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一步步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课内精读和课外泛读都很重要。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内精读;课外泛读
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主体。新课程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不只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必须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不断改革阅读教学方法,掌握阅读技巧,扩大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让我体会到课内的精读和课外的泛读有机地相结合给教者和学生带来的喜悦。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一步步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课内精读和课外泛读都很重要。只强调精读课本,不进行课外泛读,就无法扩大知识面,无法提高阅读速度,就只能是逐词逐句爬行式的阅读,而不重视精读课本,一味强调课外泛读,势必造成基础不实,对所读材料理解不透的结果。因此,必须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课外泛读。故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我是这样实施的。
一、通过课文教学,打好阅读基础
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课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课文教学中,着重抓了三个方面:
1.课前预习,培养能力。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预习,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发现教材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上课。这样,使学生的针对性更强,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便于教师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预习时一般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①浏览全文,找出各自然段的主题句,或说出段落大意。②找出生词及短语,扫除理解全文障碍。③划出语言难点,并提出独立的见解。④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供课堂上进行问答。实践证明,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学习变得更主动了,上课时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更高了,从而节省了讲解时间,加强了综合训练。
2.围绕中心,整体教学。在课文教学中,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来了解全文的内容大意,再通过做习题来检查预习效果。对于故事体裁的课文,先通过听、说法来介绍课文背景和内容,再通过问答来检查学生对主要内容的理解。这样做,目的是使学生养成一开始阅读就努力寻找文章要旨的习惯,训练学生根据关键词语捕捉文章大意的能力。在分析句子時,强调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不仅注意句子的表层意义,更要注意到句子的深层意义,注意句子同文章内容及主题的内在联系。
3.基础知识,精讲多练。对于语言基础知识,教师的讲解要精,在有限的时间里,只有精讲,才能够做到以点带面,也只有精讲,才有可能多练。精讲,就是要分清主次,每次重点解决一些主要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样样都抓。那种不分主次,不分先后,碰到什么就讲什么,甚至随意发挥、希望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的作法,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连基本的问题都没有能解决好。比如生词的教学,每碰到一个生词,除了介绍各条词义外,还要引出一些没有学过的同义词、反义词,介绍各条固定搭配、习惯用法,还要给出例句、进行词义辨析,大搞词典搬家。现在每课的平均生词量为5个左右,约占课文总词汇量的5%。学生要记忆这些生词已感困难,如果教师再随意发挥,难度就更大了。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会造成喧宾夺主,影响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课文教学中,对于生词,只要求学生会读、会写,能掌握在本课中所表示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其他用法随着以后出现了再讲。这样,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基本的东西也抓到了。
二、开设泛读技巧训练课
1.阅读材料。阅读材料的选用尽量做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生词量一般在3%左右。
2.阅读速度。阅读速度与理解准确性是一个矛盾,进行阅读技巧训练的目的是提高阅读速度,但这必须是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求速度,没有准确的理解,速度也就失去了意义。在这方面,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做理解习题来调节阅读速度,也就是每读完一篇做一些理解选择题。正确率一般不应低于70%,如低于70%,就应适当放慢阅读速度。
3.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率。好的阅读习惯并非一下子就能养成,只有在正确的指导下,在阅读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因此,每次进行阅读训练,都向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例如阅读时不要出声,要默读。默读是通过视觉器官直接感知文字符号,速度要比出声的阅读快得多;不要逐字逐词地读,而要以意群或句子为单位,逐字逐词的阅读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单词上,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往往不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防止一见生词就查词典,要养成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的习惯,在不影响理解全文的地方,要舍得放过难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阅读兴趣就课文内容进行连贯对话。
三、增加语言实践量,延伸英语阅读空间
每单元一篇阅读课文所选的文章都是好文章,精品文章,他们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课文中所反映的中外文化习俗、名人传记,体育比赛等,都唤起初中生的注意和兴趣。但是,从培养阅读能力的角度来看,仅限于课文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阅读课的课堂教学内容绝不能只停留在封闭的教室、狭窄的一本书里,而是要面对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以拓宽阅读内容视角,摆脱传统的英语阅读教材的束缚,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如每周选择三到五篇难易适中、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读物,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课后阅读,并要求他们做相应的阅读理解题。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广泛开拓题材范围,从新近出版的英文报刊、杂志上精选阅读材料,也可采用一些有声读物和视听读物。这些材料的特点是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且能把握时代特色,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延伸英语阅读空间。
总之,阅读是英语知识综合运用的体现,阅读教学是为完成这一从“意向能力过渡”进行转化的实战,是一个综合过程,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不同年级应有不同阅读达标要求,课堂上各阶段的阅读理解训练也应随之有所侧重。教师若能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灵活地把上述教学设计运用于阅读课文教学中,就能全面大幅度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激发英语阅读兴趣,养成英语阅读习惯。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内精读;课外泛读
