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校构建定位准确、模式先进、机制完善、考评科学的“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效提升高校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以此实现培养高质量应用型合格人才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四位一体”;校企合作;就业能力
作者简介:邬丽群(1980-),男,黑龙江海林人,黑龙江科技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工办主任,讲师;张丽媛(1979-),女,黑龙江鸡西人,黑龙江科技学院团委,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构建服务型学生工作的研究”(项目编号:1252XS344)、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增强高校德育实践成效的创新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252410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11-02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两个不适应,即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1]随着高校扩招、经济危机等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且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我国经济发展日趋平缓,据统计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导致社会失去100万个就业岗位。[2]西方国家经济危机致使我国大部分私营企业持续提供就业岗位能力不强,就业困难加剧。二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在国际上处于下游水平,创业率不足1%,远低于发达国家20%左右的比例。[3]三是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培养方式不能与社会接轨,重培养过程、轻培养结果,导致学生成才率低,导致“两个不适应”的出现。
鉴于以上实际情况,通过构建“功能定位、模式选择、机制措施、考核评估”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双重需要,普遍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一、当前我国校企合作模式现状
我国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发展较晚,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校企合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源于199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在上海的成立。1994年之前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还比较初级,但学者们已认识到校企合作是各国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课题。新世纪,高考扩招、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递增,就业问题凸显,国家开始逐步重视校企合作推动就业工作,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专家学者开始重点研究校企合作模式、合作动力机制、合作创新、合作中的知识扩散、新制度经济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校企合作的演化博弈等诸多方面。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校企合作尚存在以联合开发新产品为第一目的,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就业能力放在第二位的现象;校企合作重点在高职高专,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重点的现象。当前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大都以开发产品为合作核心,虽能在老师的带领下部分参与产品开发的学生受益,但不能保证全体同学均能受益。如何将校企合作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常规化,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大力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促进我国大学生的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服务型“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内涵
倡导建立定位准确、模式先进、机制完善、考评科学为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功能定位是先导,模式选择是手段,机制措施是保障,考核评估是关键,四个要素互为支点、相辅相成,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四者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功能定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以黑龙江科技学院为例),培养目标为“一高一强”(思想道德素质高,实践动手能力强);校企合作模式包括3+1模式、定向委培、CDIO模式;机制手段包括社会实践、课程置换、顶岗实习、挂职锻炼、大学生科技立项、专业技能大赛等;考核评估包括学生自评、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第三方评价。
三、服务型“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遵循的原则
实施校企合作,一方面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增强了产学研能力;另一方面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在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中要遵循五项原则。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原则
现代化的内涵之一是人的全面发展。确立“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创造目标统一、内容充实、设置科学的实习实践环境,引导学生提升自我认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服务企业原则
为企业服务是高校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要想提高服务企业能力需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培训。要始终坚持注重企业、服务企业、关心企业发展。
3.校企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双方不互利就谈不上合作。企业的“利”主要体现在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企业有权重点培养,有权优先选拔留用,有权根据学生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部分淘汰。学校的“利”主要体现在学生在企业实习质量上、学生就业率的提高上、学生享受较好的福利待遇上。高校要想保持与企业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就必须遵循此原则。
4.统一管理原则
校企合作是双向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只有坚持五个统一才能实现师徒教与学的很好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很好结合、理论知识与企业技术需要的很好结合、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应用的很好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实现校企双向目标,校方学生获得高就业率,企业获得大批高技能人才。 5.校企互动原则
校企合作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路线,定期组织高校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现场培训,邀请企业高级技师来学校为学生、教师讲座。通过校企互动,专业教师在企业学到了现场实践知识,企业技术人员在高校深化了理论知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四、服务型“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选择
1.3+1校企合作模式
在学制上实施“3+1”,即前3个学年在校进行系统学习,第4学年到企业实地结合生产、工程、科研实践进行产学研科研实践,完成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在课程设置方面,确保总学分与普通计划一致,精选课程门类,有目的地强化人文素质类教育,重视素质能力培养,要求学生通过课外参加中国语文水平测试、汽车驾驶、各类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取得素质能力学分。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方面,按照课程学分及内容不减的原则,优化重组课程体系,并强调实践课程环节的设置,实现课程内容模块化。
2.定向委培校企合作模式
学生高考通过后先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确定了自己今后的工作岗位。然后进入与该用人单位定向合作培养人才的学校进行企业定岗委托培训学习。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所学的教材联系实际,是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的。三四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后就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按照入学前所签订的劳动合同直接进入工作。不再需要什么岗前培训,也不需要什么试用期,学生甚至可以凭借学会的技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晋升。
3.CDIO校企合作模式
采用CDIO模式的目标是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系统工程技术能力,尤其是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此外,考虑到我国在职业化和职业道德方面教育的欠缺,在实施CDIO校企合作模式的同时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全新的 EIP-CDIO 培养模式。EIP(Ethics,Integrity,Professionalism)是指讲道德、讲诚信和职业化,EIP-CDIO 就是注重职业道德与诚信、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进行有机结合,以培养高级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工程教育新模式。强调做人与做事相结合,做人通过做事体现,做事通过做人保证,并在培养过程中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使培养出的工程师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正直、富有责任感。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项目开发、设计和建造的能力及较强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较强的沟通能力及较强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孟林华.谈“两个不适应”视域下的专业设置和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11,(13):68.
[2]成思危.观察家年会上的讲话[Z].
