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补丁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ed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里,那块翩然飘飞的补丁时刻提醒我牢记家规家训,做一个先辈那样的人,诚实好学,勤劳俭朴,在奋斗中不断充实自己的人生。
  那年“5·12地震”,使祖国陷入巨大的悲痛,为遇难同胞哀悼之余,我被生命的脆弱与灾难的不可预知深深触动。浮生若梦,何不在生命之花灿烂之时,给世间留下一份自己的美丽?向来深受父亲言传身教衣着朴索的我,觉得先前有些亏待自己,于是去大商场寻找女性的感觉。在兰州商场试穿了一件1400多元的时装,引来商场游人艳羡的目光,好像这件衣服同我早有预约。我的生命似乎在瞬间变得飘逸轻盈。价钱并不重要,我要的是那种美的感觉。准备购买去取款,路过西关十字路口时,望着车流人流,忽然记忆轰然倒退,在泪水模糊中,那块蓝色的补丁由远而近翩然飘来……
  那是1990年,父亲带我到兰州治病,在西关十字穿越马路时,我们走散了,第一次来省城的我真担心听力不好的父亲在车水马龙中的安危。我急地直跺脚,泪已涌满眼眶,情急间,忽而记起父亲肩上的那块补丁,那块曾经刺伤过我眼睛连同我脆弱自尊的补丁。现在成为这世间最为盼望的颜色,成为那时我全部的希望。忽然,人群里闪出那块补丁,像一面救生的旗帜点燃我兴奋的心花,我狂奔过去抓住正在东张西望的父亲的手,心里只感激那块补丁。
  对父亲肩上的那块补丁,此前我很少注意过,如同我很少注意过父亲的劳碌一样。只是那天去兰州临出门时,看到父亲外衣上的补丁,多么希望他不要再穿那件衣服。车上,父亲是唯一一个穿补丁衣服的人,这引起我对父亲言行的百思不解:作为退休教师的父亲,月工资1000多元,不至于买不起一件像样的衣服。后来,儿女们各自工作成家,也给他买过很多衣服,但他都不穿,说旧的穿上更舒适些。他曾当过总务,管理着单位众多的财物,但家中仍然家具破旧。节假日别人休息,他却在值班,负责建校工作。临终前,他骨瘦如柴的双手拿出800元作为对原学校的建校费。我们村的驻村干部说:“你父亲为全村贫困党员代缴党费,钱虽然不多,却体现了一个老党员的情怀。”我曾暗暗埋怨父亲善待别人,亏待自己。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生活的理解逐渐加深,方才意识到,父亲的言行其实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爷爷的家训,记得小时候,爷爷常教我们“家有千惯,缝补一半”“新一年旧一年,缝缝补补又一年”“家有光棍招混混,家有梧桐招凤凰”等谚语。双目失明的爷爷常让孙子给他读书听,用手指心在我们的手心划着教晚辈认字。父亲肩上的补丁也是父亲走过岁月的烙印,也是留给后辈的传家宝。他出生于1927年,受过土匪的蹂躏,经历了由地主的儿子到贫下中农的转变,“文革”的洗礼,20世纪60年代初的饥荒,这些都漂洗着他的人生。
  父亲一直很注重精神生活,精读书藉,沉迷于根雕,热衷于公益事业。风风雨雨早使他变得从容淡定,就更不在意吃什么、穿什么,而在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充实。父亲有病的日子,我去探望他时,一定少不了带上他需要的《党的建设》,我常记着他瘫在病榻上自己不能看书,我给他读书时,他费力的眼神和听后满足的表情。那时我真不明白这竞成为山沟里一个老党员如饥似渴的精神食粮。父亲永远地走了,可他的习惯却根植在我的身上,父亲的敬业精神伴随着我在乡镇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心系群众,扎实工作,赢得许多老百姓很好的口碑。
  此刻,我站在人流中,望著那块随父亲远逝的补丁,望着日新月异向前发展的世界,可心中那块布丁依旧清晰地出现在我眼前放大到无限,超越浮尘,溶入蓝天,提醒我不再想那件清逸雅致的靓装,觉得心如此质朴坦荡也不错。于是我加快了步子,踏上了返乡的列车,将400元钱捐给了灾区人民,用1000元交纳了特殊党费。
  这个世界早已忘记了补丁,同时物质也浮躁了我们的生活,时尚支撑着许多人的虚荣,但爷爷的家训和父亲的言行依然占据着我心灵的空间,使我淡薄了对名利的追逐,减少了物欲的膨胀,摆脱了世俗的困扰。回忆走过的坚实历程,面对一本本省市县的荣誉证书,都是爷爷的教诲和父亲的感化弥补了我人性的弱点换来的。现在,我心淡然,一心投入工作、学习和写作中,先辈的家训和言行是我心中永远的精神家园。
  (责编 悬塔塔)
其他文献
