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有效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根据专业典型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按照规范的课程体系构建流程,完成基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课程体系重构,形成了具有科学性、规范性、逻辑性和可持续更新性等特点的专业课程体系,弥补了传统课程体系构建方法中存在的不足。构建基于国际专业认证要求的课程体系,是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制定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路径,为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关键词: 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机电专业; 课程体系; 职业岗位能力
一、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高校专业国际认证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规范和完善的认证制度,保证了专业教育质量。国际专业认证有利于高校专业教育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而且还可以为高校专业教育及其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提供保障。目前在工程类专业领域,全世界已经形成了三个重要的国际认证体系,即《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分别对应四年制本科工程教育学历认证、三年制专科工程技术学历认证和两年制中专级别工程技术学历认证。
我国于2016年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会员,但尚未加入面向三年制专科的高职教育专业认证的《悉尼协议》,不过这势在必行。通过专业国际认证是推动专业规范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获得国际认可的通行方法,是我们国家开展“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在这方面我国台湾以及香港地区都走在世界前列。
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重构背景
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区域产业和社会发展,积极推动中国职业教育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于2018年着手实施基于《悉尼协议》认证标准的专业建设,并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着手,进一步深化探索规范化、标准化、科学性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构建的道路,并于2019年完成了专业建设第一阶段的任务,即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其中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学院首批按照认证标准实施课程建设的专业之一,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孙仲山教授全程指导了本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有诸多基于专业认证标准的专业建设模式和成果,有许多有益的见解[2][3][5],本文将从专业建设的具体内容着手,说明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过程和方法,以资参考。
三、课程体系构建的传统路径与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在初始阶段及较长一段时间内借鉴了本科教育的学科式教育模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模式,满足了企业对工程技术型劳动力的需求,教育部在2019年初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高职是一种“类型”教育[3]。
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上尚未完全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建设道路。传统的专业建设,在专业目标岗位设定、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引入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调查数据不充分,多靠制定者的经验或挂一漏万的调研[4],另外,企业参与度较差,缺乏参与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的驱动力。这些都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相背离,影响了专业建设的有效性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本文以专业建设中最重要的课程体系建设为对象,阐述如何按照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和方法,有效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基于认证标准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悉尼协议”有关工程技术教育认证的课程建设规范如图 1所示。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产业技术发展需求,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液(气)系统设计、安装與调试,智能制造装备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术,面向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的机电产品设计,机械加工工艺及数控加工,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操作应用与系统集成等岗位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毕业后3-5年内成为企业技术骨干。
为了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团队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以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多维度开展建设,其中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支撑作用(如图2所示),基于认证标准的专业建设就从课程体系着手。
(二)课程体系重构过程
符合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应制定规范的流程,并以调研获得真实数据为依据,其构建步骤及流程如所图3示,即包含课程委员会的建置、目标岗位选择、职业能力拟定、职业能力确定、职业能力与科目的对应、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与授课计划的制定、保障条件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1. 建置课程委员会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能否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这绝非个人能够轻易完成,除专业教师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主体之外,《悉尼协议》明确要求必须有企业或者行业协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论证。由此,建立一个课程委员会作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常务机构,负责审议本专业课程及其相关事宜的审议。本专业委员会由9位委员组成,包含专业负责人与专业教师8人,企业(行业专家)1人(具有15年大型制造类企业工作经历的高级工程师),委员每年可根据票选变更,也可连选连任。课程委员会组建后需得到本级部门、教学主管部门及校级领导批准。
