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可如今生活在农村里的学生反映到习作里的内容,大多脱离生活实际。他们放着熟悉的内容不写,偏偏去生搬硬套一些陌生的“范文”,七拼八凑成“新八股文”。针对这些不足,我着手进行了以“土”为主的习作研究,让学生写土风光,描土人物,述土生活,习作训练以本来面目——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为目标,让农村孩子笔下的习作,飞扬着灵性,飘洒着泥土的芳香。
一、写土风光
农村孩子得天独厚之处就是饱受一年四季自然风光的熏陶,教师可以利用这有利资源引导学生赏景写景。
1,用心看景
古人曾把听力强、耳朵灵叫“聪”;视力好、有眼光为“明”。习作需要“聪明”。可惜的是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对青山绿水、鸟叫虫鸣,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使看了听了,也是走马观花式的,或漫不经心的浏览。我所说的看,是指用眼睛科学、准确地察世界,要求观察者一边目不转睛地看,一边全神贯注地想,眼脑并用,看想结合,直到把被观察的对象看清楚、想明白为止。为了使学生观察有法,观察得法,我要求学生做到两点:一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如以秋为例,学年伊始,老师可有序地指导学生抓住秋天的特征,进行观察、描写。通过对秋天的观察、描写,熟悉并掌握方法后,再去观察描写冬、春、夏三季的美丽景象。二要“五官”同察。学生懂得用眼睛科学地观察周围世界还不够,还应该指引他们调动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使大脑同时通过五种渠道去摄取生活。如深秋到了,我让学生走进田园山野。按一定顺序观察金黄的稻田,飘香的桂花,翠绿的甘蔗林,黄绿相间的橘子园及隐藏在深山里品种不同、形状各异、风味独特的野果。学生通过眼观、耳闻、鼻嗅、舌尝、身触,摄取了大量深秋时节的典型材料,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观察、欣赏、品味自然之美,触动内心真情,达到景物即我我即景物的境界。
2,用情写景
学生学会了观察,不等于就会将美景述诸笔端,把感情表达得确切。许多学生处在“你所说的我都清楚,要我写可我就是写不来”的状态。为了培养学生辨析感受的能力。在观察时我就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触景生情,闻声生情,嗅气生情,尝味生情等习惯。如接触某种声音时,第一步要辨析,它给予自己的感受是阴沉还是明快。是激昂还是颓废。第二步要见形,开动脑筋,展开联想。回顾生活中与此声音相似的经历,从而闻声见形,在脑子里浮现出产生这种声音的事物或景象。第三步要生情,通过想像,揣度这声音在自然界的含义,从而达到“以声传情达意”的目的。例如,“瞅一瞅————”。辨析:悦耳;见形:鸟鸣;生情:生意盎然。“知了——知了——”,辨析:昏睡;见形:蝉噪;生情:重复、无创造的劳动。“哗——晔——哗——”,辨析:舒畅;见形:流水声;生情:勇往直前等。通过“辨析——见形——生情”这种训练,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就能听出生活中每个细微声音的含义,自然地运用它去表现生活、抒发感情了。
二、写土人物
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英雄人物供学生看、供学生写,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常的事,农村更是这样。这就需要你独具“慧眼”,去观察、去描写。怎样才能写好其貌不扬的平民百姓呢?
