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使用一些消极的语言和行为,这些言行往往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对学生心理带来了极大的伤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深入一线,开展观课议课活动和主题研讨活动,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消极语言的负面影响,从而自觉地、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言行,师生的心理均得到了成长,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了更好地推动积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语言表达方式,笔者收集和整理了一些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消极语言和消极行为,并在进行剖析的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
消极语言
【消极语言一】“回答完后自己坐下来,别让我示意,自觉点!”
评析: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后,教师继续组织教学,忽视了他,当回过头来看见他还站着时,便这样说。殊不知,这种语气严厉的当众批评,犹如给该生泼了一盆冷水,严重挫伤了该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该生会感到大失面子,对教师强烈不满,从而导致他在本节课情绪低落,无心学习,这也将影响他以后的学习兴趣。
建议:教师课前可以与学生有个约定,“回答完后请自行坐下来。”最好办法是教师对学生回答做出积极、正面评价后,再示意学生坐下,严禁当众批评学生。
【消极语言二】“我找个这节课没举手的同学来做这个题吧!”
评析:教师这样说的出发点和目的是想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示机会,以体现“面向全体”的教学思想,但学生听到的却是它的弦外之音:教师发现这节课上还有人没有积极参与学习,至今还未举手,含有批评责备之意,谁被点到名,意味着在前面学习活动中参与不积极、不配合教师教学,或表明学习能力不强、比较笨。所以,被叫起来的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发言过了!”
建议:教师不应说“没举手的同学”,而应说“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比如说:“我们把这个问题留给想发言、但老师没有给机会的同学。”
【消极语言三】“这个问题很简单,哪位同学回答一下?”
评析:已得出结论的同学会产生心理压力,心中会想:“我的结论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老师会说,这么简单的问题还会出错,我会没面子的。”当然,就不会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了。还没得出结论的同学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怎么就答不出来呢?我是不是很笨呢?”刚建立起来的一点自信就会因教师的一句话而全线崩溃。
建议: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和差距,不能拿同一个标准来衡量,不要轻易说“很简单”,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消极语言四】“一组学完了,前三组有一半学生学完了!”“别急,慢慢找!”
评析:当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为促进学生学习,如此说的。其实,学生自主学习时需集中注意力,不能有外界干扰,自学才有效。教师这样说,一方面打断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造成了一种紧张气氛,学生可能草草完成了事,学习效率低下,达不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建议: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尽量不出声、不干扰。可在自学前,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情科学估算自学时间,并给足自学时间,讲清自学方法。同时,要告诉学生:“当你自学完成后,不要影响他人,身体坐正,向老师示意一下即可。”这样,学生的思维不受干扰,自学会充分,后面的小组讨论才有针对性,展示环节才更精彩。
【消极语言五】“一组回答得好;二组不太完善,小组代表有点失误。”
评析:教师在评价学生时,经常用比较的方法,其实表扬一个,便是批评另一个。二组表现不太好,是因为小组代表失误,这么说会有几点不良影响:一是小组代表在心里产生负罪感,会在内心自责,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二是小组其他成员可能会迁怒于小组代表,孤立他,从而不利于组内成员的团结与人际关系和谐,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
建议:不要在全班比较评价,要挖掘各自积极面加以充分肯定。存在的问题以建议和商量的方式给出,千万别伤害学生情感,因为评价目的在于激励而非打压学生。
【消极语言六】“请其他同学给朗读课文的同学找错误。”
评析:这是教师让一个学生在全班朗读课文前,给其他同学下达的学习任务。教师这样说,其实是想让每个学生认真听课文朗读,但却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对别人的言行要多找出些问题,不要评其优点。”这是一种消极的评价态度,同学们也忽略了朗读课文的同学内心感受。这位同学听后,就会有心理压力、紧张,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生怕读错,被教师或同学发现问题,所以就不能专心去读书了。若读得不好,伤了面子,以后就再也不愿意在全班朗读了。
建议:真正将学生装在心中,多关注学生感受,维护学生自尊,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氛围中学习。
消极行为
【消极行为一】教师采用点名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
