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力
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反映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阅读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阅读是一个学习过程,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时,要准确把握文章的意蕴,尊重文章的客观性。要了解文章产生的文化、社会和个人背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考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熟读、连读、精读等方法。
笔者在近几年对新课准下的阅读教学进行了探究,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让课堂阅读教学成为课外有效阅读的钥匙。课堂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教学是打开课外有效阅读之门的钥匙,所谓“有效”,就是要在学生自主自觉阅读中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我觉得要让学生充分朗读,要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文本不读通读透,无论怎样讲析,无论怎样合作探究,都是隔靴搔痒,徒劳无益。新课标的两个关键词“感悟”、“体验”,就是建立在充分诵读基础上的。我一直强调读书必须仔仔细细地读,读其义、其情、其理。细细品,静静悟,入脑入心,“读进去”,并“读出来”。我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课王安石《伤仲永》的过程中,有一个难题一直困扰着我,在讲到题目中的“伤”字时给学生的解释是:哀伤,叹惜。但我发现我的学生对这个字的理解只是表面识记而已,从来没有结合作者的感情和写作意图来加以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我知道这是我们老师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因为这个原因我每次讲到这一课时都特别用心,但结果大同小异,今年我又接了一个班,学生很聪慧,我想攻克这个阅读难关的条件已经成熟了,于是我千方百计找到了一个切入口,上课的过程中,我故意问一个平时回答问题又快又直接的男生:“课文梳理完了,老师不知道你能否大声说出本文主要人物他姓什么?”,这名学生很疑惑但很快说“他姓方”,“那么他叫什么名字呢?”“他叫仲永”“可是课文题目为什么叫伤仲永而不叫方仲永呢”。班里学生一片哗然都在自言自语“为什么叫伤仲永呢?”,我任由学生自由讨论、分析、争论,有一个阅读能力很强思维又敏捷又大胆的男生起来说:“可以更加突出作者对方仲永从一个神童变成平庸的人而感到极度的惋惜和哀伤”,“你们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呢”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也为方仲永感到惋惜和悲伤”。“文中哪一个字能够表达这种感情呢?”“伤”我一看情形就赶紧趁热打铁问道:“方仲永从神童脱变为庸人的三个阶段哪一部分详写哪一部分略写?”“当然是神童部分”“为什么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呢?”又是那个小男生脱口而出道“可以更加突出作者对方仲永从一个神童变成平庸的人而感到极度的惋惜和哀伤”。我那一天都特别高兴,并且把这个收获告知了我的徒弟,使她也能在教学中加以应用,少走一些弯路而多一些积累。同时我也深刻地体会这样的道理,学生听到的、看到的不在少数了。要真正地触及学生的灵魂,只有把学生引导到对语言的品悟中去。可以这样说,没有对语言的品悟是不会真正有所积累的。我在备人教 版九年级下册第九课冰心老师的《谈生命》时预设为“品语言之生动优美”和“悟语言之深刻含蓄”,这一流程有一个由浅层到深层的过程,由自身体验引导学生对生命这个严肃主题的思考,从而对文章主旨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如果只是欣赏了优美生动的语言,而不能读出深刻含蓄语言中蕴含的对生命的思考,学生所得到的还是不完整的,还是浅薄的。
二、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强化教师的引导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他们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二是要拓展自由阅读的空间,倡导学生自由阅读,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三是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读书演讲会、朗读会、读书笔记展览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对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看报的习惯。但是一定不能忽视老师的引导性,虽然在就学习某一具体的文本时,教师为了体现阅读的自主性,往往力求让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去思考。但是要注意我们在强调学生的自主决不是彻底地否定教师的作用。因为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是旁观者,不是评判者,而是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
三、教给方法,培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如何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等多样化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会阅读,要以此为纽带,掌握阅读方法,并与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四、丰富积累,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新课标强调“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成功的阅读教学实践表明,在丰富的积累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我认为首先要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走出“课本是世界”的小天地,走进“世界是课本”的大天地。其次,要花大力气研究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背诵积累量和课外阅读量如何得到有效的落实。例如:这几年我坚持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一学期读一本文学名著,做好不少于6000读书笔记。2、每天背诵一首古诗词。班级板报开设“今天我讲诗“的专栏。3、每周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周记。4、每周安排2课时的阅读课。5、每月一次班级读书联谊会。经过三年一轮的实践,我所执教的两个班的学生,不仅顺利地通过了中考的考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喜欢上了语文,喜欢上了读书。在本届内地高中班招生中,我的学生有九个人以高分被录取,在我县一炮打红,吸引了诸多学子到我校上学。
五:注重体验,发展个性,强化审美情感。阅读带有较为强烈的个性差异,其体验是独特的、个性化的。文本传达的信息,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都寄予了作者独特的情感和思想,都有着其特定的指向性。这种特定的指向是这一文本独特的价值所在。笔者认为,阅读的多元性必须以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本身为前提,在阅读教学中都应十分注重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而且,这种体验是“自已的”个性化体验。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从总体上来看,存在着重认知理解、轻审美情感体验,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差异发展的倾向,这种倾向所反映的是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课程观。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审美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一是要变以前的“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获得情感体验;二是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语文教师只有把握好这一点,一定会开发出语文教学的又一个春天。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力