[3]王亚栋.改善环境让劳动者乐于创业[N].人民日报,2010-09-09.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四位一体”;校企合作;就业能力
作者简介:邬丽群(1980-),男,黑龙江海林人,黑龙江科技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工办主任,讲师;张丽媛(1979-),女,黑龙江鸡西人,黑龙江科技学院团委,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构建服务型学生工作的研究”(项目编号:1252XS344)、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增强高校德育实践成效的创新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252410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11-02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两个不适应,即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1]随着高校扩招、经济危机等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且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我国经济发展日趋平缓,据统计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导致社会失去100万个就业岗位。[2]西方国家经济危机致使我国大部分私营企业持续提供就业岗位能力不强,就业困难加剧。二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在国际上处于下游水平,创业率不足1%,远低于发达国家20%左右的比例。[3]三是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培养方式不能与社会接轨,重培养过程、轻培养结果,导致学生成才率低,导致“两个不适应”的出现。
鉴于以上实际情况,通过构建“功能定位、模式选择、机制措施、考核评估”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双重需要,普遍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一、当前我国校企合作模式现状
我国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发展较晚,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校企合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源于199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在上海的成立。1994年之前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还比较初级,但学者们已认识到校企合作是各国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课题。新世纪,高考扩招、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递增,就业问题凸显,国家开始逐步重视校企合作推动就业工作,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专家学者开始重点研究校企合作模式、合作动力机制、合作创新、合作中的知识扩散、新制度经济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校企合作的演化博弈等诸多方面。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校企合作尚存在以联合开发新产品为第一目的,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就业能力放在第二位的现象;校企合作重点在高职高专,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重点的现象。当前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大都以开发产品为合作核心,虽能在老师的带领下部分参与产品开发的学生受益,但不能保证全体同学均能受益。如何将校企合作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常规化,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大力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促进我国大学生的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服务型“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内涵
倡导建立定位准确、模式先进、机制完善、考评科学为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功能定位是先导,模式选择是手段,机制措施是保障,考核评估是关键,四个要素互为支点、相辅相成,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四者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功能定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以黑龙江科技学院为例),培养目标为“一高一强”(思想道德素质高,实践动手能力强);校企合作模式包括3+1模式、定向委培、CDIO模式;机制手段包括社会实践、课程置换、顶岗实习、挂职锻炼、大学生科技立项、专业技能大赛等;考核评估包括学生自评、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第三方评价。
三、服务型“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遵循的原则
实施校企合作,一方面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增强了产学研能力;另一方面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在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中要遵循五项原则。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原则
现代化的内涵之一是人的全面发展。确立“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创造目标统一、内容充实、设置科学的实习实践环境,引导学生提升自我认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服务企业原则
为企业服务是高校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要想提高服务企业能力需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培训。要始终坚持注重企业、服务企业、关心企业发展。
3.校企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双方不互利就谈不上合作。企业的“利”主要体现在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企业有权重点培养,有权优先选拔留用,有权根据学生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部分淘汰。学校的“利”主要体现在学生在企业实习质量上、学生就业率的提高上、学生享受较好的福利待遇上。高校要想保持与企业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就必须遵循此原则。
4.统一管理原则
校企合作是双向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只有坚持五个统一才能实现师徒教与学的很好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很好结合、理论知识与企业技术需要的很好结合、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应用的很好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实现校企双向目标,校方学生获得高就业率,企业获得大批高技能人才。 5.校企互动原则
校企合作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路线,定期组织高校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现场培训,邀请企业高级技师来学校为学生、教师讲座。通过校企互动,专业教师在企业学到了现场实践知识,企业技术人员在高校深化了理论知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四、服务型“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选择
1.3+1校企合作模式
在学制上实施“3+1”,即前3个学年在校进行系统学习,第4学年到企业实地结合生产、工程、科研实践进行产学研科研实践,完成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在课程设置方面,确保总学分与普通计划一致,精选课程门类,有目的地强化人文素质类教育,重视素质能力培养,要求学生通过课外参加中国语文水平测试、汽车驾驶、各类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取得素质能力学分。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方面,按照课程学分及内容不减的原则,优化重组课程体系,并强调实践课程环节的设置,实现课程内容模块化。
2.定向委培校企合作模式
学生高考通过后先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确定了自己今后的工作岗位。然后进入与该用人单位定向合作培养人才的学校进行企业定岗委托培训学习。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所学的教材联系实际,是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的。三四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后就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按照入学前所签订的劳动合同直接进入工作。不再需要什么岗前培训,也不需要什么试用期,学生甚至可以凭借学会的技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晋升。
3.CDIO校企合作模式
采用CDIO模式的目标是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系统工程技术能力,尤其是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此外,考虑到我国在职业化和职业道德方面教育的欠缺,在实施CDIO校企合作模式的同时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全新的 EIP-CDIO 培养模式。EIP(Ethics,Integrity,Professionalism)是指讲道德、讲诚信和职业化,EIP-CDIO 就是注重职业道德与诚信、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进行有机结合,以培养高级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工程教育新模式。强调做人与做事相结合,做人通过做事体现,做事通过做人保证,并在培养过程中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使培养出的工程师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正直、富有责任感。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项目开发、设计和建造的能力及较强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较强的沟通能力及较强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孟林华.谈“两个不适应”视域下的专业设置和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11,(13):68.
[2]成思危.观察家年会上的讲话[Z].
[3]王亚栋.改善环境让劳动者乐于创业[N].人民日报,2010-09-09.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