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龙坡墓地特色
马头元龙坡墓地位于武鸣盆地东缘大明山西麓的丘陵上,西南0.5公里为武鸣县马头乡马头圩。1985年3月,有人在元龙坡挖到一件铜盘,造型和纹饰都有着西周晚期风格。经广西文物工作队、南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武鸣县文物管理所有关人员多次实地调查,证实元龙坡是一处规模颇大的先秦墓地。由于岗丘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墓葬周围的原生土被冲走,而经夯实的墓坑填土被留下,形成一个一个高出地表呈长方形的土墩,暴露于地表,如不抢救清理,则有被破坏殆尽的可能。经批准,上述三家单位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于1985年10月至1986年3月底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发掘,共清理墓葬350座,出土了大批珍贵的文物。
规模宏大
元龙坡墓地以其所在岗丘顶部为中心,向西、南、东及东北坡面散布,形成三个聚集区。墓地分布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墓坑密集,排列整齐。发掘时受人力、物力所限,没有布设探方全面揭开,而仅对已经暴露的350座墓葬遗迹进行发掘。从已发掘的墓葬分布情况看,在密集区及墓葬之间尚有不少空白地带还有未清理的墓葬,墓葬总数应不止这些。而近年雨水冲刷还露出了一些墓葬。可以说,该墓地是目前广西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先秦墓地。
葬俗独特
首先,元龙坡墓地的墓葬形制比较少见。墓室均为狭长形,长宽比多在4:1以上,有的在两端留有二层台,有的把墓坑挖成船形,个别的墓有半圆形耳室,这样的墓葬形制在其他地区同时期墓地中是比较少见的。其次,有将随葬品打碎后分散放在填土和墓室底的特殊习俗。如有的墓将罐、釜、钵之类夹砂陶器打破成数块,分别放置在填土中和墓室底;有的墓将玉镯折断,分置在填土和墓底;有的墓将石范打碎,分成数块放置在填土中和墓室底。此外,有的墓还用天然砾石随葬。一般在墓底两端相当于死者头部和足部的位置各放两块较大的砾石,少数墓只在一端放砾石,部分墓在填土中放砾石,少者三五块,多者数十块,其中210号墓有大小相近的砾石14块,316号墓放置砾石64块。
随葬品有地方特色
元龙坡墓地出土随葬品较少,器形简单,但极富地域色彩。整个墓地共出上随葬器物1000多件,有陶、铜、玉、石等质料的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兵器、佩饰等,另外,还发现有漆器的痕迹,原应有漆器随葬。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有少量泥质陶,器形以圜底为主,有个别圈足器,器型以夹砂的绳纹或素面磨光圜底釜、罐、钵居多,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221号墓出土的彩绘陶钵残片,先是在表面戳印斜方格纹,斜方格纹上再绘上红褐色的云雷纹,在广西考古史上,这是最早发现的彩绘陶。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一种象伞一样的圆形器,器型独特,在其他地方从没见过,以致无法准确命名,根据其与短剑一起出土的情况推测,可能是一种防护工具。349和311号墓出土的铜剑形制特别,剑叶呈锐角三角形,剑柄远端有珠状镂空,柄上装饰繁缛细密的云雷纹和凿点纹,这种剑在全国都是比较少见的。该墓地出土的铜针、新月形铜刀、宽扁把凸刃尖锋铜刀、双肩双斜刃铜钺、桃形和桂叶铜箭头等器物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铜针的出土,说明墓地的族群可能在西周时期就掌握了针灸治病的技术。
墓葬的年代为西周至春秋时期
元龙坡墓地的年代,从出土的典型器物来看,初步推断为西周至春秋时期。如铜盘,折沿,浅腹,腹侧有一对半环耳,高圈足,器底有一个半环钮,盘内中心饰六辦花纹,六辦花纹之外有重环纹,器外腹部饰窃曲纹,圈足外饰云雷纹。铜卣,提梁作绳索状,提环饰牛头纹,扁圆腹,圈足,盖及腹部饰夔纹,在造型和纹饰上都有商周时期风格。陶器的风格也与周邻地区商周墓葬所发现的相同或相似。对采集自墓葬中的木炭样品进行C14同位素年代测定的结果也表明,该墓地的年代为西周至春秋时期。如151号墓,是一座有二层台的墓,C14测定的年代是距今3230±100年,相当于商末至西周早期;46号墓,是一座在填土中发现陶片的狭长形竖穴土坑墓,C14测定的年代是距今2625±70年,相当于春秋中期。根据C14测年结果,墓葬年代最早为距今3230±100年,最晚为距今2530±100年。考古类型学和年代学的研究均表明,元龙坡墓地的年代为西周至春秋时期。这批墓葬是目前广西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时代墓群。