2. 调研专业目标岗位
课程体系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直接体现对职业岗位以及岗位职业能力的支撑作用(如图2所示)。因此,构建课程体系的前提是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客观地获取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的职业岗位要求,必须以科学的调研为依据,调研的对象以及调研的结果如表1所示。 目标岗位的调研结果与区域产业结构、师资团队结构、生源结构以及学校支撑条件等均有较大关系,因此,课程委员会在对调研结果进行充分研讨的基础上,确定机电产品设计工程师(助理)、机电产品安装调试工程师、机械加工工程师(数控)作为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岗位。
3. 调研、拟定职业岗位能力
在确定专业目标岗位的基础上,每个岗位选择3家以上,具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企业界人士作为调研对象,调研企业须覆盖大、中、小型企业,采用面谈交流形式并记录“职业能力访谈记录”,记录胜任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获得专业目标岗位职业能力的原始资料。再对每个职业岗位能力的访谈记录进行整理,最终形成完整的职业岗位能力汇整表。
4. 重组职业岗位能力与问卷调查
由于职业岗位调研对象叙述与表达的方式或方法不同,要对汇整的岗位职业能力进行重组,归并一些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但同属同类职业能力的条目,最终列出精简、扼要的职业能力清单,进而制作成问卷,对职业岗位能力,包括知识、能力、态度(素质)等的“重要程度”和“使用频率”进行广泛的意见调查。
问卷调研对象为拥有5年以上相关行业工作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也可是自主创业者,调研力求覆盖大、中、小企业,每个岗位调研20~30份问卷(每家企业不多于2份问卷)。
由于调研量大,为保持调研样本的普遍性和和多样性,须发动专业全体教师完成问卷调查。这是专业教师与企业深入交流沟通的机会,同时督促专业要与业界保持长期紧密的联系和合作,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做好并不容易,也是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关键基础性工作。
5. 职业能力的职场需求指标
对回收的有效职业能力问卷进行统计与整理,获得“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机电专业职业能力需求指标,按“重要程度”和“使用频率”进行顺序排列。
6. 职业能力与科目的对应
以调研获得职业能力“重要程度”和“使用频率”数据为基本依据,将职业能力转化为专业科目,形成职业岗位能力与科目对应矩阵,并与原有课程体系进行对照,决定科目的扩充、缩减、增加与删除,最终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科目的组成。通过职业能力与科目对应形成的课程体系与原课程体系对比结果如表 2所示。
7.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包含确定课程体系科目的组成、科目间的逻辑顺序、科目的学时与学分等。
(1) 课程体系的组成以及逻辑顺序确立
根据科目对应的结果,遵循由浅入深,由易而难以及科目间的逻辑关系等原则,形成科目学习的顺序。
(2) 科目课时与学分的确定
①估算专业总学时 假定以120学分为专业课程的总学分基准(以5学期完成专业课程计算),则每学期完成24学分教学;②假定学生每周上课24学时,学生课余配套18学时,则学生每周学习的总学时为42学时(可视学校具体情况而定);③由②可得学生每学期的总学时数为840学时/学期(42学时×20周),学生在学期间总学时为4200学时(42学时×20周×5学期),平均每门课的学时为105学时/课(4200学时/40,按每学期8门课程计),作为课程精熟学时或学分估算基准(大部分学生能达到较好课程学习要求的程度,定义为课程精熟学时);④估算每门课程的精熟学时,并采用递增法累计学生精熟学习的时数,以3200-3400学时为专业科目选取的临界点,如表 3所示,以800-1000学时为通识科目学习学时。
学校限定周学时22-26学时(含通识课),每门课的学时为科目精熟学时数/2,每个科目学分为科目学时/18,从而确定每个科目的课时与学分。最终,达成毕业要求的学分为135-145学分(按包含顶岗实习在内6学期计算,其中95-105学分的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20学分的现代学徒岗位课程,20学时的顶岗实习学分)。
五、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成果
基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实践,建立了规范有序的课程体系建设流程,积累了原始过程材料,形成了重要节点成果,最终绘制了专业课程地图(如图4所示),并制定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以及教学进程表,通过综合建设取得的成果,自然而然地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按照专业认证标准重构的另一成果是优化了课程体系的结构,专业机/电类课程比例更加合理,凸显了“机电一体化”的专业特色。详见表4。
六、基于专业国际认证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这是一次基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前后历时一年整,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与实践,为今后正式通过专业国际认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此次课程体系重构实践,对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1)基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专业建设,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教材教法教师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标准的制定等,要改变局限于国内同行借鉴、经验参考的传统套路,要走科学性、规范性、标准化的道路,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抓手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模式。(2)基于国际认证标准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精髓在于,课程体系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起支撑作用,课程对职业岗位技能起支撑作用,课程的设立要有依据,能够追根溯源,以调研数据为基础,有可追溯性。(3)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要不断更新调整,定期诊断与持续改进,但课程体系的调整必须符合专业认证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逻辑性要求。(4)专业建设必须加强、深化产学合作,让企业参与到课程体系构建中来,聘请有丰富工程经验、热心职业教育、有教育情怀的业界专家加入課程委员会和教学团队,同时,专业教师要全员参与专业建设。学校内涵建设的中心和重心是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中心和重心是课程,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教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Z].
[2] 黄兆军. 高职院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J]. 职业教育研究,2019(05):57-62.
[3] 顾京,韩冰. 论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策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3):23-26.
[4] 董少校,汪瑞林. 我们离“悉尼”还有多远:《悉尼协议》对中国工程技术教育发展的影响(上、下)[N].中国教育报,2014-12-11(005).
