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是一种具有职业背景的研究生教育学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依托、以职业教育为重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量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我国的专业硕士教育起步较晚,且招生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并且大多数专业只授予相应的学位不颁发毕业证书。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教育部决定全面调整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结构,自2009年开始直接在应届大学本科生中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促进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协调发展[3]。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具备从事社会某一类专业或某种具体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目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综合运用能力的研究生[4]。到目前为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已超过50%,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目前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受学术型培养模式影响,专业硕士培养基本还是学校规定框架之下的人才培养方式,从而使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区别不明显,专业硕士的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无法凸显出来[5]。专业学位与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学位不同,它主要培养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本文以大连民族大学计算机技术领域为例,从培养目标的职业指向性、师资队伍的可支持性、课程教学的实习实践可得性和学业成果的职业衔接性等方面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从而提高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能力。
一 “学术+职业+实践”的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的研究生教育处于同一层次,两者的培养目标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差异。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培养大学教师、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主要任务,强调理论水平和学术能力。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侧重于实践性和应用性指向,主要培养特定职业岗位的应用型和实践型高层次人才[6]。因此,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应用性与职业背景,其培养目标应体现学术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紧密结合。学术性要求培养的人才在知识、技术、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具有硕士水平;职业性要求培养的人才与某一行业或职业相对应,这种行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有相当的地位,涉及的面比较广。实践性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和所具备技能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开发的能力。总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一个“能力”问题,而这个能力,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简单概括为“就业能力”,毕业的研究生只有获得这种学位才能更好地进入某一行业或领域从业,即专业学位是从事职业的必备条件[7]。
大连民族大学计算机技术领域依托本校资源,将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确定在计算机技术可以提升的产业、计算机技术可以应用的领域以及计算机技术可以服务的行业,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培养集成性、领军型的复合型人才。涉及到该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理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等七个学院的多个专业方向,其培养目标有着明确的职业导向,充分体现了学术性、职业性和实践性。
二 开放性的培养方案
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特定职业的需要,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因而,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更多地掌握某一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有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在实践中进行应用知识开发创新的能力。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应建立合理的、有别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
专业硕士的培养是满足特定职业的需要,其知识体系以“职业能力”为依据来设计,其课程遵循发展某种职业能力的要求来设置。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学术性”“职业性”和“实践性”,应更多地设置应用性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侧重实用性和职业性。比如计算机技术领域的课程设置应体现计算机所应用的行业、产业的需求特色。在课程数量上要突出“多”的特点,通过加大选修课程的学分比重,同时增加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给学生更大的选课自由度,以适应各种生源、不同特点的培养模式和专业研究方向的需要,使学生真正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需求选择课程,从而培养适应各种职业需求的个性化应用人才。在课程的内容上不追求太深的基础理论,但追求宽广度,要通过课程学习提高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实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顺利就业。同时,要将课程教学内容加以提炼整理,突出学科发展前沿,以配合专业硕士两年左右的学习时间和精力。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两年左右,过多的课程数目不适宜于学生在短时间内修完,也不利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大连民族大学计算机技术领域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采用“开放性”的培养方案,课程的设置配合导师的科研项目动态调整,与导师的科研内容保持同步,从而实现“研中学”的教学模式。“开放性”的培养方案具有灵活的课程体系,动态的教学计划,以及面向企业需求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 应用型案例式教学内容与方式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属于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专门人才,课程教学同样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但理论知识学习的目的不是为学术研究奠定知识基础,而是为了运用理论更好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着重在理论应用上下功夫,即结合实际问题传授理论,而不是探讨理论的来龙去脉。
在教学内容上,应重视应用型案例教学和实践研究,体现出案例内容的实时性和实效性。从职业需求的角度出发,配合以导师的研究项目情况,动态变更教学内容,实时跟踪就业市场与技术应用趋势。通过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充实课程内容,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实际问题,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教学方式上,应减少传统的理论传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启发性、实践性等特点,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学习模式,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培养专业硕士独立发现、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开放型的案例式教学内容与方式,首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使教材由主导地位转变为辅助地位。因此,要加强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定期更新维护课程案例库,使之紧跟社会发展,反映实际工作情况。 大连民族大学计算机技术领域的领域核心课和领域方向课均采用案例式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摆脱课堂教学的束缚。领域核心课程的教学除集中讲授基本理论和典型案例外,学生要根据自己导师的科研方向和内容完成应用所学理论的课题,重点掌握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领域方向课程基本上采用研中学的模式,学生分散在导师的课题组中,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边研究边学习,以阶段性成果结业,为最后的毕业成果做好铺垫。所谓阶段性成果可为撰写一篇论文、申报一项知识产权、提交一份研究报告、设计一种产品/装置等有助于导师项目的成果,真正成为导师的科研助手。
