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教师可谓尽其全力,而围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似乎较为忽视。本文试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为根本,力求从激发学生兴趣,重视直觉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入手,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行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富于幻想,在他们身上时时迸发出创造的潜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仅仅是传授学生语文基本知识,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也应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给予学生创造的机会,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民主、和谐,激发兴趣之关键
心理学家托兰斯曾提到:“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环境尤为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提供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环境,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索,引导学生勤思、多问,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创性,促使学生内在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提升,创造潜能得以迸发。如在教学《最佳路径》一文时,我就围绕“迪尼斯乐园的路径,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不断鼓励不同想法的出现,只要有一定的道理,充分给予肯定,及时给予奖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一次又一次的肯定与表扬中得到提升。因此,关注学习氛围的营造,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引领学生走上成功之路。
二、观察、判断,培养直觉之方法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关键之一。直觉思维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培养学生直觉思维最为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主动观察、判断。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则为学生观察提供一定的材料,为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身边的素材,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启动直觉思维,积累经验,提高直觉思维能力。如在进行以春天的发现为主题的作文教学时,我先组织学生在附近的青山公园寻找春天,指导学生逐一观赏春天美景,引导学生注重整体观察,思考呈现在眼前的是什么?再有序、深入观察,逐步加以认识;然后鼓励学生直觉判断,思考讨论“从哪些地方可发现春天来了?”最后引导学生带着直觉判断提出的问题,寻找答案,完成习作。这样的习作教学,它既反馈观察的收获,又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既注重学生观察的训练,又进行直觉思维的培养,促进直觉思维能力的提升,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突破、创新,重视求异之核心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重视学生求异,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不同的方向思考,用新的观点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提出不同见解,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如学习《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时,教师在学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最后让学生围绕“如果你尝试来切苹果,你还可以怎么切?”这话题积极思维,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上,学生热烈讨论,广开思路,在不同中达成共识: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又如教学《三袋麦子》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小猪、小牛、小猴三种动物用不同方式处理三袋麦子,谁的处理好?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处理?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时,学生畅所欲言,既没有简单效法小猴,也没有一味排斥小猪。如有学生说:“吃一半、留一半”,有学生说:“做成食品,送给别人一起享用。”有学生说:“直接送人,帮助别人”……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让学生真正明白小猪的憨厚、小牛的节约、小猴的聪明,认识到同样三袋麦子,呈现的三种不同结果,三种不一样的发展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正确解读土地爷爷的评价,获得科学的认识。这样,既重视求异,又注重求佳,才是达到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最终目的。
进行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还应重视启发学生的想象。心理学表明:运用想象,有助于从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提高求异思维能力。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没把故事全盘托出,这就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已知的内容想象往后可能发生的事情。如《狐狸和葡萄》一课教学时,学生思考: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看到小猴的举动,狐狸可能会怎样呢?学生独立思考,各自发表意见,一个个生动有趣,又合情合理的续写故事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了。这时,教师相机评点、总结,评选出几个最佳的续写故事,学生情绪高涨,学习效率大幅提高。这样,通过学生的想象,打开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过程中复杂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脑力劳动,它除了直觉思维、求异思维外,还包括集合思维、灵感思维等诸多方面。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围绕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诸多方面,注重教学实践,并贯穿于教学始终,真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无锡市育英实验小学 江苏】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富于幻想,在他们身上时时迸发出创造的潜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仅仅是传授学生语文基本知识,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也应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给予学生创造的机会,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民主、和谐,激发兴趣之关键
心理学家托兰斯曾提到:“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环境尤为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提供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环境,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索,引导学生勤思、多问,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创性,促使学生内在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提升,创造潜能得以迸发。如在教学《最佳路径》一文时,我就围绕“迪尼斯乐园的路径,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不断鼓励不同想法的出现,只要有一定的道理,充分给予肯定,及时给予奖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一次又一次的肯定与表扬中得到提升。因此,关注学习氛围的营造,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引领学生走上成功之路。
二、观察、判断,培养直觉之方法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关键之一。直觉思维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培养学生直觉思维最为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主动观察、判断。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则为学生观察提供一定的材料,为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身边的素材,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启动直觉思维,积累经验,提高直觉思维能力。如在进行以春天的发现为主题的作文教学时,我先组织学生在附近的青山公园寻找春天,指导学生逐一观赏春天美景,引导学生注重整体观察,思考呈现在眼前的是什么?再有序、深入观察,逐步加以认识;然后鼓励学生直觉判断,思考讨论“从哪些地方可发现春天来了?”最后引导学生带着直觉判断提出的问题,寻找答案,完成习作。这样的习作教学,它既反馈观察的收获,又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既注重学生观察的训练,又进行直觉思维的培养,促进直觉思维能力的提升,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突破、创新,重视求异之核心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重视学生求异,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不同的方向思考,用新的观点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提出不同见解,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如学习《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时,教师在学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最后让学生围绕“如果你尝试来切苹果,你还可以怎么切?”这话题积极思维,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上,学生热烈讨论,广开思路,在不同中达成共识: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又如教学《三袋麦子》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小猪、小牛、小猴三种动物用不同方式处理三袋麦子,谁的处理好?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处理?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时,学生畅所欲言,既没有简单效法小猴,也没有一味排斥小猪。如有学生说:“吃一半、留一半”,有学生说:“做成食品,送给别人一起享用。”有学生说:“直接送人,帮助别人”……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让学生真正明白小猪的憨厚、小牛的节约、小猴的聪明,认识到同样三袋麦子,呈现的三种不同结果,三种不一样的发展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正确解读土地爷爷的评价,获得科学的认识。这样,既重视求异,又注重求佳,才是达到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最终目的。
进行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还应重视启发学生的想象。心理学表明:运用想象,有助于从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提高求异思维能力。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没把故事全盘托出,这就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已知的内容想象往后可能发生的事情。如《狐狸和葡萄》一课教学时,学生思考: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看到小猴的举动,狐狸可能会怎样呢?学生独立思考,各自发表意见,一个个生动有趣,又合情合理的续写故事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了。这时,教师相机评点、总结,评选出几个最佳的续写故事,学生情绪高涨,学习效率大幅提高。这样,通过学生的想象,打开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过程中复杂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脑力劳动,它除了直觉思维、求异思维外,还包括集合思维、灵感思维等诸多方面。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围绕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诸多方面,注重教学实践,并贯穿于教学始终,真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无锡市育英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