广西进入青铜时代的重要例证
在元龙坡墓地发现发掘之前,有人认为广西发现的青铜器都是从外地输入的,广西没有自己的青铜文化,也没有经历青铜时代,而是从石器时代直接跨入铁器时代。该墓地出上了一批砂石铸范,计有完整、成套的双面范8副,单扇能辨清器形的有13件,残碎不能辨别器形的30多件。这些铸范都是用红砂岩雕凿而成的。有“凤”字形钺、扇形钺、单斜刃钺、斧、镞、镦、圆形器、叉形器等器物范。如镞范,范内刻凿出三件镞模,共用一个浇注口,范面刻一对相向的云纹,并刻有类似数码的符号。这些器范都是呈抹角长方形的双合范,正面扁平,刻凿器物模型,做出椭圆形浇注口,外表打磨光平,使用时,两范对合,用绳索捆紧,将熔化的铜液向浇注口灌注,直到充填满为止。有些石范内有烧焦的痕迹,说明已经使用过。墓地出土的一些铜钺、铜刀、铜镞和圆形器,放人相应的石范中恰好吻合,说明就是用该石范浇铸出来的,这些石范曾是浇铸铜器的实用器。无疑本地当时已有了自己的青铜冶铸业,能够铸造多种不同的器形。墓地中发现具有浓郁中原风格的铜卣、铜盘,说明当时广西与北方及其他地区有比较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可以肯定,在中原先进的青铜文化影响下,广西地区至少在西周时期已跨入了青铜时代,有自己的青铜文化。
墓地主人是骆越人先民
据文献记载,“西瓯”“骆越”是战国秦汉时期活跃于广西地区的两大部族,骆越活动地域在西瓯之西,大体相当于左江流域、右江流域、邕江一郁江流域、海南以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活动的中心在广西左江一邕江流域至越南北部红河流域,元龙坡墓地正处在骆越族活动的中心区域上,那么,墓地的主人是否就是骆越族人呢?考古资料表明,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在骆越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就存在独具特色的考古学文化,从贝丘遗址到大石铲遗址再到元龙坡墓地,他们的文化特色一脉相承,不同的时期,在继承的基础上吸收融入不同的文化因素,形成了当代的文化特色。到商周时期,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的人们被外人冠以“路人”的称号,他们就是《逸周书·王会解》提到商朝建立后四方都来贡献的“路人”。到战国秦汉时期,有“越人”“百越”之称后,这一族群便被冠以“骆越”之称以与别的族群区分开来。因此,从时空分布和墓葬的文化特色看,元龙坡墓地的主人应是骆越先民。
马头元龙坡墓地位于武鸣盆地东缘大明山西麓的丘陵上,西南0.5公里为武鸣县马头乡马头圩。1985年3月,有人在元龙坡挖到一件铜盘,造型和纹饰都有着西周晚期风格。经广西文物工作队、南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武鸣县文物管理所有关人员多次实地调查,证实元龙坡是一处规模颇大的先秦墓地。由于岗丘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墓葬周围的原生土被冲走,而经夯实的墓坑填土被留下,形成一个一个高出地表呈长方形的土墩,暴露于地表,如不抢救清理,则有被破坏殆尽的可能。经批准,上述三家单位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于1985年10月至1986年3月底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发掘,共清理墓葬350座,出土了大批珍贵的文物。
规模宏大
元龙坡墓地以其所在岗丘顶部为中心,向西、南、东及东北坡面散布,形成三个聚集区。墓地分布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墓坑密集,排列整齐。发掘时受人力、物力所限,没有布设探方全面揭开,而仅对已经暴露的350座墓葬遗迹进行发掘。从已发掘的墓葬分布情况看,在密集区及墓葬之间尚有不少空白地带还有未清理的墓葬,墓葬总数应不止这些。而近年雨水冲刷还露出了一些墓葬。可以说,该墓地是目前广西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先秦墓地。
葬俗独特
首先,元龙坡墓地的墓葬形制比较少见。墓室均为狭长形,长宽比多在4:1以上,有的在两端留有二层台,有的把墓坑挖成船形,个别的墓有半圆形耳室,这样的墓葬形制在其他地区同时期墓地中是比较少见的。其次,有将随葬品打碎后分散放在填土和墓室底的特殊习俗。如有的墓将罐、釜、钵之类夹砂陶器打破成数块,分别放置在填土中和墓室底;有的墓将玉镯折断,分置在填土和墓底;有的墓将石范打碎,分成数块放置在填土中和墓室底。此外,有的墓还用天然砾石随葬。一般在墓底两端相当于死者头部和足部的位置各放两块较大的砾石,少数墓只在一端放砾石,部分墓在填土中放砾石,少者三五块,多者数十块,其中210号墓有大小相近的砾石14块,316号墓放置砾石64块。
随葬品有地方特色