评析:这种教学方式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只能顾及少数学生,使其他积极举手的同学感到未被重视,未得到尊重,似乎被游离于课堂、班级之外,久而久之,就不想再举手参与教学互动了,教学效果便大打折扣。而那些未思考成熟或不知如何回答的同学,如被点名回答,学生便会紧张怕答不上来,如果教师再全班批评,那么自己在同学面前就会颜面尽失。有过一次这种经历,学生一上课就会紧张、焦虑,从而造成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
建议: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在组内充分参与交流讨论,互相启发,解决问题;再让小组代表展示学习结果,即便回答错误,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从而减轻了个人的紧张、焦虑,组内其他学生还可以给予补充完善。
【消极行为二】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不予评价。
评析:这种做法不是积极、有效的互动方式。一方面,学生不知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另一方面,学生会感觉自己遭到了冷遇,失落感油然而生。
建议: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积极的回馈评价。如果学生回答有偏差甚至错误,教师应先迅速找其积极方面予以充分肯定,再以建议、引导的方式帮其思考,以形成正确认识。如果学生回答正确,教师积极评价激励,使他获得成就感。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才会始终保持积极、兴奋的学习状态,形成较高的学习效率。 【消极行为三】教师对已多次回答问题的学生的举手视而不见。
评析:教师的视而不见,本意是将机会让给其他学生,以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课改理念。但是,这一举动却暗示这个学生:“你已经回答过了,不能再给你机会了!不要再举手了!”如此,学生的参与热情锐减,同时感觉到在全班同学面前丢了颜面,感到难为情。这样,不利于学生以后积极参与学习,降低了学习效率。
建议:先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这样说:“老师知道你已有了很好的答案,但是你先别说,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学,你最后再补充总结,好吗?”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参与,又让学生学会了谦让。
【消极行为四】教师专门找一个手举得低的同学回答问题,甚至说:“你自信吗?”“你会吗?”“你理解吗?”“大声点!”
评析:这是在为难学生,根本不了解学生心里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不关注学生的自尊。其实,手举得低的同学大多是不自信的,希望教师不要让他回答问题,心中忐忑不安,特别紧张。而当真的被叫起来后,原本想好的答案一下子忘得一干二净,更经不起教师的一再追问,从此以后,他就不会举手了。
建议:保护这类学生心灵不受伤害,可以提前与学生有个约定:“当你不会时,将手举得低些;当你会但不想回答时,将手举在耳边;当你想回答时,将手举过头顶。”教师可根据学生举手的高低,适时让学生回答问题,并积极予以评价鼓励,逐步树立其自信心。
【消极行为五】课堂上,教师将学生错例展示出来,供同学们学习借鉴。
评析:教师这样做的本意是好的,是想通过这位学生的典型错例,告诉学生这类题解答过程中的易错点和关键点是什么,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性。但是,却忽略了这位学生的感受:“这太丢人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有自尊的,都想把自己最优秀、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谁都不想把自己缺点、错误展示出来,让人说长道短。
建议:教师要始终站在学生角度想一想,关注学生的感受,可以私下辅导他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改进,即学生通过自我检查、同学帮助最终解决问题。
【消极行为六】教师让上课睡觉、做小动作、看小说的同学,站在讲台上或教室后面听课。
评析:对于上课经常违纪的同学,教师采用惩罚的办法以儆效尤,虽然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但是这个受罚同学的自尊心会受到较大的伤害,往往从此他便自暴自弃,有了破罐子破摔、决心跟教师斗争到底的想法。其实,这类学生也有他的苦衷,他们的心理很脆弱,更需要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和呵护,只是因为长期缺少关爱,他们的内心都封闭起来,不被外人所知,所以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爱。
建议:上课时,教师给予学生善意的提醒、告诫;下课后,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走进学生的心里,帮助和鼓励学生重拾自信,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帮助和努力,学生会增强自信,热爱学习了,各方面的表现都会好起来的。
改变从认识开始
以上所分析的这些消极语言和消极行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不自觉使用的,也许是因为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养成了只会批评、不会表扬学生的习惯,导致有些批评语言已经成了某些教师的口头禅。所以,当笔者向一些教师指出这些消极语言和消极行为时,这些教师往往会感到惊讶,甚至不相信这些挫伤学生积极性的言行是出自他本人。只有回头观看教学视频时,这些教师才不由自主地说:“我怎么能这样说学生呢?”“我怎么能这样做呢?”因此,这些教研活动对教师来说往往会有很大的触动: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言行,逐步理解了这些言行对学生带来的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在以后的教学中,他们会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言行。经过不断地改进,教师的消极语言和行为越来越少了,积极语言和行为越来越多了,学生也受到了极大地鼓励,课堂气氛宽松活泼了,师生心理均得到成长,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山西省河津市教育局教研室)
消极语言
【消极语言一】“回答完后自己坐下来,别让我示意,自觉点!”
