲。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子要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震撼心灵。由此可见,一个合理的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但当前小学英语课堂的导入环节普遍存在随意性大、成效弱的问题。美国认知教育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其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理论”里的“先行组织者”跟课堂教学中的导入,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简而言之,可以理解为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一、先行组织者在小学课堂导入中的价值
  针对小学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不持久但情绪容易调动的特点,小学课堂导入更应聚焦于知识的重构和认知策略的整体提升。以“有意义学习理论”中的“先行组织者”为教学策略指导小学课堂导入,有其积极的价值。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新的学习任务关联。它为新的知识概念寻找固着点,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桥梁,以便更好地实现图式的内化,促进学习的迁移。
  (一)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好的课堂导入将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苗。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的思维活动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在课堂开始的十分钟处于逐渐集中的状态。精心准备好课堂导入,能捕捉到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从课间的松懈状态迅速融入课堂的活动中。先行组织者在新知识呈现之前,搭建激发旧知的固着点,引起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主动建构新图式。先行组织者避免的就是导入环节的机械化和无逻辑意义,采用符合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内容和形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把新旧知识加以联系,唤起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二)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为知识的迁移创造条件
  先行组织者是相关的、包容性的引导性材料,在学习材料之前提供,“在学习者能有意义地学习手头任务之前起到缩小他们已知的与需要知道的内容之间差距的作用”。利用先行组织者的这个特点设计课堂导入能唤醒学生意识域下旧的知识概念,在新知识学习之前了解学习的目标,化解对新学习任务的畏难情绪,搭建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无形中协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看待新任务和新知识,提升学生在接下来的新情境中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
  二、先行组织者在小学英语课堂导入中的应用
  (一)从知识角度导入
  《英语》(新标准,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上册Module 2 Unit 1 London is a big city.这是一篇两个小朋友对话的课文,对话中提到的London、Buckingham Palace和Queen都是四年级的学生似懂非懂的部分,强行植入教学中,无法引起学生的思考,容易造成被动接受。
  教师以伦敦的地图为突破口,以讲解和提问相结合的方式作为导入的主要形式。
  T: What does it look like?
  S: It looks like a big boot.
  T: Good job. It is the map of London.(教師出示泰晤士河、白金汉宫图片。)Can you describe the Buckingham Palace?
  S1: It is big.
  S2: It is beautiful.
  S3: There are many rooms.
  教师边滚动播放图片边总结白金汉宫的基本情况:白金汉宫由白金汉公爵建于1703年,1837年正式成为英国女王的宫殿,奢华的内厅在夏季允许游客进入参观。
  T: Boys and girls, what is the Buckingham Palace in Ling ling’s mind?
  在这个教学导入的案例中,教师提问伦敦地图的形状引发学生的思考,靴子形状的地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抛出白金汉宫的图片和简介。而简介中白金汉宫名字的由来、豪华的建筑、英国女王的宫殿都与课文中的对话息息相关。这个时候新旧知识的桥梁已经搭建完成,最后通过提问“What is the Buckingham Palace in Ling ling’s mind? ”自然从导入过渡到了教学的下一阶段。
  (二)从情感角度导入
  《英语》(新标准,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上册Module 3 Unit 1 Robots will do everything.这是一篇讨论机器人将会做什么事情的课文。文中涉及的can 的用法是学生之前熟悉的旧知识,will是本单元需要关注的重点新知识。
  T: Do you like robot? I have got a robot. What can it do?(教师拿出可遥控的机器人实物,边操作边请学生回答。)
  S1: Woo, it can walk.
  S2: It can talk.
  S3: It can turn around.