四 多层次专业实践教育基地
专业硕士强调应用实践与专业化知识结构与职业技能,其“专业性”的基本特点就是应用实践,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体是无专业工作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需要安排一定时间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做中学”增加对实践的感知,以便尽早熟悉未来的专业岗位。另外,有实践经历的学生可能会增强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其对理论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内容,实践教育基地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良好载体。
专业硕士的学制只有两年左右,如果安排半年至一年的实践,就很难同时兼顾课程的学习和项目的研究。为了提高实践质量,强化课程的实践导向性,要全方位、多渠道征集研究课题,建立适合进行课题研究的实践基地,保证研究生有足够的研究课题和与之匹配的实践基地开展专业技能训练。
研究生的研究课题来源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子课题)或企业的实际研发项目,根据课题来源与性质的不同,应建立多层次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如校内基地、校外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和创新工作室等,让学生能够将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又能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将问题带回课堂,进一步提高理论知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多层次研究生实践基地是培养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良好载体,是实践教育的实施平台。
五 双师型导师组制度与跨学科培养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导师是决定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高质量的专业硕士必然需要高素质的导师。由于学校原有教师多年从事学术研究和培养学术型研究生,虽具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往往缺乏专业知识运用的实践经验,社会实践较少,因而无论是知识结构或教学教法都难以适应专业硕士的教学要求。因此,在探索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同时,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推广“双导师”制。校内教师作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第一导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一责任人,同时聘请行业领域中的成功人士、职场精英作为学生的第二导师,指导学生了解行业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开展职业规划,培养实践能力,多渠道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另外,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高度综合以及系统化、整体化的趋势,学科交叉代表着当代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面对激增的新兴领域以及大量产生于学科交叉点上的科研成果,跨学科培养已经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应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7]。导师组制度和跨学科培养的结合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施教育目的为目标的多层次新型师生关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管理体系,成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必然要求。
导师组制度和跨学科培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以大连民族学院计算机技术领域为例,专业硕士研究生分布在七个学院的多个专业方向,多为跨学科培养,因此“双导师型导师组”的构成是由多名来自于高校和企业/行业的教师和专家共同构成导师组,可同时联合指导多名专业硕士研究生,依托项目的纽带作用,强化校内外导师的合作。导师也可以利用自身和企业的关系或者自己承担的企业项目,组织引导研究生参与企业实际问题的研究。由于每位导师和专家的专业背景不同,工作实践经验也存在差异,可以形成一个彼此更为互补的指导教师专家组,这样的导师组队伍必将能够更好地指导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六 基于成果的考核评价方式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其考核评价方式也应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与前面所讨论的应用型案例式教学内容与方式以及“研中学”的学习模式相呼应,课程考核与评价的方式也必须摒弃传统的书面考试方式,从单纯知识点的考核向知识的掌握、运用和综合能力的考核转变。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也应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不是仅仅评价论文的理论价值。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强调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体现学生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同技术在不同环境的应用意向上存在差异,不但所用的技术角度不同,而且即使采用同一种技术,其开发深浅度也是有差异的。因此,传统的统一性的考核方式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不同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学习效果。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研究的项目设置几个专业方向的子课题,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以自己的课题为目标进行学习、分析、设计……在课程结束时提交关于课题的专题论文、产品/装置、知识产权等成果,将成果的质量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评价学位论文质量时也要摒弃以学术需求为导向的传统思维,不应仅仅注重理论的独创性,而是侧重实践探索的创新,体现综合运用相关专业领域知识从事实际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突出其应用性和技术进步性。专业学位论文必须依托导师组的实际项目,并以在导师指导下获得的专利、软件著作权、新产品/新装置等成果为依据进行考核评价。基于成果的考核评价方式客观、公正,又不失灵活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也是满足社会对实践型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我国现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晚,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大连民族大学计算机技术领域面向计算机技术可以提升的产业、计算机技术可以应用的领域以及计算机技术可以服务的行业,培养集成性、领军型的复合型人才,其培养的特色在于“开放性”的培养方案、“双导师型导师组”制度与跨学科培养以及基于成果的考核评价方式。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是一项新型的人才培养制度的改革,也是一项新生事物,还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地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周晶晶,姜华.我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J].中国研究生,2011(7):50-52.
[2]王华,杨向云,欧淑.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重点环节质
量控制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70-71.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EB/OL].http://www.gov.cn/zwgk/2012-04/20/
content_2118168.htm.
