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下文称马航)的MH370航班在吉隆坡至北京的途中失去联系,至今下落不明。
这起悬念迭起的航班失联事件,使马来西亚迅速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这个国家究竟有何特点?有怎样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又蕴育了怎样的民族性格和政治风格?让我们探寻一下马来西亚在飞机迷航背后的故事。
马来西亚地处亚洲大陆和东南亚群岛的衔接处,3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被南海分割成东西两部分,西部位于马来半岛,简称西马,有11个州,首都吉隆坡也位于西马;东部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简称东马,有沙捞越和沙巴这两个面积最大的州。从16世纪开始,马来西亚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英国的侵略,1911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57年,西马独立;1963年,东马加入马来西亚,成立了联邦国家。现任总理为纳吉布。马来西亚联邦至今仍留在英联邦内,也被简称为大马。
马来西亚人口约3000万,共有59个民族。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马来人占50.4%,华人占23.7%,印度人占7.1%。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国教,此外佛教、基督教、印度教、锡克教都有一定影响力。悠久的历史、复杂的民族和宗教构成、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马来西亚在政治上、文化生活上,都呈现出多元、杂糅的特点。
多元政治、多元文化
“独创”的政党制度
在马来语中,吉隆坡的意思是“泥泞的河口”。如今,这个“泥泞的河口”早已变成现代化的大都市。吉隆坡的前世今生就像是对马来西亚政治的隐喻:国家已经走在现代化道路上,但政党政治仍处于“泥泞”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马来西亚兴起三大政党:代表马来人的马来民族统一机构(下文称巫统)、代表华人的马来西亚华人公会(下文称马华公会)和代表印度裔的马来西亚印度人国大党(下文称国大党)。1955年,三大政党组成联盟党,开始争取马来西亚独立。1957年,三党联盟与英国殖民当局谈判,达成了宪法草案,规定独立后的马来西亚效仿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由9个州的世袭苏丹(伊斯兰教对统治者的称呼)轮流坐庄,担任最高元首,每任5年,不得连任;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其党首出任总理,掌握实权。
独立之后,三党之间的种族问题很快凸显出来。宪法原本规定马来民族有“特别地位”,但华人在教育和经济上的优势十分突出,马来人的恐惧心理越来越强烈。因此,联盟党中占主导地位的巫统,在投资和就业上处处优待马来人,1961年还通过教育法,规定中学只能用马来语和英语教学。政府公职岗位更是大部分留给马来人。这些做法违背了宪法中“所有民族享受平等权利”的理念,招致非马来种族的不满,联盟党流失了大量华人和印度人选民。在1969年5月的大选后,马来人支持的联盟党与非马来人支持的几个反对党各自组织游行示威,最终演变为暴乱。官方统计显示,暴乱期间,196人丧生,6000人无家可归,9143人被捕。这次暴乱被大马当局定性为“种族冲突事件”,直接导致时任巫统主席、马来西亚首任总理东古·拉赫曼下台。
暴乱之后,马来西亚种族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巫统内部也开始反思。尽管依旧要维护马来人的“特别地位”,但为了保持社会稳定、缓解种族矛盾,联盟党在1974年进行了改组,扩大为由14个政党组成的国民阵线(下文称国阵),其中还吸收了部分反对党加入。
政党改组缓和了种族分歧,也让国阵从1974年开始执政至今。但是,在国阵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巫统内部又出现了分裂,原巫统副主席、马来西亚副总理安瓦尔决裂出去,成为反对派的领袖。马来西亚的政党政治只能在“泥泞”中继续前行。