评析: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后,教师继续组织教学,忽视了他,当回过头来看见他还站着时,便这样说。殊不知,这种语气严厉的当众批评,犹如给该生泼了一盆冷水,严重挫伤了该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该生会感到大失面子,对教师强烈不满,从而导致他在本节课情绪低落,无心学习,这也将影响他以后的学习兴趣。
建议:教师课前可以与学生有个约定,“回答完后请自行坐下来。”最好办法是教师对学生回答做出积极、正面评价后,再示意学生坐下,严禁当众批评学生。
【消极语言二】“我找个这节课没举手的同学来做这个题吧!”
评析:教师这样说的出发点和目的是想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示机会,以体现“面向全体”的教学思想,但学生听到的却是它的弦外之音:教师发现这节课上还有人没有积极参与学习,至今还未举手,含有批评责备之意,谁被点到名,意味着在前面学习活动中参与不积极、不配合教师教学,或表明学习能力不强、比较笨。所以,被叫起来的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发言过了!”
建议:教师不应说“没举手的同学”,而应说“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比如说:“我们把这个问题留给想发言、但老师没有给机会的同学。”
【消极语言三】“这个问题很简单,哪位同学回答一下?”
评析:已得出结论的同学会产生心理压力,心中会想:“我的结论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老师会说,这么简单的问题还会出错,我会没面子的。”当然,就不会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了。还没得出结论的同学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怎么就答不出来呢?我是不是很笨呢?”刚建立起来的一点自信就会因教师的一句话而全线崩溃。
建议: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和差距,不能拿同一个标准来衡量,不要轻易说“很简单”,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消极语言四】“一组学完了,前三组有一半学生学完了!”“别急,慢慢找!”
评析:当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为促进学生学习,如此说的。其实,学生自主学习时需集中注意力,不能有外界干扰,自学才有效。教师这样说,一方面打断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造成了一种紧张气氛,学生可能草草完成了事,学习效率低下,达不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建议: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尽量不出声、不干扰。可在自学前,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情科学估算自学时间,并给足自学时间,讲清自学方法。同时,要告诉学生:“当你自学完成后,不要影响他人,身体坐正,向老师示意一下即可。”这样,学生的思维不受干扰,自学会充分,后面的小组讨论才有针对性,展示环节才更精彩。
【消极语言五】“一组回答得好;二组不太完善,小组代表有点失误。”
评析:教师在评价学生时,经常用比较的方法,其实表扬一个,便是批评另一个。二组表现不太好,是因为小组代表失误,这么说会有几点不良影响:一是小组代表在心里产生负罪感,会在内心自责,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二是小组其他成员可能会迁怒于小组代表,孤立他,从而不利于组内成员的团结与人际关系和谐,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
建议:不要在全班比较评价,要挖掘各自积极面加以充分肯定。存在的问题以建议和商量的方式给出,千万别伤害学生情感,因为评价目的在于激励而非打压学生。
【消极语言六】“请其他同学给朗读课文的同学找错误。”
评析:这是教师让一个学生在全班朗读课文前,给其他同学下达的学习任务。教师这样说,其实是想让每个学生认真听课文朗读,但却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对别人的言行要多找出些问题,不要评其优点。”这是一种消极的评价态度,同学们也忽略了朗读课文的同学内心感受。这位同学听后,就会有心理压力、紧张,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生怕读错,被教师或同学发现问题,所以就不能专心去读书了。若读得不好,伤了面子,以后就再也不愿意在全班朗读了。
建议:真正将学生装在心中,多关注学生感受,维护学生自尊,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氛围中学习。
消极行为
【消极行为一】教师采用点名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
评析:这种教学方式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只能顾及少数学生,使其他积极举手的同学感到未被重视,未得到尊重,似乎被游离于课堂、班级之外,久而久之,就不想再举手参与教学互动了,教学效果便大打折扣。而那些未思考成熟或不知如何回答的同学,如被点名回答,学生便会紧张怕答不上来,如果教师再全班批评,那么自己在同学面前就会颜面尽失。有过一次这种经历,学生一上课就会紧张、焦虑,从而造成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
建议: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在组内充分参与交流讨论,互相启发,解决问题;再让小组代表展示学习结果,即便回答错误,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从而减轻了个人的紧张、焦虑,组内其他学生还可以给予补充完善。
