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梵高浅谈艺术家的一般规范性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森特·威廉·梵·高,著名的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梵高作为一名家喻户晓的伟大的艺术家,本文将通过他来寻找艺术家的一般规范性。一个艺术家的产生,除了他的人生过程经历,也必有其内在和外在原因。
  梵高的一生
  1853年三月的一天,在一个小木屋中,有一个男孩出生了,他叫文森特·梵高。梵高出身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他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而当他1888年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的时候,则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在阿尔,梵高想组织一个画家社团。1888年,高更应邀梵高前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梵高画像

  这位易激动而富于神经质的艺术家,在其短暂一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杰作。他的艺术,是心灵的表现。他曾说:“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纳河滨》等。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地向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便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
  梵高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被世人所接受,直到19世纪末的时候世界正进行着一次全面的革新,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变革,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大大提高。而过去相对于印象派较为超前的梵高,此时正适应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艺术家需要怎样的素质条件 (内在影响)
  在简单了解梵高的一生后,人们在惊叹于他艺术魅力之外,也在惋惜他的悲惨遭遇。提起他时,不得不想起“精神病”患者、割掉自己的耳朵、在麦田里自杀这些伤感性的信息。这种痛惜在人们看到他的画时,又多了几分折服,因为在作品中所透露出的真诚和生命力让大家深信只有“艺术家”才会有这样的表现力。我们不禁要问,到底艺术家要具备怎样的修养呢?以下是一些最普遍包含的因素。
  (1)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与物质生产也有某些相似之处,这就是通过劳动创造出“产品”来。对于艺术生产来讲,就是要创造出艺术作品或艺术形象,这就要求艺术家应当具有艺术表现的技巧和艺术传达的能力。这是没有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所无法实现的。
  而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不受一番冰雪苦,哪得梅花放清香?”在《梵高艺术书简》中梵高在写给弟弟的信中提道:“没有一天没有一行文字,每天书写、阅读、工作和练习,坚持不懈,会将我引向好的一端……”
  (2)为艺术献身的精神: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精神生产,真正的艺术家绝不把艺术作为谋生或获取名利的手段,而是看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和追求,并为之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生命。梵高在身前只卖出过一幅画。他活着的时候总是被人们认为是疯子,他的作品也被认为是疯子的艺术。但他不是,他的艺术更不是疯子的艺术。


