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好奇是儿童的天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知识和创新探索新知的心理倾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既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足见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数学 课堂教学 兴趣培养
新课程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多层次、多渠道地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兴趣往往不能持久,自制能力又差,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是每个教师都必需关注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的钟情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如此反复,推动数学学习的不断进步。但由于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学生理解、掌握与应用数学知识时,总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如果缺乏兴趣,就会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有了负担,学生就学不好,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谈一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1.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2.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数学新知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数学新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乐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二、使用学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数学新知兴趣
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调动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兴趣。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再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如:利用学具操作,学生将圆柱侧面转化为原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联系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还原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1.直观操作。通过直观操作,可以增强小学生学习兴趣,数学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思维活动。人的头脑是思维活动的机器,而兴趣是启动思维机器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直观,生动形象,适合儿童发展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教具、学具的使用。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可让学生动手折纸,亲自“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的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丰富而生动的感性困难材料,引导学生操作学具,通过学生摆一摆,画一画、拼一拼、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2.亲身体验。体验成功,可以发展小学生学习兴趣,兴趣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情感会逐步加深,特别是在活动中不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会使人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兴趣也会随之产生和发展。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其力量就越来越大。学生的点滴进步他本身有时是觉察不出的,这就需要老师给予肯定、鼓励、表扬,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答对了,得到了大家的热烈掌声,在他的心里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因而就能更加发奋学习的增强自信心,进一步产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
总之,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本质是一个特殊的心理认识过程,教师应在这个过程中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的学习天赋得到充分发挥。很好的学好数学这门基础学科。
关键词:数学 课堂教学 兴趣培养
新课程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多层次、多渠道地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兴趣往往不能持久,自制能力又差,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是每个教师都必需关注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的钟情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如此反复,推动数学学习的不断进步。但由于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学生理解、掌握与应用数学知识时,总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如果缺乏兴趣,就会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有了负担,学生就学不好,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谈一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1.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2.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数学新知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数学新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乐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二、使用学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数学新知兴趣
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调动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兴趣。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再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如:利用学具操作,学生将圆柱侧面转化为原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联系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还原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1.直观操作。通过直观操作,可以增强小学生学习兴趣,数学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思维活动。人的头脑是思维活动的机器,而兴趣是启动思维机器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直观,生动形象,适合儿童发展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教具、学具的使用。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可让学生动手折纸,亲自“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的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丰富而生动的感性困难材料,引导学生操作学具,通过学生摆一摆,画一画、拼一拼、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2.亲身体验。体验成功,可以发展小学生学习兴趣,兴趣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情感会逐步加深,特别是在活动中不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会使人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兴趣也会随之产生和发展。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其力量就越来越大。学生的点滴进步他本身有时是觉察不出的,这就需要老师给予肯定、鼓励、表扬,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答对了,得到了大家的热烈掌声,在他的心里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因而就能更加发奋学习的增强自信心,进一步产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
总之,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本质是一个特殊的心理认识过程,教师应在这个过程中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的学习天赋得到充分发挥。很好的学好数学这门基础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