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2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等相关部门联合起草并公布了《粮食法(征求意见稿)》(下称“粮食法”),其中特别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主要粮食品种上应用转基因技术。通过后,这将是中国首部粮食法。
袁隆平:需年轻人自愿实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表示,在没有实验结果作为根据的前提下,将转基因用于主粮生产要慎重,“人民不是小白鼠”。
袁隆平表示,国内存在“赞成派”和“反对派”。“反对派”认为,转基因农产品具有抗病抗虫功能,其来自于毒蛋白基因,虫子吃了会死,那对人体健康会不会也造成影响?赞成派则认为,昆虫的死亡是因为气孔闭塞,跟人的消化道不同。而袁隆平本人自称是“中间派”。
一直以来,这名“中间派”都呼吁人们自愿做实验,吃转基因食品在两年以上,若不影响生育和下一代的健康,则可证明安全。
新法并未禁用转基因
根据新起草的《粮食法(征求意见稿)》总则,该法出台的意义是“为促进粮食生产,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保障粮食有效供给,保持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细看条文,主要涉及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强调确立粮食安全的省长责任制、建立粮食基地、保护耕地等,而对转基因却着墨较少,仅有第十二条第二款:“转基因粮食种子的科研、试验、生产、销售、进出口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主要粮食品种上应用转基因技术。”
与之相应的,第八十六条规定,违反本法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农业、质量监督、粮食等部门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此前有媒体称“粮食法”明令主粮禁用转基因。但一名专家表示,这属于误读。从具体条款看,国家只是强调管理,并未禁止。这部法主要还是讲生产、讲流通。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在农业生物基因调控及分子育种方面突破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认同转基因作为农业科技的方向。
难以切断的基因“漂移”
对转基因主粮的质疑,起源于农业部网站公布的一张安全证书。
2009年8月17日,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批准了“华恢1号”、“Bt汕优63”两种转基因水稻和BVLA430101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水稻出现转基因,一度引起舆论哗然,“转基因水稻之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迅速陷入争议“风暴点”。
有媒体报道,转基因水稻仅拿到生产证书,并未允许推广,但有国外组织却在湖北、福建境内发现了私自种植转基因水稻的现象。
“张启发的转基因水稻,现在已经完全不让推广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透露。
除了人为原因,不少专家还担心转基因的自然“漂移”——实验性转基因作物的种子飘到附近的农田里,或通过花粉传授等自然方式,可能引起周边的作物“变异”。
有多少转基因食品入市
理论上,研发、生产转基因农产品,从立项开始的每一步都掌握在国家主管部门手中,市面上有多少转基因食品应该是一清二楚的。
但事情没那么简单,郑风田认为:“现在很多科研单位都擅自搞转基因主粮的研究。研发一个转基因品种应该要报上级部门批准,若擅自搞则上级没备案。有些科研人员还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科研结果还没成熟,就急着推广。”
除了擅自研发,进口也是个问题。国内企业或是故意、或是不知情,从国外进口转基因种子。国内的蔬菜种子90%以上从国外公司购入,有不少都含转基因。
目前,农业部仅公布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证书,无法查到已商业化的转基因品种、销售量和销售地。从安全证书看,番茄、线辣椒、甜椒和木瓜等蔬菜均已出现转基因品种。
执法调查成果未公布
实际上,主管部门也注意到了转基因违规种植的问题。2010年,农业部开展了一场转基因全国检查的风暴,查出有违规商业化的转基因品种;年末,农业部发布了第1504号公告,清退了27个玉米品种,包括登海3686、中农大236、中农大4号、铁研124等转基因品种。
2011年,农业部联合其他部门进行转基因生物安全调研,但结果没有公布,媒体索要也未果。
“检测转基因的手段就类似检测添加剂,需要经过取样、化验等一系列的实验手段,等到结果出来,得半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而且不同的转基因技术对应的检测方法也不同,政府很容易被这些科研机构蒙骗。”郑风田说,粮食法的转基因条款,目前仍存在“落地难”的问题。
定稿能否更重“安全”
2004年提出动议,到2009年列入当年的国务院立法计划,再到2012年出台征求意见稿,“粮食法”已经酝酿了整整8年时间。
有参与立法的专家介绍,业界起初希望起草的是“粮食安全法”,是一部大法,不仅仅是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两个部门来起草,还需要更多部门参与——但征求意见稿基本只限于部门法,监管力量打了折扣。
