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血管病并非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如果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有80%的心血管病可以得到有效的预防
与许多传染性疾病显而易见的传播速度相比,非传染慢性病——心血管病的蔓延趋势一点也不显得迟缓。
2006年末,中国首部心血管病权威报告《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揭示,中国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正在呈明显增长态势。
心血管病正在“变年轻”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心血管病的大流行。”说这话的人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胡大一——中国知名的心血管病学专家。
胡大一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心脏病的风险增大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患心衰、中风和冠心病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
2006年,世界心脏病大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会议将主题定为“老年与心血管病”,呼吁全球医学界重视对老年心血管病的治疗,加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增加临床治疗方面的交流。
这次大会同时也传达出这样一个观点——全世界正面临心血管病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发达国家由于多年来预防性干预,很多人的寿命得到延长,但随着社会迅速老龄化,最终死于心血管病的人还是很多;另一方面,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心肌梗死的患病率、死亡率明显增加,而且年轻化趋势极为显著。
“心血管病绝对不是一个老年病。”胡大一教授说,“很多三四十岁的年轻人正面临着心血管病的威胁。”
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与美国科研人员2005年合作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心血管病和癌症已成为中国成年人的主要死亡原因。这项调查在十几年内对近17万名40岁以上、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人进行了跟踪研究。
一系列研究都显示,中国多种心血管病都在呈增长态势。其中,仅高血压一项,上世纪50年代发病率为5.1%,1979年为7.7%,1991年猛增至13.6%。目前,18岁以上人群中这个数字达到18.8%,60岁以上老人2个中就有1个患高血压。
胡盛寿是《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的主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他说:“心血管病危害国民健康、影响经济社会进步的事实十分明确,并且愈演愈烈,但是仍然没有得到从国家到公众足够的重视。”
医疗系统不堪重负
当前,心血管病(包括脑血管病)是世界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大约有1700万人死于这种慢性病,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30%左右。也就是说,每3个死者中,就有1个是因为心血管病。
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精神病以及癌症同属非传染慢性病。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消息说,迅速加重的非传染病负担已是全球公众健康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
1999年,这些疾病造成的死亡大约占到全球死亡总人数的60%,占全球疾病负担的43%。其中大约有一半因心血管病造成。根据目前的估计,到2020年时,这类死亡预计占死亡总人数的73%,占疾病负担的60%。
更糟糕的是,这些曾被认为只属于发达国家的慢性病,正在向中低收入国家转移,给这些经济刚刚有所起色的国家增添了沉重的医疗负担。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5800万死者中,因慢性病死亡的约为3500万,其中的80%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心血管病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中国加上印度,心血管病造成的负担超过了全部工业化国家同种负担的总和。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披露,2003年中国心血管病的直接医疗费用高达1301.17亿元,占当年医疗总费用的22.65%。1993年至2003年,中国心血管病的医疗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33%——对比之下,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为8.95%。
胡盛寿介绍说,中国目前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的人数大约为30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45%左右,是中国居民健康不折不扣的“头号杀手”。
危险来自不良生活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说,有力的证据表明,不健康的饮食、不充足的体力活动和吸烟是罹患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等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高润霖院士告诉记者,当前中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人、血脂异常1.6亿人、超重2亿人、肥胖6000万人、糖尿病2000多万人、烟民3.5亿人,还有大量的饮酒者和缺乏体力活动者,这都是心血管病庞大的“后备军”。
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显示,目前超重在中国中年人群中已相当普遍。从1989到2000年的11年间,女性超重比例从17.7%提高至28.5%;男性超重率则从11.9%提高到27.9%,增加了1倍多。
报告同时显示,中国居民的身体活动越来越不足。城市居民经常锻炼的比例为15.1%,偶尔锻炼的6.5%,不锻炼的则高达78.4%。在职业活动外,中国成年人的业余静态生活时间(用于看电视、阅读、使用电脑的时间)为2.5小时,城市成年人为3.2小时,农村为2.2小时。
业余静态生活时间越长,超重、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患病率越高。例如,每天看电视4小时以上者,超重、高胆固醇和高血压的患病风险比每天看电视不足1小时者分别增加89%、46%和19%。
报告还表明,中国吸烟人数达到3.5亿,不吸烟的人群中有一半以上遭到“二手烟”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中国每年有70万人死于吸烟,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250万。
预防从改变观念开始
实际上,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有80%的心血管病可以得到有效的预防。
2004年,时任卫生部常务副部长的高强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上强调,心血管病绝不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很多国家已在心血管病控制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出现下降趋势,除了心血管病的治疗水平提高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期间重视了心血管病的预防,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有所下降。
美国经过30年的努力,使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了6年,其中3.9年是得益于对心血管病的预防,他们将对心血管病的预防纳入国家卫生工作的重点。
“人们如能控制体重、合理运动、戒烟限酒、膳食平衡,这样坚持四五年,就能使40%~50%的高血压得以降低。”高润霖院士说。
世界卫生组织慢性病和健康促进司司长罗伯特博士则认为,健康饮食、经常锻炼身体和不吸烟,这三项简单措施不仅可以显著减少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机会,而且有助于预防Ⅱ型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及40%的癌症。