元龙坡墓地出土随葬品较少,器形简单,但极富地域色彩。整个墓地共出上随葬器物1000多件,有陶、铜、玉、石等质料的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兵器、佩饰等,另外,还发现有漆器的痕迹,原应有漆器随葬。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有少量泥质陶,器形以圜底为主,有个别圈足器,器型以夹砂的绳纹或素面磨光圜底釜、罐、钵居多,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221号墓出土的彩绘陶钵残片,先是在表面戳印斜方格纹,斜方格纹上再绘上红褐色的云雷纹,在广西考古史上,这是最早发现的彩绘陶。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一种象伞一样的圆形器,器型独特,在其他地方从没见过,以致无法准确命名,根据其与短剑一起出土的情况推测,可能是一种防护工具。349和311号墓出土的铜剑形制特别,剑叶呈锐角三角形,剑柄远端有珠状镂空,柄上装饰繁缛细密的云雷纹和凿点纹,这种剑在全国都是比较少见的。该墓地出土的铜针、新月形铜刀、宽扁把凸刃尖锋铜刀、双肩双斜刃铜钺、桃形和桂叶铜箭头等器物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铜针的出土,说明墓地的族群可能在西周时期就掌握了针灸治病的技术。
墓葬的年代为西周至春秋时期
元龙坡墓地的年代,从出土的典型器物来看,初步推断为西周至春秋时期。如铜盘,折沿,浅腹,腹侧有一对半环耳,高圈足,器底有一个半环钮,盘内中心饰六辦花纹,六辦花纹之外有重环纹,器外腹部饰窃曲纹,圈足外饰云雷纹。铜卣,提梁作绳索状,提环饰牛头纹,扁圆腹,圈足,盖及腹部饰夔纹,在造型和纹饰上都有商周时期风格。陶器的风格也与周邻地区商周墓葬所发现的相同或相似。对采集自墓葬中的木炭样品进行C14同位素年代测定的结果也表明,该墓地的年代为西周至春秋时期。如151号墓,是一座有二层台的墓,C14测定的年代是距今3230±100年,相当于商末至西周早期;46号墓,是一座在填土中发现陶片的狭长形竖穴土坑墓,C14测定的年代是距今2625±70年,相当于春秋中期。根据C14测年结果,墓葬年代最早为距今3230±100年,最晚为距今2530±100年。考古类型学和年代学的研究均表明,元龙坡墓地的年代为西周至春秋时期。这批墓葬是目前广西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时代墓群。
广西进入青铜时代的重要例证
在元龙坡墓地发现发掘之前,有人认为广西发现的青铜器都是从外地输入的,广西没有自己的青铜文化,也没有经历青铜时代,而是从石器时代直接跨入铁器时代。该墓地出上了一批砂石铸范,计有完整、成套的双面范8副,单扇能辨清器形的有13件,残碎不能辨别器形的30多件。这些铸范都是用红砂岩雕凿而成的。有“凤”字形钺、扇形钺、单斜刃钺、斧、镞、镦、圆形器、叉形器等器物范。如镞范,范内刻凿出三件镞模,共用一个浇注口,范面刻一对相向的云纹,并刻有类似数码的符号。这些器范都是呈抹角长方形的双合范,正面扁平,刻凿器物模型,做出椭圆形浇注口,外表打磨光平,使用时,两范对合,用绳索捆紧,将熔化的铜液向浇注口灌注,直到充填满为止。有些石范内有烧焦的痕迹,说明已经使用过。墓地出土的一些铜钺、铜刀、铜镞和圆形器,放人相应的石范中恰好吻合,说明就是用该石范浇铸出来的,这些石范曾是浇铸铜器的实用器。无疑本地当时已有了自己的青铜冶铸业,能够铸造多种不同的器形。墓地中发现具有浓郁中原风格的铜卣、铜盘,说明当时广西与北方及其他地区有比较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可以肯定,在中原先进的青铜文化影响下,广西地区至少在西周时期已跨入了青铜时代,有自己的青铜文化。
墓地主人是骆越人先民
据文献记载,“西瓯”“骆越”是战国秦汉时期活跃于广西地区的两大部族,骆越活动地域在西瓯之西,大体相当于左江流域、右江流域、邕江一郁江流域、海南以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活动的中心在广西左江一邕江流域至越南北部红河流域,元龙坡墓地正处在骆越族活动的中心区域上,那么,墓地的主人是否就是骆越族人呢?考古资料表明,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在骆越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就存在独具特色的考古学文化,从贝丘遗址到大石铲遗址再到元龙坡墓地,他们的文化特色一脉相承,不同的时期,在继承的基础上吸收融入不同的文化因素,形成了当代的文化特色。到商周时期,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的人们被外人冠以“路人”的称号,他们就是《逸周书·王会解》提到商朝建立后四方都来贡献的“路人”。到战国秦汉时期,有“越人”“百越”之称后,这一族群便被冠以“骆越”之称以与别的族群区分开来。因此,从时空分布和墓葬的文化特色看,元龙坡墓地的主人应是骆越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