  T: Robots can do many things today. Will they do everything one day?   在这一导入案例中,can这一情态动词是学生之前已经掌握的,新的情态动词will与之意思不同,但用法相似。Can的呈现过程由此成了比较性组织者,教师着眼于学生对遥控机器人的好奇之心、喜爱之情,从情感的角度激发学生用can来表述机器人的功能,由此在情境中复习了can的概念和用法,这时再通过两个句子“Robots can do many things today. Will they do everything one day? ”把“can”和“will”的类属关系搭建完成,旧知识被激发、新知识被同化的条件已经建立。
  (三)从文化角度导入
  《英语》(新标准,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Module 4 Unit 1 Thanksgiving is my favorite festival.这是一篇了解西方节日感恩节的课文。在感恩节,他们会相聚一堂互相说感谢的话语,而感恩节是中国没有的节日,学生感受爱、表达爱成为本课的主旨。
  教师播放关于重阳节的视频。
  T: What do they do on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S: They fly kites and climb mountains.
  T: Why do they do that?
  S: Because of love.
  T: Yes, if you love your grandparents and your parents, you should say thanks to them. Today we are going to know about Thanksgiving day in England.
  在这一导入案例中,信息差来源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国家的感恩节是鼓励互致感谢表达爱的节日。而中国人性格比较含蓄内敛,羞于直接表达爱。教师找到相似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以思念亲人、感恩家人的这一文化作为切入点,这一导入就如同比较性组织者,在表达爱这一共同主题的引导下,激发了学生进一步了解感恩节的兴趣。
  (四)从生活角度导入
  《英语》(新标准,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下册Module 6 Unit 1 I went there last year.这是“五一”假期之后不久的一节课,学生对假期出游的情况兴趣浓厚,津津乐道,而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正好和旅游紧密相关。
  T: Where did you go this holiday?
  S: I went to Sanya.
  S: I went to Guangzhou.
  T: I went to Guangzhou too. What did you do there? How did you go there?
  教师展示自己在广州旅游的照片,在回顾旅游情况时通过who、what、where、how四个疑问词板书思维导图,勾勒出课文的主要框架。
  在这一导入案例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把本课的重点who、what、where、how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呈现出来。教师的这一段讲述就如同陈述性组织者,在娓娓道来中自然地呈现了who、what、where、how的区别和用法,这几个疑问词搭建了新旧知识的桥梁。
  三、应用先行组织者进行课堂导入的策略
  一个好的新课导入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应用先行组织者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必须从学情分析入手,深度挖掘教材的前后联系,有效指导学生回顾旧的知识,搭建课程向下延展的框架,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开门红。
  (一)分析学情,满足学生需求是导入的起点
  学生是课堂活动中学习的主体,检验课堂教学得看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收获度。课堂导入从学情分析开始,学习风格、认知水平、学习方式的差异都是应该考虑的方面,只有充分关注学生的这些差异,多维度、多形式地开展导入活动,才能尽量让每个学生的内部动机调动起来。
  小学低段的学生活泼好动,积极主动,善于表现,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形象思維处于主导地位,应该以能调动学生多感官的视频动画、歌谣等形式新颖的直观导入为主。小学中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想象力非常丰富,可设计师生交互性强的交流导入,促进他们知识的内化。小学高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求知欲增强,表现欲下降,正逐步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这时候可多通过连续性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再以陈述性组织者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二)深读教材,挖掘联系是完善导入的基础
  了解学生是起点,深度挖掘教材却是重点。以单元—整体—整合的路径解读教材,小学阶段的教材内容多是一个个主题型的话题,在设计课后作业时,以每一篇文本的主题为主线,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重点,但又不局限于本单元的文本知识,而应该整体把握知识的前后关联,开掘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使话题更有延展性。在深度解读教材的基础上,以教学重点和难点为目标,寻找能促进新知识内化的旧知识是导入的基础。
  (三)教师指导,搭建新旧知识的框架是导入的目的
  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在于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且是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这种联系必须是客观逻辑的联系。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经验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捕捉到新旧知识联系后,以恰当的方式搭建新旧知识的框架,促进学习的迁移才是导入的最终目的。先行组织者是为了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识度或通过类属性促进习得。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在挖掘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后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感知联系、搭建知识框架才是导入的目的。
  总而言之,把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应用到小学课堂导入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和促进知识的迁移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因此一叶障目,被先行组织者固化了思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得法才是导入的目的。
  (作者单位:海南省海口寰岛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李森.现代教学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M.P.德里斯科尔.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姜合峰,刘珍,王川龙.有意义学习理论用于数学课堂导入的条件与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8(21).