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主体。新课程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不只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必须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不断改革阅读教学方法,掌握阅读技巧,扩大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让我体会到课内的精读和课外的泛读有机地相结合给教者和学生带来的喜悦。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一步步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课内精读和课外泛读都很重要。只强调精读课本,不进行课外泛读,就无法扩大知识面,无法提高阅读速度,就只能是逐词逐句爬行式的阅读,而不重视精读课本,一味强调课外泛读,势必造成基础不实,对所读材料理解不透的结果。因此,必须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课外泛读。故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我是这样实施的。
一、通过课文教学,打好阅读基础
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课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课文教学中,着重抓了三个方面:
1.课前预习,培养能力。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预习,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发现教材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上课。这样,使学生的针对性更强,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便于教师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预习时一般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①浏览全文,找出各自然段的主题句,或说出段落大意。②找出生词及短语,扫除理解全文障碍。③划出语言难点,并提出独立的见解。④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供课堂上进行问答。实践证明,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学习变得更主动了,上课时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更高了,从而节省了讲解时间,加强了综合训练。
2.围绕中心,整体教学。在课文教学中,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来了解全文的内容大意,再通过做习题来检查预习效果。对于故事体裁的课文,先通过听、说法来介绍课文背景和内容,再通过问答来检查学生对主要内容的理解。这样做,目的是使学生养成一开始阅读就努力寻找文章要旨的习惯,训练学生根据关键词语捕捉文章大意的能力。在分析句子時,强调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不仅注意句子的表层意义,更要注意到句子的深层意义,注意句子同文章内容及主题的内在联系。
3.基础知识,精讲多练。对于语言基础知识,教师的讲解要精,在有限的时间里,只有精讲,才能够做到以点带面,也只有精讲,才有可能多练。精讲,就是要分清主次,每次重点解决一些主要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样样都抓。那种不分主次,不分先后,碰到什么就讲什么,甚至随意发挥、希望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的作法,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连基本的问题都没有能解决好。比如生词的教学,每碰到一个生词,除了介绍各条词义外,还要引出一些没有学过的同义词、反义词,介绍各条固定搭配、习惯用法,还要给出例句、进行词义辨析,大搞词典搬家。现在每课的平均生词量为5个左右,约占课文总词汇量的5%。学生要记忆这些生词已感困难,如果教师再随意发挥,难度就更大了。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会造成喧宾夺主,影响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课文教学中,对于生词,只要求学生会读、会写,能掌握在本课中所表示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其他用法随着以后出现了再讲。这样,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基本的东西也抓到了。
二、开设泛读技巧训练课
1.阅读材料。阅读材料的选用尽量做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生词量一般在3%左右。
2.阅读速度。阅读速度与理解准确性是一个矛盾,进行阅读技巧训练的目的是提高阅读速度,但这必须是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求速度,没有准确的理解,速度也就失去了意义。在这方面,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做理解习题来调节阅读速度,也就是每读完一篇做一些理解选择题。正确率一般不应低于70%,如低于70%,就应适当放慢阅读速度。
3.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率。好的阅读习惯并非一下子就能养成,只有在正确的指导下,在阅读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因此,每次进行阅读训练,都向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例如阅读时不要出声,要默读。默读是通过视觉器官直接感知文字符号,速度要比出声的阅读快得多;不要逐字逐词地读,而要以意群或句子为单位,逐字逐词的阅读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单词上,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往往不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防止一见生词就查词典,要养成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的习惯,在不影响理解全文的地方,要舍得放过难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阅读兴趣就课文内容进行连贯对话。
三、增加语言实践量,延伸英语阅读空间
每单元一篇阅读课文所选的文章都是好文章,精品文章,他们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课文中所反映的中外文化习俗、名人传记,体育比赛等,都唤起初中生的注意和兴趣。但是,从培养阅读能力的角度来看,仅限于课文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阅读课的课堂教学内容绝不能只停留在封闭的教室、狭窄的一本书里,而是要面对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以拓宽阅读内容视角,摆脱传统的英语阅读教材的束缚,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如每周选择三到五篇难易适中、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读物,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课后阅读,并要求他们做相应的阅读理解题。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广泛开拓题材范围,从新近出版的英文报刊、杂志上精选阅读材料,也可采用一些有声读物和视听读物。这些材料的特点是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且能把握时代特色,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延伸英语阅读空间。
总之,阅读是英语知识综合运用的体现,阅读教学是为完成这一从“意向能力过渡”进行转化的实战,是一个综合过程,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不同年级应有不同阅读达标要求,课堂上各阶段的阅读理解训练也应随之有所侧重。教师若能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灵活地把上述教学设计运用于阅读课文教学中,就能全面大幅度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激发英语阅读兴趣,养成英语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