这种政党制度,堪称马来西亚的“独创”——它既是多党制,有14个政党共同组成国阵;但它又不像多党制,因为国阵这个统一的大政党始终维持了一党执政;它反而有点像一党制,国阵内部的巫统一直是真正的执政党。马来西亚多元、杂糅的特点可见一斑。
执政党中的家族色彩
在政党之外看马来西亚政治,这一特点同样明显。
马来西亚民主国家的身份是毋庸置疑的,它的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民主制,本身就是从老牌民主国家英国那里复制来的。但是,说它是民主政治吧,它又充斥着家族政治的色彩,一些显赫家族掌握核心权力,而且这些家族之间存在裙带关系。
1946年,出身贵族的翁·加阿法创建了巫统并担任首任主席。5年后,由于自己的政见得不到支持,加阿法离开了巫统。加阿法的儿子侯赛因·奥恩也随父亲一道离开,但他们的影响力却留在了巫统。1968年,时任马来西亚副总理的拉扎克邀请侯赛因重返巫统。
拉扎克邀请侯赛因回来,一方面是看重侯赛因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和侯赛因有亲戚关系——曾担任马来西亚国会议长的诺·拉赫曼有两个女儿苏哈依拉和拉哈诺雅,苏哈依拉嫁给了侯赛因,拉哈诺雅嫁给了拉扎克。1969年的“种族冲突事件”后,妹夫拉扎克由副总理晋升为马来西亚第二任总理;1976年,拉扎克因白血病去世,姐夫侯赛因成了第三任总理。
在这次航班失联事件中,现任(第六任)总理纳吉布和代理交通部长兼国防部长希沙姆丁频频出镜。这两个在马来西亚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纳吉布是拉扎克的长子,而希沙姆丁正是侯赛因的儿子,也就是纳吉布的表弟。在前不久的巫统副主席竞选中,希沙姆丁的得票率排名第三,今后很可能也是副总理、总理的人选。由此可见,纳吉布的家族已经和马来西亚政权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四任总理马哈蒂尔出身平民,但他退休前也为自己的家族打下了良好的从政基础。在马哈蒂尔的安排下,他的二儿子慕克里斯于2013年出任吉打州首席部长(相当于中国的省长),并在最近的巫统副主席竞选中名列第四,紧随希沙姆丁之后。
有意思的是,马来西亚又为这种非常传统的家族政治配备了一套相对完善的选举制度。出身名门的政客想要真正登上高位,也得依靠自己的能力。还是以侯赛因为例,他的父亲虽然是巫统的创建者,但他本人脱离巫统近20年,一度淡出政坛,在英国著名的林肯律师学院深造,是一位成功的律师。现任总理纳吉布虽然是拉扎克的儿子,但父亲在他23岁时就去世了。如果说,他在父亲去世的同年成为国会议员,是得益于父亲的余威,但在6年后,他出任彭亨州首席部长,很大程度上则是依靠个人的努力。这和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刻意安排儿子李显龙当总理很不一样。在马来西亚,出身非常重要,却不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这也是马来西亚政治中的独特之处。 更有趣的是,马来西亚公休日也是不固定的。13个州里有9个州确定周日是公休日,其他4个州则规定周五、周六是公休日。于是,在同一个国家里,人们的公休日也各不相同。
历任总理,从强人到弱势
纳吉布饱受外界批评
就是这样一个温和、随性的国家,在航班失联后,毫无准备地被推到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信息发布前后不一、内阁和军方相互否认信息,工作人员进退失据,都给外界留下了“管理混乱”“隐瞒信息”的不良印象。美国《纽约时报》、英国《金融时报》等媒体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马来西亚暴露出其体制弊端,执政的国阵和巫统,在面对突发国际事件时显得手足无措。
巫统主席、马来西亚政府总理纳吉布自然也成为外界关注的对象。在航班失联7天后,3月15日,纳吉布举行了首次新闻发布会,宣布“客机与卫星最后一次得到证实的联络是在马来西亚时间3月8日上午8:11”,承认飞机关闭应答器和调转方向飞行“是机上人员的蓄意行为”。在航班失联16天后,3月24日,纳吉布第二次亮相,宣布根据英国空难调查处代表的通知,“带着深深的悲伤和惋惜,我必须通知你们,MH370航班终结于印度洋南部。”这两次新闻发布会都没有事先通知,纳吉布都是按照提前准备好的声明读完后匆匆离去,也没有接受媒体的采访。这给聚集在吉隆坡、心中充满了问号的世界各国记者一个印象:纳吉布似乎在避免直面媒体。一名支持反对派的马来西亚人对媒体说:“我们的总理根本不敢直面国际媒体的追问,他完全不具备这个能力。纳吉布只是一个纨绔子弟,他父亲是总理,他的姨父也是总理,他是嘴里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根本不了解老百姓的诉求。”