梵高《星空》

  梵高在世时将全身心都投入到了绘画当中,在绘画中语言表达他对自然、生活、艺术的无限向往与热情和纯真的爱。他坚持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即使在自杀之前也仍然念念不忘艺术的前途。对于艺术,对于绘画,梵高是无私付出全身心的。
  (3)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能力: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突出特点是把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艺术创作之中,并且“物化”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因此,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占有核心地位,艺术家的内在精神世界显得尤其重要和突出。艺术家自身的感受、情感、思想、心境、愿望、志趣等因素,对艺术创作活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艺术家必须具有超出常人的敏锐感受力,异于常人的丰富情感,强于常人的艺术想象力。
  梵高是敏感而又富有想象力的。在他的《加歇医生》中,加歇医生身体消瘦,面容憔悴,身体的走势正好是左上方与右下方的对角线位置,后方两条直线更是加剧了这种不平衡感,而消瘦的肘臂支撑着整个身子维持这种平衡。忧郁和哀伤从深思的表情中溢出。这幅画正表达了梵高的敏感、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
  (4)创新能力: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样,都离不开创新。离开了创新,科学技术就不能发展;离开了创新,文学艺术就失去了生命。相比之下,精神生产比物质生产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尤其是艺术生产比起其他精神生产来,更需要藝术家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物化”在自己的艺术作品或艺术形象之中。
  为了能更充分地表现内在的情感,梵高探索出一种所谓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他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在他的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而他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   什么促使艺术家的产生 (外在因素)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形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艺术家无疑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职业或特殊的社会文化人。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是在一定的家庭、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民族文化以及一定的世界潮流与时代精神的影响与熏陶下逐渐成长的。因此每个艺术家的生活内容、思想感情、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等无不打上这些方面的印记。艺术家是活着社会中真实的人,所以他必定会受社会的影响,受历史环境影响。家庭环境、美术教育、地域地理、权位认定、宗教等方面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十分深刻而又长久的。因为这是人无可选择地、无条件地要接受的物质生活和思想文化教育的境遇。因而对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形成起着基础的永久性作用。
  梵高由于得不到所需要的母爱,导致了他的性格孤僻、自卑。由于与死去的孩子是同一天出生,刚出生时就伴随着悲剧,一个死去孩子的替代品。他自己也承认这种不幸——“发芽的种子绝不会裸露在凝霜的寒风中,而那正是我的人生一开始就面临的状况。”他的母亲也由于第一个孩子死亡而忧郁悲伤,这种悲伤持久地贯穿于梵高的早年生活。所以很难给梵高带来一个幸福母亲的关爱和教育,更多的是敏感和悲伤所带来的影响。
  (2)美术教育:艺术家所处的艺术教育环境也会对艺术家本身产生很大的影响。它直接影响到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和其才华被大众认可的可能性。
  梵高没正式进过美术学院学习,估计也考不上,因为当时学校和我们现在的美术培训班一样,要学生照着石膏像画素描,而梵高特别抵触,甚至还因此和帮助过他、教他学画画的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艺术家亲戚莫夫吵过架。“这种没有生命的东西根本没有画的价值。”“没有活人的手脚可画时,我才会去画模型。”显然从学画之初,梵高关心的就不是把人体的比例、样子画“正确”,而是最好、最快地抓住自己感受到的所画之人的感觉。
  正是因为如果按照学院派绘画艺术传统来看梵高,他也应算是一个另类,他非但没有受过欧洲学院教育的规范训练,不具有严谨的写实绘画功力和技术能力,连在堂兄毛威的画室里学习石膏素描都过不了关。所以早年梵高的作品是不受行界认可的。他烦躁的情绪使他忍受不了那种手工艺活式的劳作,他不可能驯服地接受西方古典绘画的规范和传统。正是如此,他才画出了属于他的风格。
  (3)地域地理的影响: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艺术作品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意识反映,无疑直接或间接地受着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水土等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社会发展背景等)的一定控制,故地理环境的差异对艺术家创作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具有深刻的影响。
  1890年,梵高去了有着美丽的丝柏和买日安的奥威尔。在这里,他画下了大量狂热的、充满激情的风景画,这里有旋转的太阳,被高温扭曲的柏树和油橄榄树。无论是色彩艳丽的巴黎、阿尔的阳光,还是奥威尔的麦田,都曾抚慰他那颗狂躁不安的心。只有在大自然之中,在绘画之中,他才真正获得了自己。
  (4)权威认定: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形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艺术家无疑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职业或特殊的社会文化人。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尽管有很大的差异(即同名异质),但既然都能以“艺术家”相称,必定有其共同的特质,当下的“艺术家”也必须具有这样的特质(即同名同质)。另一方面,艺术家总是需要被权威的老一代艺术家及相关权威部门确认的。
  梵高当时的艺术在圈内,也不是完全地不被认可,在他去世那年(1890年),已经有专业的艺术评论家很认真地在报纸上评论他的画作。而且他生前也并非像传言那样只卖出过一幅画,根据梵高博物馆的回答,虽然并无法知道确切的数字,至少多于两幅,还不算和艺术家朋友间的一些交换画作。只是因为他学画起步晚,而当时信息传播慢,画家并不易出名,他从学画到去世一共才画了十年,加之他所追求的艺术形式本身的先锋边缘,所以无人问津也是很正常的。比较和他同处于“后印象派”的高更、塞尚当时都处于相对默默无闻的创作状态。
  (5)宗教:宗教与艺术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交叉点,主要体现在情感性、形象性和幻象中的满足等方面。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尤其在西方上尤为重要。
  在梵高短暂的艺术生命当中,宗教的影响不容忽视,很大程度上宗教所宣扬的爱的思想成为梵高价值体系的主体。梵高的父亲是一个严厉的传教士,在道德层面上对他的管教更是严格,宗教的礼数禁锢着他的自由。依据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的理论,梵高的信仰是他未出生时就已开始的事情,基督教的宗教理念和教义慢慢地渗透到他的潜意识。宗教使梵高觉得压抑,他所理解的教义和社会格格不入,从心理学上来说,他需要找到合适的释放途径,他的信仰慢慢地转向艺术。艺术和宗教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但宗教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的虚幻愿望,艺术则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应。黑格尔说过:“艺术和宗教是人们摆脱现实环境达到迷狂境界的两个途径。”
  梵高一开始就对艺术有着非常明确的定义:“‘艺术,就是人加上自然’——自然、现实、真相,艺术家要凸显其含义,阐明其特点,艺术家要表现、要理清、要分辨范畴,要释放、要澄清。”这是梵高最初艺术信仰的教义,属于现实主义,虽然他后期的作品更注重心理表达,是一种本能欲望的释放的潜意识的表达,但是梵高的艺术之路仍然像他的宗教梦一样孤独,是被压抑的,没有人理解他欣赏他。
  小结
  对于梵高,他的藝术是灵魂和生命的交响曲。在文中用梵高为例,由于是研究艺术家的一般规律性,也就暂时没有着重提到弗洛伊德关于梵高等部分艺术家的特殊的精神情感方面的观点,而是重点说了普遍的一些规律。
  艺术家的产生并不具有偶然性,他必有其普遍规律性存在,并受到外部和内部的共同影响。作为艺术原理的初学者,通过研究艺术家的一般规定性,既可以作为走向艺术殿堂的路径,也能够更好地体会艺术的价值。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