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反映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阅读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阅读是一个学习过程,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时,要准确把握文章的意蕴,尊重文章的客观性。要了解文章产生的文化、社会和个人背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考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熟读、连读、精读等方法。
笔者在近几年对新课准下的阅读教学进行了探究,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让课堂阅读教学成为课外有效阅读的钥匙。课堂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教学是打开课外有效阅读之门的钥匙,所谓“有效”,就是要在学生自主自觉阅读中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我觉得要让学生充分朗读,要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文本不读通读透,无论怎样讲析,无论怎样合作探究,都是隔靴搔痒,徒劳无益。新课标的两个关键词“感悟”、“体验”,就是建立在充分诵读基础上的。我一直强调读书必须仔仔细细地读,读其义、其情、其理。细细品,静静悟,入脑入心,“读进去”,并“读出来”。我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课王安石《伤仲永》的过程中,有一个难题一直困扰着我,在讲到题目中的“伤”字时给学生的解释是:哀伤,叹惜。但我发现我的学生对这个字的理解只是表面识记而已,从来没有结合作者的感情和写作意图来加以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我知道这是我们老师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因为这个原因我每次讲到这一课时都特别用心,但结果大同小异,今年我又接了一个班,学生很聪慧,我想攻克这个阅读难关的条件已经成熟了,于是我千方百计找到了一个切入口,上课的过程中,我故意问一个平时回答问题又快又直接的男生:“课文梳理完了,老师不知道你能否大声说出本文主要人物他姓什么?”,这名学生很疑惑但很快说“他姓方”,“那么他叫什么名字呢?”“他叫仲永”“可是课文题目为什么叫伤仲永而不叫方仲永呢”。班里学生一片哗然都在自言自语“为什么叫伤仲永呢?”,我任由学生自由讨论、分析、争论,有一个阅读能力很强思维又敏捷又大胆的男生起来说:“可以更加突出作者对方仲永从一个神童变成平庸的人而感到极度的惋惜和哀伤”,“你们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呢”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也为方仲永感到惋惜和悲伤”。“文中哪一个字能够表达这种感情呢?”“伤”我一看情形就赶紧趁热打铁问道:“方仲永从神童脱变为庸人的三个阶段哪一部分详写哪一部分略写?”“当然是神童部分”“为什么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呢?”又是那个小男生脱口而出道“可以更加突出作者对方仲永从一个神童变成平庸的人而感到极度的惋惜和哀伤”。我那一天都特别高兴,并且把这个收获告知了我的徒弟,使她也能在教学中加以应用,少走一些弯路而多一些积累。同时我也深刻地体会这样的道理,学生听到的、看到的不在少数了。要真正地触及学生的灵魂,只有把学生引导到对语言的品悟中去。可以这样说,没有对语言的品悟是不会真正有所积累的。我在备人教 版九年级下册第九课冰心老师的《谈生命》时预设为“品语言之生动优美”和“悟语言之深刻含蓄”,这一流程有一个由浅层到深层的过程,由自身体验引导学生对生命这个严肃主题的思考,从而对文章主旨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如果只是欣赏了优美生动的语言,而不能读出深刻含蓄语言中蕴含的对生命的思考,学生所得到的还是不完整的,还是浅薄的。
二、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强化教师的引导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他们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二是要拓展自由阅读的空间,倡导学生自由阅读,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三是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读书演讲会、朗读会、读书笔记展览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对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看报的习惯。但是一定不能忽视老师的引导性,虽然在就学习某一具体的文本时,教师为了体现阅读的自主性,往往力求让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去思考。但是要注意我们在强调学生的自主决不是彻底地否定教师的作用。因为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是旁观者,不是评判者,而是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
三、教给方法,培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如何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等多样化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会阅读,要以此为纽带,掌握阅读方法,并与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四、丰富积累,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新课标强调“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成功的阅读教学实践表明,在丰富的积累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我认为首先要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走出“课本是世界”的小天地,走进“世界是课本”的大天地。其次,要花大力气研究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背诵积累量和课外阅读量如何得到有效的落实。例如:这几年我坚持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一学期读一本文学名著,做好不少于6000读书笔记。2、每天背诵一首古诗词。班级板报开设“今天我讲诗“的专栏。3、每周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周记。4、每周安排2课时的阅读课。5、每月一次班级读书联谊会。经过三年一轮的实践,我所执教的两个班的学生,不仅顺利地通过了中考的考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喜欢上了语文,喜欢上了读书。在本届内地高中班招生中,我的学生有九个人以高分被录取,在我县一炮打红,吸引了诸多学子到我校上学。
五:注重体验,发展个性,强化审美情感。阅读带有较为强烈的个性差异,其体验是独特的、个性化的。文本传达的信息,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都寄予了作者独特的情感和思想,都有着其特定的指向性。这种特定的指向是这一文本独特的价值所在。笔者认为,阅读的多元性必须以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本身为前提,在阅读教学中都应十分注重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而且,这种体验是“自已的”个性化体验。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从总体上来看,存在着重认知理解、轻审美情感体验,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差异发展的倾向,这种倾向所反映的是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课程观。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审美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一是要变以前的“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获得情感体验;二是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语文教师只有把握好这一点,一定会开发出语文教学的又一个春天。