更有记者发现,纳吉布在结束3月15日的新闻发布会后,径直到机场免税店购物。这也引发了马来西亚社交媒体的批评,有马来西亚网民表示:“家属心急如焚,总理却忙着购物。”
说纳吉布不敢面对媒体的提问,或许不够客观,因为许多国家的总理在参加某些事件的新闻发布会时,也不设置提问环节。但说他含着金汤匙出生,却是实情。纳吉布是马来西亚第二任总理拉扎克的长子。从吉隆坡国际机场乘车驶入吉隆坡市区,首先能看到一条名为“敦·拉扎克”的干道,就是以纳吉布父亲的名字命名的。纳吉布的姨父侯赛因是第三任总理。纳吉布的表弟希沙姆丁被认为是下一任总理人选。纳吉布的亲弟弟穆罕默德·纳齐尔·阿卜杜·拉扎克是马来西亚第二大银行联昌国际银行的控制者。如此算来,马来西亚自独立以来6位总理,3位来自纳吉布家族,未来很可能从中再产生一名总理,而马来西亚的金融命脉也被纳吉布家人掌握,说纳吉布出身豪门丝毫不为过。
1953年出生的纳吉布从小接受贵族教育,他在吉隆坡著名的圣约翰学校完成小学及中学教育,后进入英国马莱文学院进修,最后在英国诺丁汉大学获得工业经济学学位。1974年,纳吉布毕业回国,在马来西亚中央银行和马来西亚国营石油公司短暂工作过,并担任公共关系部经理。1976年,纳吉布的父亲拉扎克罹患白血病,在前往伦敦接受治疗期间病逝。纳吉布代替父亲竞选彭亨州国会议员并获胜,年仅23岁就步入政坛,成为当时马来西亚最年轻的国会议员。
此后,纳吉布的政治履历充满了“第一”和“最”。1978年,25岁的纳吉布被委任为能源、电讯与邮政部副部长,成为马来西亚最年轻的副部长;1981年,他成为最年轻的巫统最高理事;1982年他出任彭亨州首席部长,是马来西亚第一位不到30岁就担任首席部长的人。后来,纳吉布先后担任教育部副部长、财政部副部长、教育部长、国防部长、财政部长等职。
2004年,纳吉布成为副总理。2005年8月31日,他以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的身份访问中国,成为第一个访问中国的马来西亚防长。2008年,巫统内部针对时任党主席、总理巴达维发动了一场“政变”,选出纳吉布取而代之,纳吉布由此成为巫统主席,次年成为马来西亚第六任总理。
纳吉布治下的马来西亚
纳吉布执政以来,倡导改革,但效果并不明显。他在上任第一天就宣布解除对两家报纸的禁令,这两家报纸都是反对派领袖安瓦尔控制的。同时,他释放了13名政治犯。纳吉布还大力推广脸谱(facebook)、推特(twitter)等社交媒体,他自己也注册账号,与年轻网民积极互动,宣传政治主张。他还提出“马来西亚人援助计划”,给予低收入群体一定的政府补助、房屋补贴等。在马来西亚农村地区,尤其是马来人占主导的地区,这些政策受到极大的欢迎。
由于种种原因,纳吉布的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不断遭到“管理不善”“滋生腐败”的批评。在纳吉布近40年的政治生涯中,类似的批评一直伴随其左右,2002年就发生了轰动一时的海军佣金丑闻。当时,纳吉布担任国防部长,马来西亚海军向法国购买了两艘鱿鱼级潜艇,花费20亿美元。法国一家法院对这起军购案进行调查,指控纳吉布的助手接受了2亿美元的回扣,纳吉布也成为法国法院传召的对象之一。虽然纳吉布坚称自己是清白的,但在2013年马来西亚总理大选期间,该事件再次被反对党当作把柄提出来,对他进行攻击。
除了腐败问题,纳吉布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也曾遭到批评。2013年,马来西亚发生“苏禄武装分子入侵沙巴”事件。2月9日,一支大约150人的队伍自称“苏禄王国皇家军队”,乘快艇进入沙巴州的拿笃,宣称要夺回“属于苏禄王室的沙巴”(苏禄王国是古代位于菲律宾南部的伊斯兰国家,早已灭亡,现在的苏禄武装分子认为马来西亚沙巴州是苏禄王国的领土)。这支队伍中只有30余名武装分子,剩下的都是平民,其中还有许多妇女儿童,但他们竟与马来西亚警方对峙了两个星期。3月1日,另一支苏禄军从菲律宾苏禄群岛出发,潜入拿笃,与马来西亚警察爆发枪战,造成12名武装分子与2名马来西亚警察死亡。两天后,在距离拿笃150公里的仙本那,也传来警方与武装分子枪战的消息,伤亡人数再增加12人。事件发生后,马来西亚举国震惊,沙巴的居民纷纷逃离家园。不少民众批评纳吉布指挥乏术、应对失策,警方的防线形同虚设。这一事件成为纳吉布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软弱的注脚。