幼儿园之前,我给女儿买过许多绘本书,其中《象老爹》这本书让她最伤心。  那时候,她用胖胖的小手指着象老爹抽噎着说:“妈妈,象老爹好可怜,我不要他去天堂,老鼠妹妹你不要修好梯子。”我抱着她,抚摸她小小的脊背,柔声道:“每个人都要经历从出生到去天堂的过程,以后妈妈也会去天堂的,到时候宝宝也像老鼠妹妹一样安安静静地目送妈妈,行吗?”她眼泪喷涌般流出来,大喊着:“妈妈,我不要你走,你不能走!”我说了一箩筐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在历经“千万次的问”后,答案日渐清晰——教师应追寻的是本色语文,学生需要的是绿意课堂。本色语文,绿意课堂应该展现的是如下四种生命样态:    一、平平淡淡的教学心态    教学的追求和目标决定着教师的心态和行为。教学形式的新潮别致,教学手段的时尚花哨,学习氛围的纷繁热闹不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我
石鸿雁  石鸿雁,现任甘肃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二大队支部书记、大队长。她忠诚担当,爱岗敬业,始终坚守管理教育戒毒人员的第一线,被省妇联评为“全省三八红旗手”、被省司法厅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16年,石鸿雁同志调任二大队大队长,她很快投入全新的工作环境,她说:“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必须把它干出个样来。”她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原则,与大队的其他同志一道研究破解
“抬头看我,低头、仰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一间病房里,一位满头白发的8旬老人正在为同样满头白发的妻子做康复训练。  他是80岁的著名力学专家、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朱位秋。他的妻子朱巧芝身患帕金森症已有12年。12年中的每一天,他都亲力亲为照顾妻子。他说:“妻子年轻时全力支持我,如今该我尽心照顾她。” 12年如一日照顾患病的妻子  点头、摇头、握手、抬腿……每天早上,朱位秋都会细心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浙江温州,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国学大师。  南怀瑾是深受海内外华人喜爱的教育家和国学大师,但在子女尤其是儿子南一鹏眼中,南怀瑾却不是那么严苛和“负责”,很多时候,他更像一位平易近人的朋友。  南一鹏是陪伴南怀瑾时间最长的儿子,从出生到25岁那年出国留学,他一直在父亲身边。父親于他而言,
每一个非AA制的家庭,都有资金的合流与分流。你挣的钱,他挣的钱,都是家里的钱;家里的钱有你支配的,也有他支配的,但这些支配并不一定都财务公开。有些时候,你以为自己持有的是秘密,其实对方早已心知肚明;有些时候,你以为自己终于发现了蛛丝马迹,其实那只是对方跟你玩的一个小把戏而已。如同所有的秘密一样,资金链条上的秘密,乐趣在于“你正假想人家什么都不知道”,悲剧在于“你永远弄不清人家已经知道了多少”。  
每年的妇女节,我都要给我妈拨去一个难为情的电话:“妈,今天是妇女节啊,祝你妇女节快乐哈!”然后再听到她十年如一日般,因难为情而表现出嫌弃的回答“去去去”。虽然她每年都会接到这样的祝福,但还是不能习惯,总是一副“就你们年轻人爱作怪”的反应。对于一个生活在农村、每天起早贪黑干活的妇女来说,春节是唯一的假期,是唯一一个可以心安理得放下所有工作去休息的日子。所以,什么妇女节、母亲节,去去去,少给我作怪。 
送妈妈去医院回来的路上,在电台里听苏哥的节目。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下午,台里特别忙,同事小胖也一样忙得连喝一口水、接一个电话的时间都没有。刚好这天,小胖的女朋友有急事找他,发微信没回,电话也不接。等到小胖忙完了,想给女朋友回话的时候,女朋友已经杀到了台里。她当众质问小胖:“为什么不回微信也不接电话?当初是怎么说的?不是说我是最重要的吗?不是说好第一时间回微信、回电话的吗?这才几天啊,就做不到了
我的外婆,并不是我母亲的母亲;外公,也不是我母亲的父亲。  1967年酷暑,母亲背着4个月大的婴儿下村,从事路线教育。晚上去生产队开会,宣传党的政策;白天挽着裤脚,背着婴儿与群众一起下田劳动。8月的骄阳,如芒刺背,人们热得大口喘息,母亲背上的婴儿更是焦躁不安。花街生产队的队长郑梨信对母亲说:“小李子,  你这个娜妮(女儿)要晒坏了的,让我家桂花抱抱吧。”母亲惊喜不已!而队长家的桂花,却是个看见孩子
办完事已是中午,走出大楼的时候,下起了雨。越是冷越是想要快点回家,然而正在我瑟瑟发抖时,电话响了。  “你在哪儿呢?要不要……来家里拿点菜啊,我买了好多菜。”手机里传出母亲的声音。  “不了,下这么大的雨,我还是回家吧,而且也不缺菜。”我拒绝了。  “嗯……那好吧,你慢点啊……”母亲没再说什么,我就直接挂了电话。  我继续往车站走,可没走多远,电话又响了。  这次是父亲:“你到哪儿了?”  “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