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源头活水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t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信息化和价值多元化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课堂教学,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亟需从根本上对高校现行教育体制与机构进行深入改革。本文从大学课堂创新的角度,深入阐述了当前高等教育传统模式的弊端与问题,科学分析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同时也对如何创新和改革当前的高等教育模进行了深刻思考,对如何从实际出发深入改革当前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大学课堂 教学模式 高校教育 创新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4-0149-02
  在信息化和价值多元化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课堂教学,已没有了应有的吸引力,而那种把知识传授当作目标导向,将单纯的知识理念灌输作为基本教学方法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也早已过时。时代的发展,生源时代的变迁,亟需从根本上对大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改观与革新,以创新的精神重塑大学课堂教学模式,让大学课堂重新找回其特有的魅力与功能,把开放式、民主式、探讨式的乐趣还给师生,还给大学课堂,已然成为一种总体趋势和发展方向。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也对我国5年后的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给出了明确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也就是说,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经成为时代的需求和必然。本文试图从大学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解读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然性与可行性以及其广阔的前景。
  一、目前我国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落后现状及其成因
  (1)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不同步,导致学习效果背离了教学设计的初衷。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课堂教育,依然停留在极为传统的传授知识型教学模式,教育者主观地将已知的经验和思想观念灌输给学生,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有时甚至事与愿违。从表面上看,传授知识者和接受知识者虽处在同一个课堂,但二者却处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层面,始终不能保持同步。教育者传授给学生的一般都是较为高深的理论知识,而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脱节。同时,在目前高校现行以学分制为主要考核机制的教学体制下,学生自然就会将顺利通过考试,获得较高分数,设定为学习主要出发点,将学习当成一个不得不完成的机械任务。试问,这样的结果,又是当初大学教育者进行教学设计的初衷吗?
  (2)缺乏必要的实践过程,是高校学生学习目标与社会建设人才需求脱节的根本原因。目前,大学毕业生高分低能现象极为普遍和严重。而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乏缺必要的实践锻炼。大学教育者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最终结论,却不重视知识探索过程的训练,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时,有些大学教育者述而不作,而有些虽然著述等身,却和社会脱节;但不论是哪种教学方式,都将会导致理论知识只是从一个书面到另一个书面。
  二、我国大学课堂教学模式革新,对深化教育改革具有深刻的意义
  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明确提出,“可转移技能”是所有年轻人都应具备的三大主要技能之一,即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交流思想和信息,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表现领导力和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展示创新创业能力。2014年,报告再次强调,“教育还需培养学生作为全球公民所必需的可迁移技能,如批判思维、沟通、问题解决和冲突解决的能力等。”而大学课堂教学,要适应社会发展,则需要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认知能力、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1]
  (1)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育成功的最佳路径。众所周知,无论是教育目标的实现,还是教育质量的提高,抑或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都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不仅仅是一名大学教师素质的根本体现,也是强化当代青年学子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重要体现方式。
  (2)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无论是哪项科学研究,都强调标新、立异、务实、求真;无论是哪个学科,其学习过程中均需要见解独到与众不同。高校课堂所要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和传递最新的知识和文化精神,最主要的还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實现学生的自我发展,达到自主创新,从而实现我国高校创业创新改革的目标。
  三、我国大学课堂教学模式革新,应该采取的几项对策
  (1)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让“标新立异”引领课堂主方向。当今世界,我国有数不清的“中国制造”,但“中国创造”却十分少见。制造和创造之间,仅一字之差,却也体现出核心技术和创造性研究的之间差异。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教育,有创造性教育,才有人的创造力的成长和发挥。 [2]
  夯实创新型人才重要场所在于大学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的思维方式、方法和能力,是大学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所在。大学课堂,可适当组织小班讨论教学,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发散性思维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不断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由此激发他们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强化设置问题的重要性,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处于思考状态。
  (2)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强化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也应该早日实现现代化,善于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与日常课程相整合,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实际,从静态走向动态。实践是对能力的评价,认识是对知识的反馈。笔者认为,在那些重视动手能力的设计课程中,要培养年轻设计师们主动发掘知识、自主获取知识以及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并将研究、拓展的新知识应用于实践。
  另外,跨学科、跨门类学习,也是加强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工程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而人文社会学科学生也应加强工程技术素质的培养,如果能将这种理念推广发展为一种全国性的实践教学改革方向,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认知能力,在不同学科与专业之间实现“隔行不隔山,隔行不隔理”。
  (3)深入研究青年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从学习型走向探究型。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引导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充分认识自己的所学专业,不断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及专业发展规划;而对于科技交叉和融合带来的变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注重专业知识的横向拓展,主动学习交叉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我们还必须考虑青年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努力探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并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
  教育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3]在教育的发展变革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课堂教学,教师需要从过去课堂传授者的权威角色,转变为校内外学生生存和学习的指引者和辅导者,转变为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管理的积极参与者、探索者、开拓者和实践者,以创新的姿态,自觉地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共同迎接中国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改革的崭新曙光。
  参考文献:
  [1]刘友红.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内江科技,2009,30(9):46.
  [2]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版),1999(1):5-13.
  [3]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职业技术教育, 2016,37(3): 67.
  责任编辑:于蕾
其他文献
在城市建筑规划中使用GIS系统中的BIM信息,可以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的分布,还能够在建筑设计上提供支持和帮助.本文作一综述讲解在城市建筑规划中,GIS以及BIM集成的应用情况.
本文就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从书写习惯、基础训练、积累素材和作文技巧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This article on how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students’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知识产权法也越来越重视。由于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对象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所以也会有许多的权益冲突,这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冲突以
洛克的财产权理论以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为基础,进而引发出建构有限政府的基本原则,防止国家对公民个人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任意干预.由对财产权的保护推导出个人私权利处于国家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语言贯穿于我们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学语言尤其是口头语言的艺术性可大大增加教师的魅力。 Teaching activities are bilateral activi
城市史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日渐成为海内外学者所关注的热点.董玥《民国北京城:历史与怀旧》以“回收”和“怀旧”作为研究主题,力图打破单一的线性历史观.运用档案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阅读过程中,更新观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正确有效地实施启发式、探究式等阅读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知识,开阔视野,净化心灵,增强审美
列车运行图是铁路行车组织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铁路运输质量和服务水平.我国铁路运输具有高铁与既有线贯通成网、既有线客货混跑、运能与运量矛盾突出等特点,列车运行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语言学习的教学环境和研究成果,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交流有助于学生运用语言,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笔者认为,初中英语课堂教
中国社会素来有"杀人者死"的传统,法律机构发达以后,生杀予夺之权被国家收回,私人便不再有擅自杀人的权利,杀人便成为犯罪的行为,须受国法的制裁。从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