这起悬念迭起的航班失联事件,使马来西亚迅速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这个国家究竟有何特点?有怎样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又蕴育了怎样的民族性格和政治风格?让我们探寻一下马来西亚在飞机迷航背后的故事。
马来西亚地处亚洲大陆和东南亚群岛的衔接处,3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被南海分割成东西两部分,西部位于马来半岛,简称西马,有11个州,首都吉隆坡也位于西马;东部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简称东马,有沙捞越和沙巴这两个面积最大的州。从16世纪开始,马来西亚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英国的侵略,1911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57年,西马独立;1963年,东马加入马来西亚,成立了联邦国家。现任总理为纳吉布。马来西亚联邦至今仍留在英联邦内,也被简称为大马。
马来西亚人口约3000万,共有59个民族。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马来人占50.4%,华人占23.7%,印度人占7.1%。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国教,此外佛教、基督教、印度教、锡克教都有一定影响力。悠久的历史、复杂的民族和宗教构成、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马来西亚在政治上、文化生活上,都呈现出多元、杂糅的特点。
多元政治、多元文化
“独创”的政党制度
在马来语中,吉隆坡的意思是“泥泞的河口”。如今,这个“泥泞的河口”早已变成现代化的大都市。吉隆坡的前世今生就像是对马来西亚政治的隐喻:国家已经走在现代化道路上,但政党政治仍处于“泥泞”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马来西亚兴起三大政党:代表马来人的马来民族统一机构(下文称巫统)、代表华人的马来西亚华人公会(下文称马华公会)和代表印度裔的马来西亚印度人国大党(下文称国大党)。1955年,三大政党组成联盟党,开始争取马来西亚独立。1957年,三党联盟与英国殖民当局谈判,达成了宪法草案,规定独立后的马来西亚效仿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由9个州的世袭苏丹(伊斯兰教对统治者的称呼)轮流坐庄,担任最高元首,每任5年,不得连任;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其党首出任总理,掌握实权。
独立之后,三党之间的种族问题很快凸显出来。宪法原本规定马来民族有“特别地位”,但华人在教育和经济上的优势十分突出,马来人的恐惧心理越来越强烈。因此,联盟党中占主导地位的巫统,在投资和就业上处处优待马来人,1961年还通过教育法,规定中学只能用马来语和英语教学。政府公职岗位更是大部分留给马来人。这些做法违背了宪法中“所有民族享受平等权利”的理念,招致非马来种族的不满,联盟党流失了大量华人和印度人选民。在1969年5月的大选后,马来人支持的联盟党与非马来人支持的几个反对党各自组织游行示威,最终演变为暴乱。官方统计显示,暴乱期间,196人丧生,6000人无家可归,9143人被捕。这次暴乱被大马当局定性为“种族冲突事件”,直接导致时任巫统主席、马来西亚首任总理东古·拉赫曼下台。
暴乱之后,马来西亚种族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巫统内部也开始反思。尽管依旧要维护马来人的“特别地位”,但为了保持社会稳定、缓解种族矛盾,联盟党在1974年进行了改组,扩大为由14个政党组成的国民阵线(下文称国阵),其中还吸收了部分反对党加入。
政党改组缓和了种族分歧,也让国阵从1974年开始执政至今。但是,在国阵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巫统内部又出现了分裂,原巫统副主席、马来西亚副总理安瓦尔决裂出去,成为反对派的领袖。马来西亚的政党政治只能在“泥泞”中继续前行。