【消极行为二】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不予评价。
评析:这种做法不是积极、有效的互动方式。一方面,学生不知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另一方面,学生会感觉自己遭到了冷遇,失落感油然而生。
建议: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积极的回馈评价。如果学生回答有偏差甚至错误,教师应先迅速找其积极方面予以充分肯定,再以建议、引导的方式帮其思考,以形成正确认识。如果学生回答正确,教师积极评价激励,使他获得成就感。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才会始终保持积极、兴奋的学习状态,形成较高的学习效率。 【消极行为三】教师对已多次回答问题的学生的举手视而不见。
评析:教师的视而不见,本意是将机会让给其他学生,以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课改理念。但是,这一举动却暗示这个学生:“你已经回答过了,不能再给你机会了!不要再举手了!”如此,学生的参与热情锐减,同时感觉到在全班同学面前丢了颜面,感到难为情。这样,不利于学生以后积极参与学习,降低了学习效率。
建议:先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这样说:“老师知道你已有了很好的答案,但是你先别说,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学,你最后再补充总结,好吗?”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参与,又让学生学会了谦让。
【消极行为四】教师专门找一个手举得低的同学回答问题,甚至说:“你自信吗?”“你会吗?”“你理解吗?”“大声点!”
评析:这是在为难学生,根本不了解学生心里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不关注学生的自尊。其实,手举得低的同学大多是不自信的,希望教师不要让他回答问题,心中忐忑不安,特别紧张。而当真的被叫起来后,原本想好的答案一下子忘得一干二净,更经不起教师的一再追问,从此以后,他就不会举手了。
建议:保护这类学生心灵不受伤害,可以提前与学生有个约定:“当你不会时,将手举得低些;当你会但不想回答时,将手举在耳边;当你想回答时,将手举过头顶。”教师可根据学生举手的高低,适时让学生回答问题,并积极予以评价鼓励,逐步树立其自信心。
【消极行为五】课堂上,教师将学生错例展示出来,供同学们学习借鉴。
评析:教师这样做的本意是好的,是想通过这位学生的典型错例,告诉学生这类题解答过程中的易错点和关键点是什么,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性。但是,却忽略了这位学生的感受:“这太丢人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有自尊的,都想把自己最优秀、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谁都不想把自己缺点、错误展示出来,让人说长道短。
建议:教师要始终站在学生角度想一想,关注学生的感受,可以私下辅导他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改进,即学生通过自我检查、同学帮助最终解决问题。
【消极行为六】教师让上课睡觉、做小动作、看小说的同学,站在讲台上或教室后面听课。
评析:对于上课经常违纪的同学,教师采用惩罚的办法以儆效尤,虽然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但是这个受罚同学的自尊心会受到较大的伤害,往往从此他便自暴自弃,有了破罐子破摔、决心跟教师斗争到底的想法。其实,这类学生也有他的苦衷,他们的心理很脆弱,更需要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和呵护,只是因为长期缺少关爱,他们的内心都封闭起来,不被外人所知,所以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爱。
建议:上课时,教师给予学生善意的提醒、告诫;下课后,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走进学生的心里,帮助和鼓励学生重拾自信,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帮助和努力,学生会增强自信,热爱学习了,各方面的表现都会好起来的。
改变从认识开始
以上所分析的这些消极语言和消极行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不自觉使用的,也许是因为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养成了只会批评、不会表扬学生的习惯,导致有些批评语言已经成了某些教师的口头禅。所以,当笔者向一些教师指出这些消极语言和消极行为时,这些教师往往会感到惊讶,甚至不相信这些挫伤学生积极性的言行是出自他本人。只有回头观看教学视频时,这些教师才不由自主地说:“我怎么能这样说学生呢?”“我怎么能这样做呢?”因此,这些教研活动对教师来说往往会有很大的触动: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言行,逐步理解了这些言行对学生带来的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在以后的教学中,他们会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言行。经过不断地改进,教师的消极语言和行为越来越少了,积极语言和行为越来越多了,学生也受到了极大地鼓励,课堂气氛宽松活泼了,师生心理均得到成长,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山西省河津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