公开征询意见中,多数人希望加入转基因、外资涉入中国粮食市场等重大问题的规范,以保障粮食供应安全,但征求意见稿对这些问题都着墨甚少。
“这其中涉及利益博弈,希望最终稿能更注意安全问题。”一名要求匿名的专家说。
袁隆平:需年轻人自愿实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表示,在没有实验结果作为根据的前提下,将转基因用于主粮生产要慎重,“人民不是小白鼠”。
袁隆平表示,国内存在“赞成派”和“反对派”。“反对派”认为,转基因农产品具有抗病抗虫功能,其来自于毒蛋白基因,虫子吃了会死,那对人体健康会不会也造成影响?赞成派则认为,昆虫的死亡是因为气孔闭塞,跟人的消化道不同。而袁隆平本人自称是“中间派”。
一直以来,这名“中间派”都呼吁人们自愿做实验,吃转基因食品在两年以上,若不影响生育和下一代的健康,则可证明安全。
新法并未禁用转基因
根据新起草的《粮食法(征求意见稿)》总则,该法出台的意义是“为促进粮食生产,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保障粮食有效供给,保持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细看条文,主要涉及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强调确立粮食安全的省长责任制、建立粮食基地、保护耕地等,而对转基因却着墨较少,仅有第十二条第二款:“转基因粮食种子的科研、试验、生产、销售、进出口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主要粮食品种上应用转基因技术。”
与之相应的,第八十六条规定,违反本法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农业、质量监督、粮食等部门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此前有媒体称“粮食法”明令主粮禁用转基因。但一名专家表示,这属于误读。从具体条款看,国家只是强调管理,并未禁止。这部法主要还是讲生产、讲流通。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在农业生物基因调控及分子育种方面突破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认同转基因作为农业科技的方向。
难以切断的基因“漂移”
对转基因主粮的质疑,起源于农业部网站公布的一张安全证书。
2009年8月17日,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批准了“华恢1号”、“Bt汕优63”两种转基因水稻和BVLA430101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水稻出现转基因,一度引起舆论哗然,“转基因水稻之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迅速陷入争议“风暴点”。
有媒体报道,转基因水稻仅拿到生产证书,并未允许推广,但有国外组织却在湖北、福建境内发现了私自种植转基因水稻的现象。
“张启发的转基因水稻,现在已经完全不让推广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透露。
除了人为原因,不少专家还担心转基因的自然“漂移”——实验性转基因作物的种子飘到附近的农田里,或通过花粉传授等自然方式,可能引起周边的作物“变异”。
有多少转基因食品入市
理论上,研发、生产转基因农产品,从立项开始的每一步都掌握在国家主管部门手中,市面上有多少转基因食品应该是一清二楚的。
但事情没那么简单,郑风田认为:“现在很多科研单位都擅自搞转基因主粮的研究。研发一个转基因品种应该要报上级部门批准,若擅自搞则上级没备案。有些科研人员还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科研结果还没成熟,就急着推广。”
除了擅自研发,进口也是个问题。国内企业或是故意、或是不知情,从国外进口转基因种子。国内的蔬菜种子90%以上从国外公司购入,有不少都含转基因。
目前,农业部仅公布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证书,无法查到已商业化的转基因品种、销售量和销售地。从安全证书看,番茄、线辣椒、甜椒和木瓜等蔬菜均已出现转基因品种。
执法调查成果未公布
实际上,主管部门也注意到了转基因违规种植的问题。2010年,农业部开展了一场转基因全国检查的风暴,查出有违规商业化的转基因品种;年末,农业部发布了第1504号公告,清退了27个玉米品种,包括登海3686、中农大236、中农大4号、铁研124等转基因品种。
2011年,农业部联合其他部门进行转基因生物安全调研,但结果没有公布,媒体索要也未果。
“检测转基因的手段就类似检测添加剂,需要经过取样、化验等一系列的实验手段,等到结果出来,得半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而且不同的转基因技术对应的检测方法也不同,政府很容易被这些科研机构蒙骗。”郑风田说,粮食法的转基因条款,目前仍存在“落地难”的问题。
定稿能否更重“安全”
2004年提出动议,到2009年列入当年的国务院立法计划,再到2012年出台征求意见稿,“粮食法”已经酝酿了整整8年时间。
有参与立法的专家介绍,业界起初希望起草的是“粮食安全法”,是一部大法,不仅仅是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两个部门来起草,还需要更多部门参与——但征求意见稿基本只限于部门法,监管力量打了折扣。
公开征询意见中,多数人希望加入转基因、外资涉入中国粮食市场等重大问题的规范,以保障粮食供应安全,但征求意见稿对这些问题都着墨甚少。
“这其中涉及利益博弈,希望最终稿能更注意安全问题。”一名要求匿名的专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