这种政党制度,堪称马来西亚的“独创”——它既是多党制,有14个政党共同组成国阵;但它又不像多党制,因为国阵这个统一的大政党始终维持了一党执政;它反而有点像一党制,国阵内部的巫统一直是真正的执政党。马来西亚多元、杂糅的特点可见一斑。
执政党中的家族色彩
在政党之外看马来西亚政治,这一特点同样明显。
马来西亚民主国家的身份是毋庸置疑的,它的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民主制,本身就是从老牌民主国家英国那里复制来的。但是,说它是民主政治吧,它又充斥着家族政治的色彩,一些显赫家族掌握核心权力,而且这些家族之间存在裙带关系。
1946年,出身贵族的翁·加阿法创建了巫统并担任首任主席。5年后,由于自己的政见得不到支持,加阿法离开了巫统。加阿法的儿子侯赛因·奥恩也随父亲一道离开,但他们的影响力却留在了巫统。1968年,时任马来西亚副总理的拉扎克邀请侯赛因重返巫统。
拉扎克邀请侯赛因回来,一方面是看重侯赛因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和侯赛因有亲戚关系——曾担任马来西亚国会议长的诺·拉赫曼有两个女儿苏哈依拉和拉哈诺雅,苏哈依拉嫁给了侯赛因,拉哈诺雅嫁给了拉扎克。1969年的“种族冲突事件”后,妹夫拉扎克由副总理晋升为马来西亚第二任总理;1976年,拉扎克因白血病去世,姐夫侯赛因成了第三任总理。
在这次航班失联事件中,现任(第六任)总理纳吉布和代理交通部长兼国防部长希沙姆丁频频出镜。这两个在马来西亚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纳吉布是拉扎克的长子,而希沙姆丁正是侯赛因的儿子,也就是纳吉布的表弟。在前不久的巫统副主席竞选中,希沙姆丁的得票率排名第三,今后很可能也是副总理、总理的人选。由此可见,纳吉布的家族已经和马来西亚政权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四任总理马哈蒂尔出身平民,但他退休前也为自己的家族打下了良好的从政基础。在马哈蒂尔的安排下,他的二儿子慕克里斯于2013年出任吉打州首席部长(相当于中国的省长),并在最近的巫统副主席竞选中名列第四,紧随希沙姆丁之后。
有意思的是,马来西亚又为这种非常传统的家族政治配备了一套相对完善的选举制度。出身名门的政客想要真正登上高位,也得依靠自己的能力。还是以侯赛因为例,他的父亲虽然是巫统的创建者,但他本人脱离巫统近20年,一度淡出政坛,在英国著名的林肯律师学院深造,是一位成功的律师。现任总理纳吉布虽然是拉扎克的儿子,但父亲在他23岁时就去世了。如果说,他在父亲去世的同年成为国会议员,是得益于父亲的余威,但在6年后,他出任彭亨州首席部长,很大程度上则是依靠个人的努力。这和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刻意安排儿子李显龙当总理很不一样。在马来西亚,出身非常重要,却不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这也是马来西亚政治中的独特之处。 更有趣的是,马来西亚公休日也是不固定的。13个州里有9个州确定周日是公休日,其他4个州则规定周五、周六是公休日。于是,在同一个国家里,人们的公休日也各不相同。
历任总理,从强人到弱势
纳吉布饱受外界批评
就是这样一个温和、随性的国家,在航班失联后,毫无准备地被推到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信息发布前后不一、内阁和军方相互否认信息,工作人员进退失据,都给外界留下了“管理混乱”“隐瞒信息”的不良印象。美国《纽约时报》、英国《金融时报》等媒体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马来西亚暴露出其体制弊端,执政的国阵和巫统,在面对突发国际事件时显得手足无措。
巫统主席、马来西亚政府总理纳吉布自然也成为外界关注的对象。在航班失联7天后,3月15日,纳吉布举行了首次新闻发布会,宣布“客机与卫星最后一次得到证实的联络是在马来西亚时间3月8日上午8:11”,承认飞机关闭应答器和调转方向飞行“是机上人员的蓄意行为”。在航班失联16天后,3月24日,纳吉布第二次亮相,宣布根据英国空难调查处代表的通知,“带着深深的悲伤和惋惜,我必须通知你们,MH370航班终结于印度洋南部。”这两次新闻发布会都没有事先通知,纳吉布都是按照提前准备好的声明读完后匆匆离去,也没有接受媒体的采访。这给聚集在吉隆坡、心中充满了问号的世界各国记者一个印象:纳吉布似乎在避免直面媒体。一名支持反对派的马来西亚人对媒体说:“我们的总理根本不敢直面国际媒体的追问,他完全不具备这个能力。纳吉布只是一个纨绔子弟,他父亲是总理,他的姨父也是总理,他是嘴里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根本不了解老百姓的诉求。”