[5] 丁长涛,吕原君. 基于《悉尼协议》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19(07):77-81.
关键词: 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机电专业; 课程体系; 职业岗位能力
一、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高校专业国际认证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规范和完善的认证制度,保证了专业教育质量。国际专业认证有利于高校专业教育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而且还可以为高校专业教育及其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提供保障。目前在工程类专业领域,全世界已经形成了三个重要的国际认证体系,即《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分别对应四年制本科工程教育学历认证、三年制专科工程技术学历认证和两年制中专级别工程技术学历认证。
我国于2016年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会员,但尚未加入面向三年制专科的高职教育专业认证的《悉尼协议》,不过这势在必行。通过专业国际认证是推动专业规范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获得国际认可的通行方法,是我们国家开展“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在这方面我国台湾以及香港地区都走在世界前列。
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重构背景
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区域产业和社会发展,积极推动中国职业教育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于2018年着手实施基于《悉尼协议》认证标准的专业建设,并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着手,进一步深化探索规范化、标准化、科学性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构建的道路,并于2019年完成了专业建设第一阶段的任务,即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其中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学院首批按照认证标准实施课程建设的专业之一,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孙仲山教授全程指导了本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有诸多基于专业认证标准的专业建设模式和成果,有许多有益的见解[2][3][5],本文将从专业建设的具体内容着手,说明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过程和方法,以资参考。
三、课程体系构建的传统路径与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在初始阶段及较长一段时间内借鉴了本科教育的学科式教育模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模式,满足了企业对工程技术型劳动力的需求,教育部在2019年初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高职是一种“类型”教育[3]。
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上尚未完全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建设道路。传统的专业建设,在专业目标岗位设定、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引入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调查数据不充分,多靠制定者的经验或挂一漏万的调研[4],另外,企业参与度较差,缺乏参与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的驱动力。这些都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相背离,影响了专业建设的有效性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本文以专业建设中最重要的课程体系建设为对象,阐述如何按照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和方法,有效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基于认证标准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悉尼协议”有关工程技术教育认证的课程建设规范如图 1所示。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产业技术发展需求,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液(气)系统设计、安装與调试,智能制造装备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术,面向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的机电产品设计,机械加工工艺及数控加工,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操作应用与系统集成等岗位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毕业后3-5年内成为企业技术骨干。
为了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团队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以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多维度开展建设,其中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支撑作用(如图2所示),基于认证标准的专业建设就从课程体系着手。
(二)课程体系重构过程
符合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应制定规范的流程,并以调研获得真实数据为依据,其构建步骤及流程如所图3示,即包含课程委员会的建置、目标岗位选择、职业能力拟定、职业能力确定、职业能力与科目的对应、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与授课计划的制定、保障条件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1. 建置课程委员会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能否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这绝非个人能够轻易完成,除专业教师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主体之外,《悉尼协议》明确要求必须有企业或者行业协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论证。由此,建立一个课程委员会作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常务机构,负责审议本专业课程及其相关事宜的审议。本专业委员会由9位委员组成,包含专业负责人与专业教师8人,企业(行业专家)1人(具有15年大型制造类企业工作经历的高级工程师),委员每年可根据票选变更,也可连选连任。课程委员会组建后需得到本级部门、教学主管部门及校级领导批准。
2. 调研专业目标岗位