1,学学作家
为了写好人物,写活人物,我让学生学学作家,看看他们是怎么写的,为何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我事先布置学生去查找资料。领略大作家的做法,再让学生展示交流所收集到的有关作家写好人物作品的要诀。
2,练练自己
一要练眼力。让学生也当一回作家,学做“静观人”。A,观察各种读书的神态、思考问题的表情。B,观察街头巷尾替人修车补鞋的土师傅,或是在田间地头里摸泥挑粪的农民。C,观察闲聊时五种不同的脸、眉、眼、嘴和发型。D,观察村里吵架时的情景。二要练笔力。观察一个人之后,还应该把观察所得的“土人物”写进自己的笔记本中。及时记录。记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主要向学生推荐两种:A,白描式(也叫素描)。它的特点是简洁、传神。如鲁迅的《故乡》中对杨二嫂的描写,就是用白描手法。“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真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B,提纲式。提纲式也称挂账式,它以记账的方式,从备方面记下所观察人物的外貌特点、语言习惯、性格特征等,以备以后写作时参考使用。
学生通过上面几项练习,在刻画人物时不再凭空想象、弄虚作假,笔下的人物变得真实自然,有了较浓的“土味”。
一、写土风光
农村孩子得天独厚之处就是饱受一年四季自然风光的熏陶,教师可以利用这有利资源引导学生赏景写景。
1,用心看景
古人曾把听力强、耳朵灵叫“聪”;视力好、有眼光为“明”。习作需要“聪明”。可惜的是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对青山绿水、鸟叫虫鸣,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使看了听了,也是走马观花式的,或漫不经心的浏览。我所说的看,是指用眼睛科学、准确地察世界,要求观察者一边目不转睛地看,一边全神贯注地想,眼脑并用,看想结合,直到把被观察的对象看清楚、想明白为止。为了使学生观察有法,观察得法,我要求学生做到两点:一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如以秋为例,学年伊始,老师可有序地指导学生抓住秋天的特征,进行观察、描写。通过对秋天的观察、描写,熟悉并掌握方法后,再去观察描写冬、春、夏三季的美丽景象。二要“五官”同察。学生懂得用眼睛科学地观察周围世界还不够,还应该指引他们调动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使大脑同时通过五种渠道去摄取生活。如深秋到了,我让学生走进田园山野。按一定顺序观察金黄的稻田,飘香的桂花,翠绿的甘蔗林,黄绿相间的橘子园及隐藏在深山里品种不同、形状各异、风味独特的野果。学生通过眼观、耳闻、鼻嗅、舌尝、身触,摄取了大量深秋时节的典型材料,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观察、欣赏、品味自然之美,触动内心真情,达到景物即我我即景物的境界。
2,用情写景
学生学会了观察,不等于就会将美景述诸笔端,把感情表达得确切。许多学生处在“你所说的我都清楚,要我写可我就是写不来”的状态。为了培养学生辨析感受的能力。在观察时我就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触景生情,闻声生情,嗅气生情,尝味生情等习惯。如接触某种声音时,第一步要辨析,它给予自己的感受是阴沉还是明快。是激昂还是颓废。第二步要见形,开动脑筋,展开联想。回顾生活中与此声音相似的经历,从而闻声见形,在脑子里浮现出产生这种声音的事物或景象。第三步要生情,通过想像,揣度这声音在自然界的含义,从而达到“以声传情达意”的目的。例如,“瞅一瞅————”。辨析:悦耳;见形:鸟鸣;生情:生意盎然。“知了——知了——”,辨析:昏睡;见形:蝉噪;生情:重复、无创造的劳动。“哗——晔——哗——”,辨析:舒畅;见形:流水声;生情:勇往直前等。通过“辨析——见形——生情”这种训练,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就能听出生活中每个细微声音的含义,自然地运用它去表现生活、抒发感情了。
二、写土人物
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英雄人物供学生看、供学生写,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常的事,农村更是这样。这就需要你独具“慧眼”,去观察、去描写。怎样才能写好其貌不扬的平民百姓呢?
1,学学作家
为了写好人物,写活人物,我让学生学学作家,看看他们是怎么写的,为何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我事先布置学生去查找资料。领略大作家的做法,再让学生展示交流所收集到的有关作家写好人物作品的要诀。
2,练练自己
一要练眼力。让学生也当一回作家,学做“静观人”。A,观察各种读书的神态、思考问题的表情。B,观察街头巷尾替人修车补鞋的土师傅,或是在田间地头里摸泥挑粪的农民。C,观察闲聊时五种不同的脸、眉、眼、嘴和发型。D,观察村里吵架时的情景。二要练笔力。观察一个人之后,还应该把观察所得的“土人物”写进自己的笔记本中。及时记录。记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主要向学生推荐两种:A,白描式(也叫素描)。它的特点是简洁、传神。如鲁迅的《故乡》中对杨二嫂的描写,就是用白描手法。“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真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B,提纲式。提纲式也称挂账式,它以记账的方式,从备方面记下所观察人物的外貌特点、语言习惯、性格特征等,以备以后写作时参考使用。
学生通过上面几项练习,在刻画人物时不再凭空想象、弄虚作假,笔下的人物变得真实自然,有了较浓的“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