但调查显示,中国人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认识依然严重不足,40岁以上人群中有61%认为戒烟非常重要,57%认为恰当运动非常重要,而认为健康饮食、减轻体重非常重要的人数还不足50%。
与许多传染性疾病显而易见的传播速度相比,非传染慢性病——心血管病的蔓延趋势一点也不显得迟缓。
2006年末,中国首部心血管病权威报告《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揭示,中国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正在呈明显增长态势。
心血管病正在“变年轻”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心血管病的大流行。”说这话的人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胡大一——中国知名的心血管病学专家。
胡大一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心脏病的风险增大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患心衰、中风和冠心病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
2006年,世界心脏病大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会议将主题定为“老年与心血管病”,呼吁全球医学界重视对老年心血管病的治疗,加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增加临床治疗方面的交流。
这次大会同时也传达出这样一个观点——全世界正面临心血管病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发达国家由于多年来预防性干预,很多人的寿命得到延长,但随着社会迅速老龄化,最终死于心血管病的人还是很多;另一方面,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心肌梗死的患病率、死亡率明显增加,而且年轻化趋势极为显著。
“心血管病绝对不是一个老年病。”胡大一教授说,“很多三四十岁的年轻人正面临着心血管病的威胁。”
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与美国科研人员2005年合作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心血管病和癌症已成为中国成年人的主要死亡原因。这项调查在十几年内对近17万名40岁以上、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人进行了跟踪研究。
一系列研究都显示,中国多种心血管病都在呈增长态势。其中,仅高血压一项,上世纪50年代发病率为5.1%,1979年为7.7%,1991年猛增至13.6%。目前,18岁以上人群中这个数字达到18.8%,60岁以上老人2个中就有1个患高血压。
胡盛寿是《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的主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他说:“心血管病危害国民健康、影响经济社会进步的事实十分明确,并且愈演愈烈,但是仍然没有得到从国家到公众足够的重视。”
医疗系统不堪重负
当前,心血管病(包括脑血管病)是世界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大约有1700万人死于这种慢性病,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30%左右。也就是说,每3个死者中,就有1个是因为心血管病。
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精神病以及癌症同属非传染慢性病。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消息说,迅速加重的非传染病负担已是全球公众健康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
1999年,这些疾病造成的死亡大约占到全球死亡总人数的60%,占全球疾病负担的43%。其中大约有一半因心血管病造成。根据目前的估计,到2020年时,这类死亡预计占死亡总人数的73%,占疾病负担的60%。
更糟糕的是,这些曾被认为只属于发达国家的慢性病,正在向中低收入国家转移,给这些经济刚刚有所起色的国家增添了沉重的医疗负担。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5800万死者中,因慢性病死亡的约为3500万,其中的80%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心血管病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中国加上印度,心血管病造成的负担超过了全部工业化国家同种负担的总和。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披露,2003年中国心血管病的直接医疗费用高达1301.17亿元,占当年医疗总费用的22.65%。1993年至2003年,中国心血管病的医疗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33%——对比之下,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为8.95%。
胡盛寿介绍说,中国目前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的人数大约为30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45%左右,是中国居民健康不折不扣的“头号杀手”。
危险来自不良生活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说,有力的证据表明,不健康的饮食、不充足的体力活动和吸烟是罹患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等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高润霖院士告诉记者,当前中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人、血脂异常1.6亿人、超重2亿人、肥胖6000万人、糖尿病2000多万人、烟民3.5亿人,还有大量的饮酒者和缺乏体力活动者,这都是心血管病庞大的“后备军”。
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显示,目前超重在中国中年人群中已相当普遍。从1989到2000年的11年间,女性超重比例从17.7%提高至28.5%;男性超重率则从11.9%提高到27.9%,增加了1倍多。
报告同时显示,中国居民的身体活动越来越不足。城市居民经常锻炼的比例为15.1%,偶尔锻炼的6.5%,不锻炼的则高达78.4%。在职业活动外,中国成年人的业余静态生活时间(用于看电视、阅读、使用电脑的时间)为2.5小时,城市成年人为3.2小时,农村为2.2小时。
业余静态生活时间越长,超重、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患病率越高。例如,每天看电视4小时以上者,超重、高胆固醇和高血压的患病风险比每天看电视不足1小时者分别增加89%、46%和19%。
报告还表明,中国吸烟人数达到3.5亿,不吸烟的人群中有一半以上遭到“二手烟”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中国每年有70万人死于吸烟,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250万。
预防从改变观念开始
实际上,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有80%的心血管病可以得到有效的预防。
2004年,时任卫生部常务副部长的高强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上强调,心血管病绝不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很多国家已在心血管病控制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出现下降趋势,除了心血管病的治疗水平提高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期间重视了心血管病的预防,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有所下降。
美国经过30年的努力,使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了6年,其中3.9年是得益于对心血管病的预防,他们将对心血管病的预防纳入国家卫生工作的重点。
“人们如能控制体重、合理运动、戒烟限酒、膳食平衡,这样坚持四五年,就能使40%~50%的高血压得以降低。”高润霖院士说。
世界卫生组织慢性病和健康促进司司长罗伯特博士则认为,健康饮食、经常锻炼身体和不吸烟,这三项简单措施不仅可以显著减少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机会,而且有助于预防Ⅱ型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及40%的癌症。
但调查显示,中国人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认识依然严重不足,40岁以上人群中有61%认为戒烟非常重要,57%认为恰当运动非常重要,而认为健康饮食、减轻体重非常重要的人数还不足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