课程体系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直接体现对职业岗位以及岗位职业能力的支撑作用(如图2所示)。因此,构建课程体系的前提是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客观地获取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的职业岗位要求,必须以科学的调研为依据,调研的对象以及调研的结果如表1所示。 目标岗位的调研结果与区域产业结构、师资团队结构、生源结构以及学校支撑条件等均有较大关系,因此,课程委员会在对调研结果进行充分研讨的基础上,确定机电产品设计工程师(助理)、机电产品安装调试工程师、机械加工工程师(数控)作为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岗位。
3. 调研、拟定职业岗位能力
在确定专业目标岗位的基础上,每个岗位选择3家以上,具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企业界人士作为调研对象,调研企业须覆盖大、中、小型企业,采用面谈交流形式并记录“职业能力访谈记录”,记录胜任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获得专业目标岗位职业能力的原始资料。再对每个职业岗位能力的访谈记录进行整理,最终形成完整的职业岗位能力汇整表。
4. 重组职业岗位能力与问卷调查
由于职业岗位调研对象叙述与表达的方式或方法不同,要对汇整的岗位职业能力进行重组,归并一些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但同属同类职业能力的条目,最终列出精简、扼要的职业能力清单,进而制作成问卷,对职业岗位能力,包括知识、能力、态度(素质)等的“重要程度”和“使用频率”进行广泛的意见调查。
问卷调研对象为拥有5年以上相关行业工作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也可是自主创业者,调研力求覆盖大、中、小企业,每个岗位调研20~30份问卷(每家企业不多于2份问卷)。
由于调研量大,为保持调研样本的普遍性和和多样性,须发动专业全体教师完成问卷调查。这是专业教师与企业深入交流沟通的机会,同时督促专业要与业界保持长期紧密的联系和合作,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做好并不容易,也是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关键基础性工作。
5. 职业能力的职场需求指标
对回收的有效职业能力问卷进行统计与整理,获得“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机电专业职业能力需求指标,按“重要程度”和“使用频率”进行顺序排列。
6. 职业能力与科目的对应
以调研获得职业能力“重要程度”和“使用频率”数据为基本依据,将职业能力转化为专业科目,形成职业岗位能力与科目对应矩阵,并与原有课程体系进行对照,决定科目的扩充、缩减、增加与删除,最终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科目的组成。通过职业能力与科目对应形成的课程体系与原课程体系对比结果如表 2所示。
7.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包含确定课程体系科目的组成、科目间的逻辑顺序、科目的学时与学分等。
(1) 课程体系的组成以及逻辑顺序确立
根据科目对应的结果,遵循由浅入深,由易而难以及科目间的逻辑关系等原则,形成科目学习的顺序。
(2) 科目课时与学分的确定
①估算专业总学时 假定以120学分为专业课程的总学分基准(以5学期完成专业课程计算),则每学期完成24学分教学;②假定学生每周上课24学时,学生课余配套18学时,则学生每周学习的总学时为42学时(可视学校具体情况而定);③由②可得学生每学期的总学时数为840学时/学期(42学时×20周),学生在学期间总学时为4200学时(42学时×20周×5学期),平均每门课的学时为105学时/课(4200学时/40,按每学期8门课程计),作为课程精熟学时或学分估算基准(大部分学生能达到较好课程学习要求的程度,定义为课程精熟学时);④估算每门课程的精熟学时,并采用递增法累计学生精熟学习的时数,以3200-3400学时为专业科目选取的临界点,如表 3所示,以800-1000学时为通识科目学习学时。
学校限定周学时22-26学时(含通识课),每门课的学时为科目精熟学时数/2,每个科目学分为科目学时/18,从而确定每个科目的课时与学分。最终,达成毕业要求的学分为135-145学分(按包含顶岗实习在内6学期计算,其中95-105学分的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20学分的现代学徒岗位课程,20学时的顶岗实习学分)。
五、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成果
基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实践,建立了规范有序的课程体系建设流程,积累了原始过程材料,形成了重要节点成果,最终绘制了专业课程地图(如图4所示),并制定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以及教学进程表,通过综合建设取得的成果,自然而然地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按照专业认证标准重构的另一成果是优化了课程体系的结构,专业机/电类课程比例更加合理,凸显了“机电一体化”的专业特色。详见表4。
六、基于专业国际认证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这是一次基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前后历时一年整,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与实践,为今后正式通过专业国际认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此次课程体系重构实践,对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1)基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专业建设,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教材教法教师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标准的制定等,要改变局限于国内同行借鉴、经验参考的传统套路,要走科学性、规范性、标准化的道路,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抓手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模式。(2)基于国际认证标准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精髓在于,课程体系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起支撑作用,课程对职业岗位技能起支撑作用,课程的设立要有依据,能够追根溯源,以调研数据为基础,有可追溯性。(3)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要不断更新调整,定期诊断与持续改进,但课程体系的调整必须符合专业认证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逻辑性要求。(4)专业建设必须加强、深化产学合作,让企业参与到课程体系构建中来,聘请有丰富工程经验、热心职业教育、有教育情怀的业界专家加入課程委员会和教学团队,同时,专业教师要全员参与专业建设。学校内涵建设的中心和重心是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中心和重心是课程,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教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Z].
[2] 黄兆军. 高职院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J]. 职业教育研究,2019(05):57-62.
[3] 顾京,韩冰. 论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策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3):23-26.
[4] 董少校,汪瑞林. 我们离“悉尼”还有多远:《悉尼协议》对中国工程技术教育发展的影响(上、下)[N].中国教育报,2014-12-11(005).
[5] 丁长涛,吕原君. 基于《悉尼协议》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19(07):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