  [5]黄芸.先行组织者视角下的小学英语课堂导入[J].基础外语教育,2016,18(2).
  [6]岳定权.课堂教学设计点的获得方法——以课堂导入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11).
  [7]张琼.情境式导入的一种优化策略——由先行组织者引发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7(3).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承担交流工具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小学语文的特征,体现小学语文课堂特色,让学生浸润在有滋有味的学习氛围中。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呢?  一、保持语文味  教师要向学生传授如何理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意境、构思、形象等,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语文美。首先,从语言文字入手。中国文字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期刊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课型编排上构建了精读、略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其中略读课文起到桥梁作用,它既承载着对从精读课文中习得的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的目标,又担负着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转换的任务.目前,略读课文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很多教师还存在认识模糊、重视不够等问题,和精读课文一样教的有之,放手让学生自读不加引导的有之……略读课文教学的越位、缺位,都会影响整个阅读体系的建构,以及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师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那么,略读课文教学应该“略”在哪里呢
期刊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文言文,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接触文言文,学习文言文.对于初学者而言,文言文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畏惧文言文,甚至喜欢文言文呢?著名特级教师王林波在执教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一课时,巧妙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发现、总结,然后扎扎实实地训练,效果非常好.
期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在《思维教学》一书中指出,思维教学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思维高手,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而教师引领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解读,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最基础、最有效的方法。  一、品词析句,于平凡处培养思维的敏感性  蒋军晶老师说:“读懂文章,有一些通用的方法,首先就是从语言入手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
期刊
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是基于学习者和数学核心概念的需求,对教材内容、教学资源重新进行优化与组合,以结构化的学习活动推进组织教学.我们以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单元为例,重新梳理教学序列,关注学科内知识的整合,通过多元途径突破学习重难点,注重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以期达成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
期刊
“菜园里的数学”是我们利用学校资源优势而设计的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师通过课前测量、课中计算、课后记录等一系列活动,巧妙地将数学学习置于社会大课堂中,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有余数的除法等知识,我们选择学生熟悉的实践基地“开心菜园”作为学习、活动的场所,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活动空间为“室外—课堂—课外”,认知过程为“认识—实践—再认识”.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学习、创新思维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期刊
数形结合思想将“数”与“形”相互转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直观化,而且能够变抽象的数学语言为直观的图形,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以形析数、以数解形、数形相融等方式,教师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以形析数,变抽象为形象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借助直观形象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来分析抽象的数学语言、
期刊
赛课、公开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和契机,也是大家梦寐以求的专业发展机遇。但是,如果这些机会高频率地出现在工作头3年的新教师身上,又会是怎样的一种体验?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会。快节奏和高频率的赛课与展示让我体会到了专业发展枯竭的困惑,体会到了没有积累就不可能有发展和突破的科学道理。  在大学学习和实习期间,我一直以中学英语教师为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在我刚参加工作的2001年,小学英语全面铺开,
期刊
最近刚刚读完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曾国藩这一生,“宁拙毋巧”再合适不过。曾国藩自己也说过“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也就是,笨拙胜过机巧。  这句话让我想起我们班2020年6月份小学毕业的一个女生。  她个子不高,安静沉稳,在一群学生中并不出色,之所以引起我的关注是因为她凡事比别人慢一拍,有时候甚至慢很多。让人欣慰的是,虽然她的速度慢一些,但最后总能完成任务,而且往往是做得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活动中,获得数学思想和数学经验.在此背景下,生态课堂的理念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和认同.生态课堂是“生本”的课堂,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思考.“认识负数”这部分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中“数的认识”的重要内容.特级教师刘德武在教学“认识负数”这节课时,充分尊重学生,突出学生个性,激发学生主动性,将生态课堂的理念充分融入课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