[4]张海军,王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
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3(3):76-78.
[5]刘传清,王志明.基于目标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探析[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0-64.
[6]吴苏苏.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南昌:江西
师范大学,2007.
[7]魏剑峰.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中若干问题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2014(2):1-3.
[8]高磊,彭大银,赵文华.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研究综述
及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6):26-30.
一 “学术+职业+实践”的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的研究生教育处于同一层次,两者的培养目标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差异。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培养大学教师、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主要任务,强调理论水平和学术能力。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侧重于实践性和应用性指向,主要培养特定职业岗位的应用型和实践型高层次人才[6]。因此,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应用性与职业背景,其培养目标应体现学术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紧密结合。学术性要求培养的人才在知识、技术、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具有硕士水平;职业性要求培养的人才与某一行业或职业相对应,这种行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有相当的地位,涉及的面比较广。实践性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和所具备技能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开发的能力。总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一个“能力”问题,而这个能力,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简单概括为“就业能力”,毕业的研究生只有获得这种学位才能更好地进入某一行业或领域从业,即专业学位是从事职业的必备条件[7]。
大连民族大学计算机技术领域依托本校资源,将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确定在计算机技术可以提升的产业、计算机技术可以应用的领域以及计算机技术可以服务的行业,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培养集成性、领军型的复合型人才。涉及到该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理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等七个学院的多个专业方向,其培养目标有着明确的职业导向,充分体现了学术性、职业性和实践性。
二 开放性的培养方案
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特定职业的需要,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因而,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更多地掌握某一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有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在实践中进行应用知识开发创新的能力。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应建立合理的、有别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
专业硕士的培养是满足特定职业的需要,其知识体系以“职业能力”为依据来设计,其课程遵循发展某种职业能力的要求来设置。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学术性”“职业性”和“实践性”,应更多地设置应用性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侧重实用性和职业性。比如计算机技术领域的课程设置应体现计算机所应用的行业、产业的需求特色。在课程数量上要突出“多”的特点,通过加大选修课程的学分比重,同时增加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给学生更大的选课自由度,以适应各种生源、不同特点的培养模式和专业研究方向的需要,使学生真正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需求选择课程,从而培养适应各种职业需求的个性化应用人才。在课程的内容上不追求太深的基础理论,但追求宽广度,要通过课程学习提高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实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顺利就业。同时,要将课程教学内容加以提炼整理,突出学科发展前沿,以配合专业硕士两年左右的学习时间和精力。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两年左右,过多的课程数目不适宜于学生在短时间内修完,也不利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大连民族大学计算机技术领域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采用“开放性”的培养方案,课程的设置配合导师的科研项目动态调整,与导师的科研内容保持同步,从而实现“研中学”的教学模式。“开放性”的培养方案具有灵活的课程体系,动态的教学计划,以及面向企业需求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 应用型案例式教学内容与方式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属于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专门人才,课程教学同样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但理论知识学习的目的不是为学术研究奠定知识基础,而是为了运用理论更好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着重在理论应用上下功夫,即结合实际问题传授理论,而不是探讨理论的来龙去脉。
在教学内容上,应重视应用型案例教学和实践研究,体现出案例内容的实时性和实效性。从职业需求的角度出发,配合以导师的研究项目情况,动态变更教学内容,实时跟踪就业市场与技术应用趋势。通过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充实课程内容,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实际问题,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教学方式上,应减少传统的理论传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启发性、实践性等特点,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学习模式,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培养专业硕士独立发现、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开放型的案例式教学内容与方式,首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使教材由主导地位转变为辅助地位。因此,要加强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定期更新维护课程案例库,使之紧跟社会发展,反映实际工作情况。 大连民族大学计算机技术领域的领域核心课和领域方向课均采用案例式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摆脱课堂教学的束缚。领域核心课程的教学除集中讲授基本理论和典型案例外,学生要根据自己导师的科研方向和内容完成应用所学理论的课题,重点掌握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领域方向课程基本上采用研中学的模式,学生分散在导师的课题组中,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边研究边学习,以阶段性成果结业,为最后的毕业成果做好铺垫。所谓阶段性成果可为撰写一篇论文、申报一项知识产权、提交一份研究报告、设计一种产品/装置等有助于导师项目的成果,真正成为导师的科研助手。
四 多层次专业实践教育基地
专业硕士强调应用实践与专业化知识结构与职业技能,其“专业性”的基本特点就是应用实践,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体是无专业工作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需要安排一定时间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做中学”增加对实践的感知,以便尽早熟悉未来的专业岗位。另外,有实践经历的学生可能会增强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其对理论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内容,实践教育基地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良好载体。