更有记者发现,纳吉布在结束3月15日的新闻发布会后,径直到机场免税店购物。这也引发了马来西亚社交媒体的批评,有马来西亚网民表示:“家属心急如焚,总理却忙着购物。”
说纳吉布不敢面对媒体的提问,或许不够客观,因为许多国家的总理在参加某些事件的新闻发布会时,也不设置提问环节。但说他含着金汤匙出生,却是实情。纳吉布是马来西亚第二任总理拉扎克的长子。从吉隆坡国际机场乘车驶入吉隆坡市区,首先能看到一条名为“敦·拉扎克”的干道,就是以纳吉布父亲的名字命名的。纳吉布的姨父侯赛因是第三任总理。纳吉布的表弟希沙姆丁被认为是下一任总理人选。纳吉布的亲弟弟穆罕默德·纳齐尔·阿卜杜·拉扎克是马来西亚第二大银行联昌国际银行的控制者。如此算来,马来西亚自独立以来6位总理,3位来自纳吉布家族,未来很可能从中再产生一名总理,而马来西亚的金融命脉也被纳吉布家人掌握,说纳吉布出身豪门丝毫不为过。
1953年出生的纳吉布从小接受贵族教育,他在吉隆坡著名的圣约翰学校完成小学及中学教育,后进入英国马莱文学院进修,最后在英国诺丁汉大学获得工业经济学学位。1974年,纳吉布毕业回国,在马来西亚中央银行和马来西亚国营石油公司短暂工作过,并担任公共关系部经理。1976年,纳吉布的父亲拉扎克罹患白血病,在前往伦敦接受治疗期间病逝。纳吉布代替父亲竞选彭亨州国会议员并获胜,年仅23岁就步入政坛,成为当时马来西亚最年轻的国会议员。
此后,纳吉布的政治履历充满了“第一”和“最”。1978年,25岁的纳吉布被委任为能源、电讯与邮政部副部长,成为马来西亚最年轻的副部长;1981年,他成为最年轻的巫统最高理事;1982年他出任彭亨州首席部长,是马来西亚第一位不到30岁就担任首席部长的人。后来,纳吉布先后担任教育部副部长、财政部副部长、教育部长、国防部长、财政部长等职。
2004年,纳吉布成为副总理。2005年8月31日,他以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的身份访问中国,成为第一个访问中国的马来西亚防长。2008年,巫统内部针对时任党主席、总理巴达维发动了一场“政变”,选出纳吉布取而代之,纳吉布由此成为巫统主席,次年成为马来西亚第六任总理。
纳吉布治下的马来西亚
纳吉布执政以来,倡导改革,但效果并不明显。他在上任第一天就宣布解除对两家报纸的禁令,这两家报纸都是反对派领袖安瓦尔控制的。同时,他释放了13名政治犯。纳吉布还大力推广脸谱(facebook)、推特(twitter)等社交媒体,他自己也注册账号,与年轻网民积极互动,宣传政治主张。他还提出“马来西亚人援助计划”,给予低收入群体一定的政府补助、房屋补贴等。在马来西亚农村地区,尤其是马来人占主导的地区,这些政策受到极大的欢迎。
由于种种原因,纳吉布的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不断遭到“管理不善”“滋生腐败”的批评。在纳吉布近40年的政治生涯中,类似的批评一直伴随其左右,2002年就发生了轰动一时的海军佣金丑闻。当时,纳吉布担任国防部长,马来西亚海军向法国购买了两艘鱿鱼级潜艇,花费20亿美元。法国一家法院对这起军购案进行调查,指控纳吉布的助手接受了2亿美元的回扣,纳吉布也成为法国法院传召的对象之一。虽然纳吉布坚称自己是清白的,但在2013年马来西亚总理大选期间,该事件再次被反对党当作把柄提出来,对他进行攻击。
除了腐败问题,纳吉布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也曾遭到批评。2013年,马来西亚发生“苏禄武装分子入侵沙巴”事件。2月9日,一支大约150人的队伍自称“苏禄王国皇家军队”,乘快艇进入沙巴州的拿笃,宣称要夺回“属于苏禄王室的沙巴”(苏禄王国是古代位于菲律宾南部的伊斯兰国家,早已灭亡,现在的苏禄武装分子认为马来西亚沙巴州是苏禄王国的领土)。这支队伍中只有30余名武装分子,剩下的都是平民,其中还有许多妇女儿童,但他们竟与马来西亚警方对峙了两个星期。3月1日,另一支苏禄军从菲律宾苏禄群岛出发,潜入拿笃,与马来西亚警察爆发枪战,造成12名武装分子与2名马来西亚警察死亡。两天后,在距离拿笃150公里的仙本那,也传来警方与武装分子枪战的消息,伤亡人数再增加12人。事件发生后,马来西亚举国震惊,沙巴的居民纷纷逃离家园。不少民众批评纳吉布指挥乏术、应对失策,警方的防线形同虚设。这一事件成为纳吉布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软弱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