专业硕士的学制只有两年左右,如果安排半年至一年的实践,就很难同时兼顾课程的学习和项目的研究。为了提高实践质量,强化课程的实践导向性,要全方位、多渠道征集研究课题,建立适合进行课题研究的实践基地,保证研究生有足够的研究课题和与之匹配的实践基地开展专业技能训练。
研究生的研究课题来源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子课题)或企业的实际研发项目,根据课题来源与性质的不同,应建立多层次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如校内基地、校外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和创新工作室等,让学生能够将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又能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将问题带回课堂,进一步提高理论知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多层次研究生实践基地是培养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良好载体,是实践教育的实施平台。
五 双师型导师组制度与跨学科培养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导师是决定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高质量的专业硕士必然需要高素质的导师。由于学校原有教师多年从事学术研究和培养学术型研究生,虽具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往往缺乏专业知识运用的实践经验,社会实践较少,因而无论是知识结构或教学教法都难以适应专业硕士的教学要求。因此,在探索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同时,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推广“双导师”制。校内教师作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第一导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一责任人,同时聘请行业领域中的成功人士、职场精英作为学生的第二导师,指导学生了解行业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开展职业规划,培养实践能力,多渠道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另外,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高度综合以及系统化、整体化的趋势,学科交叉代表着当代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面对激增的新兴领域以及大量产生于学科交叉点上的科研成果,跨学科培养已经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应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7]。导师组制度和跨学科培养的结合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施教育目的为目标的多层次新型师生关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管理体系,成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必然要求。
导师组制度和跨学科培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以大连民族学院计算机技术领域为例,专业硕士研究生分布在七个学院的多个专业方向,多为跨学科培养,因此“双导师型导师组”的构成是由多名来自于高校和企业/行业的教师和专家共同构成导师组,可同时联合指导多名专业硕士研究生,依托项目的纽带作用,强化校内外导师的合作。导师也可以利用自身和企业的关系或者自己承担的企业项目,组织引导研究生参与企业实际问题的研究。由于每位导师和专家的专业背景不同,工作实践经验也存在差异,可以形成一个彼此更为互补的指导教师专家组,这样的导师组队伍必将能够更好地指导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六 基于成果的考核评价方式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其考核评价方式也应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与前面所讨论的应用型案例式教学内容与方式以及“研中学”的学习模式相呼应,课程考核与评价的方式也必须摒弃传统的书面考试方式,从单纯知识点的考核向知识的掌握、运用和综合能力的考核转变。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也应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不是仅仅评价论文的理论价值。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强调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体现学生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同技术在不同环境的应用意向上存在差异,不但所用的技术角度不同,而且即使采用同一种技术,其开发深浅度也是有差异的。因此,传统的统一性的考核方式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不同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学习效果。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研究的项目设置几个专业方向的子课题,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以自己的课题为目标进行学习、分析、设计……在课程结束时提交关于课题的专题论文、产品/装置、知识产权等成果,将成果的质量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评价学位论文质量时也要摒弃以学术需求为导向的传统思维,不应仅仅注重理论的独创性,而是侧重实践探索的创新,体现综合运用相关专业领域知识从事实际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突出其应用性和技术进步性。专业学位论文必须依托导师组的实际项目,并以在导师指导下获得的专利、软件著作权、新产品/新装置等成果为依据进行考核评价。基于成果的考核评价方式客观、公正,又不失灵活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也是满足社会对实践型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我国现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晚,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大连民族大学计算机技术领域面向计算机技术可以提升的产业、计算机技术可以应用的领域以及计算机技术可以服务的行业,培养集成性、领军型的复合型人才,其培养的特色在于“开放性”的培养方案、“双导师型导师组”制度与跨学科培养以及基于成果的考核评价方式。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是一项新型的人才培养制度的改革,也是一项新生事物,还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地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周晶晶,姜华.我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J].中国研究生,2011(7):50-52.
[2]王华,杨向云,欧淑.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重点环节质
量控制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70-71.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EB/OL].http://www.gov.cn/zwgk/2012-04/20/
content_2118168.htm.
[4]张海军,王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
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3(3):76-78.
[5]刘传清,王志明.基于目标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探析[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0-64.
[6]吴苏苏.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南昌:江西
师范大学,2007.
[7]魏剑峰.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中若干问题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2014(2):1-3.
[8]高磊,彭大银,赵文华.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研究综述
及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6):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